一种神经监护气管插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4111阅读:39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监护气管插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神经监护气管插管。



背景技术:

手术中,经常会使用神经监护气管插管来监测神经,为手术提供帮助,现有技术的神经监护气管插管,通过套管中下段裸露的金属导丝形成电极回路,当声带肌有肌电颤动时会产生肌电信号,此时金属导丝将肌电信号通过界面盒传至肌电显示屏进行放大,然后记录肌电图并报警;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裸露的金属丝容易接触声带以外的组织而产生导电旁路,极容易产生错误报警、误导操作者;现有技术中的神经监护气管插管在使用中很难把握插入气管的深度,存在一定的误差,神经监护气管插管插入过深或过浅时,导致金属导丝在接触声带的同时也接触了其他组织,从而导致监测不准,常常导致监测失败;金属导丝裸露在外,且金属导丝过硬,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种神经监护气管插管,包括主体、嵌设于主体上的第一导片与第二导片、连接于主体的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设于主体一端的呼吸机接口,通接于第一气囊的第一充气管、通接于第二气囊的第二充气管,所述第一导片通过第一导丝连接于界面盒,所述第二导片通过第二导丝连接于界面盒,所述第一导片与第二导片的结构一致,所述第一导丝与第二导丝的结构一致;所述第一导片与第二导片之间绝缘,所述第一导片包括第一导片正极与第一导片负极,所述第一导片正极与第一导片负极之间绝缘,所述第一导丝包括第一导丝正极与第二导丝负极,所述第一导片正极电联接于第一导丝正极,该第一导丝正极电联接于界面盒正极,所述第一导片负极电联接于第一导丝负极,该第一导丝负极电联接于界面盒负极,所述第一导片设于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所述第一导片与第一气囊的间距为1.5cm;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片与第二导片环形设于主上,所述第一导片正极与第一导片负极呈弧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片与主体的一端(非呼吸机接口一端)间距为7cm;

优选地,所述主体呈圆柱形,该主体内部中空;

优选地,所述第一充气管与第二充气管设于主体内且第一充气管与第二充气管的一端延伸至主体外;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丝与第二导丝埋设于主体的内壁;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的材料为硅胶;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可实现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金属导片代替金属导丝,利用金属导片贴合插管的设置,代替裸露的金属导丝,不仅使接触更好,而且防止突出的导丝对人体的伤害;通过设置第二气囊,在神经监护气管插管的使用过程中,保证神经气管插管插入的深度正合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主体、2-第一气囊、3-第二气囊、4-第一导片、4A-第一导片正极、4B-第一导片负极、5-第二导片、6-呼吸机接口、7-界面盒、201-第一充气管、301-第二充气管、401-第一导丝、401A-第一导丝正极、401B-第一导丝负极、501-第二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用于医疗领域,在手术中,手术者通常需要对手术患者进行神经监护,防止在术中造成神经的损伤,本实用新型就是一种用于神经监护的气管插管;

如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主体1、第一气囊2、第二气囊3,、第一导片4、第二导片5,主体1为一根圆柱形中空的软管,第一气囊2与第二气囊3均固接于主体1上,所述第一气囊2与第二气囊3均采用硅胶制成,所述第一气囊2通接第一充气管201,第二气囊3通接第二充气管301,所述第一充气管201与第二充气管301均设于主体1内且向外延伸至主体1外,所述主体1的一端设有呼吸机接口6,用于连接呼吸机(未示出),第一导片4通过第一导丝401电联接于界面盒7,第二导片5通过第二导丝501电联接于界面盒7,第一导片4与第二导片5的结构原理、连接方式一致,在此不做敷述,如图2,第一导片4共有两片,分别为第一导片正极4A,第一导片负极4B,第一导丝401共有两根,分别为第一导丝正极401A,第一导丝负极401B,所述第一导片正极4A电联接于第一导丝正极401A,该第一导丝正极401A电联接于界面盒7的正极,同理,所述第一导片负极4B电联接于第一导丝负极401B,该第一导丝负极401B电联接于界面盒7负极,所述第一导片正极4A与第一导片负极4B呈弧形,该第一导片正极4A与第一导片负极4A嵌设于第一气囊2与第二气囊3之间,所述第一导片4与第一气囊2的间距为1.5cm,该第一导片4与主体1的一端(非呼吸机接口的一端)间距为7cm,所述第一导片4的长度为1.2cm,所述第一导片4与第一导丝401均采用柔软的导电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导丝401与第二导丝501均埋设于主体1的内壁;

实施列1:将界面盒7通电后,预先对第二气囊3进行充气,将主体1的一端(非呼吸机接口的一端)插入患者气管,在第一导片4与第二导片5接触到声带时,第一导片4与第二导片5会形成一个回路,通过第一导丝401与第二导丝501传输至界面盒7,此时,第二气囊3会阻止插管继续向下插入(因为气管的长度一般相同),故而第二气囊3能有效阻止插管继续向下插入,此时将第一充气囊2充气,将第一导片4与第二导片5的位置固定于声带的位置,有效的对神经进行监测,保证了手术的效率也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