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微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6749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刺络微刮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材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刺络微刮针。



背景技术: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目前,在市场上最常使用的为毫针和针刀,其中,毫针直径仅为零点几毫米,刺激量小,只能小面积松解肌肉组织;针刀的刀刃锋利,有可能会破坏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刺络微刮针,该刺络微刮针将刺络与刮痧完美结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刺络微刮针,由一针体组成,所述针体的两端分别为微刮针体和刺络针体,沿所述针体高度方向在所述微刮针体的侧壁上形成有3条向外突出的第一棱线,所述第一棱线的高度为4~7厘米,用于刮痧的所述第一棱线两侧的平面夹角为30~45度;所述刺络针体的端部形成有锥体,所述锥体的高度为0.5~2厘米且该锥体的锥尖用于刺络放血,过所述锥尖在所述锥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第二棱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棱线的数量为3条,且均匀分布在所述锥尖的周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微刮针体和刺络针体之间针体的周面上形成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弧面,用于刺络放血时承受沿针体高度方向的扶握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刺络针体上形成有一向内凹陷的第二弧面,用于对锥体刺入的深度进行定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针体的高度为13~17厘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锥体与第一弧面之间的针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多条沿所述针体高度方向的第三棱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刺络针体的高度为6~9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微刮针体与传统的刮痧板相比,属于微刮,用本实用新型的微刮针体进行刮痧的刮拭手法轻、时间短、出痧快,可根据痧的色泽、形态、数量确定病因和病性,同时为刺络针法提供更准确的破点位置。本实用新型的刺络微刮针与针刀相比,安全、可靠、不会破坏神经和肌肉组织,可放出瘀血,促进新鲜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刺络刺激血管,活化内皮细胞,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数,改善免疫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络微刮针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络微刮针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络微刮针的后视图。

其中,1:微刮针体 1-1:第一棱线 2:刺络针体

2-1:第一弧面 2-2:第三棱线 2-3:第二弧面

2-4:第二棱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刺络微刮针进行详细说明。

如附图1~3所示,由一高度为14.4厘米的针体组成,针体的两端分别为微刮针体1和刺络针体2,沿针体高度方向在微刮针体1的侧壁上形成有3条向外突出的第一棱线1-1,第一棱线1-1的高度为4.7厘米,在3条第一棱线1-1中,有1条第一棱线1-1用于刮痧,用于刮痧的第一棱线1-1两侧的平面夹角为35度。刺络针体2的高度为7.89厘米,刺络针体2的端部形成有锥体,锥体的高度为1厘米且该锥体的锥尖用于刺络放血,过锥尖在锥体的侧壁上形成有3条向外突出的第二棱线2-4,第二棱线2-4均匀分布在锥尖的周围。在刺络针体2上形成有一向内凹陷的第二弧面2-3,用于对锥体刺入的深度进行定位。

在所刮针体1和刺络针体2之间针体的周面上形成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弧面2-1,用于刺络放血时承受沿针体高度方向的扶握力。

锥体与第一弧面2-1之间的针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多条沿所述针体高度方向的第三棱线2-2,可使更好的扶握针体。

本实用新型的刺络微刮针的使用方法为:先用微刮针体1刮拭,待出现许多红黑色成串状瘀血点,后用刺络针体2进行点刺,再拔罐放出瘀血。

本实用新型的刺络微刮针以刺激皮神经和筋膜使五膜相通,相互感应,激发损伤的神经、肌肉和韧带康复,来缓解症状、减轻病痛,使某些疾病经治疗后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锥尖纤细,第二棱线两侧平面的夹角细微,创面小,出血量多,可放出瘀血,促进新鲜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刺激血管,活化内皮细胞,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