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骨折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3068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椎骨折定位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椎骨折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齿状突骨折是常见的颈椎损伤,致死率为4%~11%,占所有颈椎骨折的10%~20%。齿状突起自枢椎椎体,因其形状而得名。齿状突具有不规则的解剖学形态以及与寰椎间的独特的解剖关系,属中医的旋台骨范畴。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明确的外伤史,如车祸、高处跌落、平地跌倒等。枕颈部疼痛是齿状突骨折最常见的症状。也可见枕大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头颈部不稳,呈强迫体位。患者常常以手扶持头部。一部分患者可见上肢无力、下肢僵硬等,或出现迟发性脊髓病。

前枢椎齿状突骨折,一般不易复位和维持复位,采用石膏外固定也不易愈合。若采用手术治疗法,则需使用螺钉作内固定,但由于部位深、暴露困难,要使其准确复位手术中直接钻入螺钉非常困难。现在临床试用的钻入空心螺钉法,即在复位好的枢椎椎体下端钻入一枚克氏针,由枢椎椎体到齿状突顶部。钻入螺钉前先经X线透视或拍片确认位置正确后,再用空心螺钉套在克氏针外钻入到齿状突顶部,最后拔出克氏针。但是由于齿状突直径较小,且较短,因此打入克氏针时极易造成穿透,有些会引发严重的手术事故。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能够准确定位的颈椎骨折定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为了解决颈椎骨折很难准确定位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对小型骨骼如齿状突骨折准确定位的颈椎骨折定位装置,在手术中能够准确的对骨折处进行定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骨折定位装置,包括克氏针套筒、第一克氏针和第二克氏针;所述克氏针套筒分别与所述第一克氏针和所述第二克氏针配套,所述克氏针套筒长度为A,所述第一克氏针长度为B,所述第二克氏针长度为C,其中A<B<C。

进一步地,A与B的长度差为5mm-20mm。

进一步地,A与B的长度差为10mm-15mm。

进一步地,C与B的长度差为5mm-100mm。

进一步地,C与B的长度差为20mm-90mm。

进一步地,C与B的长度差为50mm-7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克氏针顶端具有旋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克氏针杆部具有一螺纹段。所述螺纹段上设有外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克氏针套筒包括直径较大的把持部和直径较小的杆部,所述把持部外表面具有防滑纹,所述把持部尾端具有内螺纹。所述把持部尾端的内螺纹与所述第一克氏针杆部的螺纹段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克氏针套筒的杆部末端外周设有尖齿。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克氏针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克氏针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克氏针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椎骨折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克氏针1、第二克氏针2和克氏针套筒3;所述克氏针套筒3分别与所述第一克氏针1和所述第二克氏针2配套,所述克氏针套筒长度为A,所述第一克氏针长度为B,所述第二克氏针长度为C,其中A<B<C。

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A与B的长度差为5mm-20mm,优选地设置A与B的长度差为10mm-15mm。可以设置C与B的长度差为5mm-100mm;优选地设置C与B的长度差为20mm-90mm;更优选地设置,C与B的长度差为50mm-70mm。在一个较佳地实施方式中,A为130±0.2mm;B为143±0.2mm;C为200±0.2mm。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克氏针1顶端具有旋钮11,方便使用过程中对所述第一克氏针1进行操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克氏针套筒3包括直径较大的把持部31和直径较小的杆部32,所述把持部具有防滑纹。克氏针套筒3的杆部末端外周设有尖齿321。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克氏针2的尖端具有刃尖21,方便切入骨骼,螺纹段22可以进行临时固定。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所述第二克氏针2的杆部设置刻度,方便更精准的定位。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克氏针杆部设有一螺纹段,所述螺纹段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克氏针套筒的把持部外表面具有防滑纹,所述把持部尾端具有内螺纹。所述把持部尾端的内螺纹与所述第一克氏针杆部的螺纹段相配合。

如图5所示,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第一克氏针1通过螺纹旋入克氏针套筒3,将第一克氏针1自椎骨0的齿状突基部打入,进行初步定位,由于第一克氏针1长度的限制,第一克氏针1不会打穿齿状突,因此极大的降低了手术风险,CT验证第一克氏针1位置准确后,将第一克氏针1取出,再将第二克氏针2打入,直至钉入折断的齿状突,然后即可进行后续手术。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