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药物循环式膀胱灌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1300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药物循环式膀胱灌注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膀胱导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药物循环式膀胱灌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膀胱肿瘤的药物循环灌注治疗中,灌注管的导管内负压对膀胱粘膜的损伤很大,会导致膀胱粘膜皱褶、缺血,甚至坏死脱落。

在我国膀胱肿瘤的泌尿系肿瘤中,膀胱肿瘤不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占首位,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长趋势。膀胱肿瘤是环境影响及外在危险因子所致,但与病人的遗传学基础也有关系。及时及早的发现诊断对膀胱肿瘤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膀胱癌绝大多数来自上皮组织,90%以上为移行细胞癌。而初次就诊的患者中,70%-80%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包括原位癌(Tis)、无浸润的乳头状癌(Ta)和浸润粘膜固有层的膀胱癌(T1)。目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手段很多,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到经尿道电切、激光疗法,均没有很好地解决膀胱癌高复发率及其伴随的肿瘤进展问题。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单纯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术后3-5年内的复发率高达60%-90%,40%-80%患者在经尿道切除术后6-12个月内出现复发,其中10%-25%的患者复发后肿瘤分期、分级会增加。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率高的原因除了肿瘤多发性的特性外,术中肿瘤细胞种植和切除不完全也是重要因素。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这些特点使得术后辅助治疗成为必要。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可以杀伤残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率,这已成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最标准的辅助治疗措施。

膀胱灌注治疗在临床上很常见,是借助导管将药物直接灌注到膀胱、输尿管、尿道而起到治疗与预防作用。在进行膀胱肿瘤切除之后,还是进行化疗都需要进行膀胱灌注对肿瘤进行调理。膀胱灌注由于是局部用药,很少会产生呕吐、脱发、白细胞下降和肝肾功能损害等静脉化疗的毒副作用。使用药物多样包括卡介苗、表柔比星、丝裂霉素、羟基喜树碱、吉西他滨等药物,但疗效不一。有研究表明,热化疗联合运用可明显提高膀胱内灌注化疗的效果。研究表明,化疗与热疗联合治疗膀胱癌的治愈率为66%,而单独运用化疗的对照组治愈率仅为22%。由此可见,温热联合化疗对于膀胱癌的治疗有着更明显的优势。而膀胱温热灌注化疗又分为单纯膀胱内温热灌注化疗和膀胱内持续循环温热灌注化疗。既往有研究者曾经提出概念,通过微波照射局部加热膀胱进行膀胱内化疗,然而由于该方法没有实现循环持续的恒温灌注,灌注温度会有一定的波动,影响了灌注化疗效果。膀胱内持续循环温热灌注化疗方式则能够实现持续循环恒温灌注的目标。目前某些膀胱内持续循环温热灌注化疗仪器构造复杂,占地空间大,严重影响了膀胱灌注治疗的效率。

然而,尽管膀胱内持续循环温热灌注化疗方式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化疗,但是如果操作方法不当,灌注时间过长或化疗药物用量过大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由于液体持续循环形成的导管内负压,极易导致未充盈的膀胱粘膜被吸入导管内口,长时间的缺血压迫及药物刺激所致的化学性膀胱炎将使患者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症状加重,重者导致膀胱粘膜脱落坏死,引起全身的化疗副反应,需要2-4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严重影响了膀胱灌注化疗的连续性。

此外,对于某些长时间灌注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由于其尿道长度较短,长期的药物刺激可能导致其尿道痉挛萎缩,灌注液体循环时往往会出现溢出尿道口的情况。而对于许多老年男性患者,其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造成膀胱颈口高抬,气囊往往不能够有效密封膀胱颈口,进而导致灌注化疗药物的外流。而众所周知,化疗药物毒性极大,流至体外往往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毒性损伤,严重影响了膀胱灌注化疗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药物循环式膀胱灌注装置,所述膀胱药物循环灌注装置首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保持膀胱粘膜平整,防止膀胱粘膜受到缺血压迫,避免膀胱粘膜被吸入灌注装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膀胱灌注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药物循环式膀胱灌注装置,包括:灌注管本体,在灌注管本体上设有用于固定灌注管的气囊,在气囊上设有气囊注射口,在灌注管本体内设有药物射流腔和药物回流腔,在药物射流腔设有药物外流口,所述药物外流口位于所述气囊与灌注管本体的远端之间,在药物回流腔的一端设有蘑菇头,在蘑菇头内设有负压腔,在蘑菇头下表面上设有负压腔的负压抽吸孔和药物回吸口,负压腔通过负压抽吸孔以及设在蘑菇头、灌注管本体的远端之间的短管与药物回流腔连通;在药物回吸口上连接有缓冲室,所述缓冲室由蘑菇头的下表面与灌注管本体的远端围合构成,蘑菇头的下表面与灌注管本体的远端之间的空隙为缓冲室的吸入口;在药物回流腔的药物出口与药物射流腔的药物进口之间设有灌注液体囊,所述灌注液体囊的进液口与药物回流腔的药物出口连接,灌注液体囊的出液口与药物射流腔的药物进口连接,在所述药物射流腔内设有射流瓣膜且射流瓣膜的方向与药物射流方向相同,在所述药物回流腔内设有回流瓣膜且回流瓣膜的方向与药物回流方向相同。

本装置所创造的循环灌流加热装置能够实现持续循环恒温灌注的目标,极大的提高了膀胱灌注治疗的效果,液体驱动系统中瓣膜的设计保证了液体的单项流动,手动挤压灌注液体囊能够使得液体在膀胱内以及液体加热系统之间流动。本装置前端开口的蘑菇头样结构能够抵抗液体在膀胱灌注装置内循环流动形成的负压,可达到支撑粘膜的作用,一方面给液体留出流动通道,不影响灌注药物在膀胱内及液体加热系统之间的循环流动,另一方面由于蘑菇头底部凹槽状解压区的设置,能够确实杜绝粘膜被吸入液体入口内长时间后引起的膀胱粘膜缺血坏死脱落,而膀胱粘膜脱落后在化疗药物的持续刺激下会出现血尿、疼痛甚至发生化学性膀胱炎。本装置安全性高,能够有效的减少尿道口及膀胱颈口灌注液体的溢出,充分考虑到高龄患者在膀胱灌注方面的安全需要,且不会因为这两种装置的设置影响灌注装置向膀胱内的置放。本装置的运用既保证了膀胱灌注液体的持续循环加热,另一方面有保证了膀胱灌注中的安全性,减少了膀胱粘膜的损伤和灌注化疗药物的外溢。此外,本装置体积小,携带方便,增加了膀胱加热灌注的实用性,避免了大型装置对灌注房间面积的占用,提高了膀胱灌注手术周转的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结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缓冲室,用于避免膀胱粘膜被巨大的负压吸入负压腔(参见图4),并能保证膀胱粘膜的平坦,有效地防止了膀胱粘膜的缺血压迫、坏死脱落。

负压腔对药物循环灌注很重要,但在装置工作时,负压腔的负压会将膀胱粘膜吸入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述蘑菇头及灌注管本体对膀胱粘膜形成支撑作用,将膀胱粘膜挡在蘑菇头及灌注管本体的外部(参见图5),膀胱粘膜在装置工作时始终保持平整,不受压迫,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膀胱粘膜的缺血压迫、坏死脱落。

参见图5,缓冲室位于负压腔的药物回吸口122与膀胱粘膜之间,降低了灌注装置对膀胱粘膜负压吸力,负压腔的药物回吸口处的强大负压通过缓冲室减压并转换成压力相对较低负压后作用于膀胱粘膜,由此避免了膀胱粘膜被过大的负压腔负压吸入及因被吸入而造成的膀胱粘膜的缺血压迫,确保膀胱粘膜的平坦。

此外,缓冲室的负压在确保膀胱粘膜平坦的同时也足以将膀胱内的药物、液体吸入其中并保持灌注治疗的药物循环。

(2)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避免灌注装置内部液体环流负压引起膀胱粘膜对液体出入口的堵塞,减少对膀胱粘膜挤压造成的缺血坏死损伤;并可通过对灌注到膀胱液体的温度监控,实现膀胱灌注温热液体的控制,精确调节冷热液体的比例。

(3)尿道外端可弹性移动堵片以及气囊下方的伞型托,能够有效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溢。

导尿管部分有一块堵片,其可以沿着导尿管上下滑动,必要时可卡入尿道口。尿管的前列腺部分有一块可翻折的伞型托,位于气囊下方,由弹性材料制成,易于翻折,气囊充气后可搭在气囊与前列腺之间。药物驱动系统内布有瓣膜,以控制液体流向,确保膀胱内药物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还在于:

1. 结构简单。本实用新型在常见三腔二囊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进而完成对膀胱灌注液体的循环灌注加热,提高了膀胱灌注的效果。

2. 对膀胱壁粘膜的保护可靠。气囊导尿管头部侧孔对侧蘑菇头样装置的设置一方面具有导出膀胱内液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凹槽状解压区能够与气囊导尿管间建立缝隙,从而保证患者膀胱粘膜不被吸入气囊导尿管,进而杜绝了膀胱粘膜的缺血坏死。

3. 减少灌注化疗并发症的发生。膀胱粘膜的缺血坏死脱落使得膀胱粘膜下血管直接暴露于化疗药物中,化疗药物的毒性及刺激使得脱落区域长期无法愈合,进而导致持续性的血尿、小腹疼痛甚至化学性膀胱炎的发生。本装置能够防止膀胱壁粘膜坏死脱落,进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4. 对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外溢的双重保护作用。老年男性患者前列腺增生导致膀胱颈抬高明显,常见的气囊导尿管不能有效封堵膀胱内液体并阻止其外流,而高龄患者其长时间膀胱内灌注导致的尿道挛缩使得膀胱颈口收缩压力降低,膀胱内灌注药物极易外流。考虑到膀胱灌注药物极强毒性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本装置上半部分设计的伞型托,采用可变形材料制成,放置入尿道时并不会阻碍操作,当其到达膀胱颈口后由于气囊与膀胱颈口的相互挤压能够保证伞型托完整覆盖在膀胱颈口周围;而下半部分所涉及的堵片,能够在气囊导尿管插入至固定位置后,推送至尿道口,采用适当方式固定后便可以完整封堵尿道口液体流出。

5. 本装置占用空间小,极为适合在高效率的膀胱灌注中心使用。由于其并不占用太大空间,所配套装置仅患者检查床即可。故避免了类似灌流装置采用大型仪器所造成的空间占用,对于患者灌注效率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6. 操作方便。本操作与放置常规三腔气囊导尿管类似,膀胱液体灌注仅需通过灌注通道灌注入液体即可,无需额外的操作步骤,方便了操作,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其在体外的后半部分可有效的封堵膀胱内液体的流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蘑菇头样装置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蘑菇头样装置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对膀胱粘膜吸入、挤压示意图。

图5为膀胱粘膜受到本实用新型负压作用、支撑作用后的平坦状况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伞型托的应用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弹性堵片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药物循环式膀胱灌注装置,包括:灌注管本体1,在灌注管本体1上设有用于固定灌注管的气囊5,在气囊5上设有气囊注射口6,其特征在于,在灌注管本体1内设有药物射流腔41和药物回流腔42,在药物射流腔41设有药物外流口411,所述药物外流口411位于所述气囊5与灌注管本体1的远端之间,在药物回流腔42的一端设有蘑菇头12,在蘑菇头12内设有负压腔123,在蘑菇头12下表面上设有负压腔123的负压抽吸孔121和药物回吸口122,负压腔123通过负压抽吸孔121以及设在蘑菇头12、灌注管本体1的远端之间的短管13与药物回流腔42连通;在药物回吸口122上连接有缓冲室124,所述缓冲室124由蘑菇头12的下表面与灌注管本体1的远端围合构成,蘑菇头12的下表面与灌注管本体1的远端之间的空隙为缓冲室124的吸入口;在药物回流腔42的药物出口与药物射流腔41的药物进口之间设有灌注液体囊2,所述灌注液体囊2的进液口与药物回流腔42的药物出口连接,灌注液体囊2的出液口与药物射流腔41的药物进口连接,在所述药物射流腔41内设有射流瓣膜412且射流瓣膜412的方向与药物射流方向相同,在所述药物回流腔42内设有回流瓣膜421且回流瓣膜421的方向与药物回流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在气囊5的下方设有伞型托9且所述伞型托9套设在灌注管本体1上;在伞型托9的下方设有弹性堵片10,所述弹性堵片10套设在灌注管本体1上且弹性堵片10在外力的作用下能沿灌注管本体1滑移;在灌注液体囊2的出液口与药物射流腔41的药物进口之间设有药物加热器3,所述药物加热器3包括绝热外壳,在绝热外壳设有管通道和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位于绝热外壳与管通道之间,来自灌注液体囊2的药物经过所述药物加热器3的管通道流进药物射流腔41的药物进口。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更为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本装置设有灌注液体囊2、药物加热器3、药物射流腔41和药物回流腔42。可以准确的反应所灌注的液体在膀胱内的温度变化,从而使操作者随时掌握灌注液的温度变化,进而调节冷热水的效能。

参见图1、图2及图3,通过挤压灌注液体囊形成的负压吸引能够使得灌注液体在患者膀胱及药物加热系统容器间形成回路,射流瓣膜412和回流瓣膜421维持液体的单一流向性,从而达到膀胱灌注维持灌注液温度的目的。气囊导尿管头部有一个药物外流口411,药物外流口可以向膀胱喷出灌注液体,侧孔所在位置顶部有蘑菇头12,具有导出膀胱内液体效用,从而促使膀胱内形成药物作用的回路。该蘑菇头通过短管13连接于药物回流腔42,其内有负压抽吸孔121,开口位于蘑菇头的伞底部凹槽状缓冲室124,为密布小孔样结构122,且每个小孔均有通道连接至蘑菇头装置的负压腔123,参见图4所示临床常见情况,普通导尿管在进行负压球抽吸时可能出现膀胱粘膜被吸入导尿管侧壁内的情况,而本装置采用的蘑菇头装置,能够可以防止膀胱内液体循环时负压吸引作用导致膀胱壁堵塞液体出口的情况,留出液体流通的空隙,并且减少了长期膀胱壁压迫导致的缺血和脱落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由于该蘑菇头样装置其内密布细通道,成为一种蓬松的结构,使其在进入尿道时充分变形,不会挤压患者尿道和前列腺,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和减少病人痛苦。

在膀胱灌注过程中,化疗药物的外漏对于患者及医务人员都具有极大的毒性副作用。当灌注装置通过尿道置入患者膀胱后,用注射器从气囊注射口6注射生理盐水至气囊5内,从而固定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药物灌注系统和加热系统外由玻璃包裹,能够有效绝热并且保证散热减少,使得灌注入膀胱的液体保证一定的温度。插入膀胱内的导管可采用两腔导尿管的材料,具体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选择。参见图5,由于老年男性患者前列腺增生导致膀胱颈抬高明显,常见的气囊导尿管不能有效封堵膀胱内液体并阻止其外流,本装置所设置的伞型托9,采用可变形材料制成,放置入尿道时并不会阻碍操作,当其到达膀胱颈口后由于气囊与膀胱颈口的相互挤压能够保证伞型托完整覆盖在膀胱颈口周围;另外,临床上高龄患者其长时间膀胱灌注后出现尿道挛缩使得膀胱颈口收缩压力降低,膀胱内灌注药物极易外流,而药物外流会损伤尿道外周及会阴部皮肤,参见图6,因此本装置设计的弹性堵片10,能够在气囊导尿管插入至固定位置后,推送至尿道口,采用适当方式固定后便可以完整封堵尿道口液体流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