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0281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板,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用性更强,可保证踝关节融合术中踝关节保持功能位,且方便医护人员精确进行螺钉固定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的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关节融合术是一种人工引导的关节骨性强硬的手术,最终导致骨融合的过程。踝关节是人体主要的承重关节之一,由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形成,属于屈戊关节,关节面之间紧密接合,以在冠状轴屈伸活动为主要功能,是将人体重力由垂直柱状转化为弓状平面负重形式的重要关节。踝关节融合术是终止病变,解除疼痛,纠正畸形并提供关节稳定的有效手段,踝关节融合术就是在患者小腿的胫腓骨与足部的距骨之间(即踝关节位置处)植入自体骨,以使二者连成一体,使踝关节形成骨性融合,从而最终消除患者的踝关节疼痛,并能够保持基本的行走和运动功能。在踝关节融合术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措施对胫腓骨和距骨进行多方位的内固定和外固定,包括使用骨块、金属螺钉、骨圆针和外固定架等多种用品用具。而术中保持胫骨、腓骨与距骨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则是手术最终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有技术的踝关节融合导向板,存在足踝功能位外固定时费时费力,患者感觉不适,功能性难以保证的不足。比如,传统踝关节融合螺钉固定时,1)踝关节需要保持背身90°的功能位,螺钉需从距骨顶由前向后下打入跟骨,或者从足底垂直向上经过跟骨、距骨顶到达胫骨远端,理想位置不易把握;2)在手术过程中一般全依靠医生的人为因素进行融合定位,术中往往需要导针多次固定以求最佳位置,手术时间长,创伤大;3)现有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的足踝部均为固定式,无法进行调整,如此单一规格的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就无法适用于不同的患者,造成其使用的实用性及适用性大幅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用性更强的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它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脚踏板、与水平面垂直的固定挡板和两块侧板,所述脚踏板与所述固定挡板连接构成夹角为90°的“L”型结构,所述两块侧板沿所述固定挡板长度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挡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两块侧板均垂直于所述固定挡板,且所述两块侧板均位于所述“L”型结构的勾部内侧,使得所述两块侧板、所述脚踏板以及所述固定挡板共同围合组成一个可以容纳人体脚部的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两块侧板分别与所述固定挡板两侧可调节连接,所述两块侧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两块侧板均设置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均朝向固定挡板长度方向的中轴线折弯,所述折弯角度为90°,所述两块侧板在弯折处开设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固定挡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对称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适配的两个缺口,所述两块侧板分别通过卡槽与缺口卡接在固定挡板上,以使得两块侧板间的间距可通过卡槽与缺口配合进行调节。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固定挡板上还设有调节两块侧板间距大小的间距调节件,所述间距调节件包括固定螺杆和可调螺母,固定螺杆的一端穿过弯折部的导向长孔与固定挡板固定连接,固定螺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螺纹,固定螺杆上对应设置螺纹的部分安装有可调螺母。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卡槽与所述缺口可通过滑块与滑槽配合的可滑动结构,以实现两块侧板的左右滑动。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脚踏板上开设有数个可供束带缠绕的第一穿孔。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固定挡板上开设有数个可供束带缠绕的第二穿孔。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脚踏板上设置有便于放置于固定脚后跟的通孔,通孔的形状与脚后跟的下凸部相适配。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两块侧板为内侧板和外侧板,所述内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孔,所述外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孔,所述内侧板上的定位孔与所述外侧板上的定位孔相互对应并成组设置。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内侧板对应于内踝的位置是按照足踝内侧轮廓形状设计的,与足踝内侧轮廓形状相似。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外侧板对应于外踝的位置是按照足踝外侧轮廓形状设计的,与足踝外侧轮廓形状相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由两块侧板、脚踏板以及所述固定挡板共同围成一个“L”型的可以容纳人体脚部的定位装置,符合人体足踝部的中立位的正常自然状态,并符合踝关节融合术过程中对踝关节及足部中立位保持功能位的的要求,适应了踝、足部中立位的固定要求,并在脚踏板上与固定挡板上分别设有可供束带缠绕的第一穿孔、第二穿孔,便于对小腿部和足部的捆绑固定,即可固定定位踝关节于功能位(踝背伸90°位)、足部中立位,限制踝关节及足部的活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用性强。

2、本实用新型的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采用两块侧板配合由脚踏板与固定挡板构成的“L”型踝关节固定定位装置,并从两侧对患者脚踝部进行夹紧施压,以促进胫骨、腓骨与距骨的结合面紧密对合,有利于提高踝关节定位的稳固性以及提高踝关节的融合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脚踏板上设置有放置脚后跟的通孔,内侧板对应于内踝的位置是按照足踝内侧轮廓形状设计的,与足踝内侧轮廓形状相似;外侧板对应于外踝的位置是按照足踝外侧轮廓形状设计的,与足踝外侧轮廓形状相似,提高了患者手术时的舒适性。

4、本实用新型的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内侧板和外侧板还分别均匀布置有若干前后贯通的导向孔,导向孔便于在进行踝关节融合术时进行导向定位,以通过导向孔的导向限位,可将螺丝钉更精确固定于胫骨下端和距骨体、腓骨下端与距骨体外侧,以使得胫骨下端与距骨体或者腓骨下端与距骨体紧密对合。

5、本实用新型的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设置有两侧板间距调节件,一方面,当需要调整内侧板和外侧板之间的间距时,只需利用间距调节件通过旋钮旋转调节固定螺杆上的可调螺母并旋松,从而使得内侧板和外侧板之间的间距大小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患者脚部大小的需要;另一方面,当需要将内侧板和外侧板之间的间距固定在适应患者脚部大小的最佳位置,利用间距调节件通过旋钮旋转调节固定螺杆上的可调螺母并旋紧,利用可调螺母对弯折部进行迫紧并限位在固定挡板上,从而使得内侧板和外侧板保持一固定的间距,以适应患者脚部所需要的合适间距进行夹紧施压并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两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挡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间距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间距调节件的另一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阐述,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方向以图1为标准。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踝关节融合定位装置包括脚踏板1、固定挡板2、两块侧板3和间距调节件4,其中,

脚踏板1用于承托并固定患者的足部,脚踏板1呈横向设置,脚踏板1的周边开设有数个可供束带缠绕的上下贯通的第一穿孔11,脚踏板1靠近左端对应于脚后跟的位置设有放置脚后跟的通孔12,通孔12的形状与脚后跟下凸部的形状相适配,通孔12的设置以使得患者在进行踝关节融合术时,脚后跟的下凸部方便放置、以及利于足部整体的固定。

固定挡板2用于固定患者小腿部,其与脚踏板1相配合使得患者的脚踝在踝关节融合术过程中保持背伸90°的功能位;固定挡板2呈纵向设置,固定挡板2的底端与脚踏板1的左端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两者构成一个夹角为90°的“L”型的结构;固定挡板2周边开设有数个可供束带缠绕的左右贯通的第二穿孔21,固定挡板2靠近底端位置(对应于脚踝部的位置)沿其长度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有两个方形缺口22。

两块侧板3用于将患者的脚踝部位夹持在脚踏板1和固定挡板2连接形成的“L”型勾部内侧,并从两侧对患者脚踝部进行夹紧施压,以促进胫骨、腓骨与距骨的结合面紧密对合。侧板3包括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设置在固定挡板2上对应于脚踝的位置(如图1,即在固定挡板2对应于两个方形缺口22的位置分别设有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且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沿固定挡板2长度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在固定挡板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由此,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脚踏板1以及固定挡板2共同围成一个可以容纳人体脚踝部的容纳空间,内侧板31对应于内踝的位置是按照足踝内侧轮廓形状设计的,与足踝内侧轮廓形状相似;外侧板32对应于外踝的位置是按照足踝外侧轮廓形状设计的,与足踝外侧轮廓形状相似;使用时,只需患者将脚部放入脚踏板1,将小腿部紧贴固定挡板2,再用两侧板3将脚踝部适当加压夹紧,就可以对患者脚部患处保持功能位的固定。

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的左端均设置有90°的弯折部33,且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均朝向固定挡板2长度方向的中轴线折弯,两个弯折部33上分别开设有两个限位长孔331,每个限位长孔331的长轴方向沿固定挡板2的宽度方向设置;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的折弯处均设置有卡槽34,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分别通过卡槽34与固定挡板2两侧的方形缺口22可活动调节连接,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可以通过滑块与滑槽配合的结构与方形缺口22可左右滑动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其它方式,使得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可以在各自对应的方形缺口22内左右滑动,实现调节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之间的间距(间隔宽度)大小,以适应不同患者脚部大小的需要。

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还分别均匀布置有若干组前后贯通的导向孔35,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的导向孔35便于在进行踝关节融合术时进行导向定位,以通过导向孔35的导向限位,可将螺丝钉更精确固定于胫骨下端和距骨体、腓骨下端与距骨体外侧,以使得胫骨下端与距骨体或者腓骨下端与距骨体紧密对合。

间距调节件4用于调节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之间的间距大小,间距调节件4包括固定螺杆41、可调螺母42和旋钮,固定螺杆41的一端穿过弯折部33的导向长孔331与固定挡板2固定连接,固定螺杆41的另一端设置有螺纹,固定螺杆41上对应设置螺纹的部分安装有可调螺母42,可调螺母42上设置有方便旋转可调螺母42的旋钮;当需要调整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之间的间距时,只需利用间距调节件4通过旋钮旋转调节固定螺杆41上的可调螺母42并旋松,使得弯折部33能够通过其限位长孔331并沿限位长孔331的长轴方向发生位移,从而使得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之间的间距大小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患者脚部大小的需要;当需要将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之间的间距固定在适应患者脚部大小的最佳位置,利用间距调节件4通过旋钮旋转调节固定螺杆41上的可调螺母42并旋紧,利用可调螺母42对弯折部33进行迫紧并限位在固定挡板2上,使得弯折部33不能通过其限位长孔331并沿限位长孔33的长轴方向发生位移,从而使得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保持一固定的间距,以适应患者脚部所需要的合适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操作过程如下:

1)需要进行踝关节融合时,将患者需要进行踝关节融合的脚踩踏在脚踏板1上,小腿部紧贴固定挡板2上,用束带通过脚踏板1的第一穿孔11将脚部缠绕捆绑固定,用束带通过固定挡板1的第二穿孔21将小腿部缠绕捆绑固定;

2)根据患者脚部的大小,调节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的间距,在调节到患者脚部最适合的间距时,利用间距调节件4通过旋钮旋转调节固定螺杆41上的可调螺母42并旋紧,使得弯折部33不能通过其限位长孔331并沿限位长孔33的长轴方向发生位移,从而使得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保持一固定的间距,从而达到固定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的目的,以使得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的间距保持在最适合患者脚部的位置;

3)通过内侧板31和外侧板32的导向孔35进行踝关节融合术的导向定位,将螺丝钉通过导向孔35进行导向定位,并穿过导向孔35固定于胫骨下端和距骨体外侧、腓骨下端和距骨体外侧,以使得胫骨下端与距骨体紧密对合。

实施例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脚踏板1与固定挡板2是固定连接成“L”型的,这样的固定连接使本实用新型在包装运输时很不方便,而且会占据较大的空间,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的差别是,其可以将脚踏板1与固定挡板2通过一个转轴或者活页连接,可以使脚踏板1与固定挡板2旋转到相互平行时的位置,这样在包装运输时很不仅方便,而且可以占据较小的空间。同时,可以在转轴上设置一个锁定装置,可以将脚踏板1与固定挡板2之间的角度可以保持在90°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局部微小的结构改动,如果对本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