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腰椎间隙定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62424阅读:49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柱腰椎间隙定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麻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脊柱腰椎间隙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上主要的麻醉方式之一,正确的腰椎间隙定位是保证麻醉效果和减少神经损伤的先决条件。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方法为采用髂嵴连线(Tuffer’s line)3-1作为腰椎的体表定位标志,如图3所示,认为髂嵴连线3-1对应的脊柱平面为腰3-4椎间隙10。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一体表标志受到性别、年龄、种族、身高、体重、妊娠状态等因素影响,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应用时还受到患者不同体位的影响。而且,这一定位技术在应用时还受到不同的操作者之间存在的主观性的影响。即使针对同一个患者,不同的操作者在采用髂嵴连线3-1来定位时也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误差甚至可达到2-3个椎间隙。因此,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证实,即便是经验十分丰富的高年资麻醉医师也不能保证单纯依靠髂嵴连线3-1做出完全准确的腰椎间隙定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脊柱腰椎间隙定位方法解决了不同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操作者主观差异带来的腰椎间隙定位误差大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脊柱腰椎间隙定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患者的脊柱长度和骶骨宽度;

其中,脊柱长度为枕骨大孔到骶角之间的距离;骶骨宽度为双侧髂后上棘内侧凹陷之间的距离。计算患者的脊骶系数:脊骶系数=脊柱长度/骶骨宽度;

以患者的骶骨宽度为底边构建等边三角形,所述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位于腰段脊柱上;

根据患者脊骶系数与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对应腰椎间隙的关系,得到等边三角形的顶点所对应的椎体间隙或椎体棘突的位置;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顶点所对应的位置沿脊柱长度方向移动,得到相邻的腰椎间隙位于脊柱上的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髂后上棘内侧凹陷作为定位标志,具有定位标志易于识别的优点,较传统的方法以髂嵴连线作为定位标志(需通过扪诊确定)个体变异更小,可平衡不同操作者之间的主观差异。

采用患者自身个体化的脊骶系数和骶骨宽度为底边的等边三角形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腰椎间隙,可以较好平衡不同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

计算脊骶系数有利于准确评估患者的骨性体型,与单纯根据身高体重来评估患者外观体型相比更为科学,为操作者评估脊柱腰椎间隙的分布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方案提供的定位方法,将医师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骨性体型进行了科学量化和标准化,易于掌握和推广,大样本临床观察证实准确率高,与传统方法比较可明显减少定位错误率和误差值,减少脊髓和神经损伤发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脊柱腰椎间隙定位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脊柱骨性结构示意图。

图3为传统定位方法及定位误差示意图。

图4为患者个体化脊骶系数计算方法示意图。

图5为脊柱腰椎间隙定位方法示意图。

其中,1、枕骨大孔;2、脊柱;2-1、脊柱长度;3、髂嵴;3-1、髂嵴连线;4、骶角;5、髂后上棘;6、内侧凹陷;6-1、骶骨宽度;7、等边三角形;7-1、顶点;8、腰2-3椎间隙;9、腰1-2椎间隙;10、腰3-4椎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虽然本发明优选的脊骶系数与等边三角形顶点对应的腰椎间隙的数据来源于亚洲人群,但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参考图1,图1示出了一种脊柱腰椎间隙定位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100包括步骤101至105。

在步骤101中,获取患者的脊柱长度和骶骨宽度;

如图2-5所示,脊柱长度2-1为正立位体位下枕骨大孔(颈椎起始部)1到骶角(骶骨终止部)4处的距离,脊柱2的长度越长,代表患者的椎体高度越高;骶骨宽度6-1为双侧髂后上棘5的内侧凹陷(腰窝)6之间的长度,骶骨宽度6-1越大,代表患者骨盆越大;髂后上棘5为患者骶骨两边外上侧的两个明显的骨性凸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脊柱长度和骶骨宽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获取:

首先,采用MRI获取患者背部的扫描图像;之后,根据获取的扫描图像,测量得到患者的脊柱长度和骶骨宽度。此处的测量可以根据扫描图像直接采用度量仪器进行测量,也可以将扫描图像导入现有的图像处理软件通过分析获得。

在步骤102中,计算患者的脊骶系数:脊骶系数=脊柱长度/骶骨宽度;

在步骤103中,以患者的骶骨宽度6-1为底边构建等边三角形7,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位于腰段脊柱上;

通过大样本病例研究表明,采用等边三角形顶点所确定的椎间隙与我们需要获得的椎间隙最接近。

在步骤104中,据患者脊骶系数与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对应腰椎间隙的关系,得到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所对应的椎体间隙或椎体棘突的位置。

人体有5个腰椎椎体,每一个腰椎椎体有一个椎体棘突,其由枕骨大孔1至骶角4分别为腰1椎体棘突、腰2椎体棘突、腰3椎体棘突、腰4椎体棘突和腰5椎体棘突;每两个椎体棘突之间的间隙为腰椎间隙,比如腰1椎体棘突和腰椎体2椎体棘突之间就是腰1-2椎间隙9,腰2椎体棘突和腰3椎体棘突之间就是腰2-3椎间隙8,以此类推腰椎间隙还有腰3-4椎间隙和腰4-5椎间隙。

在步骤104中确定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7-1的位置,即为顶点7-1具体位于哪一个椎体棘突处或哪一个腰椎间隙处。

脊骶系数与等边三角形顶点对应的腰椎间隙的数据关系来源于亚洲人群大样本的正立位脊柱影像学资料和大量实际临床病例,一方面,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脊柱长度2-1、骶骨宽度6-1及腰椎间隙位置与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的关系进行观察和计算;另一方面,通过临床病例实地测量脊柱长度2-1、骶骨宽度6-1、确立骶骨宽度为底边的等边三角形7,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脊柱2进行彩超检查,确立腰椎间隙位置与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之间的关系。

实施时,本方案优选患者的脊骶系数与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对应腰椎间隙的关系为:

脊骶系数小于4.75时,等边三角形顶点7-1对应腰1-2椎间隙;脊骶系数位于4.75-5.25之间时,等边三角形顶点7-1对应腰2椎体棘突;脊骶系数位于5.25-6.5之间时,等边三角形顶点7-1对应腰2-3椎间隙;脊骶系数位于6.5-7.0之间时,等边三角形顶点7-1对应腰3椎体棘突;脊骶系数大于7.0时,等边三角形顶点7-1对应腰3-4椎体间隙。

在步骤105中,根据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所对应的位置沿脊柱长度方向移动,得到相邻的腰椎间隙位于脊柱上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等边三角形的顶点所对应的位置沿脊柱长度方向移动,得到相邻的腰椎间隙位于脊柱上的位置进一步包括:

当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所在位置为椎体棘突时,则椎体棘突两端、且位于脊柱长度方向移动,得到两个相邻腰椎间隙位于脊柱上的位置;

当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为腰椎间隙时,则沿腰椎间隙两侧的脊柱长度方向移动,得到两个相邻腰椎间隙位于脊柱上的位置。

下面参考图2-5,结合具体的某一个椎体棘突和腰椎间隙对步骤105进行详细地说明:

当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所对应的位置为腰2椎体棘突时,其沿着脊柱2向骶角4方向的第一个椎体间隙就为腰2-3椎间隙8,其沿着脊柱2向枕骨大孔1方向的第一个椎体间隙就为腰1-2椎间隙9。

当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所对应的位置为腰2-3椎间隙8,其沿着脊柱2向骶角4方向的第一个椎体间隙就为就为腰3-4椎间隙10,其沿着脊柱2向枕骨大孔1方向的第一个椎体间隙就为腰1-2椎间隙9。

本方案的脊柱腰椎间隙定位方法的原理为,由于患者的体型不同,通过骶骨宽度6-1为底边的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所在位置也会存在差异,下面结合不同体型的患者所确定的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所在位置对患者的腰椎间隙进行说明:

当脊柱长度2-1和骶骨宽度6-1同时增大和减少时,脊骶系数变化在正常值范围,说明患者为正常体型,则根据该患者骶骨宽度6-1为底边的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与多数正常人的位置相同;当脊柱长度2-1增加明显,而骶骨宽度6-1增加不明显,脊骶系数大于正常值,说明患者为瘦高体型,则根据该患者骶骨宽度6-1为底边的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低于正常人,所能确立的脊柱2的腰椎间隙更低;反之,当脊柱长度2-1增加不明显,而骶骨宽度6-1增加明显,脊骶系数小于正常值,说明患者为矮胖体型,则根据该患者骶骨宽度6-1为底边的等边三角形7的顶点7-1高于正常人,所能确立的脊柱2的椎间隙更高。

综上所述,通过本方案的脊柱腰椎间隙定位方法能够准确地确定每种体型患者的腰椎间隙,其解决不同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操作者主观差异带来的腰椎间隙定位误差大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