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调理人体机能紊乱的中药药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42226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调理人体机能紊乱的中药药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预防或缓解胃寒、脾湿、浅表性胃炎引起的症状的中药药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文明和生活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人类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及心理活动等与古人已大相径庭。近几年慢性浅表性胃炎在我国居民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平均发病年龄在35-61岁,女性多见[张声生,牧童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J),2007,22(1):18-20.]。发病率呈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且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诱发因素无处不在,长期、大量饮酒和吸烟,饮食不节,浓茶、辣椒和咖啡、药物损害等都易诱发或加重病情。若不及时治疗或不注意生活习惯,已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导致胃癌发生,浅表性胃炎的防治务必引起重视。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且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上腹部隐痛多见,其次为饱胀不适,嗳气,泛酸、恶心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中医认为浅表性胃炎属“胃脘痛”、“痞满”、“胃痞”等症范畴,该病多因外感寒邪、饮食失节,或内伤劳倦,情志不畅等,以致脾胃损伤,肝气犯胃而引起。根据病因病机,可将其分为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等,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不和为浅表性胃炎多见,不同证候出现症状不同,肝胃不和证常见呃逆嗳气、烦躁易怒、四肢倦怠、泛酸、口干口渴;脾胃虚弱证常见胃脘隐痛、四肢倦怠、大便稀或溏、食欲减退;脾胃湿热证常见大便稀或溏,呃逆嗳气、失眠多梦、胃脘隐痛[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临床上治疗主要以中药汤剂和西药为主,穴位贴敷、温和灸、针刀、推拿也能改善临床症状。但中药汤剂味苦,量大,服用、携带不方便,易发霉、发酵不能久贮,且使病人依从性较差;穴位敷贴操作简便,但贴膏有一定的刺激性,敷贴处易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温和灸、针刀、推拿操作专业性强,且治疗费用较高,常加重病人经济负担。防治浅表性胃炎除了改善生活和饮食习惯外,中医传统的芳香疗法亦有所帮助。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香味可通过口、鼻、毛孔进入人体,从而影响脏腑功能,亦调和气血。而从现代药理的角度,闻香时,气味分子可以刺激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调节人体的神经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不打针、不口服药、不手术,既方便又经济地提供一种能治愈胃寒、脾湿、浅表性胃炎、因胃部引起的失眠等症的中药,通过大量的实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调理人体机能紊乱的中药药香,中药药香的活性药物原料由核桃衣、红枣、砂仁、玉米须、酸枣仁、高良姜、桂皮、花生衣、生地黄、茯苓组成。

本发明配方中主所用原料的药性药理分析如下:

1、核桃衣:又名青龙皮,治胃、腹痛,水痢,痈肿疮毒。

2、红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

3、砂仁:主治脾胃气滞,宿食不消,腹痛痞胀,噎膈呕吐,寒泻冷痢。

4、玉米须:味甘、淡,性平,归膀胱、肝、胆经。

5、酸枣仁:性甘、酸,平。入肝、胆、心经。补肝,宁心,敛汗,生津。

6、高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7、桂皮:入心、肝、脾、肾四经。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治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

8、花生衣:甘、涩,平。止血、散瘀、消肿。用于血友病、类血友病,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病出血症,术后出血,癌肿出血,胃、肠、肺、子宫等出血。

9、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10、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活性药物原料的重量之比为:核桃衣:红枣:砂仁:玉米须:酸枣仁:高良姜:桂皮:花生衣:生地黄:茯苓=1~4:1~4:6~12:2~6:4~9:7~12:2~5:4~8:3~6:1~4。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活性药物原料的重量之比为:核桃衣:红枣:砂仁:玉米须:酸枣仁:高良姜:桂皮:花生衣:生地黄:茯苓=2:2:8:3:5:10:3:4:3:2。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调理人体机能紊乱为治疗、预防或缓解胃寒、脾湿、浅表性胃炎引起的症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症状包括包括胃脘胀闷疼痛、腹胀、纳呆食少、失眠、打嗝、多屁、焦虑。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如上所述的中药药香方法,所述中药药香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研磨:将所述活性药物原料研磨成香粉搅拌均匀;

(2)炮制:将小米浆掺入和好的香粉中,搅拌均匀后放入密封罐中静置;

(3)成型:将天然粘合剂加入所述香粉,揉搓,成型;优选地,形成线香;优选地,所述天然粘合剂为楠木粘粉;

(4)干燥:干燥所述成型的香粉,形成药香。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5)窖藏,将干燥的已经成型的药香窖藏与密封在陶罐里,优选地,窖藏条件为:温度15~25度,湿度30%~40%,窖藏7~15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步骤(1)研磨中,所述香粉用100目筛过筛。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步骤(2)炮制中,所述静置的时间为30-120分钟,优选地,30—60分钟。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步骤(3)成型中,揉搓好后的香泥放入陶罐中饧30分钟。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步骤(4)干燥中,所述干燥为晾晒;优选地,所述晾晒的条件为温度18~24度,湿度30%~4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将所述药香用容器装好;优选地,选择天然手工纸盒或是木质的包装;更优选地,选择红豆杉木质容器。

本发明的香属外用之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具有行气调中、化湿暖胃、温脾、解毒止泻之功,使用时,将香放置身边点燃,不需其他治疗,使用10~12支后可得到治愈,不打针、不服药、不手术,既方便,又经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下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固定或限制。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特征可以替换为具有在不背离发明构思前提下等同或相似功能或效果的其他本领域已知的技术特征。

一、选材:

核桃衣:此方选用黑龙江产的核桃衣,入伏前后未成熟的山核桃青皮剥制。将未脱离的青核桃的皮才剥离后自然晒干。

红枣:此方选用山东红枣,肉质肥厚,去核用其果肉部分,秋季自然风干。

砂仁:此方选用云南产的砂仁,去其果实入药。

玉米须:此方选用北方产的玉米须。

酸枣仁:酸枣成熟果实去果肉、核壳,收集种子,晒干而成。此方取生于河北地区向阳山坡的酸枣,此方生用。

高良姜:此方选用海南产地的高良姜,根茎入药,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桂皮:此方选用云南产地的桂皮。

花生衣:将花生米用热水烫后取皮,晒干。

生地黄:此方选用安徽产地的地黄。

茯苓:此方选用安徽产地的茯苓。

按照重量份,核桃衣2份、红枣2份、砂仁8份、玉米须3份、酸枣仁5份、高良姜10份、桂皮3份、花生衣4份、生地黄3份、茯苓2份。

二、研磨

首先要将各种香药分别粉碎,然后将粉碎后的颗粒分别按其性质使用石磨进行研磨。对于含挥发油的桂皮、砂仁、高良姜等需碾磨成极为细腻的粉末,则需将粉碎的香药加入水进行研磨,让香末飞入水中,待浆液沉淀后将其晒干研细备用。除以上香药外,其他香药需碾磨至可过100目筛的粒度。然后再将所有香药混合过100目筛。

三、炮制

将小米浆掺入和好的香粉中,搅拌均匀后放入密封罐中静置30—60分钟。

四、成型

香粉合成后,加入天然粘合剂楠木粘粉将的原料揉成香泥团,反复搓揉、摔打香泥,使各种香药粉末充分融合,让整个香泥的质地更加紧实,以保证制作出来的香不容易断裂。揉好后的香泥放入陶罐中饧30分钟,使香泥更加柔软有弹性。最后将饧好后的香泥使用香床子压制成粗细一致的长条泥,再分割成长度一致的香段。优选地,制成每支香1.2g(可根据药香的粗细及长度调整)。

五、干燥

线香优选使用自然晾晒的方式使香条干燥成型,自然条件为阳光柔和,室外温度为,温度18~24℃,湿度30%~40%,待线香手粘无软榻、无粘合、干燥后即可,并将有断裂、变形的线香挑出弃去之后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药香不能放入烤箱烘烤干燥,应自然凉晒。

六、窖藏

将晾晒好后的线香包装好后存于陶罐中,并在陶罐中加满糯米,密封后再将陶罐存于在地窖中,经窖藏后的线香药性更为平和,气味更为醇香。通常窖藏条件为温度15-25度,湿度30%-40%,窖藏7-15天。

优选地,药香在包装后都不立即使用,还要在地窖中封存一段时间,这些窖藏的过程里面,也是这些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咬合的一个过程,通过窖藏以后它们浑然为一体,这样烧出来的香气、气味就更好,这种窖藏的时间可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确定,例如,香方窖藏与密封在陶罐里,温度15~25度,湿度30%~40%,窖藏7~15天。

七、包装

药香使用天然手工纸盒或是红豆杉等气味较淡木质包装。避免使用味道浓烈的包装物,因如长时间存放后,包装物的气味侵入香里,影响香的味道和药性。

使用方法:将药香放置身前点燃,近距离品嗅。

药香规格:每只重量1.2g。

在不存在技术障碍的情况下,上述各个特征之间是可以组合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经使用该中药药香后,患者胃部不适和疼痛消失,食欲改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本发明的中药药香具有行气调中、化湿暖胃、温脾、解毒止泻之功,使用时将香放置身边点燃,只需10~12支即可治愈。本发明可用于治疗胃寒、脾湿、浅表性胃炎、因胃部引起的失眠等症,治愈率达95%,具有不打针、不口服药、不手术,既方便又经济的效果。

一、临床疗效统计资料: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发病率高,症状轻重不一,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其病机多为饮食失节、情志不遂等而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运化失司,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痞闷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等。

1.一般资料与诊断标准

1.1患者群体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2岁,平均36.5±4.3岁,病程1.5-21年,平均14.3±1.5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65岁,平均35.8±3.2岁,病程1.6-20.3年,平均13.8±2.1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史、病程等基本资料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既往有慢性胃炎相关病史,并经行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参照《慢性胃炎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试行意见》[2003年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大连会议]。

1.2.2中医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根据本地区人群证候特点并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003版)确立患者的中医证型:胃脘胀闷或疼痛而拒按,纳差,食入胀满,口干口苦;舌苔黄腻或黄厚,脉弦。

1.3纳入标准

①年龄20~65岁。②符合慢性胃炎内镜诊断标准者。③符合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标准者。④患者本人知情,自愿且能坚持接受本试验方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

①意识或智力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不愿服用中药者;③依从性差,不能坚持试验疗程结束者。

1.5疗效判定

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学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的《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评定疗效分级,将症状按“无”“轻”“中”“重”共4级,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对受试者临床症状进行中医征候积分评分(见表1),根据所得总分评定其总症状积分。

症状积分分级:(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显效:症状消失,或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减轻,50%≤症状积分减少<70%;稳定:25%≤症状积分减少<50%;无效:症状无减轻或症状积分减少<25%。

有效率=显效+有效。

表1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为非熏香治疗,嘱患者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劳逸结合,切忌暴饮暴食、贪凉饮冷或饥饱无常,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力戒烟酒、浓茶、咖啡、肥甘厚腻、坚硬粗糙之品。

2.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精神与饮食调理下,并予中药药香调理脾胃。即将药香轻放在患者身边,每次熏香1注,每日3次,7天为一疗程,停3日后继续下一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2.3观察指标

统计前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主症积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3结果

3.1疗效的比较

经中药药香熏香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经饮食及精神调养后有效率为1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有效率比较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有效率=显效+有效

3.2中医症状总分比较

两组患者中药药香或饮食调理前,中医症状积分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别,经中药药香或饮食调理后,患者胃脘胀闷疼痛、腹胀、纳呆食少、失眠症状积分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积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小结:

该中药药香熏香调理对慢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二.典型病例

1.典型病例1

患者男,30岁,上腹部反复痛、反复胀3年有余。近1月以来(以治疗第一日起计算,下同),反复呈现胃痛、痞满,进食之后饱胀感严重、嗳气频率高,当患者疲劳、受凉或者饮食不当(喝酒、喝咖啡等)则症状加重。经胃镜检查,并结合胃黏膜病理诊断,确诊为浅表性胃炎。该例患者多年多次经中西医治疗,但其慢性浅表性胃炎一直未见好转,近期以来,因饮酒和疲劳导致症状不断加重,胃脘疼痛,进食后疼痛感增加;频繁嗳气、嘴干苦、排便不爽,舌苔淡红,根腻而薄黄,经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其中医征候累计积分为25分,临床症状达重度,经连续闻香10日,该患者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嗳气恶心、痞满不适显著减轻,但是患者感到精力不济、疲惫感强、纳谷不香。嗳气、痞满的频率大大降低,但患者仍然感到体力不支、周身无力,累计征候评分为20分。患者再继续闻香25剂以后,所有症状、体征基本都已消失,累计症候评分为8分。之后,要求患者继续闻香,有效巩固疗效。1年后,经随访,该患者再无胃脘疼痛频繁嗳气、嘴干苦、排便不爽等症状。

2.典型病例2

女,46岁。2016年5月15日因进食不畅、胃脘痞闷初诊。查胃镜提示:(胃窦)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局部萎缩性肠上皮化生,淋巴滤泡形成,Hp(++)。因其便秘、焦虑致夜来失眠,睡眠浅且多梦,并以入睡困难为主,常常需要2-3h方能入睡,夜寐3h左右,烘热阵作,虚烦不宁,多梦易惊,舌苔黄腻、质红,脉弦细滑。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肝郁痰热,心神不宁。其中医征候累计积分为18分,其中主要以睡眠时间、便秘评分各达3分。

于2016年5月16日闻香调理,每日3次,睡前一柱,闻香7天后便秘减轻,夜寐有所改善,可1h入睡,胃脘痞胀稍减,原5日一便转为3日一便,并出现屁多、眼睛下方有瘙痒、红肿、蜕皮现象等排毒现象,睡眠时间及便秘评分各降至2分。

闻香2周后,便秘夜寐及胃脘痛均较前大幅减轻,使用1月后,诸症皆无。入睡易(10分钟内入睡),大便通畅,饮食香甜,且面色红润。睡眠时间、便秘评分明显下降,均为0,总积分为6分。表明患者中医症状明显改善。

三、结论

药香主要由桂皮、核桃衣、红枣、砂仁、酸枣仁、高良姜等组成,其中红枣补中益气、养血生津;酸枣仁补肝,宁心,敛汗,生津。高良姜温胃止呕,散寒止痛。桂皮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等,诸药合用,具有行气调中、化湿暖胃、温脾、解毒止泻之功,对因外感寒邪、饮食失节,或内伤劳倦,情志不畅导致“胃脘痛”、“痞满”、“胃痞”有良好作用。

药物熏香能借其清气之正,鼓舞人体的正气,辟除秽浊邪气,从而达到保健防病的目的。如《枸农本茸经百种录》中就有“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的论述。芳香药物有“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作用,药物挥发之气味作用于口鼻、肌肤、经络穴位,经过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现代药理表明,嗅香法是通过鼻黏膜的吸收作用,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进入血液而发挥药效。

以上临床资料表明,本申请的中药药香有较好地调理人体机能紊乱的功能。

以上实施例只是用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并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基于本发明的构思所作出的等同变换及对本发明的各个技术方案显而易见的改进,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