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3559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涉及一种治疗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黏膜肠上皮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如呕血、黑便。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

西医西药的防治慢性胃炎手段,主要集中在制酸、修复胃粘膜、调节胃肠动力、杀灭幽门螺杆菌中的某一方面,因而不能给予慢性胃炎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其潜在的耐药性问题也极大限制了其发展。相比而言,中医药依据理法方药的精神,确定胃病的具体证型,施予相应方药,从改善患者胃肠病理状况以及恢复胃肠功能两方面着手治疗慢性胃炎,在治疗中已取得一定成效,尤其是对病理学改变如炎症,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等,中医药更有优势。

中医针对慢性胃炎诊断标准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肝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血型,其中,针对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之法,但是申请人在大量临床过程中发现,由于现代生活加快且饮食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患者往往都伴随有胃阴不足症状,或因过食酒辛,或热病伤阴,耗伤阴液,瘀血内生,胃失濡养,和降失宜所致。因此,对于治疗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尤其适用于治疗具有胃阴不足症状的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蚌花15~20份、龙舌草10~15份、桂子15~20份、藿香5~10份、算盘七5~10份、梧桐子10~15份、川楝子10~15份、吴茱萸10~15份、半夏10~15份、红螺塔5~10份、煅牡蛎粉5~10份、矮脚罗伞5~10份、北沙参15~20份、隔山消15~20份、白残花10~15份、柴厚朴10~15份。

其中,优选方案如下:

可以是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蚌花15份、龙舌草10份、桂子15份、藿香5份、算盘七5份、梧桐子10份、川楝子10份、吴茱萸10份、半夏10份、红螺塔5份、煅牡蛎粉5份、矮脚罗伞5份、北沙参15份、隔山消15份、白残花10份、柴厚朴10份。

也可以是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蚌花20份、龙舌草15份、桂子20份、藿香10份、算盘七10份、梧桐子15份、川楝子15份、吴茱萸15份、半夏15份、红螺塔10份、煅牡蛎粉10份、矮脚罗伞10份、北沙参20份、隔山消20份、白残花15份、柴厚朴15份。

也可以是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蚌花18份、龙舌草12份、桂子18份、藿香8份、算盘七8份、梧桐子12份、川楝子12份、吴茱萸12份、半夏12份、红螺塔8份、煅牡蛎粉8份、矮脚罗伞8份、北沙参18份、隔山消18份、白残花12份、柴厚朴12份。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按照以下方法制备:按照配方称取中药原料并加入到容器中,加水漫过药面浸泡10~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取滤液;然后再加水没过药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然后去渣取滤液,两次滤液合并即可。

服用时,每次300ml,一日两次。

药理分析:

蚌花:甘、淡,凉。清热化痰,凉血止痢。用于肺燥咳嗽,咯血,百日咳,淋巴结结核,痢疾,便血。

龙舌草:甘、淡,凉。清热化痰,解毒利尿。用于肺热咳嗽,肺结核,咳血,哮喘,水肿,小便不利;外用治痈肿,烧烫伤。

桂子:辛、甘、温。归胃经。温中,和胃。主胃脘痛,哕逆。

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主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

算盘七:甘、淡,寒。清肺止咳,健脾和胃。主治肺热咳嗽,脾胃不和,心慌、气短,筋骨疼痛。

梧桐子:味甘。性平。归心、肺、胃经。顺气和胃,健脾消食,止血。主胃脘疼痛、伤食腹泻、疝气、须发早白、小儿口疮。

川楝子: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吴茱萸:味辛,温。入肝、脾、胃、大肠、肾经。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红螺塔:味甘,性凉。制酸止痛,清凉解热。主胃痛,胃酸过多,阴虚发热。

煅牡蛎粉:味咸,性平。收敛固涩,制酸止痛,重镇安神,软坚散结。

矮脚罗伞:性温,味淡,无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风湿疼痛,跌打肿痛,咳嗽吐血,寒气腹痛。

北沙参: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隔山消:甘微辛,平。养阴补虚,健脾消食。治虚损劳伤,痢疾,疳积,胃痛饱胀,白带,疮癣。

白残花:苦、涩,寒。清暑热,化湿浊,顺气和胃。主治暑热胸闷,口渴,呕吐,不思饮食,口疮口糜。

柴厚朴:苦,辛,性温。理气和胃,温中止呕。主脘腹胀满疼痛,宿食不消,呕吐。

本发明药物组方中,蚌花、龙舌草、桂子、藿香、算盘七、梧桐子六味药清热、和胃、化痰;川楝子、吴茱萸、半夏疏肝解郁、理气消痞;红螺塔、煅牡蛎粉、矮脚罗伞抑酸止痛;北沙参和隔山消消合养胃阴,白残花和柴厚朴甘酸化阴、濡养胃液、缓急和营,有止痉的作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所使用的中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药物安全可靠。诸药相和具有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养阴益胃的作用,对治疗具有胃阴不足症状的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治愈率高、无副作用等特点。

疗效判断:

选取慢性胃炎患者50例,且均确证为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男35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51岁;病程10周~3年,平均1.2年。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次300ml,一天两次。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临床痊愈:临床主要症状均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变,胃镜检查达不到有效标准,也无恶化者。

结果:显效2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以下列举一个典型病例

病例:朱某,男,56岁,山东青岛人,病历3年,有长期饮酒史,症状胃脘部灼热隐痛3年,口苦,胃粘膜充血糜烂明显,舌质红,苔黄,医院门诊间断就诊未治愈。经本发明药物施治,治疗14天后症状明显缓解,坚持服用2个月后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蚌花15份、龙舌草10份、桂子15份、藿香5份、算盘七5份、梧桐子10份、川楝子10份、吴茱萸10份、半夏10份、红螺塔5份、煅牡蛎粉5份、矮脚罗伞5份、北沙参15份、隔山消15份、白残花10份、柴厚朴10份。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蚌花20份、龙舌草15份、桂子20份、藿香10份、算盘七10份、梧桐子15份、川楝子15份、吴茱萸15份、半夏15份、红螺塔10份、煅牡蛎粉10份、矮脚罗伞10份、北沙参20份、隔山消20份、白残花15份、柴厚朴15份。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蚌花18份、龙舌草12份、桂子18份、藿香8份、算盘七8份、梧桐子12份、川楝子12份、吴茱萸12份、半夏12份、红螺塔8份、煅牡蛎粉8份、矮脚罗伞8份、北沙参18份、隔山消18份、白残花12份、柴厚朴12份。

实施例4:

按照实施例1~3的配方,按照以下方法制备治疗肝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按照配方称取中药原料并加入到容器中,加水漫过药面浸泡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3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取滤液;然后再加水没过药面3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15分钟,然后去渣取滤液,两次滤液合并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