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全自动中药煎药机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52625阅读:1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全自动中药煎药机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自动煎药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应用于全自动中药煎药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汤剂在我国中医药史上是应用最早、最普及的一种剂型,因为汤剂适应中医的辩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使用传统的手工煎药的煎药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利用单片机实现一些简单功能的控制。但是其煎煮环境恶劣,完全由人工进行操作,智能化程度很低。

市面上相继出现了功能更加完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中药煎药机,但是普遍使用的中药煎药机都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对于需要特殊处理的中药(如需要先煎、后下分开处理),在入药时完全靠人工进行操作,自动化程度不高。因此,现有的中药煎药机,都不能实现一键操作,全自动化的完成中药的煎煮。在此背景下,急需制作一个更加智能的控制器,配合相应的机械结构,真正的实现全自动化式的煎煮中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全自动中药煎药机的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中药煎药机不能实现一键操作,全自动化完成中药煎煮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种方法,

一种应用于全自动中药煎药机的控制方法,利用一种全自动中药煎药机,煎煮普通药时,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按下触摸液晶显示屏上的“开始按键”后,系统开始上电;然后按下“普通药按键”,延时若干秒后,在微控制器自动控制下,煎药机开始打开电磁进水阀并自动进水;

步骤2、武火煎煮

进水完成时,微控制器的a1引脚输出高电平,控制继电器a导通加热器一进行加热;煎煮锅中的药液从室温开始加热到达沸腾状态,然后微控制器的a1引脚输出低电平控制继电器a关断加热器一停止加热,并降温到预定温度,加热器一重新加热至沸腾;

重复此过程,保持药材在大火微沸腾状态下进行煎煮;

步骤3、文火煎煮

文火煎煮的温度控制范围要低于武火煎煮的温度控制范围,降温至预定温度下限,开启加热器一加热到预定温度上限;

重复此过程,保持药材在中火微沸腾状态下进行煎煮;

步骤4、当煎药完成后,蜂鸣器报警,提示用户煎煮结束,完成煎药。

第二种方法,

一种应用于全自动中药煎药机的控制方法,利用一种全自动中药煎药机,煎煮特殊药时,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将先煎药放置于煎煮锅中,共煎药放置于浸泡锅中,后下药放置于后下锅中;

步骤2、对先煎药进行武火煎煮,此时共煎药处于浸泡状态,

按下触摸液晶显示屏上的“开始按键”后,系统开始上电,然后按下“特殊药按键”,延时若干秒后,在微控制器自动控制下,进水模块打开电磁进水阀并自动进水;进水完成时,微控制器的a1引脚输出高电平,控制继电器a导通加热器一进行加热,煎煮锅中的药液从室温开始加热到达沸腾状态,然后微控制器的a1引脚输出低电平控制继电器a关断加热器一停止加热,并降温到预定温度,加热器一重新加热至沸腾;

重复此过程,保持药材在大火微沸腾状态下进行煎煮;

步骤3、加入共煎药,对先煎药和共煎药一起进行武火煎煮,

微控制器控制b6、b7引脚,其中b6引脚输出高电平,b7引脚输出低电平,驱动电机进行正转,使得浸泡锅内的共煎药自动落入到煎煮锅中;当浸泡锅翻转180度后,微控制器控制b6、b7引脚,其中b6引脚输出低电平,b7引脚输出高电平,控制电机进行反转,使得浸泡锅复位;此时煎煮锅内的温度有一个骤降,加热器一继续加热到沸腾,然后关断加热器一停止加热,并降温到预定温度,加热器一重新加热至沸腾;

重复此过程,保持药材在大火微沸腾状态下进行煎煮;

步骤4、文火加热

文火煎煮的温度控制范围要低于武火煎煮的温度控制范围,降温至预定温度下限,开启加热器一重新加热到预定温度上限;

重复此过程,保持药材在中火微沸腾状态下进行煎煮;

步骤5、加入后下药

微控制器控制b22、b23引脚,其中b22引脚输出高电平,b23引脚输出低电平,控制另一个电机进行正转,使得后下锅内的后下药自动落入到煎煮锅中;当后下锅翻转180度后,微控制器控制b22、b23引脚,其中b22引脚输出低电平,b23引脚输出高电平,控制另一个电机进行反转,使得后下锅复位;后下药的煎煮只需要3-5分钟,只需加热到沸腾状态,即完成所有药材的煎煮;

步骤6、当后下药与先煎药和共煎药的煎煮全部完成后,蜂鸣器开启报警,提示用户煎煮结束,完成全部煎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现有的中药煎药机的控制部分进行改进,加入了可控制翻转的机构,可实现对于有特殊要求(先煎、后下等)的中药材,煎煮过程中入药的全自动化。只需一键操作,即可实现顺序进水、一次煎煮、二次煎煮等工序。减少了人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控制的全自动中药煎药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截面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b-b截面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方法采用的控制部分模块图;

图5是本发明方法采用的电源电路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方法采用的电机驱动电路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方法采用的加热电路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方法采用的测温电路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方法采用的自动进水电路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方法采用的微控制器与触摸液晶屏连接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方法采用的蜂鸣器报警电路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方法采用的控制按钮的布置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方法的总体控制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方法在普通药煎煮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15是本发明方法在特殊药煎煮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中,1.电机,2.联轴器,3.轴承,4.开启式上盖,5.上盖把手,6.上层内腔,7.漏斗,8.导气罩,9.导气管,10.中层内腔,11.滤锅,12.煎煮锅,13.加热器一,14.储药锅锅盖,15.储药锅,16.加热器二,17.下层内腔,18.煎煮锅锅盖,19.套筒,20.电磁进水阀,21.进水管,22.支撑板,23.后下锅,24.浸泡锅,25.壳体,26.密封圈,27.排液管,28.电磁排液阀,29.母插座,30.下层门把手,31.开启式下层门,32.储药锅把手,33.煎煮锅把手,34.中层门把手,35.开启式中层门,36.旋转挡板,37.过滤网,38.回转轴;

39.微控制器,40.输入及显示模块,41.温度采集模块,42.温度传感器,43.加热模块,44.电源转换模块,45.翻转驱动模块,46.进水模块,47.报警模块,48.触摸液晶显示屏,49.蜂鸣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方法控制对象是一种全自动中药煎药机,其硬件结构包括煎煮部分和控制部分,

参照图1、图2、图3,煎煮部分的结构是,包括壳体25,壳体25的顶部配设有开启式上盖4,开启式上盖4上表面设置有上盖把手5;壳体25内腔从上到下分为上层内腔6、中层内腔10及下层内腔17;

上层内腔6中并排设置有浸泡锅24和后下锅23,浸泡锅24和后下锅23均为半球状的锅,且浸泡锅24和后下锅23各自设置有翻转机构,分别控制浸泡锅24和后下锅23的翻转,实现分别翻转下料;

中层内腔10外周对应的壳体25壁上设置有开启式中层门35,开启式中层门35设置有中层门把手34;中层内腔10上部安装有漏斗7,漏斗7上开口位于浸泡锅24和后下锅23的正下方,漏斗7中设置有进水管21,进水管21通过电磁进水阀20与外界水源连通;漏斗7下出口通过套筒19与煎煮锅锅盖18连通(或者漏斗7的下端直接伸入煎煮锅12内),煎煮锅锅盖18盖在煎煮锅12上,煎煮锅12中设置有滤锅11,煎煮锅12坐放在加热器一13上;煎煮锅12通过导气管9及导气罩8与外界连通;

下层内腔17外周对应的壳体25壁上设置有开启式下层门31,开启式下层门31设置有下层门把手30;下层内腔17中设置有储药锅15,储药锅15放置于加热器二16上,煎煮锅12侧壁下部出口通过密封圈26与排液管27连通,排液管27向下与储药锅15连通,排液管27中设置有电磁排液阀28,下层内腔17中还设置有电源连接线的母插座29;

提起上盖把手5能将开启式上盖4拉起,方便对浸泡锅24以及后下锅23的入药和清洗。拉动中层门把手34可将开启式中层门35打开,方便取出煎煮锅12。拉动下层门把手30可将开启式下层门31打开,方便取出储药锅15,这样便于药液和药渣的取出和清洗煎煮锅12及储药锅15。

煎煮锅锅盖18上分别设置有入药口和出气口,漏斗7的下出口与入药口连通,且入药口内设置有旋转挡板36,能控制入药口的闭合和打开;导气管9与出气口连接;煎煮锅12内设置有滤锅11形成双层结构;煎煮锅12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煎煮锅把手33及排液口,排液口通过排液管27与储药锅15连通,在排液管27内设置有过滤网37。其中,滤锅11用于放置所要煎煮的中药材,其作用是便于药渣的取出清理,并且提高过滤效果;煎煮锅12通过加热器一13进行加热,实现高效率电能加热;另外,通过导气管9和导气罩8,能使煎煮过程中产生的蒸汽顺利排出。

煎煮锅12还能实现二煎,具体方式为:当完成一煎时,打开电磁排液阀28,中药通过排液管27从煎煮锅12流入储药锅15内,完成排药;然后电磁进水阀20打开,自来水经过进水管21进入煎煮锅12内,完成自动进水,开始进行二煎,待二煎完成后,再通过排液管27排液至储药锅15内,至此完成整个煎药过程。

漏斗7为一个上“方”下“圆”的形状,上部至下部采用光滑的曲面连接,以减少药材通过时的粘连。漏斗7上开口呈方形,便于与中层内腔10相配合;漏斗7下部呈圆形管道,便于与煎煮锅锅盖18相配合,管道末端带有螺纹,通过套筒19进行配合连接。漏斗7下出口的口径较大,有利于药液药材迅速通过,较大的通过量能更有效地把煎煮锅锅盖18上入药口内的旋转挡板36冲击开,使药材药液顺利到达煎煮锅12内,旋转挡板36是通过一个较低刚度的扭转弹簧提供力矩。当入药完成后,旋转挡板36依靠扭转弹簧的扭力自动复位,以防止煎药过程中产生的蒸汽溢出影响上层内腔6内的浸泡锅24和后下锅23。

套筒19的作用是由于漏斗7下端与煎煮锅锅盖18之间是有间隔的,为了避免上层锅体翻转落药时,药物不能顺利的落入煎煮锅12中,因此采用了套筒19结构。当需要进行煎煮时,将套筒19向下旋转,使得套筒19下端和煎煮锅锅盖18的入药口接触,保证落药时,药物和药液都能够落入到煎煮锅12中;当煎煮完成时,将套筒19向上旋转,使得套筒19和煎煮锅锅盖18分离,从而取出锅体。

储药锅15的侧壁上设置有储药锅把手32,储药锅15的顶部配设有储药锅锅盖14,储药锅锅盖14上设置有药液输入口,药液输入口向上与排液管27连接。其中,药液输入口用于将中药液引入储药锅15内,储药锅15能存放两次煎煮的中药药液,加热器二16用于对储药锅15中的药液加热及保温,保持喝药时适宜的温度。

参照图3,浸泡锅24和后下锅23的翻转机构结构一致,以后下锅23为例,其翻转机构的结构是,在后下锅23沿直径方向两边设置有回转轴38,回转轴38一端通过刚性的联轴器2与电机1输出轴传动连接,回转轴38两端分别支撑在轴承3中,轴承3安装在上层内腔6中,电机1固定在支撑板22上,支撑板22固定在壳体25内壁上。

浸泡锅24和后下锅23都采用了回转体的圆柱形容器外形,并且在其两端设计了回转轴38,各自采用一个电机1进行翻转控制。

参照图4,控制部分的结构是,包括微控制器39,微控制器39的输入端与温度采集模块41连接,温度采集模块41与各个温度传感器42连接,各个温度传感器42分别与煎煮锅12和储药锅15对应配置,实现加热温度信息的采集录入;微控制器39与输入及显示模块40互联,输入及显示模块40的操作终端为触摸液晶显示屏48,既可以实现操作命令的按键输入,也能够实现实时信息在液晶屏上的显示;微控制器39的输出端分别与进水模块46、加热模块43、翻转驱动模块45和报警模块47连接,实现相应功能控制指令的输出,使得相关功能的部件进行动作。

输入及显示模块40既作为整个控制部分的输入,也作为整个控制部分的显示器,触摸液晶显示屏48上设置有开始和关闭按钮、供用户选择输入的四种煎药模式按钮,还可以显示煎煮温度、保温温度、报警状态,在煎药完成时显示煎药完成等信息。

温度采集模块41用于将各个温度传感器42采集的温度信息上传,实时监测煎药过程中煎煮锅12内的温度,以及监测保温过程中储药锅15中的温度,并通过触摸液晶显示屏48将实际温度显示出来。

参照图8,温度采集模块41采用的是数字转换器接口与各个温度传感器42连接,将各个温度传感器42的信息集成,实时监测煎药过程中煎煮锅12及储药锅15内的温度。

加热模块43控制加热器一13的工作,完成煎药过程中煎煮锅12的武火和文火加热操作,加热模块43还控制加热器二16的工作,实现对储药锅15的加热。

参照图7,加热模块43采用继电器a控制加热器一13,当需要进行加热时,微控制器39的a1引脚输出高电平,此时光电耦合器a会在电流脉冲下触发导通,从而控制继电器a启动加热器一13进行加热;同样,当微控制器39的a1引脚输出低电平时,系统会断开继电器a,加热器一13停止加热。因此只需改变a1引脚的高低电平,就可以实现加热过程的自动化。

参照图14、图15,煎煮中药时,基本上都是先武火加热再文火加热。武火加热,用温度来模拟,假定室温为20℃,先将煎煮锅12内药液从室温加热到沸腾状态,然后停止加热,自动降温到预定温度下限(例如95℃),再次开启加热到沸腾;重复此过程若干次,使得煎煮锅12中的药液能始终处于大火微沸腾状态。文火加热,用温度来模拟,先将煎煮锅12内的温度降至预定温度下限(例如90℃),再开启加热到预定温度上限(例如95℃);重复此过程,使得煎煮锅12内的药液始终处于中火微沸腾状态,从而更有效的煎出中药材的有效成分。

参照图10,为微控制器39与输入及显示模块40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参照图5,电源转换模块44用于给输入及显示模块40、温度采集模块41、加热模块43、翻转驱动模块45、进水模块46和报警模块47提供稳定的电压输出;

电源转换模块44能够提供三种电压输出,其中,较高的+24v电压用于驱动电磁进水阀20;+12v电压用于驱动翻转驱动模块45;较低的+5v电压用于系统中加热模块43驱动继电器a使用,以及给输入及显示模块40使用。

参照图6,翻转驱动模块45用于控制的浸泡锅24和后下锅23翻转,使得在先在后的药材依次自动入药到煎煮锅12中,从而实现入药的自动化顺序操作。

翻转驱动模块45通过实现功率放大,分别驱动两个电机1(图6中的p1和p2),来分别控制浸泡锅24和后下锅23实现自动、平稳的翻转,从而实现煎药过程中入药的自动化。

参照图9,进水模块46用于控制电磁进水阀20和电磁排液阀28的打开及关闭,当需要给煎煮锅12进水时,先打开电磁排液阀28将煎煮锅12中的药液排入储药锅15,药液排完后关闭电磁排液阀28;再通过继电器自动打开电磁进水阀20进水,进水完成时自动关闭电磁进水阀20,停止进水。

进水模块46采用较高的工作电压(例如24v)的电磁进水阀20,通过继电器b来控制电磁进水阀20进行工作;需要自动进水时,微控制器39控制a0引脚输出高电平,会使光电耦合器b导通,使得继电器b吸合,从而接通电磁进水阀20,实现自动进水功能;当到达设定的进水时间时,微控制器39控制a0输出低电平,从而切断电路,电磁进水阀20断开,进水结束。

参照图11,报警模块47用于煎药完成时,通过蜂鸣器49进行报警,提示用户煎药完成。

参照图12、图13,本发明的煎煮控制原理是,按照中医理论将常用中药分为4种类型,即按照普通药、解表药、滋补药和特殊药四种类型选择相应的按键,前三类中药煎煮工序要求基本相同,只是煎煮时间和火候有区别;其中,普通药的煎煮工序是先武火加热25分钟、后文火加热25分钟;解表药的煎煮工序是先武火加热25分钟、后文火加热20分钟;滋补药的煎煮工序是先武火加热25分钟、后文火加热40分钟;

特殊药又分别有先煎、共煎、后下的药物,整体煎药工序与前三种药物大相径庭,因此下文将对特殊药煎煮单独进行说明。

当整机系统上电后,首先需要对微控制器39的引脚进行初始化处理,完成以后等待信号输入,判断输入类型。当选择为普通药模式时,调用普通药煎药模式程序,包括进水程序、加热程序、液晶屏显示程序、蜂鸣器程序等,从而完成普通药的煎煮。当选择为特殊药模式时,调用特殊药煎药模式程序,包括进水程序、加热程序、电机翻转程序、液晶屏显示程序、蜂鸣器程序等,从而完成特殊药的煎煮;

初始化处理微控制器39引脚主要是对引脚进行输入和输出的定义,具体是,将控制电机1的两个引脚b6和b7以及控制另一个电机1的两个引脚b22和引脚b23设置为输出;将控制蜂鸣器的引脚设置为输出,将控制进水模块的引脚和控制加热模块的引脚设置为输出,将控制两种煎药模式的引脚设置为输入。并且定义引脚输入或者输出的高、低电平,具体包括将控制蜂鸣器的引脚电平设置为高电平;

上述普通药模式中的进水程序是首先将控制电磁进水阀20的引脚电平置高,表示开始进水,然后计时一定时间后,将此引脚电平置低,表示进水完成;

上述普通药模式中的加热程序是首先将控制加热模块的引脚电平置高,表示开始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实时通过温度传感器42检测锅体中的温度,并将此温度显示到触摸液晶显示屏48上,当到达设定的温度值时,将控制加热模块的引脚电平置低,表示停止加热;

上述普通药模式中的液晶屏显示程序主要用来显示煎药模式以及温度等信息;

上述普通药模式中的蜂鸣器程序首先是将控制蜂鸣器47的引脚电平置低,蜂鸣器47鸣响,延时一定的时间后,将控制蜂鸣器的引脚电平置高,蜂鸣器停止报警;

上述特殊药模式中的进水程序是首先将控制电磁进水阀20的引脚电平置高,表示开始进水,然后计时一定时间后,将此引脚电平置低,表示进水完成;

上述特殊药模式中的加热程序是首先将控制加热模块的引脚电平置高,表示开始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实时通过温度传感器42检测锅体中的温度,并将此温度显示到触摸液晶显示屏48上,当到达设定的温度值时,将控制加热模块的引脚电平置低,表示停止加热;

上述特殊药模式中的电机翻转程序首先是将控制电机1的两个引脚的电平,b6引脚置高,b7置低,驱动电机1进行正转,实现浸泡锅24自动翻转入药;当到达指定位置时,将控制电机1的b6、b7两个引脚同时置低,使得浸泡锅24停止翻转;延时一段时间后,将引脚b6置低,引脚b7置高,驱动电机1进行反转,使得浸泡锅24自动复位;到底指定位置后,将b6、b7两个引脚同时置低,使得浸泡锅24停止翻转,回复原位。同理,当控制另一个电机1对后下锅23进行翻转入药操作时,只需对相应的引脚b22和b23进行控制即可;

上述特殊药模式中的液晶屏显示程序主要用来显示煎药模式以及温度等信息;

上述特殊药模式中的蜂鸣器程序首先是将控制蜂鸣器49的引脚电平置低,蜂鸣器49鸣响,延时一定的时间后,将控制蜂鸣器49的引脚电平置高,蜂鸣器49停止报警。

实施例1

参照图14,煎煮普通药由于不涉及药材先煎和后下的顺序,因此不会涉及到电机的翻转,从进水完成,到自动加热煎煮锅12开始,每隔10秒钟,对煎煮锅12的温度进行读取,所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从曲线图可以看出,普通药煎煮过程基本上按照武火和文火加热过程进行,证明了本发明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煎煮普通药的控制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按下触摸液晶显示屏48上的开始按键后,系统开始上电;然后选择普通药模式,按下普通药按键,延时若干秒后,在微控制器39自动控制下,煎药机开始打开电磁进水阀20并自动进水;

步骤2、武火煎煮

进水完成时,微控制器39的a1引脚输出高电平,实现控制继电器a导通加热器一13进行加热;煎煮锅12中的药液从室温开始加热到达沸腾状态,然后微控制器39的a1引脚输出低电平控制继电器a关断加热器一13停止加热,并降温到预定温度下限(例如95℃),重新开启加热器一13加热到沸腾;重复此过程,来模拟武火加热保持药材在接近沸腾状态下进行煎煮;

步骤3、文火煎煮

文火煎煮的温度控制范围要低于武火煎煮的温度控制范围,降温至预定温度下限(例如90℃),开启加热器一13加热到预定温度上限(例如95℃);重复此过程,来模拟文火加热保持药材在中火微沸腾状态下进行煎煮。

步骤4、当煎药完成后,蜂鸣器49报警,提示用户煎煮结束,并且触摸液晶显示屏48上提示报警并显示结束信息,完成煎药。

在煎药过程中,触摸液晶显示屏48上始终显示普通药煎煮模式,以及当前温度信息;整个煎药过程,只需在触摸液晶显示屏48上按下“开始按键”,以及选择“普通药按键”即可实现普通药的煎煮,真正实现全自动化的操作。

实施例2

参照图15,煎煮特殊药具有先煎、后下的顺序要求,在特殊药的煎煮过程中,不仅需要控制两个电机1的先后翻转入药,而且需要对煎药过程中,武火和文火的加热过程进行控制。从进水完成,到系统自动加热开始,每隔10秒钟,对煎煮锅12中的温度进行读取,所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从图12可以看出,系统首先进行先煎药的武火加热操作,然后电机1控制浸泡锅24翻转入药,并进行武火和文火加热操作,最后另一个电机1控制后下锅23翻转入药,并进行后下药煎煮,证明了本发明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煎煮特殊药的控制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将先煎药放置于煎煮锅12中,共煎药放置于浸泡锅24中,后下药放置于后下锅23中;

步骤2、对先煎药进行武火煎煮,而此时共煎药处于浸泡状态,

按下触摸液晶显示屏48上的开始按键后,系统开始上电,然后按下“特殊药按键”,延时若干秒后,在微控制器39自动控制下,进水模块打开电磁进水阀20并自动进水;进水完成时,微控制器39的a1引脚输出高电平,控制继电器a导通加热器一13进行加热,煎煮锅12中的药液从室温开始加热到达沸腾状态,然后微控制器39的a1引脚输出低电平控制继电器a关断加热器一13停止加热,并降温到预定温度(例如95℃),加热器一13重新加热至沸腾;

重复此过程,来模拟武火加热保持药材在大火微沸腾状态下进行煎煮;

步骤3、加入共煎药,对先煎药和共煎药一起进行武火煎煮,

微控制器39控制b6、b7引脚,其中b6引脚输出高电平,b7引脚输出低电平,驱动电机1进行正转,使得浸泡锅24内的共煎药自动落入到煎煮锅12中;当浸泡锅24翻转180度后,微控制器39控制b6、b7引脚,其中b6引脚输出低电平,b7引脚输出高电平,控制电机1进行反转,使得浸泡锅24复位,以便下次使用;此时煎煮锅12内的温度有一个骤降,加热器一13继续加热到沸腾,然后关断加热器一13停止加热,并降温到预定温度(例如95℃),加热器一13重新加热至沸腾;

重复此过程,来模拟武火加热保持药材在大火微沸腾状态下进行煎煮;

步骤4、文火加热

文火煎煮的温度控制范围要低于武火煎煮的温度控制范围,降温至预定温度下限(例如90℃),开启加热器一13到预定温度(例如95℃);

重复此过程,来模拟文火加热保持药材在中火微沸腾状态下进行煎煮;

步骤5、加入后下药

微控制器39控制b22、b23引脚,其中b22引脚输出高电平,b23引脚输出低电平,控制另一个电机1进行正转,使得后下锅23内的后下药自动落入到煎煮锅12中;当后下锅23翻转180度后,微控制器39控制b22、b23引脚,其中b22引脚输出低电平,b23引脚输出高电平,控制另一个电机1进行反转,使得后下锅23复位,以便下次使用;由于此时后下锅23内并没有加水,因此此时煎煮锅12内的温度不会下降,对后下药的煎煮只需要3-5分钟,因此只需将此时的温度加热到沸腾状态,即完成所有药材的煎煮;

步骤6、当后下药与先煎药和共煎药的煎煮全部完成后,蜂鸣器49开启报警,提示用户煎煮结束,并且触摸液晶显示屏48上显示煎药结束等信息,完成全部煎药。

在上述的煎药过程中,触摸液晶显示屏48上始终显示特殊药煎煮模式,以及当前温度信息。整个煎药过程,只需按下触摸液晶显示屏48上的“开始按键”,以及选择“特殊药按键”即可实现特殊药的煎煮,真正实现全自动化式操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