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妊娠期羊水过少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9663阅读:13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妊娠期羊水过少的中药,适用于妊娠中、后期羊水过少(羊水指数afi≤5.0cm)的患者使用。



背景技术:

羊水是胎儿生长发育的环境,具有缓冲外来压力,使胎儿免受震荡的作用;还可防止胎儿身体和羊膜粘连,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在分娩时还有助于扩张宫颈,清洗及润滑产道。因此,羊水量过少是不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分娩的。正常羊水的量随妊娠时期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在妊娠4个月左右时,羊水量约200毫升;7个月左右时,羊水量则为1000毫升左右;到妊娠晚期,羊水量逐渐减少,到妊娠37周,羊水量可减少至800毫升。当妊娠足月时,羊水量小于300毫升,则称为羊水过少。近年来提倡用羊水指数法(afi)作为诊断标准。以afi≤8.0cm做为诊断羊水过少的临界值;以afi≤5.0cm做为诊断羊水过少的绝对值。羊水过少可发生在妊娠期不同阶段,给胎儿带来严重后果,早中期可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晚期尤其是临产后,羊水过少会严重威胁到胎儿安全。目前治疗羊水过少的方法较为单一,如单纯饮水法、静脉输液法、羊膜囊腔内输液等,但仍不足以改善羊水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妊娠中、后期羊水过少的,可有效的增加羊水量的治疗妊娠期羊水过少的中药。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一种治疗妊娠期羊水过少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黄芪75g,当归15g,川芎15g,沙参20g,党参30g,玉竹12g,白芍15g,炒白术15g,熟地15g,黄芩12g。

本发明的制备和服用方法如下:按重量称取上述原料,置于容器中,加水,没过原料5厘米,大火煮沸,改为小火煎煮15分钟;过滤,收集滤液即可;一天分早晚两次服完。

黄芪:为君,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生气,为补药之长,黄芪能大补肺气,益肾水之上源,气旺自能生水,此其一;合当归为臣,取自当归补血汤,用量五比一,曰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为急固,此其二。

当归:为臣,味甘微辛,气香,液浓,性温,为生血活血之主药,而又能宣通气分,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其力能升能降,内润脏腑,外达肌表。力能润肺金之燥,故能臣于黄芪;补血兼能活血,使得气血调达;能生新化瘀,润大便又利小便,和于妊娠机理,故为妊娠重药,是以为臣药。

沙参:为佐,味淡微甘,本经谓其主血积,肺气平而血之上逆者自消也。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不清虚,唯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滑泽而不滞。气血兼顾,佐于芪归。

川芎:味辛,微苦,微甘,气香窜,性温。温窜相并,其力上升、下降、外达、内透无所不至。因其温窜,故能通活气血,其味甘且含有津液,用之宜佐使,亦能生血,故为气中之血药,合血中之气药的当归,气行血生,气血调达。

党参:性甘,平,归脾经、肺经。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本草从新》记载:“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研究证明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的作用,补气而又能生血,补胸中大气而又益气血生化之源。

黄芩:味苦性凉,最善清肺经气分之热,由脾而下通三焦,达于膀胱以利小便。因其中空兼能调气,无论何脏腑,其气郁而作热者,皆能宣通之,因其中空而又善清躯壳之热,凡热之伏藏于经络,散漫于腠理者,皆能消除之。中医认为,孕后阴血下聚以养胎,使得母体处于一种“阴血偏虚,阳气偏亢”的生理状态,孕期母体能量过亢,液体被过度气化,无法冷却。母体因为需要的多用来给胎体供养,所以在全身运作上,尤其是养分供养相关的机能运作,会有轻微的过亢反应,但是胎体在子宫中的成长又需要安静,这和过亢的反应便有了矛盾之处,而黄芩的应用就是针对于这些过亢之处。

黄芩并白术为中医安胎圣药,白术性温而燥,气香不窜,善健脾胃,与凉润药同用以补肺,与升散药同用以调肝,与镇静药同用以养心,与滋阴药同用又可补肾,故谓其具土德之全,为后天资生之要药,能于金、木、水、火四脏皆能有所补益。白术用于此方又能抑制川芎的过度走窜,使得气血平顺。

熟地:性微温,甘而不苦,为滋阴补肾主药,治疗阴虚发热,阴虚不纳气,肾虚不能漉水,小便短少,以及各脏腑阴分虚损者,皆能补之。阴者阳之守,血者气之配,用熟地因其大能滋阴养血。当归、熟地已入,再加入白芍,则为中医生新血之用,取自经典的四物汤,白芍味苦微酸,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白芍收敛阴血,白术安定中焦脾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欲调理气血必先安于气血,此亦为白芍、白术之功。

玉竹:甘、平,入肺、胃经。养阴,润燥,除烦,止渴。治热病阴伤,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小便频数。《日华子本草》: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方中用以补液生津。

妊娠中、后期胎体渐大,阻碍气机,气机不畅,加之气血下聚养胎,导致气血不足或偏颇,是为病机。妊娠期羊水过少,究其机理还是气血不足,血水同源,中医调理应着手于补气生血,调理气机。

此方遵循妊娠生理,着手于气血,发挥于气血,补气生血的同时着重处理气机的条畅,故用于临床治疗羊水过少效果显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不仅可以有效的增加羊水量,而且可以改善胎盘循环,使胎儿的供血供氧明显改善,无副作用,疗效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一种治疗妊娠期羊水过少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黄芪75g,当归15g,川芎15g,沙参20g,党参30g,玉竹12g,白芍15g,炒白术15g,熟地15g,黄芩12g。

本发明的制备和服用方法如下:按重量称取上述原料,置于容器中,加水,没过原料5厘米,大火煮沸,改为小火煎煮15分钟;过滤,收集滤液即可;一天分早晚两次服完。

本发明经临床试验结果如下:选取80例妊娠中、后期羊水过少的孕妇,均为单胎、胎膜完整。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羊水指数(afi)≤5cm作为羊水过少诊断的诊断指标,且在b超下未见胎儿畸形,各病例血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液粘稠度等均正常,孕妇年龄在21—42岁,孕周自28—40周。经孕妇同意后,服用本发明的药物,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7天一疗程,5cm<羊水指数≤8cm为好转,羊水指数>8cm为痊愈。一个疗程后,查b超,好转有23例,痊愈有52例,有效率为93.75%。

病例1:李某某,女,26岁,怀孕30周,经医院检查,诊为“羊水过少”,b超结果显示羊水指数afi为4.7cm,血液粘稠度正常,医院建议大量饮水,但效果不佳,服用本方后检查,3天后羊水指数afi为6.72±1.22cm,6天后,羊水指数afi为9.37±2.24cm,9天后,羊水指数afi为18.74±3.31cm,两个疗程后复查,afi为11.6,以后坚持服用本方,afi一直维持在11左右,于孕39+2周顺产一女婴。

病例2:黄某某,女,37岁,怀孕36周,经医院检查,诊为“羊水过少”,b超结果显示afi为4.9,血液粘稠度正常,服用本方一个疗程后复查,afi为9.9,两个疗程后复查,afi为18.1,于39周+5破腹产,产一男婴。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适用于妊娠中、后期羊水过少(afi≤5cm)的患者,所选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没有不适合孕妇所用药物,且见效快。临床上治愈率达到93.7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