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4245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氧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吸氧管。



背景技术:

目前,吸氧所使用的吸氧管长度较长且为软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打折,造成管内氧气无法流通,容易使吸氧管因压力过大造成爆破,同时影响患者正常吸氧,另外当吸氧管外部的温度低于吸氧管内部的温度时,吸氧管内的水蒸气会液化形成细小水珠,小水珠会随着氧气进入患者的呼吸道而呛到患者或刺激患者呼吸道。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吸氧管,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吸氧管,包括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所述上连接管与所述下连接管通过分离装置连接,所述上连接管底端与所述分离装置顶端连接,所述下连接管顶端于所述分离装置底端连接,所述下连接管顶部设置有滑动卡扣,所述下连接管底端上设置有两个鼻吸管,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分离管和过滤管,所述过滤管位于所述分离管内部,所述过滤管顶端设置有汽水分离片,所述过滤管底端与所述分离管底端内壁连接,所述分离管侧面底部设置有排水泄压装置,所述排水泄压装置包括壳体、活塞和弹簧,所述壳体一端设置有入口端,所述壳体侧面上设置有出口端,所述入口端与所述分离管连接,所述出口端连接有排水泄压管,所述活塞与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活塞与所述弹簧同轴,所述活塞可在所述壳体内部滑动,所述活塞上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远离所述活塞一端穿过所述弹簧内部并穿过所述壳体另一端,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分别由外管和内管构成,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内部,所述外管内壁与所述内管外壁之间连接有若干支撑筋,所述支撑筋之间填充有隔热层,所述活动杆尾端设置有报警器,所述报警器的外壳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报警器上设置有报警按钮,所述报警按钮与所述活动杆尾端相配合。

进一步,所述鼻吸管有锥形管和球形管组成,所述锥形管外径较小一端固定于所述下连接管上,所述锥形管外近较大一端与所述球形管连接,所述球形管、所述锥形管和所述下连接管相通。

进一步,所述球形管外部包覆有软质硅胶层。

进一步,所述支撑筋的数目为3-6个。

进一步,所述活塞的滑动距离大于所述出口端到所述入口端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活动杆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环。

进一步,所述排水泄压管尾端设置有网状空腔,所述网状空腔内部设置有酒精棉。

进一步,所述网状空腔上设置有哨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将上连接管与供氧设备连接,将下连接管与吸氧患者连接,氧气依次通过上连接管、分离装置和下连接管,最后进入患者体内,带有水分的氧气经过分离装置时,由于汽水分离片的作用,使得水分被分离到分离管与过滤管之间,最后经过分离管侧面底部流入排水泄压装置内,通过拉动活动杆使得活塞脱离入口端,滑过出口端,使得水分经过排水泄压管流出,避免水分液化成水滴随着氧气进入患者呼吸道而呛到患者或刺激患者呼吸道,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氧疗安全,当下连接管出现弯折时由于氧气流动不畅,使得分离管内气压升高,从而推动活塞脱离入口端,滑过出口端,过压气体流出的同时,活动杆按压报警按钮,报警器发出警告信息,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快速处理,从而防止压力过大造成连接管爆破,也可保障患者吸氧的畅通性,进而防止患者发生安全事故,通过将连接管设置外观和内管,并且内部设置支撑筋和隔热层,可以阻止连接管内外温度的交换,从而阻止内部水汽液化形成细小水滴,避免细小水滴随着氧气进入患者呼吸道而呛到患者或刺激患者呼吸道,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氧疗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氧管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氧管的分离装置结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氧管的排水泄压装置结构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氧管的下连接管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氧管的鼻吸管剖面图。

图中:

1、上连接管;2、下连接管;3、分离装置;4、滑动卡扣;5、鼻吸管;6、分离管;7、过滤管;8、汽水分离片;9、排水泄压装置;10、壳体;11、活塞;12、弹簧;13、入口端;14、出口端;15、排水泄压管;16、活动杆;17、外管;18、内管;19、支撑筋;20、隔热层;21、报警器;22、报警按钮;23、锥形管;24、球形管;25、软质硅胶层;26、密封环;27、网状空腔;28、酒精棉;29、哨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氧管。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氧管,包括上连接管1和下连接管2,所述上连接管1与所述下连接管2通过分离装置3连接,所述上连接管1底端与所述分离装置3顶端连接,所述下连接管2顶端于所述分离装置3底端连接,所述下连接管2顶部设置有滑动卡扣4,所述下连接管2底端上设置有两个鼻吸管5,所述分离装置3包括分离管6和过滤管7,所述过滤管7位于所述分离管6内部,所述过滤管7顶端设置有汽水分离片8,所述过滤管7底端与所述分离管6底端内壁连接,所述分离管6侧面底部设置有排水泄压装置9,所述排水泄压装置9包括壳体10、活塞11和弹簧12,所述壳体10一端设置有入口端13,所述壳体10侧面上设置有出口端14,所述入口端13与所述分离管6连接,所述出口端14连接有排水泄压管15,所述活塞11与所述弹簧12位于所述壳体10内部,所述活塞11与所述弹簧12同轴,所述活塞11可在所述壳体10内部滑动,所述活塞11上设置有活动杆16,所述活动杆16远离所述活塞11一端穿过所述弹簧12内部并穿过所述壳体10另一端,所述上连接管1和所述下连接管2分别由外管17和内管18构成,所述内管18位于所述外管17内部,所述外管17内壁与所述内管18外壁之间连接有若干支撑筋19,所述支撑筋19之间填充有隔热层20,所述活动杆16尾端设置有报警器21,所述报警器21的外壳固定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报警器21上设置有报警按钮22,所述报警按钮22与所述活动杆16尾端相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得鼻吸管5与患者鼻孔连接稳定,可通过采用所述鼻吸管5有锥形管23和球形管24组成,所述锥形管23外径较小一端固定于所述下连接管2上,所述锥形管23外近较大一端与所述球形管24连接,所述球形管24、所述锥形管23和所述下连接管2相通来实现,通过采用锥形管23和球形管24,从而使得鼻吸管5牢牢固定于患者鼻孔内,进而防止鼻吸管5脱落,保障患者吸氧安全,消除安全隐患。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鼻吸管5插入鼻孔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可通过采用所述球形管24外部包覆有软质硅胶层25,通过设置软质硅胶层25,从而使得患者鼻孔内部与硅胶层完美贴合,不会带来坚硬的刺激感,保障患者氧疗时的舒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的支撑筋19来说,其可采用所述支撑筋19的数目为3-6个来实现,在不影响连接管的使用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连接管的韧性,提高连接管的抗折弯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活塞11来说,其可采用所述活塞11的滑动距离大于所述出口端14到所述入口端13的距离来实现,进一步保障排水泄压装置9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保障吸氧管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壳体10的密封性,可通过采用所述活动杆16与所述壳体10之间设置有密封环26来实现,通过设置密封环26,可以防止泄压时,气体从活动杆16处泄漏,进入报警器21内,造成报警器21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外部细菌通过排水泄压进入分离管6内造成污染,可通过采用所述排水泄压管15尾端设置有网状空腔27,所述网状空腔27内部设置有酒精棉28来实现,通过设置酒精棉28,从而对外来的气体进行消毒,也可对排出的气体消毒,进而保障内外环境的安全。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报警效果,可通过采用所述网状空腔27上设置有哨子29,通过设置哨子29,从而进一步提高吸氧管的报警效果,快速整直折弯端,保障患者正常吸氧。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上连接管1与供氧设备连接,将下连接管2与吸氧患者连接,氧气依次通过上连接管1、分离装置3和下连接管2,最后进入患者体内,带有水分的氧气经过分离装置3时,由于汽水分离片8的作用,使得水分被分离到分离管6与过滤管7之间,最后经过分离管6侧面底部流入排水泄压装置9内,通过拉动活动杆16使得活塞11脱离入口端13,滑过出口端14,使得水分经过排水泄压管15流出,避免水分液化成水滴随着氧气进入患者呼吸道而呛到患者或刺激患者呼吸道,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氧疗安全,当下连接管2出现弯折时由于氧气流动不畅,使得分离管6内气压升高,从而推动活塞11脱离入口端13,滑过出口端14,过压气体流出的同时,活动杆16按压报警按钮22,报警器21发出警告信息,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快速处理,从而防止压力过大造成连接管爆破,也可保障患者吸氧的畅通性,进而防止患者发生安全事故,通过将连接管设置外观和内管18,并且内部设置支撑筋19和隔热层20,可以阻止连接管内外温度的交换,从而阻止内部水汽液化形成细小水滴,避免细小水滴随着氧气进入患者呼吸道而呛到患者或刺激患者呼吸道,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氧疗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