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旋转电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5095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旋转电刀。



背景技术:

电刀头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其原理是:在电刀头的端头上施加高压的电压,当电刀头的端头与人体组织接触时会产生电流,通过该电流将与端头接触的人体组织烧蚀,而实现人体组织的切割。由于电刀头的切割不是通过刃部切削作用、而是通过电流烧蚀实现的,所以,现有的大部分电刀头的端头位置会作成钝形的结构,以方便与人体组织接触,或者作成朝向正前方的尖形结构。而在手术过程中的要求非常复杂,有时需要用电刀头进行大范围的切割,有时需要进行精细切割,有时需要将部分人体组织挑开等等。可旋转电刀,其通常包括手柄与刀体,所述刀体的前端设置有具有圆滑的钝割边的第一侧部,以及与第一侧部方向相反的第二侧部,第二侧部的前端设有朝向第二侧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前端设置有朝向手柄方向的尖部,所述第二侧设有内凹的让位弧,该让位弧位于所述尖部靠后位置,在所述刀体外套设有外管,外管与所述刀体之间形成通气间隙,通气间隙与抽气装置相通对产生的浓烟进行抽吸,其尖部可旋转进入组织的侧部或背部,对组织的侧部或背部进行精细切割。但是现有的可旋转电刀,由于对浓烟的抽吸大小不能进行调节,对切割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用尖部进行精细切割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更加稳定的可旋转电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旋转电刀,包括手柄与刀体,所述刀体的前端设置有具有圆滑的钝割边的第一侧部,以及与第一侧部方向相反的第二侧部,第二侧部的前端设有朝向第二侧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前端设置有朝向手柄方向的尖部,所述第二侧设有内凹的让位弧,该让位弧位于所述尖部靠后位置,在所述刀体外套设有外管,外管与所述刀体之间形成通气间隙,通气间隙与抽气装置相通,所述刀体对应手柄一端位置设置有套管,所述外管可沿所述套管轴向伸缩设置,所述刀体的中部呈锥柱状设置,所述刀体中部对应刀体前端一端的外径大于刀体中部对应手柄一端的外径。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外管的轴向伸出,便可减小外管与刀体的中部之间的通气间隙,从而用尖部进行精细切割时提高操作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套管沿其轴向设置有缺槽,所述缺槽内可滑动设置有推钮,所述推钮与所述外管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推钮进行调节,使得操作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手柄对应刀体一侧设置有照明灯。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了精细切割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外管由绝缘材料构成。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不易对其他组织进行误操作,提高了切割的精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可旋转电刀,包括手柄1与刀体2,所述刀体2的前端设置有具有圆滑的钝割边的第一侧部,以及与第一侧部方向相反的第二侧部,第二侧部的前端设有朝向第二侧的弯曲部21,所述弯曲部21的前端设置有朝向手柄1方向的尖部22,所述第二侧设有内凹的让位弧23,该让位弧23位于所述尖部22靠后位置,在所述刀体2外套设有外管3,外管3与所述刀体2之间形成通气间隙,通气间隙与抽气装置相通,所述刀体2对应手柄1一端位置设置有套管4,所述外管3可沿所述套管4轴向伸缩设置,所述刀体2的中部24呈锥柱状设置,所述刀体2中部24对应刀体2前端一端的外径大于刀体2中部24对应手柄1一端的外径。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外管3的轴向伸出,便可减小外管3与刀体2的中部24之间的通气间隙,从而用尖部22进行精细切割时提高操作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套管4沿其轴向设置有缺槽41,所述缺槽41内可滑动设置有推钮5,所述推钮5与所述外管3固定连接。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推钮5进行调节,使得操作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手柄1对应刀体2一侧设置有照明灯6。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了精细切割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外管3由绝缘材料构成。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不易对其他组织进行误操作,提高了切割的精确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