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7563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气管插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具,特别涉及一种气管插管。



背景技术:

围术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是每位麻醉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其中,气管插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的主要手段,也是静脉吸入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必经操作之一。气管插管可在不同类型的喉镜、纤维光导支气管镜、纤维光导喉镜、光棒及可调控性导引探条等辅助下经口腔插管。近年来,可视喉镜在临床麻醉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避免了传统喉镜需用力将口、咽、喉尽量置于同一直线上将气管导管送入气管内的方式,它通过摄像头、图像传导系统和屏幕显示装置进行观测,麻醉医生在显示屏上清晰的看见会厌及声门,顺利进行气管插管。目前,临床使用可视喉镜插管时,会用导管芯将气管导管弯曲成一定形状,但这仍存在气管导管的前端与会厌后壁、声门上裂冲撞,导致插管不易成功,尤其是声门高的患者,其插管成功率更为低下。使用导管芯容易造成管芯误伤会厌或两侧梨状隐窝,反复或用力拔除管芯会造成插管不成功或脱管,从而造成患者咽喉部周围软组织出血、血肿形成、黏膜剥离、气管或支气管破裂、食管穿孔、纵膈气肿和气胸等,这样患者将需要面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危险,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麻醉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管插管,以解决现有技术容易对人体造成损伤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管插管,包括导气管、第一牵动线和第二牵动线;所述导气管的管壁设有万向管,所述万向管沿所述导气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万向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导气管的出气端联接;所述第一牵动线的一端与所述万向管的第一端联接,所述第一牵动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导气管外部,所述第一牵动线用于拉动所述万向管的第一端往第一方向弯曲;所述第二牵动线的一端与所述万向管的第一端联接,所述第二牵动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导气管外部,所述第二牵动线用于拉动所述万向管的第一端往第二方向弯曲。

其中,所述万向管的第一端设有多个相互拼接的环形件,相邻的所述环形件之间能够进行弯曲活动;所述第一牵动线与各个所述环形件联动,并与最远离所述万向管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牵动线与各个所述环形件联动,并与最远离所述万向管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连接固定。

其中,所述万向管包括软管,所述环形件套于所述软管的第一端外壁上。

其中,所述环形件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贯通所述环形件的两端面,各个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布置,各个所述第二通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一牵动线的一端穿过各个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牵动线的一端穿过各个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连接固定。

其中,所述环形件上还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贯通所述环形件的两端面,各个所述第三通孔相对布置;所述气管插管还包括第三牵动线,所述第三牵动线的一端穿过各个所述第三通孔,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连接固定。

其中,所述万向管包括软管,所述软管的第一端端面与一个处于端部的所述环形件端面连接固定。

其中,所述环形件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贯通所述环形件的两端面,所述软管上设有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均贯通所述软管的两端面,所述第一通槽与各个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二通槽与各个所述第二通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一牵动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槽和各个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连接固定,所述第一牵动线的另一端经所述软管的第二端端面引出;所述第二牵动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槽和各个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牵动线的另一端经所述软管的第二端端面引出。

其中,所述环形件上还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贯通所述环形件的两端面,所述软管上设有第三通槽,所述第三通槽贯通所述软管的两端面,所述第三通槽与各个所述第三通孔相对布置;所述气管插管还包括第三牵动线,所述第三牵动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槽和各个所述第三通孔,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连接固定,所述第三牵动线的另一端经所述软管的第二端端面引出。

其中,所述万向管设于所述导气管的管壁内,所述万向管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导气管的出气端管壁内。

其中,所述导气管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沿所述导气管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弹簧与所述导气管的内管壁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所述第一牵动线用于拉动所述万向管的第一端往第一方向弯曲,所述第二牵动线用于拉动所述万向管的第一端往第二方向弯曲,且所述万向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导气管的出气端联接,所以当医护人员控制拉动第一牵动线时,第一牵动线将带动万向管的第一端往第一方向弯曲,当医护人员控制拉动第二牵动线时,第二牵动线将带动万向管的第一端往第二方向弯曲,即能够控制导气管的出气端的弯曲程度、弯曲方向,以适应不同病患的气管构造,避免强行插入气管插管而对病患的气管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气管插管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气管插管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气管插管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万向管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气管插管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万向管结构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气管插管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环形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气管插管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软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万向管;

21、环形件;211、第一通孔;212、第二通孔;213、第三通孔;

(22A、22B)、软管;221、第一通槽;222、第二通槽;223、第三通槽;

31、第一牵动线;32、第二牵动线;33、第三牵动线;

4、导气管;41、充气口;42、通气侧孔;

51、气囊;52、充气管;53、充气接头;531、压力检测囊;

6、X光显影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从图1至6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气管插管,包括导气管4、第一牵动线31和第二牵动线32;所述导气管4的管壁设有万向管1,所述万向管1沿所述导气管4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万向管1的第一端与所述导气管4的出气端联接;所述第一牵动线31的一端与所述万向管1的第一端联接,所述第一牵动线31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导气管4外部,所述第一牵动线31用于拉动所述万向管1的第一端往第一方向弯曲;所述第二牵动线32的一端与所述万向管1的第一端联接,所述第二牵动线3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导气管4外部,所述第二牵动线32用于拉动所述万向管1的第一端往第二方向弯曲。

在使用过程中,导气管4将插入病患体内,导气管4的出气端置于病患体内,导气管4的进气端置于病患的体外,并与对应的供氧设备联接,此时医护人员可通过匹配设备与第一牵动线31、第二牵动线32进行联接,当医护人员控制拉动第一牵动线31时,第一牵动线31将带动万向管1的第一端往第一方向弯曲,当医护人员控制拉动第二牵动线32时,第二牵动线32将带动万向管1的第一端往第二方向弯曲,由于第一牵动线31和第二牵动线32能够分别带动万向管1往不同方向弯曲,即能够控制导气管4的出气端的弯曲程度、弯曲方向,以适应不同病患的气管构造,避免强行插入气管插管而对病患的气管造成损伤。

另外,还可以在导气管4的出气端附近安装吸痰器,用以吸痰,以保持病患的气管畅通。

需要指出,定义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目的是表明万向管1能够往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弯曲,并不限定万向管1必须往某一方向弯曲,下文所述的第三方向亦是如此。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3和4所示,所述万向管1的第一端设有多个相互拼接的环形件21,相邻的所述环形件21之间能够进行弯曲活动;所述第一牵动线31与各个所述环形件21联动,并与最远离所述万向管1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21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牵动线32与各个所述环形件21联动,并与最远离所述万向管1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21连接固定。

在应用过程中,通过拉动第一牵动线31,能够带动各个环形件21进行活动,在拉力的作用下,相邻环形件21之间将进行弯曲活动,从而实现万向管1第一端往第一方向的弯曲控制。

同理,在应用过程中,通过拉动第二牵动线32,能够带动各个环形件21进行活动,在拉力的作用下,相邻环形件21之间将进行弯曲活动,从而实现万向管1第一端往第二方向的弯曲控制。

其中,在单位长度内,设置的环形件21数目越多,其能控制的弯曲幅度、精准度也越高。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3所示,所述万向管1包括软管22A,所述环形件21套于所述软管22A的第一端外壁上。

在应用过程中,只需精确控制万向管1第一端进行弯曲,便可满足大多情况的使用需要,但由于环形件21的制造成本较高,所以为了节省成本,万向管1的其余部分只需应用成本较低的软管22A制成,而无须一同增设环形件21。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3和5所示,所述环形件21上设有第一通孔211和第二通孔212,所述第一通孔211和所述第二通孔212均贯通所述环形件21的两端面,各个所述第一通孔211相对布置,各个所述第二通孔212相对布置;所述第一牵动线31的一端穿过各个所述第一通孔211,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22A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21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牵动线32的一端穿过各个所述第二通孔212,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22A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21连接固定。

在应用过程中,由于气管插管自身具有一定弯曲角度,所以自然状态下的万向管1也将处于弯曲状态,即相邻环形件21的一侧将处于靠拢状态,其余位置将处于扩张状态,假定第一通孔211设于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上,此时若拉动第一牵动线31,相邻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将会进行靠拢,以此完成弯曲运动,实现了万向管1往第一方向的弯曲控制。

同理,假定第二通孔212设于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上,此时若拉动第二牵动线32,相邻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将会进行靠拢,以此完成弯曲运动,实现了万向管1往第二方向的弯曲控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3和5所示,所述环形件21上还设有第三通孔213,所述第三通孔213贯通所述环形件21的两端面,各个所述第三通孔213相对布置;所述气管插管还包括第三牵动线33,所述第三牵动线33的一端穿过各个所述第三通孔213,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22A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21连接固定。

与上文同理,假定第三通孔213设于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上,此时若拉动第三牵动线33,相邻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将会进行靠拢,以此完成弯曲运动,实现了万向管1往第三方向的弯曲控制。

所以此时的万向管1至少能够实现三个方向的弯曲控制,增加了控制维度,为适应更多病患的气管结构提供了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4所示,所述万向管1包括软管22B,所述软管22B的第一端端面与一个处于端部的所述环形件21端面连接固定。

在应用过程中,只需精确控制万向管1第一端进行弯曲,便可满足大多情况的使用需要,但由于环形件21的制造成本较高,所以为了节省成本,万向管1的其余部分只需应用成本较低的软管22B制成,而无须一同增设环形件21。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4至6所示,所述环形件21上设有第一通孔211和第二通孔212,所述第一通孔211和所述第二通孔212均贯通所述环形件21的两端面,所述软管22B上设有第一通槽221和第二通槽222,所述第一通槽221和所述第二通槽222均贯通所述软管22B的两端面,所述第一通槽221与各个所述第一通孔211相对布置,所述第二通槽222与各个所述第二通孔212相对布置;所述第一牵动线31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槽221和各个所述第一通孔211,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22B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21连接固定,所述第一牵动线31的另一端经所述软管22B的第二端端面引出;所述第二牵动线32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槽222和各个所述第二通孔212,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22B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21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牵动线32的另一端经所述软管22B的第二端端面引出。

与上文同理,假定第一通孔211设于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上,此时若拉动第一牵动线31,相邻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将会进行靠拢,以此完成弯曲运动,实现了万向管1往第一方向的弯曲控制。

而且此时第一牵动线31基本收纳于第一通槽221内,避免第一牵动线31处于杂乱的外露放置状态,为提高气管插管的结构紧凑性提供了重要帮助。

同理,假定第二通孔212设于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上,此时若拉动第二牵动线32,相邻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将会进行靠拢,以此完成弯曲运动,实现了万向管1往第二方向的弯曲控制。

而且此时第二牵动线32基本收纳于第二通槽222内,避免第二牵动线32处于杂乱的外露放置状态,为提高气管插管的结构紧凑性提供了重要帮助。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4至6所示,所述环形件21上还设有第三通孔213,所述第三通孔213贯通所述环形件21的两端面,所述软管22B上设有第三通槽223,所述第三通槽223贯通所述软管22B的两端面,所述第三通槽223与各个所述第三通孔213相对布置;所述气管插管还包括第三牵动线33,所述第三牵动线33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槽223和各个所述第三通孔213,并与最远离所述软管22B第二端的所述环形件21连接固定,所述第三牵动线33的另一端经所述软管22B的第二端端面引出。

与上文同理,假定第三通孔213设于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上,此时若拉动第三牵动线33,相邻环形件21处于扩张状态的位置将会进行靠拢,以此完成弯曲运动,实现了万向管1往第三方向的弯曲控制。

而且此时第三牵动线33基本收纳于第三通槽223内,避免第三牵动线33处于杂乱的外露放置状态,为提高气管插管的结构紧凑性提供了重要帮助。

更进一步的,此时的万向管1至少能够实现三个方向的弯曲控制,增加了控制维度,为适应更多病患的气管结构提供了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万向管1设于所述导气管4的管壁内,所述万向管1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导气管4的出气端管壁内。

将万向管1设于导气管4的管壁,能够避免额外增大气管插管的体积,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气管插管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能够即时应用于各种临床医用领域,而且还能避免万向管1直接与病患的气管接触,防止万向管1的环形件21在活动过程中刮伤病患的气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导气管4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沿所述导气管4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弹簧与所述导气管4的内管壁抵接。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弹簧能够与导气管4的内壁保持抵接,从而避免导气管4因受到外部挤压而变形,防止出现通气量减少、甚至停止供应的现象,为病患的生命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所以弹簧应尽可能从导气管4的进气端延伸至导气管4的出气端,以提高导气管4各个位置的抗压能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2所示,所述导气管4的管壁设有X光显影线6,所述X光显影线6沿所述导气管4的长度方向布置。

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相关设备的配合,能够通过X光显影线6(X光,即Xray)精确定位气管插管的所在位置、弯曲形状等,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调整气管插管的所在位置、弯曲方向、以及弯曲程度等,所以X光显影线6应尽可能从导气管4的进气端延伸至导气管4的出气端,以便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反映气管插管的整体信息。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和2所示,所述气管插管还包括气囊51、充气接头53和充气管52;所述气囊51包围在所述导气管4的出气端管壁外,所述导气管4在被所述气囊51包围的管壁上设有充气口41;所述充气接头53的输出端与所述充气管52的进气端联接,所述充气管52的出气端穿过所述导气管4的管壁以延伸至所述导气管4内,所述充气管52的出气端与所述充气口41接通。

在使用过程中,充气接头53的输入端接上充气设备,充气设备输出的气体将依次经过充气接头53、充气管52后到达气囊51,此时气囊51将膨胀,直接与病患的气管抵接,以避免经导气管4输入的氧气经导气管4与病患气管间的空隙泄露,为病患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所示,所述充气管52置于所述导气管4内的管段与所述导气管4的内壁贴合连接。

由于导气管4是用于对患者进行供氧,若充气管52在导气管4内随意设置有可能会堵塞导气管4,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将充气管52置于导气管4内的管段与导气管4的内壁贴合连接,便可避免充气管52堵塞导气管4,进一步为病患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和2所示,所述充气接头53的输出端设有能够收缩、膨胀的压力检测囊531,所述充气管52的进气端与所述压力检测囊531接通。

当导气管4插入患者气管内时,应对气囊51充气,使得气囊51膨胀,直至气囊51将患者的气管填满,以此避免输送给患者的氧气倒流溢出;但是气囊51的充气状态无法使用肉眼观测,若气囊51充气不足,则会导致氧气倒流溢出,若气囊51充气过多,则可能对患者的气管造成过强的挤压,有可能会伤及患者的气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在充气接头53的输出端设有能够收缩、膨胀的压力检测囊531,此时若气囊51充气不足,则压力检测囊531则会因收缩显得扁平,若气囊51充气过多,则压力检测囊531则会膨胀显得饱满,所以医护人员只需观测、触摸压力检测囊531便可得知气囊51的充气情况,为气囊51的充气调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所示,所述导气管4的出气端管壁设有通气侧孔42。

而当导气管4的出气端置于患者的气管内时,导气管4的出气端有可能被气管壁、其他组织或者气管内的异物阻挡,这将导致氧气的输送无法顺利进行,这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在导气管4的出气端管壁设有通气侧孔42,此时即使导气管4的出气端被阻挡,氧气还能通过通气侧孔42进行输送,大大减少了氧气输送被阻挡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气管插管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万向管1的管径为0.5~1.5mm。

需要指出,当万向管1设于导气管4的管壁内时,万向管1的管径需设置得较小,而当万向管1的管径为0.5~1.5mm时,即使将万向管1设于导气管4的管壁内,也不会额外增大气管插管的体积,使得气管插管的规格依然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为投入临床使用提供了重要帮助。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