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频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5842发布日期:2018-06-12 19:06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中低频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理治疗领域,具体涉及医疗保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低频治疗仪。



背景技术:

电生理治疗在临床上已经成为较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近期各种生物电信号采集医疗器械和中低频治疗仪发展迅速。中低频治疗仪就是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电电极片有规律地输出到人体,刺激相应部位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血管或者穴位,进而使该部位肌肉不断收缩、放松,从而促进血液循环。而我们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久坐缺乏运动,颈部、腰部和肩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肌肉僵硬,进而导致各部位酸痛甚至于疼痛。而电流刺激肌肉时引发的刺痛感,会诱发血清中类吗啡样物质含量增加,从而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做完电生理治疗之后,人会有舒服的感觉。在使用这类中低频治疗仪时,可以将中低频理疗电极仪的电极片贴敷于人体相应的治疗部位(如某些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或穴位密布处,肌肉表面),使治疗仪正负极连通,从而使治疗仪产生的脉冲通过贴片或者电极片作用到相应的治疗部位,实现模拟针灸及按摩治疗等功能。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理疗仪。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5363122的实用新型专利就公开了一种理疗用电极片,其主要适用于妇女的乳房部位。但常见的理疗仪往往存在以下缺陷:

(1)传统理疗仪的治疗器与控制主板导线连接,使用时,需将电极片贴敷于身体的待治疗部位,而导线的使用使得实践操作过程变得十分不便,使用距离限制于紧挨控制主板的附近,导线也经常发生缠绕;

(2)治疗时,电极片长时间接触治疗部位容易引起血管压迫,血流不畅,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中低频治疗仪的电极片与治疗仪连接在一起,电极片经常需要接触消毒溶液,极易因生锈而导致电极片导电效果变差,甚至腐蚀治疗仪的控制主板;

4)使用时,主机需要连接外部电源,限制了使用的范围,特别是对于旅途使用,极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中低频治疗仪,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低频治疗仪,包括:主机、移动性治疗器和电极片,主机中设置有第一控制器和第一无线模块,

移动性治疗器中设置有第二控制器、第二电源和与第一无线模块匹配的第二无线模块,

移动性治疗器与电极片相连接,

主机接收外部操作生成操作信号,并将操作信号输出至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根据操作信号生成初级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无线模块,由第一无线模块将该初级控制信号输出;

第二无线模块接收初级控制信号并输出至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根据初级控制信号生成第一次级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二电源和电极片,此时,第二电源与电极片电性导通。

本实用新型中低频治疗仪包括主机和移动性治疗器两部分,使用时,将移动性治疗器通过其电极片贴敷于使用者的治疗部位,此时,使用者能够通过主机设置工作模式、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等,主机感应外部操作,生成操作信号,操作信号输出至第一控制器,由此,第一控制器就可以根据操作信号(此处外部操作可以是在主机上设置按键组、触摸屏按键或者移动终端的按键等)生成能够被第一无线模块识别并发送出去的初级控制信号,进而由第二无线模块识别并传输至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发出第一次级控制信号控制第二电源和电极片的导通或断开。本实用新型中低频治疗仪通过主机控制第二电源和电极片之间的导通或断开,起到开关的作用,通过控制电极片的瞬时导通或断开,进而控制电极片输出脉冲电流,本实用新型中低频治疗仪通过无线控制手段控制移动性治疗器的工作状态,减少了连接导线对移动性治疗器的使用距离和位置的束缚,使用者可以在无线控制范围内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即使在移动中也不妨碍该理疗仪的使用,更加方便;另外,由于部分控制系统安装在主机上,使得移动性治疗器的整体重量减轻,方便贴敷于治疗部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模块可以为红外线发射器,第二无线模块可以为与红外线发射器波长匹配的红外线接收器;或者第一无线模块和第二无线模块均为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或Wifi-Direct模块。由此,主机和移动性治疗器可以通过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或Wifi-Direct模块连接,实现主机与移动性治疗器的无线远程连接及控制,减少了连接导线对移动性治疗器的使用距离和位置的束缚,使用者可以在无线控制范围内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即使在移动中也不妨碍该理疗仪的使用,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移动性治疗器可以与电极片固定连接,在移动性治疗器与电极片之间设置有发热器,且发热器连接至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根据初级控制信号生成第二次级控制信号输出至发热器,此时,发热器与第二电源电性导通。由此,使用时,当第二控制器输出第二次级控制信号至发热器,使发热器与第二电源电性导通,发热器将第二电源提供的电能转化为内能,通过发热器产热以加热电极片,进而为治疗部位进行供热,具有加速血液循环和活络经脉的作用,对治疗部位进行加热的同时进行脉冲电压治疗,能缓解脉冲电刺激的刺激感,松弛神经,消除淤血,缓解痛症,舒畅身心,显著提升中低频脉冲治疗的效果,具有多重功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移动性治疗器与电极片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其中,电极片的一面可以设有第一可拆卸连接组件和第一导电触点,电极片的另一面可以设有电极,电极与第一导电触点电连接;

移动性治疗器上相应设有第二可拆卸连接组件和第二导电触点,第二导电触点与第二控制器电连接,当第一可拆卸连接组件与第二可拆卸连接组件连接时,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电性导通。由此,一方面,移动性治疗器可以通过第二控制器控制电极片输出脉冲电流;另一方面,电极片与移动性治疗器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方便了更换电极片以及对电极片进行消毒和清洗等处理,解决了电极片因经常需要接触消毒溶液极易生锈而导致电极片导电效果变差的缺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机还可以包括设置于主机上的第一电源和USB接口,第一电源分别与USB接口、第一控制器、第一无线模块和发热器电连接。由此,使用该中低频治疗仪时,可以通过第一电源为该中低频治疗仪主机的第一控制器供电,在第一控制器输出相应控制信号时,还能使第一电源与第一无线模块和发热器电导通,第一电源为第一无线模块和发热器提供电能;当不使用该中低频治疗仪或者第一电源电量不足时,可以通过USB接口为第一电源充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机上还可以设有第一开关键,第一开关键的一端与第一电源电连接,第一开关键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器电连接。由此,通过第一开关键可以控制第一电源与第一控制器之间的导通或者断开,进而控制整个主机的开或关,控制整个中低频治疗仪的开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机上还可以设置有充电触点,充电触点与第一电源电连接,移动性治疗器上相应设置有充电槽,充电槽与第二电源电连接。由此,当第二电源电量不足时,可以将移动性治疗器的充电触点插入到充电槽中,使第一电源与第二电源导通,第一电源能提供合适的电压和电流,为第二电源充电,方便该实用新型中低频治疗仪的使用;不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时,也能将移动性治疗器通过充电触点-充电槽连接而停靠在主机上,使该中低频治疗仪保持一个整体进行保存,不容易造成部件丢失。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机上还可以设置有按键组,按键组包括模式键、时间键、强度-键和强度+键。由此,可以通过模式键、时间键、强度-键和强度+键调节该中低频治疗仪的工作模式、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方便主机对移动性治疗器和电极进行调控,提供多种工作模式和工作时间选项,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可拆卸连接组件和第一导电触点均可以为金属公扣,第二可拆卸连接组件和第二导电触点均可以为金属母扣。由此,当电极片与移动性治疗器连接时,可以通过金属扣实现可拆卸连接,还能通过金属扣进行导电连接,可拆卸连接组件和导电触点合二为一,既节省了电极片和移动性治疗器上的空间,还能保证牢固连接和良好导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移动性治疗器可以有四个,主机的正面相应设有四组充电触点。由此,用户使用时可以同时对身体的多个不同部位进行低频脉冲治疗,既能对需要治疗的部位进行全覆盖治疗,还能进一步加强治疗部位的作用强度;当某一移动性治疗仪出现故障或者没电时,也能及时通过其它移动性治疗器替代治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中低频治疗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移动性治疗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移动性治疗器的背面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电极片与移动性治疗器相接触的面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移动性治疗器的背面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主机的模块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移动性治疗器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中低频治疗仪的结构。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中低频治疗仪的主机结构。

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中低频治疗仪的移动性治疗器的正面结构。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中低频治疗仪的移动性治疗器的背面结构。

图1~图4以第一无线模块S2为红外发射器、第二无线模块P3为红外接收器为例,示出了一种实施方式的中低频治疗仪。如图1~4所示,该中低频治疗仪包括:主机1、移动性治疗器2和电极片3,主机1中设置有第一控制器S1和红外线发射器S2,红外发射器S2与第一控制器S1电连接;移动性治疗器2中设置有第二控制器P1、第二电源P2和与红外线发射器S2匹配的红外线接收器P3,移动性治疗器2与电极片3相连接,主机1接收外部按键操作生成操作信号(例如,操作信号可以是低电平信号),并将操作低电平信号输出至第一控制器S1,第一控制器S1根据输入的操作信号生成初级控制信号(例如,初级控制信号可以是脉冲电平信号)输出至红外线发射器S2,红外线发射器S2将上述初级控制信号负载到自身的载波上,红外线发射器S2将该调制波通过红外二极管发射出去;第二电源P2、红外线接收器P3和电极片3均与第二控制器P1电连接,红外线接收器P3通过自身集成的红外接收头接收红外二极管发射的红外线信号进而解调成脉冲电平信号并输出至第二控制器P1,第二控制器P1生成第一次级控制信号(例如,第一次级控制信号可以是高、低电平信号)输出至电极片3,使电极片3与第二电源P2电导通,通过第二电源P2为电极片3供电,电极片3输出脉冲电流,实现控制电极片3的导通或断开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一个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控制器P1电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串联第二电源P2和电极片3,通过第二控制器P1输出的高电平脉冲信号,控制第二电源P2与电极片3之间导通,使电极片3输出脉冲电流;第二控制器P1输出的低电平脉冲信号,控制第二电源P2与电极片3之间断开,电极片3不输出脉冲电流。

本实用新型中低频治疗仪通过主机1接收外部按键的操作信号并转换为初级控制信号(脉冲电平信号),红外线发射器输出初级控制信号至红外线接收器,再通过第二控制器P1输出第一次级控制信号至电极片3,使电极片3与第二电源P2电导通,通过第二控制器P1控制电极片3的瞬时导通或断开,进而控制电极片3输出脉冲电流,本实用新型中低频治疗仪通过红外线控制手段控制移动性治疗器2的工作状态,减少了连接导线对移动性治疗器2的使用距离和位置的束缚,使用者可以在红外线控制范围内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2,即使在移动中也不妨碍该理疗仪的使用,更加方便;另外,由于部分控制系统安装在主机1上,使得移动性治疗器的整体重量减轻,方便贴敷于治疗部位。

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机1还包括红外线发射孔11,红外线发射孔11设于主机1的侧面上,红外线发射器S2贯穿无线发射孔11;移动性治疗器2还包括红外线接受孔21,红外线接受孔21设于移动性治疗器2的侧面上,红外线接收器P3贯穿红外线接收孔21。红外线发射器S2能够通过红外线发射孔11发射红外线,红外线接收器P3能够通过红外线接受孔21接收红外线信号,方便红外线信号的控制。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移动性治疗器2还包括第二开关键22,第二开关键22设于移动性治疗器2的表面,能够通过第二开关键22控制移动性治疗器2的开/关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主机1的任一侧面上还设有第一开关键16,第一开关键16的一端与第一电源S3电连接,第一开关键16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器S1电连接。通过第一开关键16可以控制主机1的第一电源S3的开或关,从而控制主机1的开或关,进而控制整个中低频治疗仪的开关。在其它实施例中,外部操作还可以是触屏操作或者移动终端操作信号,具有同样的控制效果。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红外线发射器的峰值波长与红外线接收器的响应波长一致或相近,如位于0.76~1.50μm,峰值波长与响应波长之差的绝对值小于0.5μm,同样具有良好的远程控制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机1还包括按键组12,按键组12包括模式键、时间键、强度-键和强度+键。可以通过模式键、时间键、强度-键和强度+键调节该中低频治疗仪的工作模式、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方便主机对移动性治疗器和电极进行调控,提供多种工作模式和工作时间选项,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机1上还设置有显示屏13,显示屏13设于主机1的正面,显示屏13能将主机1和移动性治疗器2的工作状态显示在显示屏13上,方便使用者监控和调节主机1和移动性治疗器2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无线模块S2和第二无线模块P3还可以为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或Wifi-Direct模块替换。主机1和移动性治疗器2可以通过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或Wifi-Direct模块连接,实现主机1与移动性治疗器2的无线远程连接及控制,减少了连接导线对移动性治疗器2的使用距离和位置的束缚,使用者可以在无线控制范围内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2,即使在移动中也不妨碍该理疗仪的使用,更加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移动性治疗器2可以与电极片3固定连接,在移动性治疗器2与电极片3之间设置有发热器P4,且发热器P4连接至第二控制器P1,第二控制器P1根据初级控制信号生成第二次级控制信号(例如,第二次级控制信号可以是高、低电平信号)输出至发热器P4,使发热器P4与第二电源P2电性导通。使用时,第二控制器P1电连接三极管开关的基极,发热器P4的一端电连接第二电源P2,第二电源P2另一端接地,另一端电连接三极管开关的集电极,三极管开关的发射极接地,使用时,第二控制器P1输出高电平信号至三极管开关的基极时,使第二电源与发热器P4导通,从而使发热器P4的产热电阻丝产热;第二控制器P1输出低电平信号至三极管开关的基极时,使第二电源与发热器P4断开,发热器P4不产热,因此,第二控制器P1通过输出脉冲信号能够调节发热器P4产热,发热器P4将电能转化为内能,通过发热器P4产热以加热电极片3,进而为治疗部位进行加热,具有加速血液循环和活络经脉的作用,对治疗部位进行脉冲电压治疗的同时进行加热治疗,能缓解脉冲电刺激的刺激感,松弛神经,消除淤血,缓解痛症,舒畅身心,显著提升中低频脉冲治疗的效果,具有多重功效。

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移动性治疗器2与电极片3为可拆卸连接,其中,电极片3的一面设有第一可拆卸连接组件31和第一导电触点32,电极片3的另一面设有电极33,电极33与第一导电触点32电连接,如图6所示,移动性治疗器2的背面相应设有第二可拆卸连接组件23和第二导电触点24,第二导电触点24与第二控制器P1电连接,当第一可拆卸连接组件31与第二可拆卸连接组件23连接时,第一导电触点32与第二导电触点24电性导通。由此,一方面,移动性治疗器可以通过第二控制器控制电极片3输出脉冲电流;另一方面,电极片3与移动性治疗器2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方便了更换电极片3以及对电极片3进行消毒和清洗等处理,解决了电极片3因经常需要接触消毒溶液极易生锈而导致电极片3导电效果变差的缺陷。

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主机1还包括设置于主机1上的第一电源S3和USB接口14,第一电源S3分别与USB接口14、第一控制器S1、第一无线模块S2和发热器P4电连接。使用该中低频治疗仪时,可以通过第一电源S3为该中低频治疗仪主机1的第一控制器S1供电,在第一控制器S1输出相应控制信号时,还能使第一电源S3与第一无线模块S2和发热器P4电导通,第一电源S3为第一无线模块S2和发热器P4提供电能;当不使用该中低频治疗仪或者第一电源S3电量不足时,可以通过USB接口14为第一电源S3充电。

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主机1的正面还设有充电槽15,充电槽15与第一电源S3电连接,移动性治疗器2的背面相应设有充电触点25,充电触点25与第二电源P2电连接。当第二电源P2电量不足时,可以将移动性治疗器2背面的充电触点25嵌入到充电槽15中,为第二电源P2充电,主机1也能为移动性治疗器2提供合适的电压和电流,方便该实用新型中低频治疗仪的使用;不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2时,也能通过充电触点25-充电槽15连接,将移动性治疗器2停靠在主机1上,使该中低频治疗仪保持一个整体进行保存,不容易造成部件丢失。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可拆卸连接组件31和第一导电触点32均为金属公扣,第二可拆卸连接组件23和第二导电触点24均为金属母扣。当电极片3与移动性治疗器2连接时,可以通过金属扣实现可拆卸连接,还能通过金属扣进行导电连接,可拆卸连接组件和导电触点合二为一,既节省了电极片3和移动性治疗器2上的空间,还能保证牢固连接和良好导电。在其它实施例中,可拆卸连接组件23还可以为魔术贴、磁性连接件等其它可拆卸连接件,而导电触点为金属扣,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模式键可以设置成调控电极片3的工作模式;时间键可以设置成调控电极片3的工作时间;强度-键可以设置成减弱电极片3的工作强度,强度+键可以设置成增加电极片3的工作强度。可以通过模式键、时间键、强度-键和强度+键调节该中低频治疗仪的工作模式、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满足使用者对不同工作模式、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的需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模式键设置成调控电极33工作模式,包括:拍、捏、按、捶、压和循环六种可切换模式;时间键可以设置成调控电极工作时间,包括:5min、10min、15min、20min、25min和30min六种可切换工作时间;强度-键可以设置成减弱电极工作强度,强度+键可以设置成增加电极工作强度,电极33工作强度包括1、2、3、4和5五种可切换工作强度,可以通过模式键、时间键、强度-键和强度+键调节该中低频治疗仪的工作模式、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满足使用者对不同工作模式、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的需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移动性治疗器2包括四个,主机1的正面相应设有四组充电触点15。用户使用时可以同时对身体的多个不同部位进行低频脉冲治疗,既能对需要治疗的部位进行全覆盖治疗,还能进一步加强治疗部位的作用强度;当某一移动性治疗器2出现故障或者没电时,也能及时通过其它移动性治疗器2替代治疗,避免因为单个移动性治疗器2出现故障或没电时影响及时治疗。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电极33可以为两个扇形硅胶电极片,使用时,扇形硅胶电极片与机体接触面大,导电效果良好;硅胶片的表面积大且柔软,与身体接触时有舒适感。在其它实施例中,移动性治疗器2的正面还包括一个LED指示灯,充电或者运行时,LED灯呈红色,充满电时,LED灯呈绿色,从而方便指示移动性治疗器2的工作状态。

如图7所示,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电源S3、按键组12、显示屏13、红外线发射器S2和充电触点15均与第一控制器S1电性连接,其中,第一开关键16串联于第一电源S3和第一控制器S1之间,第一电源S3能够为第一控制器S1提供电源,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键16连接在第一电源S3和第一控制器S1之间并控制第一电源S3的开/关,USB接口14与第一电源S3电连接,能够为第一电源S3充电。在其它实施例中,USB接口14还可以直接与第一开关键16电连接,通过外部电源为第一控制器S1提供电能,并且,通过第一开关键16控制第一控制器S1运行与否。使用者通过按键组12,向第一控制器S1发出控制命令(即初级控制信号),并由第一控制器S1控制红外线发射器S2发射红外线控制移动性治疗器2,通过充电触点15为第二电源P2提供电源,最终由第一控制器S1控制显示屏13显示出红外线发射器S3发出的红外线信号参数和充电触点15的工作状态,本实施例中采用数字模拟信号,其它信号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如图8所示,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二电源P2、红外线接收器P3、电极片3和发热器P4均与第二控制器P1电连接,其中第二电源P2为第二控制器P1提供电源,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开关键22连接在第二电源P2和第二控制器P1之间并控制第二控制器P2的运行。使用者通过打开第二开关键22,该移动性治疗器2的指示灯亮,此时,主机1发出红外线控制信号(即初级控制信号),红外线接收器P3接收到主机1发出的红外线信号,通过第二控制器P1解调后发出控制命令(即第一次级控制信号或者第二次级控制信号),控制电极片3的工作模式(对应于不同频率的低频脉冲电流)、工作时间(对应于电极电流输出的时间)、工作强度(对应于电极电流输出的大小),红外线发射器S2的峰值波长与红外线接收器P3的响应波长一致或者相近,也避免了该中低频治疗仪出现红外线干扰,保障了该仪器的精确控制。本实施例中,该中低频治疗仪具有模式键、时间键、强度-键和强度+键,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具有其它功能键,如中止键等。当该移动性治疗器2电量不足时,可以将移动性治疗器2通过充电触点25嵌入到主机1上的充电触点15中,从而为移动性治疗器2自身的第二电源P2充电,实现第二电源P2为第二控制器P1供电。

操作步骤如下:

(1)将电极片的四个金属扣对应安装在移动性无线治疗器上。

(2)对患者的病患处进行揣穴,找到患者特定的穴位及其在身体所处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对患者特定穴位进行低频脉冲治疗。如感冒时,将移动性治疗器对准大椎穴、外关穴和风门穴等配合治疗;咳嗽时,将移动性治疗器对准肺俞穴和定喘穴配合治疗;头痛时,将移动性治疗器对准太阳穴和印堂穴配合治疗;失眠时,将移动性治疗器对准神门穴和三阴交穴配合治疗;糖尿病时,将移动性治疗器对准胃脘下俞穴、脾俞穴和足三里穴等配合治疗;坐骨神经痛时,将移动性治疗器对准环跳穴、承扶穴和委中穴等配合治疗。

(3)将移动性治疗器贴敷在需要治疗的穴位。

(4)打开移动性治疗器顶部的第一开关按钮,指示灯变为红色。

(5)将中低频治疗仪的第二开关键打开。

(6)按动主机面板上的(模式)键,显示屏上出现“锤疗”、“按疗”、“拍疗”、“捏疗”、“压疗”和“循环”六种可切换模式,继续按动模式键可进行六种模式切换。

(7)按动面板上(时间)键,显示屏上出现“05”、“10”、“15”、“20”、“25”和“30”六个可切换选项,继续按动(时间)键可进行六种时间长度切换。根据患者的耐受时间进行选择。

(8)按动面板上的(强度+)键可增加操作强度,在显示屏右侧显示操作强度。当患者力度不耐受时,可按动面板上的(强度-)键来减弱操作强度。

(9)当显示屏显示时间为“0”时,中低频治疗仪会发出“滴”的一声响,表示治疗结束。关闭中低频治疗仪的开关,取下移动性无线治疗器及电极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