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0866发布日期:2018-09-18 20:10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测量器械,尤其是一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运动损伤,易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导致一系列后遗症,部分患者常因门诊误诊或治疗不及时,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康复治疗效果佳,临床中通常采用前抽屉试验与Lachman试验进行测量,其原理都是通过胫骨相对前移距离来判断前交叉韧带是否存在损伤。无论是前抽屉试验还是Lachman试验,都存在因施检者力度不同而出现误差的问题,即同一患者在不同医师查体时会得出不同结论。另外在运用前抽屉试验进行查体时,如患者发生后交叉韧带损伤,得出胫骨前移阳性查体结果往往是因为胫骨从下沉处返回至其中立起始位置,尤其是年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较易发生假阳性检查错误。前交叉韧带损伤分度或胫骨前移距离是评估是否采取手术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在实际查体中,临床医师仅能凭手感获得大致的定性判断,难以做到更准确的定量检查。

即时进一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也只能得到更精细的影像学资料,同样不能获得生物力学数据,此外尽管核磁共振检查被称为膝关节损伤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大量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显示,核磁共振检查依然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假阴性原因为轻度的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MRI信号无异常;而假阳性原因为前交叉韧带无损伤,由于韧带内粘液样变性或出现嗜伊红变性而出现信号异常。在进行MR鉴别诊断时,在前交叉韧带附着处可有脂肪、滑膜, TWI呈中等至高信号,容易误认为韧带损伤;某些年龄大的患者,前交叉韧带纤维退变,韧带内可出现中等信号影,亦容易误诊为韧带损伤。

随着全民运动的普及,膝关节运动损伤包括前交叉韧带损伤日益增多。很多膝关节韧带损伤疑似患者来院就诊时,部分医师不经专科查体或简单进行查体后便嘱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将价格相对昂贵的确诊性诊断技术作为最初的筛查手段,MRI检查阴性率逐渐增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经济和医疗资源浪费。相反地,部分年轻医生因不能正确熟练掌握膝关节韧带损伤查体方法,对轻中度损伤患者进行了早期阴性排除,进而延误了治疗。因此目前迫切需联合基于定量生物力学检查的改良专科查体,怎样设计出一种物件能够轻而易举地准确测量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损伤程度,成为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鉴于上述原因,现研发出一种膝关节韧带损伤测量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测量装置,能够轻而易举地准确测量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损伤程度,测量得到的数据对于患者更为直观和客观,便于患者复查随访,结构简单,设计构思巧妙。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测量装置,是由:主板、上垫块、下垫块、拉线、系带、插孔、测量尺、触板构成;主板内侧的上下端分别设置上垫块和下垫块,上垫块上方设置拉线,拉线末端设置两根系带,主板下方两侧设置两根系带,主板上方设置插孔,插孔内设置测量尺,所述主板内侧的测量尺末端设置触板。

所述拉线采用松紧带。

所述系带采用子母扣、或魔术贴、或暗扣、或系绳其中的一种。

所述上垫块或下垫块的端面采用内凹弧面。

所述触板的端面采用内凹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轻而易举地准确测量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损伤程度,解决了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辅助测量装置的设计基于病理解剖学与机械力学原理。当交叉韧带损伤或断裂时,膝关节前后稳定性降低,股骨头相对于胫骨平面移动距离增大。髌骨与股骨头为骨性接触(不考虑髌骨脱位、滑囊增生等特殊情况),相对位置较为固定。主板下端的下垫块以胫骨下段为支点,主板上端的上垫块以髌骨为支点。随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加重,胫骨上端相对股骨前移距离随之增大。胫骨结节为胫骨上端易触及骨性结构,垂直胫骨结节放置一直尺,通过装载主架结构并相对固定。直尺随胫骨前移的距离可获得相应数值,进而实现定量检查。使用时,通过主板上端的上垫块压在髌骨上,上垫块上方的拉线以及拉线末端的两根系带牢固固定于大腿下段,测量尺一端的触板对准胫骨结节,主板下端的下垫块固定于胫骨下段。固定完毕后操作者按抽屉试验或 Lachman试验操作步骤进行查体,记录测量尺在插孔内活动范围在胫骨中立位时和最大前移位时的刻度,差值即为胫骨前移距离。为避免后交叉韧带损伤导致的假阳性,可先在健侧肢体上测量找到正确的中立位,然后再于患侧肢体上进行测量。由于可通过压力计进行拉力的控制,能有效避免不同施检者因力度不同而导致的测量差异。

该装置可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①前交叉韧带损伤辅助诊断和损伤分度评估,对疑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辅助查体,通过测得数据进行伤情诊断和损伤分度评估。尤其是对缺乏核磁共振检测设备的基层医院,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和延误治疗。②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辅助诊断,虽然本装置是针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辅助诊断而设计,但在原理上同样适合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辅助诊断。通过在健侧肢体上获得胫骨中立位数值,在患者肢体上如发现胫骨后移到达一定距离,即可诊断后交叉韧带损伤;③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评估,于术前、术后记录在同一拉力值作用下胫骨前移距离,评估交叉韧带修补或重建术后生物力学功能恢复情况。

相对于传统医师以手感来判断,基于辅助测量装置得到的数据对于患者更为直观和客观,便于患者复查随访。总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构思巧妙,生产成本低廉,小巧灵珑,携带方便,节省人力物力,操作方便,适合普遍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总装结构示意图;

图1中:主板1、上垫块2、下垫块3、拉线4、系带5、插孔6、测量尺7、触板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主板1内侧的上下端分别设置上垫块2和下垫块3,上垫块2上方设置拉线4,拉线4末端设置两根系带5,主板1下方两侧设置两根系带5,主板1上方设置插孔6,插孔6内设置测量尺7,所述主板1内侧的测量尺7末端设置触板8。

所述拉线4采用松紧带。

所述系带5采用子母扣、或魔术贴、或暗扣、或系绳其中的一种。

所述上垫块2或下垫块3的端面采用内凹弧面。

所述触板8的端面采用内凹弧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