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保护器及具有该隔离保护器的注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4387发布日期:2018-11-23 18:5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隔离保护器及具有该隔离保护器的注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具,尤其涉及一种隔离保护器及具有该隔离保护器的注射装置。



背景技术:

注射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用具,注射器由前端带有小孔的注射筒以及与之匹配的柱塞杆组成,用于将液体注入到其它方法无法接近的区域或者从那些地方抽出,在柱塞杆拔出的时候液体或者气体从注射筒前端小孔吸入,在芯杆推入时将液体或者气体挤出。

然而,在利用该注射器向人体内注射液体时,尤其是在肌肉注射时,随着柱塞杆的推入,注射筒内的液体逐渐注入至人体体内,而当柱塞杆推至极限位置之后,液体注入完成时,由于人体体表上注入位置液体聚积造成液体压力较大,所以,该位置可能存在部分液体反向回流,有可能经由针头进入至注射筒的前端,如此,造成注射器的前端污染。此外,依靠医生或护士的经验推挤柱塞杆,难免产生因注射速度过快而对病人造成不适感或胀痛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隔离保护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隔离保护器的注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离保护器,适于连接于注射器与注射针之间,包括:

封闭容器,所述封闭容器具有腔室、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适于与所述注射器上的第一出液嘴相插接的接收孔,所述第二端设有适于与所述注射针相插接的第二出液嘴;

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于所述封闭容器内,并将所述腔室分隔为导流腔及缓冲腔,所述导流腔与所述接收孔及第二出液嘴相通,所述分隔件上设有将所述缓冲腔与所述导流腔连通的泄放孔;

第一单向启闭件,所述第一单向启闭件设置于所述分隔件上并封闭所述泄放孔,且被构造成当所述导流腔中的液体压力大于第一预定值时,沿所述导流腔至所述缓冲腔的方向单向打开所述泄放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离保护器,该隔离保护器可以连接在注射器与注射针之间,如此,当存在液体回流问题时,回流的液体进入至隔离保护器中,而不会进入至注射器,因此,不会对注射器造成污染,降低由注射器造成的感染风险。此外,当推挤速度过快时,隔离保护器中的导流腔内液体压力增大,在增大至第一预定值时,第一单向启闭件即可打开,此时,导流腔内的液体会通过泄放孔进入至缓冲腔内,由此,可以减小从第二出液嘴流入的液体流量,进而起到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防止由于推挤过快造成的流量过大而引起的不适感。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隔离保护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第二单向启闭件,所述接收孔远离所述注射器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封闭端设有出液孔,所述第二单向启闭件设置于所述封闭端并封闭所述出液孔,且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一出液嘴中的液体压力大于第二预定值时,沿所述出液孔至所述导流腔的方向单向打开所述出液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预定值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活塞及弹簧,所述活塞滑动装设于所述缓冲腔内并将所述缓冲腔隔离为第一子腔体及第二子腔体,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设置于所述第一子腔体内并为所述活塞提供推动力,所述第二子腔体与所述泄放孔相通;所述分隔件上设有将所述第二子腔体与所述导流腔连通的回流孔;

第三单向启闭件,所述第三单向启闭件设置于所述分隔件并封闭所述回流孔,且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子腔体中的液体压力大于第三预定值时,沿所述第二子腔体至所述导流腔的方向单向打开所述回流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封闭容器形成为中空圆柱形,所述分隔件形成为两端敞开且与所述封闭容器同轴设置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一端与所述接收孔远离所述注射器的一端相通,所述筒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液嘴相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活塞套设所述筒体外且与所述筒体的外壁紧密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封闭容器包括杯体及密封盖,所述杯体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二出液嘴,所述杯体的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开口端螺纹连接,且所述密封盖设有所述接收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杯体的所述一端设有向内凸出的螺纹接口,所述筒体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螺纹接口螺纹连接,所述筒体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密封盖紧密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单向启闭件、第二单向启闭件及第三单向启闭件中的每一个为单向阀片。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包括:

注射器,所述注射器包括注射筒及柱塞杆,所述注射筒具有流体通道、近端及远端,所述远端具有与所述流体通道相通的第一出液嘴,所述柱塞杆可滑动装设于注射筒;

如上所述隔离限流器,所述隔离限流器的接收孔与所述第一出液嘴相插接;

注射针,所述注射针与所述隔离限流器的第二出液嘴相插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具有上述的隔离保护器,所以,在注射时,不会对注射器造成污染,降低由注射器造成的感染风险。此外,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防止由于推挤过快造成的流量过大而引起的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隔离保护器的透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隔离保护器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隔离保护器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隔离保护器在第一单向启闭件、第二单向启闭件开启时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隔离保护器在第三单向启闭件开启时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射装置的透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射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射装置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

隔离保护器100;

封闭容器10;

杯体101;

第二出液嘴1011;

密封盖102;

接收孔1021;

出液孔1022;

分隔件20;

泄放孔201;

回流孔202;

导流腔P01;

缓冲腔P02;

第一子腔体P021;

第二子腔体P022;

第一单向启闭件30;

第二单向启闭件40;

活塞组件50;

活塞501;

弹簧502;

第三单向启闭件60;

注射器200;

注射筒210;

第一出液嘴2101;

柱塞杆220;

注射针300。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离保护器100。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离保护器100,适于连接于注射器200与注射针300之间,包括封闭容器10、分隔件20及第一单向启闭件30。

具体的,封闭容器10具有腔室、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适于与所述注射器200上的第一出液嘴2101相插接的接收孔1021,所述第二端设有适于与所述注射针300相插接的第二出液嘴1011。也就是说,通过该封闭容器10的第一端的接收孔1021与注射器200的第一出液嘴2101相插接后,可以实现将该隔离保护器100装配至注射器200上,而通过该封闭容器10的第二端的第二出液嘴1011与注射针300相插接后,可以实现将注射针300装配至该隔离保护器100上。需要说明的是,该封闭容器10与注射器200及注射针300之间通过插接方式连接,便于组装及拆卸。

分隔件20设置于所述封闭容器10内,并将所述腔室分隔为导流腔P01 及缓冲腔P02,所述导流腔P01与所述接收孔1021及第二出液嘴1011相通,所述分隔件20上设有将所述缓冲腔P02与所述导流腔P01连通的泄放孔201。

也就是说,封闭容器10内的腔室内分隔件20分隔成导流腔P01和缓冲腔P02,当该封闭容器10的第一端的接收孔1021与注射器200上的第一出液嘴2101相插接后,封闭容器10即可与该封闭容器10内的导流腔P01连通,注射器200中的液体可以经由第一出液嘴2101流入至封闭容器10的导流腔 P01,再从导流腔P01流向该封闭容器10的第二出液嘴1011,最后,经由第二出液嘴1011进入至注射针300。同时,由于分隔件20上设置有泄放孔201,所以,当该泄放孔201处于打开状态时,导流腔P01内的液体也可以通过泄放孔201进入缓冲腔P02内。

第一单向启闭件30设置于所述分隔件20上并封闭所述泄放孔201,且被构造成当所述导流腔P01中的液体压力大于第一预定值时,沿所述导流腔P01 至所述缓冲腔P02的方向单向打开所述泄放孔201。

也就是说,该第一单向启闭件30是用于控制分隔件20上泄放孔201开启和关闭的,具体的,在利用注射器200注射液体时,液体通过第一出液嘴 2101流入至导流腔P01内,当导流腔P01内的液体压力大于第一预定值时,则该第一单向启闭件30开启,此时,泄放孔201打开,导流腔P01内的液体可以进入至缓冲腔P02,而当该导流腔P01内的液体压力小于第一预定值时,则该第一单向启闭件30关闭,此时,导流腔P01内的液体无法进入至缓冲腔 P0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定值是开启第一单向启闭件30需要液体压力的最小值,因此,可以根据人体能够承受的正常注射速度设置第一单向启闭件30,进而使得第一单向启闭件30在合适的压力下开启。

请参照图6至图8,以及图3至图5所示,下面简单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隔离保护器100与注射器200及注射针300的配合使用过程中。

首先,将该隔离保护器100的接收孔1021与注射器200上的第一出液嘴 2101相插接,并将注射针300与该隔离保护器100的第二出液头相插接。以及将注射针300插入至人体的注射位置。

接着,接着稍用力推挤注射器200的柱塞杆220,使得注射器200内的液体从第一出液嘴2101流入至隔离保护器100的导流腔P01中,再经过导流腔 P01流入至注射针300,最后,从注射针300注入人体内。

当推挤的速度过快时,流入至导流腔P01内液体增多,而注射针300的直径相对较小,所以,会造成导流腔P01内的液体压力增大,当导流腔P01 内的液体增大时,则经由注射针300内液体的流速也会增大,进而引起人体的不适感。在此情况下,如果导流腔P01内的液体压力大于第一预定值时,则分隔件20上的第一单向启闭件30开启,此时,分隔件20上的泄放孔201 打开(如图4所示),导流腔P01内的一部分液体经由该泄放孔201进入至缓冲腔P02内,如此,可以减小流入至注射针300中的流量;

最后,当液体注射完成后,将注射针300从人体拔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注射完成其注射针300还未拔出时,由于人体内注射位置液体聚积可能造成局部压力较大,所以,可能会有部分液体会反向流入注射针300,甚至经由注射针300流入至隔离保护器100的导流腔P01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离保护器100,该隔离保护器100可以连接在注射器200与注射针300之间,如此,当存在液体回流问题时,回流的液体进入至隔离保护器100中,而不会进入至注射器200,因此,不会对注射器200造成污染,降低由注射器200造成的感染风险。此外,当推挤速度过快时,隔离保护器100中的导流腔P01内液体压力增大,在增大至第一预定值时,第一单向启闭件30即可打开,此时,导流腔P01内的液体会通过泄放孔201进入至缓冲腔P02内,由此,可以减小从第二出液嘴1011流入的液体流量,进而起到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防止由于推挤过快造成的流量过大而引起的不适感。

需要说明的是,注射器200可以是一次性使用的塑料材质的注射器200,也可以是可重复使用的金属、玻璃材质的注射器200。如果是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200,如果注射器200被污染,则在该注射器200被丢弃后或者废品转移、回收等过程中,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而如果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注射器200,则在后续的使用中,如果消毒不彻底,则会对后续的病人造成感染,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离保护器100可以完全隔离注射器200和注射针 300,防止回流液体进入注射器200,降低了因注射器200造成的感染风险。

请参照2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单向启闭件40,所述接收孔1021远离所述注射器200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封闭端设有出液孔1022,所述第二单向启闭件40设置于所述封闭端并封闭所述出液孔1022,且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一出液嘴2101中的液体压力大于第二预定值时,沿所述出液孔1022至所述导流腔P01的方向单向打开所述出液孔1022。

也就是说,第二单向启闭件40是用于控制出液孔1022打开和关闭的,具体的,当注射器200上第一出液嘴2101内液体压力大于第二预定值时,则该第二单向启闭件40开启,此时,出液孔1022打开(如图4所示),第一出液嘴2101内的液体可以进入导流腔P01,而当该第一出液嘴2101内的液体压力小于第二预定值时,则该第二单向启闭件40关闭,此时,第一出液嘴2101 内的液体无法进入至导流腔P01。如此,在利用注射器200注射液体时,第一出液嘴2101内的压力会逐渐增大,最终大于第二预定值即可打开第二单向启闭件40,液体即可从第一出液嘴2101流入至导流腔P01。

同时,由于该第二单向启闭件40是沿出液孔1022至导流腔P01的方向单向导通,而从导流腔P01至出液孔1022的方向不能导通,所以,在注射完成其注射针300还未拔出时,如果有部分液体反向流入注射针300,并经由注射针300流入至隔离保护器100的导流腔P01中,则由于该第二单向启闭件 40从导流腔P01至出液孔1022的方向不能导通,所以,该部分液体是不能流入至注射器200的第一出液嘴2101的,如此,可以实现回流液体的阻隔,避免回流液体对注射器200造成的污染,从而,降低因注射器200造成的感染风险,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

可选地,第二预定值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值。也就是说,第二单向启闭件 40开启时所需要的液体压力要小于第一单向启闭件30开启时所需要的液体压力,如此,可以确保在注射过程中,第二单向启闭件40容易被打开,注射器 200内的液体能够更加顺利的流入至导流腔P01内。同时,第一单向启闭阀不会轻易打开,只有在导流腔P01内的液体压力值相对较高(即大于第二预定值)才会打开,进而将导流腔P01内的部分液体分流至缓冲腔P02,由此,其使用效果更好,既能顺利注射液体,又能确保在压力过大时进行分流。

请参照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活塞组件50及第三单向启闭件60,其中,活塞组件50包括活塞501及弹簧502,所述活塞501滑动装设于所述缓冲腔P02内并将所述缓冲腔P02隔离为第一子腔体P021及第二子腔体P022,所述弹簧502设置于所述设置于所述第一子腔体P021内并为所述活塞501提供推动力,所述第二子腔体P022与所述泄放孔201相通;所述分隔件20上设有将所述第二子腔体P022与所述导流腔 P01连通的回流孔202。

第三单向启闭件60设置于所述分隔件20并封闭所述回流孔202,且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子腔体P022中的液体压力大于第三预定值时,沿所述第二子腔体P022至所述导流腔P01的方向单向打开所述回流孔202。

也就是说,活塞组件50是设置在封闭容器10内部的缓冲腔P02中,其中,活塞501与缓冲腔P02滑动配合,可以在缓冲腔P02内来回滑动,并在活塞501滑动时可以使得第一子腔体P021和第二子腔体P022产生相反的体积变化,而第二子腔体P022是与泄放孔201相通的,也即是,导流腔P01内的部分液体可以在第一单向启闭件30打开时经由泄放孔201流入至第二子腔体P022内。

而弹簧502设置在第一子腔体P021内并能够为活塞501提供推动力,例如在图3示例中,弹簧502的一端与封闭容器10的第二端相抵,弹簧502的另一端与活塞501相抵,当活塞501向封闭容器10的第二端滑动时,则第一子腔体P021被压缩而体积减小,而第二子腔体P022被释放而体积增大,当活塞501向封闭容器10的第一端滑动时,则第二子腔体P022被压缩而体积减小,第一子腔体P021被释放而体积增大。

第三单向启闭件60是用于控制分隔件20上的回流孔202打开和关闭的,具体的,当第二子腔体P022内的液体压力大于第三预定值时,则该第三单向启闭件60开启,此时,回流孔202打开,第二子腔体P022内的液体回流至导流腔P01,再从导流腔P01经注射针300注入人体内。当第二子腔体P022 内的液体压力小于第三预定值时,则该第三单向启闭件60关闭,此时,第二子腔体P022内的液体无法回流至导流腔P01。

在利用注射器200注射时,注射器200的第一出液嘴2101内的液体通过第二单向启闭件40之后,流入至导流腔P01,当导流腔P01内的液体压力较大时(大于第一预定值),此时,第一单向启闭件30开启(如图4所示),一部分液体通过泄放孔201进入至第二子腔体P022,随着第二子腔体P022 内的液体压力逐渐增大,其内部液体推动活塞501向封闭容器10的第二端滑动,此时,第一子腔体P021的体积逐渐减小,其内部的弹簧502逐渐被压缩,弹簧502对活塞501产生的推动力逐渐增大,而第二子腔体P022的体积逐渐增大,聚积的液体逐渐增多。而当导流腔P01内的液体压力减小(例如注射器200接近或者已经注射完成)至小于弹簧502的推动力时,此时,弹簧502 释放,推动活塞501向封闭容器10的第一端滑动,此时,第二子腔体P022 内被压缩,体积逐渐减小,内部液体压力逐渐增大,当其内部液体压力大于第三预定值,第三单向启闭件60开启,回流孔202打开(如图5所示),第二子腔体P022内的液体可以通过该回流孔202回流至导流腔P01内,再从导流腔P01经注射针300注入人体内,由此,可以实现将进入至第二子腔体P022 内的部分液体重新注入至人体内,减少药物浪费及计量误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单向启闭件30是沿导流腔P01至第二子腔体 P022的方向单向导通的,而第三单向启闭件60是沿第二子腔体P022至导流腔P01的方向单向导通的,所以,在第一单向启闭件30开启时,第三单向启闭件60是关闭的,而第三单向启闭件60开启时,第一单向启闭件30是关闭的,也即是,泄放孔201打开时,回流孔202是关闭的,而回流孔202打开时,泄放孔201是关闭的,如此,可以确保泄放孔201与回流孔202始终保持不同状态,确保液体分流泄放和液体回流的彼此独立。

有利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封闭容器10形成为中空圆柱形,所述分隔件20形成为两端敞开且与所述封闭容器10同轴设置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一端与所述接收孔1021远离所述注射器200的一端相通,所述筒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液嘴1011相通。

也就是说,筒体内部圆柱空间部分限定为导流腔P01,而筒体外与封闭容器10之间环形空间部分限定为缓冲腔P02,如此,结构更加简单紧凑,缓冲腔P02与导流腔P01布置合理,方便于实现与注射器200、注射针300之间连通。

对应的,活塞501套设所述筒体外且与所述筒体的外壁紧密贴合,也就是说,活塞501的中心开设通孔,利用该通孔穿套在筒体外,实现活塞501 与筒体之间的连接,同时,通孔的孔壁与筒体外壁之间紧密贴合,可以实现密封,减少液体泄漏。当弹簧502提供推动力推动活塞501向封闭容器10的第一端滑动时,该活塞501可以顺利地将第二子腔体P022内液体经由回流孔 202挤出至导流腔P01中。

请参照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封闭容器 10包括杯体101及密封盖102,所述杯体101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二出液嘴1011,所述杯体101的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密封盖102与所述开口端螺纹连接,且所述密封盖102设有所述接收孔1021。

在装配时,可以先将隔离件安装杯体101内,再将弹簧502及活塞501 安装至杯体101内,最后,再将密封盖102与杯体101连接密封,如此,其装配简单方便,而且,结构简单,密封性好。

示例性的,杯体101的所述一端设有向内凸出的螺纹接口,所述筒体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螺纹接口螺纹连接,所述筒体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密封盖102 紧密贴合。也就是说,筒体与杯体101之间至通过螺纹方式连接,如此,一方面,可以使得装配更加简单方便,另一方面,连接后可以确保可导流腔P01 能够与第二出液嘴1011连通。

可选地,第一单向启闭件30、第二单向启闭件40及第三单向启闭件60 中的每一个为单向阀片,采用单向阀片,其结构简单,厚度较薄,安装方便,能够满足单向导通的要求。

请参照图6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包括注射器200、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隔离限流器以及注射针300。

其中,注射器200包括注射筒210及柱塞杆220,所述注射筒210具有流体通道、近端及远端,所述远端具有与所述流体通道相通的第一出液嘴2101,所述柱塞杆220可滑动装设于注射筒210。

隔离限流器的接收孔1021与所述第一出液嘴2101相插接。

注射针300与所述隔离限流器的第二出液嘴1011相插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射装置,具有上述的隔离保护器100,所以,在注射时,不会对注射器200造成污染,降低由注射器200造成的感染风险。此外,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防止由于推挤过快造成的流量过大而引起的不适感。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