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助力及辅助康复支架的辅助行走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8745发布日期:2018-08-07 22:14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支架,尤其是一种踝关节扭伤助力及辅助康复支架的辅助行走机构。



背景技术:

踝关节扭伤是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损伤,占所有损伤的45%以上,但人们对踝关节扭伤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若恢复训练不合理,70%的患者将不能完全恢复。而现有的踝关节扭伤后辅助康复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踝关节绑带和踝关节固定支架,仅具有固定功能,另一类为踝关节扭伤康复机,仅提供后期的康复训练,两类产品的功能局限性较大。针对踝关节扭伤后的四个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康复期、训练期),设计一款出可根据患者所处的病情提供阶段性治疗的踝关节扭伤助力及辅助康复支架,尽可能帮助患者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弥补了踝关节损伤后会留下后遗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已有踝关节康复方式的功能单一、康复效果较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功能丰富、具有辅助行走功能、康复效果较好的踝关节扭伤助力及辅助康复支架的辅助行走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踝关节扭伤助力及辅助康复支架的辅助行走机构,包括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包括底支撑板和侧支撑板,所述辅助行走机构还包括圆盘、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圆盘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侧支撑板的上部,所述圆盘的转轴通过离合器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上部偏心安装在所述圆盘上,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侧上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侧下部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上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侧铰接在所述侧支撑板的中部,所述第三连杆的下部铰接在所述底支撑板上。

再进一步,所述圆盘为可调圆盘,所述圆盘的不同偏心位置均开有供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安装的安装孔。

所述底支撑板的顶面中部开有半圆形槽,所述侧支撑板的下部设有圆形凸块,所述圆形凸块可转动地位于所述半圆形槽内。

第四连杆的上端铰接在所述圆形凸块的圆心位置,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铰接在所述底支撑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功能丰富、具有四个阶段不同的工作模式、康复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踝关节扭伤助力及辅助康复支架的辅助行走机构示意图。

图2是辅助行走机构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和图2,一种踝关节扭伤助力及辅助康复支架的辅助行走机构,包括主框架1,所述主框架1包括底支撑板101和侧支撑板102,所述辅助行走机构还包括圆盘503、第一连杆504、第二连杆505和第三连杆506,所述圆盘503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侧支撑板102的上部,所述圆盘503的转轴通过离合器501与驱动电机502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504的上部偏心安装在所述圆盘503上,所述第一连杆50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杆505的一侧上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505的一侧下部与所述第三连杆506的上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505的另一侧铰接在所述侧支撑板102的中部,所述第三连杆506的下部铰接在所述底支撑板101上。

再进一步,所述圆盘503为可调圆盘,所述圆盘503的不同偏心位置均开有供所述第一连杆504的上端安装的安装孔。

所述底支撑板101的顶面中部开有半圆形槽,所述侧支撑板102的下部设有圆形凸块,所述圆形凸块可转动地位于所述半圆形槽内。

第四连杆507的上端铰接在所述圆形凸块的圆心位置,所述第四连杆507的下端铰接在所述底支撑板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框架还包括背联结板103,所述底支撑板101上可转动地安装所述侧支撑板102,两个所述侧支撑板102的背部之间安装所述背联结板103,两个所述侧支撑板102之间安装腿托2,两个所述底支撑板102之间安装所述脚垫3;

所述腿托2的侧面设有导轨403,所述侧支撑板103上设有用于在所述导轨上滑动的滑条,所述背联结板102上安装推杆电机401,所述推杆电机401的推杆与所述腿托2联动。

本实施例中,断开离合器501(电磁式离合器)的电源,离合器分离,使装置主体变为一个自由度为1的六杆机构。

腿托2穿戴到人体上,地面对人体的支撑力通过主框架1和推杆电机401传递到腿托2上,行走时,主框架中的底支撑板101与地面接触,而侧支撑板102与人体小腿相对静止,能够绕着与底支撑板101的连接点转动。

参照图2,在行走时,人带动装置运动,首先人的小腿往前倾,其中,A点表示可调圆盘503中心点,B点表示可调圆盘503与连杆一504连接点,C点表示连杆一504与连杆二505连接点,D点表示连杆二505与侧支撑板102连接点,E点表示连杆二505与连杆三506连接点,F表示连杆四507与侧支撑板102连接点,使得AF杆绕F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然后人进行抬脚动作,这时使得FG杆能绕F点来回摆动一定角度。

站立及行走时,地面的支撑力通过主框架1传递到腿托2上,利用腿托2与小腿之间的力来抵消,以此实现支撑功能。

因此,最后实现将脚部能够实现脚底不受力而脚部能够在行走中上下摆动的运动形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