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3585发布日期:2019-01-02 21:59阅读:8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胃镜检查口圈装置,具体是一种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



背景技术:

胃镜检查用于查找、治疗上消化道病变,因其创伤小、检查方便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但在检查过程中胃镜进咽喉部会刺激引起恶心呕吐,因此许多患者会选择无痛胃镜检查。

无痛胃镜检查有较好的舒适度,但全身麻醉中舌后坠会堵塞气道,增加了检查中的风险,临床上使用的胃镜常规口圈具有管状的咬体、边缘设置有通孔的挡圈以及设置在咬体的内端边缘处的唇口边缘,使用时将胃镜检查用的胃镜管通过挡圈、管状咬体通入到咽喉,检查过程中若出现舌后坠,呼吸不畅,就必须终止胃镜检查,然后拨出胃镜管,放入口咽通气道,才能解除呼吸不畅的问题。

麻醉过程中经常发生舌后坠,因为胃镜管和口咽通气道彼此是干涉的,为解决舌后坠堵塞气道的状况,必须停止胃镜检查并迅速撤出胃镜管,置入口咽通气道,这不但阻碍了胃镜检查的顺利完成,也增加了患者窒息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胃镜常规口圈无法解决出现舌后坠后呼吸不畅且无法顺利完成胃镜检查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口圈,包括管状的咬体、边缘设置有通孔的挡圈以及设置在咬体的内端边缘处的唇口边缘,挡圈套设在咬体的外端;内套管,形状与咬体相匹配,套在咬体内,靠近挡圈的一端设置有向外伸出的短杆;以及推拉固定组件,固定在短杆的外端,用于推动内套管沿着咬体的内管壁滑动,其中,咬体的管壁上沿轴线方向设置有与通孔位置对应的条形开口,挡圈上与条形开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推拉固定组件的卡口,推拉固定组件穿过通孔,包括至少三个连杆以及将连杆头尾连接的至少两个转动连接件,推动推拉固定组件带动短杆在条形开口内滑动,并驱动内套管在咬体的内管中滑动至预定位置后,通过转动连杆卡合到卡口中来固定内套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特征在于:其中,咬体包括直型管和弧形管,直型管位于靠近挡圈的一端,长度为1-2厘米,弧形管位于靠近唇口边缘的一端,长度为3-4厘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特征在于:其中,内套管为弧形,形状与弧形管相匹配,套在弧形管部分内,内套管的内径大于胃镜管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特征在于:其中,内套管与弧形管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滑轮,用于使内套管在弧形管内顺畅滑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特征在于:其中,挡圈还包含弹性带,其中,挡圈为贴合嘴部的弧形,挡圈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绑带孔,弹性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绑带孔连接,用于套住头部来固定口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特征在于:其中,卡口为型,其开口处的宽度小于中间部位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特征在于:其中,推拉固定组件包括三个连杆以及将三个连杆头尾铰接的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特征在于:其中,预定位置包括预定位置一和预定位置二,预定位置一为内套管滑动至卡口与第一铰接件相卡合时对应的位置,预定位置二为内套管滑动至卡口与第二铰接件相卡合时对应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特征在于:其中,连杆呈长条形,连杆的宽度小于卡口的中间部位的宽度并且大于卡口的开口部位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特征在于:其中,连杆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条形开口的长度。

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因为含有包括管状的咬体、挡圈以及唇口边缘的口圈,形状与咬体相匹配的且套在咬体内的内套管,以及用于推动内套管沿着咬体的内管壁滑动的推拉固定组件,使用时内套管能够在口圈内部滑动到预设位置防止舌后坠时出现的窒息现象,使得胃镜检查能顺利完成,所以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1.使用时将嵌套的内套管推到预定位置,弧形的内套管可以到达咽喉部位并抵住舌根,防止无痛胃镜过程中舌后坠堵塞气道引起的窒息,避免了使用常规口圈时需要替换成口咽通气道来防止窒息,导致胃镜检查中断的问题,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2.使用后内套管可以回缩至口圈中,减少了复苏期间内套管对患者咽喉部的刺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有益效果作具体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100包括口圈1、内套管2、推拉固定组件3、滑轮4以及弹性带。

口圈1包括咬体11、挡圈12以及唇口边缘13。

咬体11为管状,包括直型管111和弧形管112。直型管111位于靠近挡圈12的一端,长度为2厘米。弧形管112靠近唇口边缘13的一端,为八分之一弧(即45°圆弧),长度为4厘米,管壁上沿轴线方向设置有条形开口1121。

挡圈12,套设在咬体11的外端,为椭圆状,呈贴合嘴部的弧形,在与条形开口1121相对应的上边缘设置有通孔122,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绑带孔,与条形开口1121相对应的边缘位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推拉固定组件3的卡口121。两个绑带孔分别连接弹性带的两端。卡口121为型,开口处的宽度小于中间部位的宽度。

内套管2,形状为与弧形管112相匹配的八分之一弧(即45°圆弧)形,内套管2上靠近挡圈12的一端设置有向外伸出的短杆21,其内径大于胃镜管的外径。

内套管2与弧形管112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滑轮4,用于使内套管2在弧形管112内滑动。

推拉固定组件3,穿过通孔122,固定在短杆21的外端,用于推动内套管2沿着咬体11的内管壁滑动。

推拉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第三连杆33,以及将这三根连杆头尾连接的第一铰接件34和第二铰接件35。

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均为长条形,宽度均小于卡口121的中间部位的宽度并且大于卡口121的开口部位的宽度。

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三连杆33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条形开口111的长度。

滑轮4,设置在内套管2与弧形管112之间的间隙内,使内套管在弧形管内顺畅滑动。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的运行原理和使用方法。

在进行无痛胃镜检查时,病人将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放入口中,咬住咬体中的直型管,再使用弹性带固定在头部。

病人全身麻醉之后,医生推动第三连杆33带动短杆21在条形开口1121内滑动,驱动内套管2在咬体11的内管中滑动至预定位置二后,通过转动第二铰链件35使第三连杆卡合到卡口121中来固定内套管2,此时内套管2伸至咽喉部位,再将胃镜管穿过内套管2进入病人胃部进行胃镜检查。此时口圈装置会将舌根抵住,不会出现舌后坠状况,保证检查顺利进行和麻醉安全。

检查结束后,将胃镜管取出,再将第三连杆35从卡口121中退出,向外拉动第三连杆33至预定位置一,转动第一铰链件34,使第二连杆32卡合到卡口121中来固定内套管2,此时内套管2缩至口圈1内,待病人清醒后取出胃镜检查口圈装置。

其中,预定位置一为内套管2滑动至卡口121与第一铰接件34相卡合时对应的位置,

预定位置二为内套管2滑动至卡口121与第二铰接件35相卡合时对应的位置。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防止舌后坠的胃镜检查口圈装置,因为含有包括管状的咬体、挡圈以及唇口边缘的口圈,形状与咬体相匹配的且套在咬体内的内套管,以及用于推动内套管沿着咬体的内管壁滑动的推拉固定组件,使用时内套管能够在口圈内部滑动到预设位置防止舌后坠时出现的窒息现象,使得胃镜检查能顺利完成,所以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1.使用时将嵌套的内套管推到预定位置,弧形的内套管可以到达咽喉部位并抵住舌根,防止无痛胃镜过程中舌后坠堵塞气道引起的窒息,避免了使用常规口圈时需要替换成口咽通气道来防止窒息,导致胃镜检查中断的问题,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2.使用后内套管可以回缩至口圈中,减少了复苏期间内套管对患者咽喉部的刺激。

进一步的,咬体采用了直型管加弧形管的样式,直型管使得牙齿的咬合更为紧密,弧形管用于内套管的嵌套,内套管滑出后能够深入至咽喉部防止窒息。

采用了卡合式的固定方式,使得内套管到达预定位置后不容易发生移动,让口圈装置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采用了两组铰链件来确定内套管的固定位置,避免的人为操作时放置位置不准确影响胃镜检查的问题。

内套管与弧形管之间设置有滑轮,使得内套管在弧形管内的滑动更为顺畅,灵活。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