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撞条注塑模具的防粘模结构及防撞条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3584发布日期:2019-01-02 21:59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防撞条注塑模具的防粘模结构及防撞条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防撞条注塑模具的防粘模结构及防撞条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用注塑模具注塑生产呈长条形的防撞条注塑件时,由于呈长条形状的防撞条注塑成型后在开模时位于后模上的防撞条注塑件容易粘在前模上,导致开模时容易损坏注塑成型好的防撞条注塑件,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导致生产报废率升高,影响注塑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注塑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报废率,提高注塑件产品质量,防止开模时损坏注塑成型好的防撞条注塑件,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撞条注塑模具的防粘模结构及防撞条注塑模具。

本申请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防撞条注塑模具的防粘模结构,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上设有呈长条形的第一型腔,所述后模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型腔相对应的第二型腔,所述前模内沿所述第一型腔分布有多组在开模时将已注塑成型的防撞条压紧于后模上的压紧机构。

所述压紧机构相对所述前模能沿开模方向移动,且所述前模沿开模方向脱离所述后模至第一距离时带动所述压紧机构共同移动。

所述前模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型腔相通的压紧安装腔,所述压紧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压紧安装腔内且相对所述前模能沿开模方向移动的压紧移动杆和设于所述压紧安装腔内并连接于所述压紧移动杆靠近所述第一型腔的一端且在开模时将已注塑成型的防撞条压紧于所述后模上的压紧块,所述前模沿开模方向脱离所述后模至第一距离时通过带动所述压紧移动杆从而带动所述压紧块共同移动。

所述压紧块上设有能延伸入所述第二型腔内的压紧凸沿。

所述压紧移动杆通过螺钉与所述压紧块相连接。

所述压紧移动杆包括第一杆体和设于所述第一杆体上的第一凸缘,所述压紧安装腔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压紧块的压紧块容置腔,所述压紧安装腔内还设有能抵靠于所述第一凸缘朝向压紧块的一侧上的卡设凸台,且所述压紧块容置于所述压紧块容置腔内时所述卡设凸台与所述第一凸缘相距第一距离。

所述前模内还设有与所述压紧块容置腔及所述第一型腔相通的镶件容置腔,所述镶件容置腔内设有抵靠于所述压紧块上的成型镶件。

所述压紧块朝向所述第一凸缘的一侧设有压紧块阶台,所述成型镶件设有抵靠于所述压紧块阶台上的抵靠部。

所述后模包括第一后模和第二后模,所述第一后模上设有第三型腔,所述第二后模上设有第四型腔,第一后模与第二后模配合安装从而使第三型腔与第四型腔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型腔。

本申请还公开了防撞条注塑模具,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撞条注塑模具的防粘模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有如下优点:

在开模时,通过设置在前模上的压紧机构将已注塑成型的防撞条压紧于后模上,使得防撞条不会粘在前模上,从而防止开模时损坏产品,保证产品质量,从而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报废率,提高注塑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防撞条注塑模具的示意图;

图2是防撞条注塑模具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3是防撞条注塑模具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4是防撞条注塑模具的分解示意图三;

图5是前模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6是前模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7是后模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8是后模的分解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8所示的防撞条注塑模具,包括前模1和后模2,所述前模1上设有呈长条形的第一型腔11,所述后模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型腔11相对应并配合注塑成型防撞条的第二型腔21。本防撞条是采用ABS和TPU材料注塑成型,为了便于注塑该两种材料,所述后模2包括第一后模22和第二后模23,所述第一后模22上设有第三型腔211,所述第二后模23上设有第四型腔212,第一后模22与第二后模23配合安装从而使第三型腔211与第四型腔212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型腔21。为了在开模时,使位于后模上的防撞条不会粘在前模上,从而防止开模时损坏注塑产品,所述前模1内沿所述第一型腔11分布有多组在开模时将已注塑成型的防撞条压紧于后模2上的压紧机构3,在开模时,通过设置在前模上的压紧机构将已注塑成型的防撞条压紧于后模上,使得防撞条不会粘在前模上。为了在开模后便于在后模上顶出防撞条,所述后模2内沿所述第二型腔21分布有多组用于与所述第一型腔11和第二型腔21共同配合注塑成型防撞条形状且将已注塑成型的防撞条顶出所述后模2的顶出机构5。设置在后模上的顶出机构既可以在注塑成型时配合模具成型防撞条的形状,又可以在注塑完成后顶出防撞条注塑件,因此采用本申请结构的模具可相对一般模具少设置成型镶件,从而降低注塑模具整体的结构复杂性,以便于注塑模具的加工制造。

进一步的,为了在前模1脱离后模2后,压紧机构3能有效的将防撞条压紧于后模2上,所述压紧机构3相对所述前模1能沿开模方向移动,且所述前模1沿开模方向脱离所述后模2至第一距离时带动所述压紧机构3共同移动,即当刚开模时前模1脱离后模2后,前模1能相对压紧机构3沿开模方向移动,使得前模1上的压紧机构3还能将防撞条压紧于后模2上,从而有效防止注塑成型的防撞条粘在前模1上,以防止开模时因防撞条粘在前模上而损坏产品,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而为了便于后续顶出防撞条,当前模1相对压紧机构3移动了固定的第一距离时,前模1能带动压紧机构3共同移动从而在后模2上带走压紧机构3。

具体的,所述前模1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型腔11相通的压紧安装腔12,所述压紧机构3包括设于所述压紧安装腔12内且相对所述前模1能沿开模方向移动的压紧移动杆31和设于所述压紧安装腔12内并连接于所述压紧移动杆31靠近所述第一型腔11的一端且在开模时将已注塑成型的防撞条压紧于所述后模2上的压紧块32,所述压紧移动杆31通过螺钉与所述压紧块32相连接,所述压紧块32具有较重的重量,所述前模1沿开模方向脱离所述后模2至第一距离时通过带动所述压紧移动杆31从而带动所述压紧块32共同移动。通过具有较重重量的压紧块32能有效的将防撞条压紧于后模上,便于使用,且通过带动压紧移动杆31就能带动压紧块32共同移动,结构简单,效果良好。为了使压紧块32更有效的将防撞条压紧于后模2上,所述压紧块32上设有能延伸入所述第二型腔21内的压紧凸沿321。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前模1在移动第一距离后能有效带动压紧移动杆31共同移动,所述压紧移动杆31包括第一杆体311和设于所述第一杆体311上的第一凸缘312,所述压紧安装腔12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压紧块32的压紧块容置腔121,所述压紧安装腔12内还设有能抵靠于所述第一凸缘312朝向压紧块32的一侧上的卡设凸台122,且所述压紧块32容置于所述压紧块容置腔121内时所述卡设凸台122与所述第一凸缘312相距第一距离。当前模1脱离后模2并相对压紧移动杆31移动第一距离后卡设凸台122就移动至与第一凸缘312相抵靠的位置,继而前模1通过卡设凸台122抵靠第一凸缘312以带动压紧移动杆31共同移动使压紧块32也脱离后模2。

为了配合注塑成型防撞条,所述前模1内还设有与所述压紧块容置腔121及所述第一型腔11相通的镶件容置腔13,所述镶件容置腔13内设有抵靠于所述压紧块32上用于配合注塑成型防撞条形状的成型镶件4。为了便于成型镶件4稳定的抵靠在压紧块32上,所述压紧块32朝向所述第一凸缘312的一侧设有压紧块阶台322,所述成型镶件4设有抵靠于所述压紧块阶台322上的抵靠部41。

进一步的,所述后模2内设有与所述第二型腔21相通的顶出安装腔24,所述顶出机构5包括设于所述顶出安装腔24内且相对所述后模2能沿开模方向移动的顶出移动杆51和设于所述顶出安装腔24内并连接于所述顶出移动杆51靠近所述第二型腔21的一端用于将已注塑成型的防撞条顶出所述后模2的顶出块52。通过顶出块52和顶出移动杆51的结构能有力的将防撞条顶出后模,满足生产使用需求。具体的,所述顶出块52通过螺钉与所述顶出移动杆51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能配合防撞条的注塑成型,所述顶出块52上设有延伸入所述第二型腔21内配合注塑成型防撞条形状的顶出块成型部521。

进一步的,为了能有效驱动顶出移动杆51移动从而带动顶出块52顶出防撞条,所述顶出机构5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顶出移动杆51沿靠近第二型腔21方向移动从而使顶出块52顶出防撞条的顶出驱动杆53。

为了在顶出驱动杆53驱动顶出移动杆51带动顶出块52顶出防撞条后能够使顶出移动杆51复位,所述顶出机构5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顶出移动杆51沿远离所述第二型腔21方向移动从而带动顶出块52复位至所述顶出安装腔24内的复位装置54。具体的,所述顶出安装腔24内设有复位凸台241,在所述顶出移动杆51上位于所述复位凸台241远离所述第二型腔21的一侧设有第二凸缘511,所述复位装置54包括套设于所述顶出移动杆51上且位于所述复位凸台241与第二凸缘511之间的复位弹簧541,所述复位弹簧54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复位凸台241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凸缘511上。通过复位弹簧复位顶出移动杆51,结构简单且能满足复位效果,便于使用。具体的,所述顶出安装腔24包括形状与所述顶出块52相对应用于容置所述顶出块52的顶出块容置腔242,所述复位弹簧541通过顶压所述第二凸缘511从而顶压所述顶出移动杆51沿远离所述第二型腔21方向移动继而带动顶出块52复位移动至所述顶出块容置腔242内。通过设置顶出块容置腔242,使得复位弹簧541只能顶压顶出移动杆51移动至顶出块52抵靠在顶出块容置腔242内的位置,确保顶出块52在复位后能在后模2上位于配合注塑成型防撞条的位置处。

本实施例工作原理如下:

开模压紧:在前模刚脱离后模时,由于前模与压紧移动杆能相对移动,使得压紧块还在将防撞条压紧于后模上,从而使得防撞条不会粘在前模上,当前模相对压紧移动杆移动第一距离后,前模内的卡设凸台会移动至与第一凸缘相抵靠的位置,继而前模通过卡设凸台与第一凸缘的抵靠配合带动压紧移动杆共同移动以带动压紧块32也脱离后模2。

注塑顶出:当前模脱离后模后,顶出驱动杆驱动顶出移动杆带动顶出块将防撞条顶出后模,当完成顶出作业后,顶出驱动杆撤去驱动力,复位弹簧通过顶压第二凸缘以顶压顶出移动杆朝远离第二型腔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顶出块复位至顶出块容置腔内,完成防撞条注塑件的顶出作业。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申请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申请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