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3668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注塑成型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移动终端、家用电器、汽车等行业。现有的注塑成型工艺先是把熔融塑胶注入模具型腔里,经冷却固化后即可形成特定形状的产品,再经过顶料机构把产品和残胶顶出。然而,随着市场对产品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注塑模具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传统上采用单一热流道以向模具进胶的方式将会导致进胶不均的现象,进而影响了注塑成型产品的外观品质。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注塑成型工件品质的注塑模具。一种注塑模具,用于注塑成型工件,其包括上模、下模、进胶机构及顶料机构,该上模包括上模座及设置于该上模座上的上模仁,该下模包括下模座及装设于该下模座上的下模仁,该上模仁与该下模仁配合以形成模腔,该进胶机构包括楔形块、进胶滑块及斜销,该楔形块固定于该上模座,该进胶滑块滑动装设于该下模仁上并与该楔形块斜面配合,该进胶滑块朝向该模腔的一端开设有进胶口,以利于该进胶滑块向该模腔注入熔融塑胶,该斜销可活动地贯穿于该楔形块与该进胶滑块,该上模座能够带动该楔形块及该斜销一并远离该下模座运动,该进胶滑块在斜销的作用下远离模腔运动,该顶料机构可活动地装设于该下模中,以用于将成型工件顶出该模腔。上述注塑模具通过在上模与下模之间设置一进胶机构,以将熔融塑胶均匀导入至模腔中,有效提高工件的注塑成型品质,进一步提高了工件的良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的注塑模具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注塑模具沿II-II线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注塑模具部分结构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注塑模具部分结构元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注塑模具沿V-V线的剖视图。图6为图5所示注塑模具VI区域的放大图。图7为图3所示注塑模具沿VII-VII线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注塑模具100上模10上模座11注胶通道111上模仁12分流道121下模20下模座21下模仁22滑槽221避位孔222进胶机构30进胶组件31楔形块311第一斜面3111第一斜孔3112进胶滑块312第二斜面3121第二斜孔3122进胶腔3123进胶口3124斜销313顶料机构40顶销41导向片411顶料组件42顶针座421导槽4211顶针422模腔50工件20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7,本发明所提供的注塑模具100用于注塑成型工件200,其包括上模10、下模20、进胶机构30及顶料机构40。上模10与下模20相互配合以形成用于注塑成型工件200的模腔50。进胶机构30装设于上模10及下模20之间以用于将熔融塑胶注入该模腔50中。顶料机构40装设于下模20中以用于顶出收纳于模腔50中的成型工件200以及残留于进胶机构30中的残胶(图未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模腔50大致呈矩形状,且与工件200的形状尺寸相匹配。上模10包括上模座11及上模仁12。上模座11大致呈矩形板结构,其近似中央位置贯穿开设有注胶通道111,以便于外界熔融的塑胶经由该注胶通道111流入模腔50中。上模仁12固定设置于上模座11朝向下模20的一侧。且上模仁12背离下模20的一面开设有多个分流道121,该多个分流道121相交于上模仁12的中心位置,并分别由上模仁12的中心位置向四周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模座11的注胶通道111对应于上模仁12的中心位置,并分别与多个分流道121相连通。每一个分流道121的自由端贯穿上模仁12并朝向进胶机构30延伸,以便于使熔融的塑胶经由该分流道121流入进胶机构30。下模20包括下模座21及下模仁22。下模仁22固定设置于下模座21朝向上模座11的一侧,并与上模仁12相配合以形成该模腔50。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模座11的形状尺寸与下模座21的形状尺寸相匹配,且上模仁12的形状尺寸与下模仁22的形状尺寸相匹配,以便于合模过程中上模座11与下模座21以及上模仁12与下模仁22之间能够分别形成充分地对接。下模仁22朝向上模仁12一面的边缘处分别开设有多个滑槽221。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胶机构30包括四个进胶组件31,且四个进胶组件31分别对应于模腔50的四周。每一个进胶组件31包括楔形块311、进胶滑块312及斜销313。楔形块311固定设置于上模座11上,其包括第一斜面3111及第一斜孔3112。进胶滑块312滑动设置于下模仁22对应的滑槽221中,其对应于楔形块311的一面形成第二斜面3121,第二斜面3121与楔形块311的第一斜面3111相匹配,同时,该进胶滑块312与该楔形块311分别通过第一斜面3111与第二斜面3121之间的配合保持相对滑动。进胶滑块312对应第一斜孔3112的位置还开设有第二斜孔3122,斜销313依次滑动穿设于第一斜孔3112及第二斜孔3122。请一并参阅图7,开模时,上模座11带动楔形块311及斜销313一并竖直向上运动,同时,斜销313抵持于第二斜孔3122的孔壁上,且作用力为F。对该作用力F进行分解,从而得到沿水平方向的分力F1与沿竖直方向的分力F2,分力F2与进胶滑块312自身的重力及滑槽221的限位力相抵消,分力F1将促使进胶滑块312沿滑槽221远离模腔50运动。如图5和图6所示,进胶滑块312朝向该模腔50的一侧还开设有多个进胶腔3123,每一个进胶腔3123连通于上模仁12对应的分流道121,以便于将分流道121中的熔融塑胶流入至进胶腔3123。优选地,进胶腔3123大致呈“八”字状,但不限于此。该进胶腔3123朝向模腔50的一端从进胶滑块312延伸而出并形成进胶口3124,以便于使进胶腔3123中的熔融塑胶经由该进胶口3124流入模腔50中。顶料机构40包括多个顶销41及多个顶料组件42。每一个顶销41依次贯穿于下模座21及下模仁22,并延伸至模腔50的底面,以当塑胶在模腔50中固化成型工件200后,该顶销41能够将该工件200顶出模腔50,进而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取料。顶销41朝向模腔50的一端可拆卸地装设有一导向片411,导向片411连接于进胶口3124与模腔50,以利于塑胶从进胶口3124流出并经由导向片411导入至模腔50中。脱模时,顶销41将该工件200顶出模腔50之后并在缩回过程中,由于导向片411的一端粘连于工件200,将使其分离于顶销41。同时,导向片411上粘接的残胶将会随同工件200一并顶出模腔50,避免残胶掉落至模腔50而造成模具的损坏。每一个顶料组件42包括顶针座421及顶针422,顶针座421垂直滑动装设于下模座21中,其朝向下模仁22的一端开设有导槽4211,顶针422装设于导槽4211中并能够沿导槽4211水平移动。顶针422远离顶针座421的一端依次贯穿于下模仁22及进胶滑块312并延伸至进胶腔3123的近似中央位置,下模仁22对应顶针422的位置开设有避位孔222,以避位顶针422水平移动。脱模时,该进胶滑块312带动顶针422一同远离模腔50运动,当进胶口3124脱离导向片411时,顶针座421推抵顶针422朝出进胶腔3123,以将进胶腔3123中的残胶顶出,便于进行下次注塑成型工艺。当注塑模具100合模注塑时,上模仁12与下模仁22对接以形成模腔50,同时,上模座11与下模座21对接以使进胶滑块312朝向模腔50运动。然后,使外界的熔融的塑胶依次经由注胶通道111、分流道121、进胶腔3123及导向片411流入模腔50中,以注塑成型工件200。当注塑模具100开模取工件200时,上模座11带动楔形块311及斜销313一并向上运动,同时,进胶滑块312在斜销313与第二斜孔3122的作用下沿滑槽221远离模腔50运动。顶销41将工件200顶出模腔50,同时,顶针422将进胶腔3123中的残胶顶出,以便于下次注塑成型工艺。可以理解,进胶组件31不限于四个,应根据实际模腔50的形状设定。可以理解,顶销41及顶料组件42并不限于多个,也可以均为一个。可以理解,斜销313、第一斜面3111、第一斜孔3112、第二斜面3121及第二斜孔3122相互平行。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顶料组件42可以省略,但不限于此。本发明所提供的注塑模具100通过进胶机构30以使熔融塑胶均匀导入至模腔50中,有效提高工件200的注塑成型品质。同时,本案还通过顶料组件42以将注塑模具100中的残胶顶出,延长了注塑模具100的使用寿命。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