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节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4911发布日期:2019-04-16 23:05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宫内节育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宫内节育器。



背景技术:

宫腔粘连是由于宫腔内膜受损后形成部分或全部粘连的病理现象。通常可致月经异常,如月经过少或者闭经等。患者容易发生流产、早产、异位妊娠、胎死宫内、胎盘植入、胎盘粘连甚至不孕。目前对于重度的宫腔粘连一般先采用手术分离宫腔。由于术后宫腔内膜再生缓慢或再生很差,分离后的宫腔非常容易再次粘连。为了解决术后宫腔再次粘连的问题,一般需要在宫腔内放置宫形环。但是这种宫形环只能对于容易发生再次粘连的子宫内部边缘部分可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而不能放置子宫内部中间部位的再次粘连。因此,经常出现宫腔粘连患者在手术后,多次发生宫腔再次粘连的现象。浙江需要将原来放置的宫形环取出,重新放置新环。有不少患者竟重复手术和取放宫形环三到四次,不仅使治疗成本提高,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痛苦和精神压力,甚至会因为宫腔多次遭受创伤而造成终身不孕等严重后果。

针对上述防治宫腔粘连的传统方法的不足,医疗人员现将用生物膜包覆节育器放置在宫腔内,其生物膜往往采用羊膜支撑,由于羊膜的特殊性,所述包覆操作总是很难完成,容易造成污染,在经历过宫腔镜手术后,宫腔内往往存在分泌物,即使将羊膜包覆节育器完成后放置入宫腔内,上述结构也无法帮助分泌物排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分泌物排出宫腔,另外,在临床上会发现宫颈管内口和宫颈管内口附近的宫腔下段的粘连现象。上述部分如果粘连会引起宫颈完全封闭,将导致经血排出受阻,从而使患者闭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宫内节育器,有效解决了现有节育器在宫腔内分泌物排出效果不佳,防止宫腔粘连效果差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宫形环,所述宫形环具有弹性,宫形环内侧空间连接有防粘连的生物膜,生物膜上方设有大圆孔,大圆孔位于偏离宫形环竖直方向的中心线的一侧,大圆孔内设有一端连接在宫形环上的立杆,立杆内有雌激素,立杆表面上开有小孔,生物膜下方设有小圆孔,小圆孔位于宫形环竖直方向的中心线上,生物膜上设有微孔,微孔内设有雌激素。

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新颖,操作简单实用,将其推入推入宫腔内,雌激素经微孔和小孔有针对性供药,增加治疗的效果,大圆孔和小圆孔不对称的设置,在推入的过程中,降低了对于宫颈松弛度的要求,引流槽和导流条的设置增加了宫腔内液体的对流,减少了宫腔内感染的风险,增加了防治宫腔粘连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和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和图2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宫形环1,所述宫形环1具有弹性,宫形环1内侧空间连接有防粘连的生物膜2,生物膜2上方设有大圆孔3,大圆孔3位于偏离宫形环1竖直方向的中心线的一侧,大圆孔3内设有一端连接在宫形环1上的立杆5,立杆5内有雌激素,立杆5表面上开有小孔,生物膜2下方设有小圆孔4,小圆孔4位于宫形环1竖直方向的中心线上,生物膜2上设有微孔6,微孔6内设有雌激素。

所述大圆孔3和小圆孔4分别与宫形环1相切。

所述宫形环1的下端设有至少三个引流槽7,引流槽7的其中一个位于小圆孔4与宫形环1的相切处,且连接有导流条8。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宫形环1具有弹性,其形状大小与子宫内壁的周边相适应,生物膜2连接在宫形环1左右两侧之间,生物膜2具有防粘连的功效,生物膜2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大圆孔3与小圆孔4,可以有效的防止宫腔前后壁、两侧臂以及两侧宫角的再次粘连,大圆孔3位于偏离宫形环1竖直方向的中心线的一侧,小圆孔4位于宫形环1竖直方向的中心线上, 大圆孔3和小圆孔4不对称的设置减少了装置植入时与进入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降低了对于宫颈松弛度的要求,再大圆孔3内设有一端固定在宫形环1上的立杆5,立杆5内有雌激素,雌激素经立杆5表面的小孔向宫腔内有针对性的供药,增大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费用,生物膜2上设有微孔6,微孔6内设有雌激素,有针对性的供药,增加治疗效果,且微孔6中的雌激素溶解完以后,微孔6和引流槽7增加了宫腔内液体的对流,避免了引流不畅而引起的感染。

在宫形环1的下部中央连接有一根导流条8,导流条8为质地柔软的生物膜制成,设置在宫腔管内,不仅起到导流宫腔内分泌物的作用,还起到了防止宫腔管内口和宫腔管内口附件宫腔底部粘连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引导医务人员取出本装置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新颖,操作简单实用,将其推入推入宫腔内,雌激素经微孔和小孔有针对性供药,增加治疗的效果,大圆孔和小圆孔不对称的设置,在推入的过程中,降低了对于宫颈松弛度的要求,引流槽和导流条的设置增加了宫腔内液体的对流,减少了宫腔内感染的风险,增加了防治宫腔粘连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