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式骨搬移外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8697发布日期:2018-09-21 22:10阅读:6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外固定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主要涉及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是一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糖尿病足的辅助器械。



背景技术:

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糖尿病足的治疗,本实用新型采用伊利扎洛夫(llizarov)生物学理论--张应力法则,它的治疗机理是利用松质骨极强的再生能力及骨髓腔丰富的血运,在牵引装置作用下,促使断裂的骨面迅速再生长并使得与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神经同步生长,能迅速形成为血管系统,从而增加下肢供血量,改善血液循环,使因血管闭塞造成的组织坏死趋于缓解直至痊愈。与传统的药物治疗与截肢治疗相比,胫骨横向搬移技术对病情改善快,减少截肢,治疗费用低,且病情不易复发,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需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脉管炎和糖尿病足的新型实施器械,一种能够满足脉管炎和糖尿病足手术过程中的早期坚强固定、中期牵引生骨并再生血运系统、后期平衡固定的外固定架,要解决伊利扎洛夫生物学理论对环式外固定架实施器械的需求性问题,并解决传统外固定器成本高,价格昂贵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横向搬移骨块的外固定架,由骨外固定架组件、搬移组件组成。所述骨外固定架组件由半环(7)、长螺杆(8)、短螺杆(1)、双头多孔连接螺母(4)、小偏(3)、螺母(2)构成,其特征在于:两半环(7)通过长螺杆(8)、短螺杆(1)、双头多孔连接螺母(4)、及螺母(2)固定,克氏针与半环(7)通过小偏(3)及螺母(2)固定,克氏针打入胫骨内固定,实现在胫骨外围搭建外固定架的功能;搬移组件由多孔连接片(5)、短螺杆(1)、多孔连接螺钉(6)、小偏(3)、螺母(2)构成,其特征在于:多孔连接片(5)通过短螺杆(1)与螺母(2)固定在双头多孔连接螺母上(4),多孔连接螺钉(6)通过螺母(2)固定在多孔连接片(5)上,当螺纹针打入搬移骨块后,小偏(3)与螺母(2)将螺纹针固定在多孔连接螺钉上,通过调节与双头多孔连接螺母(4)连接的短螺杆(1)与螺母(2),搬移组件就可以沿短螺杆(1)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横向牵移骨块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与单侧外固定架相比有如下优点:

1环状结构与交叉的克氏针固定相比平行固定的骨针更加稳固。

2零件设计简单,加工更加方便,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3构型简单明确,便于组装使用,加强了可操作性,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一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对于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重度患者,选择本实用新型的骨外固定架组件,首先在胫骨近端找准角度打入一根克氏针,将半环(7)上的小偏(3)处套在克氏针上,在相邻的小偏(3)处穿过并打入第二根克氏针,在胫骨远端同样在两小偏(3)处固定两根克氏针,然后拿走骨外固定架组件待用,在暴露截骨范围并确定截骨范围后,需要重新将骨外固定架组件与之前固定的克氏针连接,将本实用新型的搬移组件安装在骨外固定架组件的双头多孔连接螺母(4)上,要求搬移组件与截骨范围相对,这时需要将两根螺纹针装入多孔连接螺钉(6)上的小偏(3)并固定,在确定截骨范围内固定螺纹针的位置后,将搬移组件脱离骨外固定架并取下螺纹针,然后在截骨范围内找准的位置打入两根螺纹针,最后将搬移骨块与胫骨分离后的操作完成后,即可重新将搬移组件与骨外固定架组合,将多孔连接螺钉(6)上的小偏(3)套入螺纹针并紧固,完成本次的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