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性减压人工硬脑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7458发布日期:2019-11-25 21:58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性减压人工硬脑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性减压人工硬脑膜。



背景技术:

一些重型颅脑外伤以及巨大脑肿瘤术中可能发生急性脑膨出,原因是,颅内高压情况下,打开硬脑膜会使局部颅内压骤然降低,这种降低会在血压相对不变的情况下造成脑灌注压骤然升高,脑血流、脑血容量急剧增加,造成术中急性脑膨出。此外对于外伤的患者,压力填塞效应的骤然消失,也容易诱发对侧迟发血肿而造成术中脑膨出。根据大量研究证实,根据容积压力曲线,颅内压大于30mmhg的患者,少量的容积减少就会造成颅内压的急剧下降。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一是保留硬脑膜,在颅底作硬膜切口,清除占位后再剪开硬膜,弊端是,不能实现精准的梯度减压,无法充分显露止血,对于多发血肿、非颅底血肿,较难处理。另一种方法是硬膜完全打开后徒手按压,徒手按压时梯度压力控制无法精准实现。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乳胶材质的人工硬膜屏障,并通过附加气囊,以实现可控的梯度的压力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控制性减压人工硬脑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控制性减压人工硬脑膜,包括人工硬脑膜、气囊和充气控制器,气囊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人工硬脑膜的上表面中央区域,气囊与充气控制器之间连接有充气管道,充气控制器包括有气泵和压力控制装置,压力控制器内置有蓄电池、控制电路板和压力表,气泵通过信号线和电源线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蓄电池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充气管道的一端与气囊的进气口连接,充气管道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分支管道和第二分支管道,第一分支管道与气泵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分支管道与压力表连接,所述充气控制器上设有触控屏,该触控屏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充气管道上安装有过压保护阀。

优选地,所述人工硬脑膜为由乳胶材质制成的柔性薄膜。

优选地,所述气囊设有与人工硬脑膜连接的下层和充气后鼓起的上层,气囊的下层为由乳胶材质制成的柔性薄膜,气囊的上层为可伸缩的柔性薄膜,气囊的进气口设置在气囊的上层。

优选地,所述气囊的上层壁厚自其中心向周边逐渐阶梯型变化。

优选地,所述人工硬脑膜的上表面和气囊下层的下表面均设置有粘性贴覆片。

优选地,所述气囊的边缘处设有绑带,人工硬脑膜上表面设施有与气囊上的绑带配合的绑扣。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控制性减压人工硬脑膜,在乳胶材质制成的人工硬脑膜上附加可充气的气囊,通过充气控制器控制气囊充气实现压力的精确控制,在实现颅内压力阶梯减压的同时,实现了颅内压力的阶梯型减压的准确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气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人工硬脑膜1,气囊2,充气控制器3,充气管道4,气泵5,触控屏6,过压保护阀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控制性减压人工硬脑膜,包括人工硬脑膜1、气囊2和充气控制器3,气囊2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人工硬脑膜1的上表面中央区域,气囊2与充气控制器3之间连接有充气管道4,充气控制器3包括有气泵5和压力控制装置,压力控制器内置有蓄电池、控制电路板和压力表,气泵5通过信号线和电源线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蓄电池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充气管道4的一端与气囊2的进气口连接,充气管道4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分支管道和第二分支管道,第一分支管道与气泵5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分支管道与压力表连接,所述充气控制器3上设有触控屏6,该触控屏6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

触控屏6用以实现不同阶段的压力值设定和不同阶段下特定压力的施加时间。

所述充气管道4上安装有过压保护阀7。当气囊2内气压过大导致超过设定值是,通过过压保护阀7实现自动泄气,避免颅内压力超出控制范围,保证安全。

所述人工硬脑膜1为由乳胶材质制成的柔性薄膜。柔性材质的人工硬脑膜1便于固定,同时也有利于在气囊2充气后压力的均匀施加。

所述气囊2设有与人工硬脑膜1连接的下层和充气后鼓起的上层,气囊2的下层为由乳胶材质制成的柔性薄膜,气囊2的上层为可伸缩的柔性薄膜,气囊2的进气口设置在气囊2的上层。

气囊2下层的材质与人工硬脑膜1的材质相同,气囊2上层的为可伸缩的柔性材质,即充气后气囊2向上方鼓起,避免因气囊2向内侧鼓起导致人工硬脑膜1也同时向内侧变形完全,保证压力的均匀施加。

所述气囊2的上层壁厚自其中心向周边逐渐阶梯型变化。气囊2的上层壁厚自中线向周边成阶梯型变化,有利于气囊2在充气后向外侧鼓起。

所述人工硬脑膜1的上表面和气囊2下层的下表面均设置有粘性贴覆片。

所述气囊2的边缘处设有绑带,人工硬脑膜1上表面设施有与气囊2上的绑带配合的绑扣。

气囊2和人工硬脑膜1之间为可拆卸结构,在气囊2或者人工硬脑膜1任一一个独立损坏后实现独立更换。而不用同时更换气囊2和人工硬脑膜1。

使用时,在硬膜敞开后,根据暴露脑组织的需要,用血管钳将人工硬脑膜1固定在患者硬膜或者肌肉上,充气达到30mmhg,通过改变硬膜固定的位置,清除不同部位的血肿或肿瘤,反复给气囊2充气,以使压力维持在30mmhg,20分钟后,将压力逐渐降低至20mmhg,继续清除血肿及止血,20分钟后,逐渐将压力释放至0,最后取下本装置,完成止血和缝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