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7666发布日期:2019-04-13 00:57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胸腔引流治疗过程中,一般直接采用穿刺针在病人麻醉部分进行穿刺,然后利用引流管进行引流,引流管穿过穿刺部位时,患者较痛苦,并且直接利用引流管穿过穿刺部位的风险较大,很容易造成穿刺部位的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能够减小患者在穿刺引流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同时提高穿刺引流治疗的效率,并且有效避免二次穿刺所引发的并发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穿刺导管鞘、穿刺针和引流管,穿刺导管鞘包括基板,基板一侧设有引流管连接座,另一侧设有套管,引流管连接座上设有通孔,通孔与套管连通,穿刺针的针头从穿刺导管鞘设有引流管连接座的一端穿入,由另一端穿出,并设置在通孔与套管内;

引流管一端套接在引流管连接座外壁。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穿刺导管鞘的套管内设有单向挡板,单向挡板限制套管内的液体由套管向引流管连接座方向单向流通。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穿刺针包括针干,针干一端为穿刺针底座,另一端为针头,穿刺针底座与针干之间设有变径段,变径段的水平截面外接圆直径由穿刺针底座向针干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穿刺针的针干截面直径小于通孔截面直径,穿刺针的穿刺针底座截面直径小于通孔截面直径。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引流管连接座外壁上设有对称的防滑凸起,所述的引流管与引流管连接座连接的一端上设有与防滑凸起匹配的侧孔。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引流管中设有流量调节阀。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引流管上设有固定胶布。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第一次穿刺之后留下穿刺导管鞘,直接将导流管连接在穿刺导管鞘上进行后续的引流作业,避免了导流管二次穿刺造成的患者不适,也避免了第一次穿刺之后拔除穿刺针造成的穿刺部位的流血及感染风险;

(2)提高了穿刺效率,由于导流管一般采用直径在4cm的软管,二次穿刺的过程既要避免患者的痛苦,又需要快速完成穿刺作业,其难度非常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穿刺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引流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穿刺导管鞘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穿刺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穿刺导管鞘1,穿刺针2,引流管3,基板4,引流管连接座5,通孔6,单向挡板7,套管8,穿刺针底座9,变径段10,防滑凸起11,针干12,针头13,侧孔14,流量调节阀1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中,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穿刺导管鞘1、穿刺针2和引流管3,穿刺导管鞘1包括基板4,基板4一侧设有引流管连接座5,另一侧设有套管8,引流管连接座5上设有通孔6,通孔6与套管8连通,穿刺针2的针头13从穿刺导管鞘1设有引流管连接座5的一端穿入,由另一端穿出,并设置在通孔6与套管8内;

引流管3一端套接在引流管连接座5外壁。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4、5中,所述的穿刺导管鞘1的套管8内设有单向挡板7,单向挡板7限制套管8内的液体由套管8向引流管连接座5方向单向流通。设置的单向挡板7,能够保证引流过程中,积液由胸腔向外的单向流动,避免积液的回流。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穿刺针2包括针干12,针干12一端为穿刺针底座9,另一端为针头13,穿刺针底座9与针干12之间设有变径段10,变径段10的水平截面外接圆直径由穿刺针底座9向针干12方向逐渐减小。采用上述结构,实现了穿刺导管鞘1与穿刺针2连接状态下(如图1),穿刺针2的位置限定。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穿刺针2的针干12截面直径小于通孔6截面直径,穿刺针2的穿刺针底座9截面直径小于通孔6截面直径。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引流管连接座5外壁上设有对称的防滑凸起11,所述的引流管3与引流管连接座5连接的一端上设有与防滑凸起11匹配的侧孔14。采用侧孔14与凸起11配合,达到引流管3与穿刺导管鞘1的稳定连接,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引流管3发生脱落。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引流管3中设有流量调节阀15。所设置的流量调节阀15可采用与吊针调节器相同的结构,也可以采用插板阀,实现积液抽出的速率。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引流管3上设有固定胶布16。通过固定胶布16,实现导流管在人体上的固定,省去了缝针固定的麻烦。

采用上述结构,在第一次穿刺之后留下穿刺导管鞘,直接将导流管连接在穿刺导管鞘上进行后续的引流作业,避免了导流管二次穿刺造成的患者不适,也避免了第一次穿刺之后拔除穿刺针造成的穿刺部位的流血及感染风险,同时省略了部分穿刺引流治疗前的准备工作,提高了治疗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