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防褥疮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0066发布日期:2018-11-30 19:42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气防褥疮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等领域,具体为一种充气防褥疮垫。



背景技术:

防褥疮气床垫又叫防褥疮气垫、防褥疮床垫、防褥疮气垫床、防褥疮垫、医用防褥疮气垫床、防褥疮气床垫。防褥疮气床垫主要用于中风病人,能够使已发生褥疮者其患部的血液循环会逐步恢复正常,且空气得到充分流通,伤口也能迅速结疤而愈。

然而,现有技术的防褥疮气床垫其气囊的分布不合理,无法满足人体力学的设计需求。同时在使用时,其控制方式和防褥疮气床垫的运动模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导致治疗效果差,甚至没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防褥疮垫,以解决现有充气防褥疮垫使用效果不佳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气防褥疮垫,包括多个气囊组,每一所述气囊组对应于人体某一部位;充气泵,通过气管连通于所述电磁阀;电磁阀,设于每一所述气囊组和充气泵之间;气压传感器,用于检测各所述气囊组的实时气压;控制系统,所述充气泵、电磁阀以及气压传感器连接于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根据输入的控制指令进入控制程序,所述控制程序根据所述气压传感器所测得的实时气压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启或关闭以及在所述电磁阀的开启时控制所述充气泵的开启或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箱,为可拆卸的结构,其内部为中空结构;电路板,拆卸式固定于所述中空结构中,且通过电路连接于所述电磁阀和充气泵。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箱包括上壳体,其包括中空结构的第一空腔,所述电路板组装于第一空腔内;下壳体,其包括中空结构的第二空腔,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拆卸式固定,所述充气泵和电磁阀组装在所述第二空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箱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包括第一提手部,设于所述上壳体的一侧;和第二提手部,设于所述下壳体的一侧,且对应于所述第一提手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箱还包括显示屏,设于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且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显示屏用于数据输出,所述数据包括视频、图片;指示灯,设于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且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指示灯用于显示所控制指令所对应的控制程序。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为触控屏,所述触控屏还用于数据输入,所述数据包括控制指令。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气囊组包括第一气囊组,包括多个长筒状的气囊,相互平行且等距排列;第二气囊组,包括长筒状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气囊组的气囊的两端侧,且所述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气囊组的气囊的排列方向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囊组根据人体的对应部位分设为多个子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充气防褥疮垫,通过气囊组的分布结构的合理设计,以及结合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在使用时,有效的增加了使用者的体验性,通过各种模式的设置,适用于卧床者各个时段的使用,有助于卧床者的受力点的转移,促进血液循环,进一步增强了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气防褥疮垫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系统及其他部件分拆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囊组结构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气囊组; 2充气泵;

3电磁阀; 4气压传感器;

111第一气囊; 112第二气囊;

121子段; 51控制箱;

52电路板; 53显示屏;

511上壳体; 512下壳体;

513提手; 6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充气防褥疮垫,包括多个气囊组、充气泵2、电磁阀3、气压传感器4以及控制系统。

其中,每一所述气囊组对应于人体某一部位。所述气囊组包括第一气囊组、第二气囊组,第一气囊组包括多个长筒状的气囊,相互平行且等距排列;第一气囊组沿排列方向分为对应人体的各个子段121。本实施例中,子段121设有4个,第一个子段对应人体的头部,第二个子段对应于人体的胸部,第三个子段对应人体的臀部,第四个子段对应于人体的腿部。第二气囊组包括长筒状的第一气囊111和第二气囊112,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气囊组的气囊的两端侧,且所述第一气囊111或第二气囊11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气囊组的气囊的排列方向平行。第一气囊111和第二气囊112对应于人体的两侧。

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箱51、电路板52。其中,控制箱51为可拆卸的结构,其内部为中空结构;电路板52拆卸式固定于所述中空结构中,且通过电路连接于所述电磁阀3和充气泵2。本实施例中,控制箱51包括上壳体511、下壳体512,上壳体511包括中空结构的第一空腔,电路板52组装于第一空腔内;下壳体512包括中空结构的第二空腔,下壳体512与上壳体511拆卸式固定,本实施例中,上壳体511设置有连接孔,下壳体512设有与连接孔对应的螺孔,螺丝穿过连接孔固定在螺孔中。其中,充气泵2和电磁阀3组装在第二空腔内。充气泵2通过气管6连通于电磁阀3;电磁阀3设于每一所述气囊组和充气泵2之间;气压传感器4用于检测各所述气囊组的实时气压。

控制箱51还包括提手513,所述提手513包括第一提手部,设于所述上壳体511的一侧;和第二提手部,设于所述下壳体512的一侧,且对应于所述第一提手部。

控制箱51还包括显示屏53、指示灯。显示屏53为触控屏,设于所述上壳体511的上表面,且电连接于电路板52,所述显示屏53用于数据输出和数据输入,输出数据包括视频、图片、输入数据包括控制指令;指示灯设于所述上壳体511的上表面,且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52,所述指示灯用于显示所控制指令所对应的控制程序。本实施例中,电路板52连接一电源,电源接口安装在控制箱51上。电路板52上集成有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时钟模块,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

充气泵2、电磁阀3以及气压传感器4连接于电路板52,处理器用于设定控制程序,每一所述控制程度对应一工作模式。电路板52上的处理器根据输入的控制指令进入控制程序,所述控制程序根据所述气压传感器4所测得的实时气压控制所述电磁阀3的开启或关闭以及在所述电磁阀3的开启时控制所述充气泵2的开启或关闭。

具体的,所述工作模式有如下模式:

运动模式:在该模式下,所述处理器用于开启所述充气泵2和电磁阀3为对应人体某一部位的所述气囊组充气,如对应于人体头部的第一个子段121的气囊。

气压传感器4获取该气囊组的实时气压,当该实时气压达到预设气压值时,所述控制系统用于关闭所述充气泵2,并控制所述电磁阀3为该气囊组放气,循环往复。

波浪模式:在该模式下,包括充气过程、放气过程:充气过程即从第一个子段121开始向最后一个子段121方向,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充气泵2和电磁阀3为各子段121中的气囊充气直至最后一个子段121的气囊充气完成。如第一个子段121充气时,处理器打开充气泵2和第一个子段121所对应的电磁阀3,气压传感器4获取第一个子段121中气囊的实时气压,当该实时气压达到预设气压值时,所述处理器关闭第一个子段121所对应的电磁阀3并打开下一个子段121对应的电磁阀3,依次类推,直至最后一个子段121的气囊充气完成。放气过程即当充气过程完成,从最后一个子段121开始向第一个子段121方向,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充气泵2和电磁阀3为各子段121中的气囊放气直至第一个子段121的气囊放气完成。放气次序与充气次序相反。循环往复充气过程、放气过程。

侧身模式:所述第一气囊组中的气囊的气压为预设气压值的一半,即该第一气囊组中的气囊的气压值为半包和状态,在侧身模式下,处理器打开充气泵2和第一气囊111所对应的电磁阀3,为第一气囊111充气,气压传感器4获取第一气囊111的实时气压,当该实时气压达到预设气压值时,处理器控制电磁阀3为第一气囊111放气,之后,处理器打开充气泵2和第二气囊112所对应的电磁阀3,为第二气囊112充气,气压传感器4获取第二气囊112的实时气压,当该实时气压达到预设气压值时,处理器控制电磁阀3为第二气囊112放气;循环往复。

睡眠模式:所述气囊组中所有气囊的气压为预设气压值的一半,此时,可选智能睡眠模式,但充放气循环都处于半饱和状态,在相应的时间段启用侧身模式,时钟模块用于设定睡眠模式下,进入侧身模式的时间段以及侧身模式工作的时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