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0782发布日期:2019-09-17 20:3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就是利用负压及L型治疗腔对人体小关节炎症如膝盖关节炎肘关节炎症及手脚关节或雷诺病等的治疗。



背景技术:

我国自古就有利用负压原理进行治疗的拔罐疗法,流传至今其疗效毋庸置疑,亲身体验并受益者不计其数,但是一直以来几乎都是沿用这种传统的拔罐方法及外形罐体,只是对产生负压的方法有一些小改进,而这种传统的拔罐局限性非常明显,即只能对人体肌肉比较平坦丰厚的一小部分的治疗区域通过扩张毛细血管的方法改善一点微循环,对于人体的关节或整个肢体无法负压治疗,同时由于传统拔罐技术没有标准,负压值的控制十分随意,导致各种治疗事故层出不穷。

有不少研究发明者力图对传统拔罐技术进行改进,其中产生了不少有益的改进或尝试,但因为种种原因及设计缺陷而没有成功,比如申请号为201110113307.9的发明,比如中日友好医院的申请号为96218196.X及公开号CN 2096354U等等发明,全部采用的整体治疗腔方法,这从根本上将无法方便患者使用,笨重不便携,国外早有类似的整体治疗腔并且采用气囊密封法的产品,中国在以前也曾经从荷兰引进过该类设备,但终究因为其使用极其不便及密封方法不当导致的严重的径向压迫血管等等副作用而放弃,尽管临床证明其治疗效果明显。发明人曾专门就此前往我国对此设备最早有实质研究及大量临床试验的第四军医大学,请教相关参与研究的专家,得到专业的经验,并且知道了该类引进设备的密封缺陷,为此我国西北医疗器械厂专门申请过申请号为93203034.3的改进密封方法,但因为该进口设备的缺陷不只是密封问题还有摩擦力问题,并且该改进后的密封方法仍然十分不便操作,因此只能放弃这一临床效果十分有效的设备至今不能造福广大百姓。

发明人认为,一种理疗仪或任何治疗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首先必须让广大普通百姓方便可靠的使用,以上所有现有技术的尝试都存在操作繁琐,设备笨重并且密封复杂同时密封的副作用相当明显,针对以上产品及发明的所有缺陷,发明人经过仔细的研究并反复实践,发现一种操作相当简单并且十分可靠的方法,整个产品含控制部分一起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1公斤左右。现有技术的气囊密封等传统方法,必然导致肢体进出治疗腔非常的不方便,进出设备方便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产品能否成功。而德国负压设备Vacusport采用的所谓彩虹密封方法,发明人亲自去体验过,也不适合负压较高的情况,不能真正长时间工作,且非常复杂密封效果差。

被授予发明专利的201110113307.9的发明意在通过改变开口形状来解决肢体进出困难的问题,但经过对这一发明的简单观察即可发现,其根本没有解决可变径环对肢体的全闭环压迫,导致负压作用时可变径环压迫血管等阻止血液及淋巴液组织液向负压区流动,对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肢体进出该设备的治疗腔同样是十分不便,密封套处容易对人体患肢形成交叉感染,没有任何改善,所以即便其被授予发明专利也因为自身的技术缺陷没有能实际生产。

进一步的由于所有目前的负压治疗设备都是采用直筒型的治疗腔,根据物理学原理,在负压作用下,人体与治疗腔将会因为内外压差而产生压力不平衡,相互之间将会因为这一不平衡的压力而有相对运动的倾向,当负压达到一定值比如-13Kpa时,常人腿部的横截面积在150平方厘米时,如果腿部完全在治疗腔内部,这一内外压力差将达到20KG左右,这么大的压力足以导致治疗腔移动,如果由此增加治疗腔的重量,依靠其加大与地面的摩擦力来固定治疗腔,那么能产生20KG摩擦力的治疗腔的重量一定不轻,否则就将导致密封处相对移动,失去密封而没有治疗意义。现有国外设备几乎都是达到50KG左右的笨重,完全不能便携,加上密封套或气囊的副作用无法大面积推广。我国著名973项目首席医学专家仝小林教授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期间曾经连续有3个相关专利申请号为96204856.9和96218473.X及96218196.X试图解决直筒型的上述问题,但是因为其未能从结构力学原理上考虑,而是采用了复杂的方法,加上同时采用的整体腔体及密封套密封,因此其发明无法实施而作废。

这一医学领域的治疗或理疗设备的负压密封,想想十分容易,但真正要做到简单可靠的密封却非常困难,必须打破常规的固有思维模式,发明人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物理力学结构理论,经过大量实验最终验证得到了改变治疗腔结构同时采用突破传统的密封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一困扰这一领域的难题,必将使得这一特别的发明造福广大百姓,真正在以往普通拔罐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这一改变传统的直筒型结构的L型结构或弯曲结构,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变,就如拐弯枪管与直管枪的所导致的巨大区别,也如普通直筒望远镜进步为潜望镜或Z字望远镜,完全改变了其最初的缺陷,得到了质的升华,必将真正走进大众医疗及保健市场,真正造福人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包括一硬质治疗腔及负压发生控制系统,在所述治疗腔上开设至少一个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所述治疗腔通过气道连接一负压发生控制系统,所述治疗腔呈L型,可以供肢体在膝盖往上的大腿一部分及膝盖往下的小腿一部分或全部弯曲后放入,供肘部往上胳膊一部分和肘部往下小膀一部分或全部弯曲后放入;L型治疗腔由相互配合成一个整体的几个部分组成;所述治疗腔的开口处与肢体之间通过密封连接组件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把治疗腔的结构设计由常规的直筒型改为L型来使得肢体在膝盖关节或肘关节在弯曲后把关节上下部分同时放入治疗腔,从而改变直筒治疗腔与肢体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情况,把摩擦力转化为对腔体壁的压力,从而完全避免了治疗腔与肢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导致的治疗腔设备的移动,因此不需要增加治疗腔的重量来产生阻止运动的摩擦力,只需要把肢体弯曲成一定角度比如90度即可,肢体与治疗腔之间在负压的作用下将把摩擦力变为对膝盖或肘部的或治疗腔放大后人体采取坐姿时对臀部的压力,如果采用一端开口的L型治疗腔还可以通过上述力的方向改变消除负压对手或脚的作用力影响,这一改革是对糖尿病足患者等具有革命性的改善,而膝盖间隙性承受最大20KG作用的压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一个60KG体重的人膝盖平均日常承受在30KG左右,并且L型治疗腔设计方便使用者单人操作密封。

L型治疗腔使用时,先将治疗腔的两部分打开,放入患肢或整个身体采取坐姿,再将治疗腔的两部分或几部分合上并固定,可以采用治疗腔上安装卡扣或另外用带绳等方法固定治疗腔的两部分或几部分,治疗腔几个部分的接缝处加装密封条,在对治疗腔开口与肢体之间间隙用缠绕密封等几种方法之一密封后进行治疗。

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下不足分别采用如下方法十分彻底的加以解决:

1.现有技术的肢体进出操作不方便性:发明人打破常规采用组合式治疗腔的形式,把肢体由伸入伸出改为放入治疗腔,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

2.现有技术的密封导致的肢体进出操作不方便及径向压力副作用: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采取的气囊及密封套密封及彩虹密封的局限及由此引起的不方便肢体出入的问题,同时引起的径向压力对血液循环的副作用等等问题采用缠绕膜或密封袋等密封方法加L型分体治疗腔的方法,完全解决肢体出入不便的问题,并且完全解决了气囊密封及发明专利号201110113307.9密封方法因为径向压力导致血流不畅的同时出入不便的缺陷,彻底消除了径向压力,这将大大改善治疗效果。这些密封技术与L型治疗腔同时使用效果意想不到的好,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大面积推广的难题。

3.现有技术的治疗腔笨重不便携问题:发明人针对直筒型治疗腔的笨重是因为克服压力差而导致的原因,通过把治疗腔设计成L型,从而把肢体与治疗腔的摩擦力改变为肢体与治疗腔壁的相对压力,改变了力的作用方向,这样将不需要增加治疗腔与地面的摩擦力,使得治疗腔的重量可以十分轻便,完全解决了便携的问题,这是创造性的改变,把治疗设备的重量由以往笨重至100公斤左右并且副作用明显的降低到1公斤左右,为设备走进广大群众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明人把该产品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试验,完全达到并超出了逾期的治疗效果,对很多因为淋巴液组织液及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疾病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对身体体能的恢复也十分明显,尽管相关治愈及恢复机理还不完全明确,但结果是明显的,将来这一便携的治疗仪或体能恢复设备有望进入广大体育运动领域及航天领域,对于航天员舱内体能恢复及足球等高体能消耗的运动员快速恢复体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为了方便生产,所述L型治疗腔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治疗腔的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为圆弧形,圆弧形开口由第一壳体上的半弧形第一开口与第二壳体上的半弧形第二开口配合组成;所述治疗腔有一端开口或两端开口。

为了适合胖、瘦的患者使用,所述第一壳体由第一固定壳体和第一替换壳体组成,第一替换壳体设置在第一固定壳体的端部,第一替换壳体与第一固定壳体的接触边缘的弧长直径相等,第一替换壳体、第一固定壳体与第二壳体通过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第一固定带进行固定并密封。第一替换壳体有多块,第一替换壳体远离第一固定壳体的一端弧长比第一固定壳体弧长或大或小或相等。当较胖的患者使用时,可以使用弧长较大的第一替换壳体;当较瘦的患者使用时,可以使用弧长较小的第一替换壳体。

同上,所述第二壳体由第二固定壳体和第二替换壳体组成,第二替换壳体设置在第二固定壳体的端部,第二替换壳体与第二固定壳体的接触边缘的弧长直径相等,第二替换壳体、第二固定壳体与第一壳体通过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第二固定带进行固定并密封。

为了保证密封效果,所述密封连接组件包括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不透气缠绕带缠绕密封,使得负压治疗时治疗腔内外气体隔断。

同上,所述密封连接组件包括一端开口的第一密封袋,L型治疗腔完全套在第一密封袋内,第一密封袋的开口端与肢体密封固定。如果采用密封袋整体把治疗腔包裹进去,则密封极为简单方便,只是外观稍差,但治疗设备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疗效其次才是美观,密封袋整体密封是该领域创造性的方法,与这一治疗腔结合将更加具有方便实用性。如果采用密封袋整体包裹治疗腔密封,则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密封条将可以去除,密封更加简单方便。具体可以在所述第一或第二密封袋上设置气孔或气嘴,在第一或第二密封袋套住治疗腔后通过气孔或气嘴与负压发生系统的气道连接,并在此处形成密封,同时把所述第一或第二密封袋的开口端与肢体用绑带等固定密封,以便工作时产生负压,为了操作简单可靠,也同时可以在治疗腔上设置气嘴或气孔与第一或第二密封袋的气孔或气嘴对接,然后与负压发生气道对接密封。 也可以直接将负压发生系统的气道与治疗腔上对应的气孔或气嘴与所述负压发生的气道对接,气道的另一端由所述第一或第二密封袋的开口端从内部伸出密封袋,然后用绑带等将密封袋开口端固定于肢体形成密封,以便工作时形成负压,所述第一或第二密封袋上不设置气孔或气嘴。

同上,所述密封连接组件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二密封袋,L型治疗腔完全套在第二密封袋内,第二密封袋的两个开口端与肢体密封固定。其余气道治疗腔等连接密封方法同上述第一密封袋描述方法一样。

同上,所述密封连接组件由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密封带密封,密封带由密封拉链连接闭合两端形成密封套密封,使得负压治疗时治疗腔内外气体隔断。该由密封拉链连接闭合两端形成密封套密封也完全可以代替两端开口的第二密封袋,治疗时整个包裹住治疗腔,在该由密封拉链连接闭合两端形成的密封套上设置气孔或气嘴与负压发生的气道密封对接,与两端开口的第二密封袋工作原理一致。

同上,所述密封连接组件由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密封带密封,密封带由魔术贴连接闭合两端形成密封套密封,使得负压治疗时治疗腔内外气体隔断。该由魔术贴连接闭合两端形成密封套密封也完全可以发挥两端开口的第二密封袋功能,治疗时整个包裹住治疗腔,在该由魔术贴连接闭合两端形成密封套上面设置气孔或气嘴与负压发生系统的气道对接,与两端开口的第二密封袋工作原理一致。

同上,所述密封连接组件还包括在治疗腔的开口与肢体之间设置方便取下的填充间隙的填充片,所述填充片由有弹性的可被肢体挤压变形的高分子材料制成,所述填充片在负压治疗时使得治疗腔内外气体隔断而独自形成密封。

为了方便治疗腔与负压发生控制系统的连接,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所述第一密封袋或第二密封袋上设置气孔或气嘴;所述气孔或气嘴与所述负压发生系统的气道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密封,气道的另一端与负压发生控制系统连接。也可以同时在治疗腔上设置气嘴以方便气道与密封袋及治疗腔的对接密封。

同上,在所述治疗腔上设置气嘴或气孔,气嘴或气孔与所述气道连接,气道的另一端伸出第一密封袋或第二密封袋开口后与负压发生控制系统连接,所述第一密封袋或第二密封袋上不设置气孔或气嘴,所述第一密封袋或第二密封袋开口处与肢体用固定绳固定密封。

优选地,所述密封连接组件还包括在治疗腔的开口处与肢体之间间隙处设置方便取下的活动块,活动块用来减小肢体与治疗腔之间的间隙面积。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袋或第二密封袋由不透气高分子材料制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去除负压发生控制系统后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九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A向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4-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4-2为图14-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15-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5-2为图15-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16-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6-2为图16-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17-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17-2为图17-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18-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种结构示意图。

图18-2为图18-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19-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种结构示意图。

图19-2为图19-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20-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种结构示意图。

图20-2为图20-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2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1-2为图21-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22-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22-2为图22-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23-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23-2为图23-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24-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24-2为图24-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25-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25-2为图25-1中治疗腔的右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为第一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包括一硬质治疗腔1及负压发生控制系统2,治疗腔1由透明材料制成,呈L型,可以供肢体在膝盖往上的大腿一部分及膝盖往下的小腿一部分或全部弯曲后放入,供肘部往上胳膊一部分和肘部往下小膀一部分或全部弯曲后放入。L型治疗腔1由相互配合成一个整体的两部分组成,两个组成部分在接缝处采用密封条密封。治疗腔1通过气道连接负压发生控制系统2,在治疗腔1上开设一个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3,在治疗腔1的开口3与肢体之间设置方便取下的填充间隙的填充片6,填充片6由有弹性的可被肢体挤压变形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填充片6在负压治疗时使得治疗腔内外气体隔断而独自形成密封。治疗腔1的开口3处与肢体之间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不透气缠绕带4缠绕密封,使得负压治疗时治疗腔内外气体隔断,在缠绕带4缠绕密封后额外设置绑带固定缠绕带。

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左右布置,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通过扣件5固定,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也可通过包带扣绳等代替扣件的方法固定,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衔接处设置密封条。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3为圆弧形,圆弧形开口3由第一壳体1-1上的半弧形第一开口3-1与第二壳体1-2上的半弧形第二开口3-2配合组成。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为第二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治疗腔1的开口3处与肢体之间由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密封带7密封,密封带7由密封拉链8连接闭合两端形成密封套密封,使得负压治疗时治疗腔内外气体隔断。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为第三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治疗腔1的开口3处与肢体之间由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密封带7密封,密封带7由魔术贴9连接闭合两端形成密封套密封,使得负压治疗时治疗腔内外气体隔断。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如图5所示,为第四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前后布置。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或2或3。

实施例5

如图6所示,为第五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在治疗腔1上开设两个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3,分别位于L型治疗腔1的两端。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或2或3。

实施例6

如图7所示,为第六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在治疗腔1上开设两个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3,分别位于L型治疗腔1的两端。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前后布置。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或2或3。

实施例7

如图8所示,为第七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还包括一端开口的第一密封袋10,L型治疗腔1完全套在第一密封袋10内,第一密封袋10的开口端与肢体11通过第一固定绳12密封固定。

实施例8

如图9所示,为第八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还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二密封袋15,L型治疗腔1完全套在第二密封袋15内,第二密封袋15的两个开口端与肢体11通过第二固定绳16密封固定。

实施例9

如图10、11所示,为第九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呈前后布置,第一壳体1-1由第一固定壳体1-1-1和第一替换壳体1-1-2组成,第一替换壳体1-1-2设置在第一固定壳体1-1-1的端部,第一替换壳体1-1-2与第一固定壳体1-1-1的接触边缘的弧长直径相等,第一替换壳体1-1-2、第一固定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2通过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第一固定带13进行固定并密封,第一替换壳体1-1-2远离第一固定壳体1-1-1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2的端口齐平,并且第一替换壳体1-1-2远离第一固定壳体1-1-1的一端弧长小于第一固定壳体1-1-1的弧长。

实施例10

如图12所示,为第十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第一替换壳体1-1-2远离第一固定壳体1-1-1的一端弧长大于第一固定壳体1-1-1的弧长。

实施例11

如图13所示,为第十一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呈前后布置,第二壳体1-2由第二固定壳体1-2-1和第二替换壳体1-2-2组成,第二替换壳体1-2-2设置在第二固定壳体1-2-1的端部,第二替换壳体1-2-2与第二固定壳体1-2-1的接触边缘的弧长直径相等,第二替换壳体1-2-2、第二固定壳体1-2-1与第一壳体1-1通过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第二固定带14进行固定并密封。

实施例12

如图14所示,为第十二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呈左右布置,第一壳体1-1由第一固定壳体1-1-1和第一替换壳体1-1-2组成,第一替换壳体1-1-2设置在第一固定壳体1-1-1的端部,第一替换壳体1-1-2与第一固定壳体1-1-1的接触边缘的弧长直径相等,第一替换壳体1-1-2、第一固定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2通过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第一固定带13进行固定并密封。

实施例13

如图15所示,为第十三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呈左右布置,第二壳体1-2由第二固定壳体1-2-1和第二替换壳体1-2-2组成,第二替换壳体1-2-2设置在第二固定壳体1-2-1的端部,第二替换壳体1-2-2与第二固定壳体1-2-1的接触边缘的弧长直径相等,第二替换壳体1-2-2、第二固定壳体1-2-1与第一壳体1-1通过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第二固定带14进行固定并密封。

实施例14

如图14-1,14-2所示,为一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包括一硬质治疗腔1及负压发生控制系统2,治疗腔1由透明材料制成,呈L型,可以供肢体在膝盖往上的大腿一部分及膝盖往下的小腿一部分或全部(即包含脚)在膝盖部弯曲后放入,可以供肘部往上胳膊一部分和肘部往下小膀一部分或全部(即包含手)在肘部弯曲后放入,该实施例治疗腔一端开口,肢体的脚或手全部在治疗腔内。该L型治疗腔1由相互配合成一个整体的左右两部分组成,在治疗腔1上开设一个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3,在治疗腔1的开口3与肢体之间设置方便取下的填充间隙的填充片6,填充片6由第一填充片6-1和第二填充片6-2组成。

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左右布置,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通过扣件5固定,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也可通过包带扣绳等代替扣件的方法固定,此实施例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衔接处不需要设置密封条。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3为圆弧形,圆弧形开口3由第一壳体1-1上的半弧形第一开口3-1与第二壳体1-2上的半弧形第二开口3-2配合组成。

肢体放入治疗腔1后在腔体外套上由柔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一端开口的第一密封袋10,治疗腔1完全套入第一密封袋10内,在第一密封袋10开口10-1处与肢体11之间设置第一固定绳12来固定并密封第一密封袋开口10-1于肢体11上。在第一密封袋10上设置气孔或气嘴19;在所述治疗腔上设置气嘴17与所述第一密封袋上的气孔或气嘴19对接,对接后与所述气道18连接并在此对接处形成密封,气道18的另一端与负压发生控制系统2连接以便工作时形成负压。

实施例15

如图15-1,15-2所示,为第十五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前后布置,该实施例治疗腔及第一密封袋都为一端开口,其余密封结构同实施例14。

实施例16

如图16-1,16-2所示,为第十六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包括一硬质治疗腔1及负压发生控制系统2,治疗腔1由透明材料制成,呈L型,可以供肢体在膝盖往上的大腿一部分及膝盖往下的小腿一部分或全部(即包含脚)在膝盖部弯曲后放入,可以供肘部往上胳膊一部分和肘部往下小膀一部分或全部(即包含手)在肘部弯曲后放入,该实施例治疗腔一端开口,肢体的脚或手全部在治疗腔内。该L型治疗腔1由相互配合成一个整体的左右两部分组成,在治疗腔1上开设一个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3,在治疗腔1的开口3与肢体之间设置方便取下的填充间隙的填充片6,填充片6由第一填充片6-1和第二填充片6-2组成。

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左右布置,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通过扣件5固定,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也可通过包带扣绳等代替扣件的方法固定,此实施例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衔接处不需要设置密封条。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3为圆弧形,圆弧形开口3由第一壳体1-1上的半弧形第一开口3-1与第二壳体1-2上的半弧形第二开口3-2配合组成。

肢体放入治疗腔1后在腔体外套上由柔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一端开口的第一密封袋10,治疗腔1完全套入第一密封袋10内,在第一密封袋10开口10-1处与肢体11之间设置第一固定绳12来固定并密封第一密封袋开口10-1于肢体11上。在所述治疗腔上设置气嘴17与所述气道18的另一端连接,气道18的另一端伸出第一密封袋10开口10-1后与负压发生控制系统2连接,所述第一密封袋10不设置气孔或气嘴,治疗腔1完全套入第一密封袋10内,在第一密封袋10开口10-1处与肢体11之间设置第一固定绳12来固定并密封第一密封袋开口10-1于肢体11上,以便工作时形成负压。

实施例17

如图17-1,17-2所示,为第十七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前后布置,该治疗腔一端开口,其余密封结构同实施例16。

实施例18

如图18-1,18-2所示,为第十八种人体小关节炎症理疗仪,包括一硬质治疗腔1及负压发生控制系统2,治疗腔1由透明材料制成,呈L型,可以供肢体在膝盖往上的大腿一部分及膝盖往下的小腿一部分(即不包含脚)在膝盖部弯曲后放入,可以供肘部往上胳膊一部分和肘部往下小膀一部分(即不包含手)在肘部弯曲后放入,该实施例治疗腔两端开口,肢体一部分在治疗腔内。该L型治疗腔1由相互配合成一个整体的左右两部分组成,在治疗腔1的两端上开设两个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3,在治疗腔1的两端开口3与肢体之间设置方便取下的填充间隙的填充片6,填充片6由第一填充片6-1和第二填充片6-2组成。

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左右布置,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通过扣件5固定,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也可通过包带扣绳等代替扣件的方法固定,此实施例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衔接处不需要设置密封条。供肢体伸入及伸出的开口3为圆弧形,圆弧形开口3由第一壳体1-1上的半弧形第一开口3-1与第二壳体1-2上的半弧形第二开口3-2配合组成。

一部分肢体按图示放入治疗腔1后在腔体外套上由柔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一端开口的第一密封袋10,治疗腔1完全套入第一密封袋10内,在第一密封袋10开口10-1处与肢体11之间设置第一固定绳12来固定并密封第一密封袋开口10-1于肢体11上。在第一密封袋10上设置气孔或气嘴19;在所述治疗腔上设置气嘴17与所述第一密封袋上的气孔或气嘴19对接,对接后与所述气道18连接并在此对接处形成密封,气道18的另一端与负压发生控制系统2连接以便工作时形成负压。

实施例19

如图19-1,19-2所示,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前后布置,该实施例治疗腔两端开口,其余密封结构同实施例18。

实施例20

如图20-1,20-2所示,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左右布置,治疗腔1开设两个端口,以便肢体的一部分放入,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6或17。

实施例21

如图21-1,21-2所示,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前后布置,治疗腔1开设两个端口,以便肢体的一部分放入,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6或17。

实施例22

如图22-1,22-2所示,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左右布置,该实施例治疗腔两端开口,密封袋为两端开口的第二密封袋15,密封袋两端开口15-1用第二固定绳16分别固定密封于肢体11两端,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8。

实施例23

如图23-1,23-2所示,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前后布置,该实施例治疗腔两端开口,密封袋为两端开口的第二密封袋15,密封袋两端开口15-1用第二固定绳16固定密封于肢体11,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8或22。

实施例24

如图24-1,24-2所示,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左右布置,治疗腔两端开口,密封袋为两端开口的第二密封袋15,密封袋两端开口15-1用第二固定16绳固定密封于肢体11,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6,20。

实施例25

如图25-1,25-2所示,L型治疗腔1包括组成L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呈前后布置,该实施例治疗腔两端开口,密封袋为两端开口的第二密封袋15,密封袋两端开口15-1用第二固定16绳固定密封于肢体11,其余结构同实施,16,24。

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上述各实施例很容易会想到把L型治疗腔放大改成人体下肢坐姿如图26所示的结构,或者改变组合成治疗腔的壳体数量或剖分方法或L型角度改变或用上述密封方法的等同替代,所有这些简单变化都将落入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本发明不需经过创造性思维即可实现,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