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跟腱断裂修复导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5563发布日期:2019-04-24 00:01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跟腱断裂修复导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骨科微创跟腱修复器械,特别是一种跟腱断裂修复导向装置。



背景技术:

跟腱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也是断裂发生率最高的肌腱之一,多为运动损伤造成,是骨科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后跟腱再断裂的发生几率较高,容易出现跖屈无力,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传统的切开手术虽然能够对跟腱进行可靠的固定,但广泛的显露对跟腱的血运和腱周组织造成较大的破坏,容易发生跟腱粘连,延缓跟腱愈合。术后的疼痛也使患者无法耐受早期功能操练,常需固定8周后才能进行康复训练。切开手术后伤口不愈合、感染等的并发症比较高。经皮缝合法可以避免开放式手术较大的切口(约6-10cm), 但由于术中定位跟腱断端比较困难,需要多次经皮穿刺跟腱,容易导致腓肠神经损伤。目前普遍应用的Achillon吻合器微创修复结合开放式端端缝合与经皮修复缝合两者的优点,既能有效缝合断端,同时又缩短了切口长度。但该吻合器只有3个导针孔,采用8字缝合法,常需大量缝线位于跟腱外周,其缝合强度及腱周软组织激惹仍是值得注意的问题。Kessler法和Bunnell法缝合因其优越的缝合强度,已为开放式手术治疗跟腱断裂的经典缝合方式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存在的一种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跟腱断裂修复导向装置,该装置能同时采用经典的Kessler法和Bunnell法缝合法微创缝合跟腱,保证了缝合强度并避免大量缝线外露对腱周软组织激惹,降低感染率及伤口坏死率,避免腓肠神经损伤,而且切口小,美观,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跟腱断裂修复导向装置,包括双U型跟腱瞄准器和带线槽穿刺针导向器;所述双U型跟腱瞄准器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分别呈U形,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内侧定位杆、外侧定位杆;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的基部通过调节螺栓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邻的两个内侧定位杆倾斜设计,两个内侧定位杆相贴合呈V形;四个定位杆上分别对应开设定位孔,其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上的定位杆的顶端均设有开口状定位孔,所述开口状定位孔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内侧定位杆上还设有椭圆孔,所述椭圆孔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椭圆孔设于开口状定位孔的下方;所述带线槽穿刺针导向器包括跟腱近端穿刺装置、跟腱远端穿刺装置。

进行使用时,把双U型跟腱瞄准器插入并将两本体的内侧定位杆放置于患者的跟腱两侧,将调节螺栓进行拧紧对跟腱进行固定,跟腱近端穿刺装置在拧紧螺栓后水平位穿过第一本体,跟腱及第二本体上的开口状定位孔,带线长直针通过跟腱近端穿刺装置穿过,旋转跟腱近端穿刺装置使缝线通过跟腱近端穿刺装置进入跟腱近端穿刺装置的外周,避免再次穿刺时切割断裂,再套入跟腱远端穿刺装置,使两装置相互贯通,分别回抽跟腱远端穿刺装置至一侧本体内侧定位杆的开口状定位孔,向跟腱断端远端回抽,再次置入跟腱远端穿刺装置,调整角度,可通过平行内侧定位杆方向向跟腱断面一侧穿刺,抽出跟腱远端穿刺装置,带线长直针通过跟腱近端穿刺装置跟腱断面一侧穿出,同法,对跟腱远端进行操作,完成Kessler缝合;如跟腱远端穿刺装置抬起后自内侧定位杆的开口状定位孔向另一本体内侧定位杆的开口状定位孔下方椭圆孔穿刺至皮肤表面,分别穿入两侧缝线,剪除缝合针,将双U型跟腱瞄准器抽出后,将缝线自皮肤向跟腱两侧抽出,完成Bunnell缝合。

进一步,开口状定位孔呈火柴状,所述火柴状结构的圆形部分直径比带线槽穿刺针导向器直径大2mm,火柴状结构的细长部分直径比穿刺针导向器直径大1mm。便于带线槽穿刺针导向器穿过开口状定位孔完成缝合,火柴状结构使带线槽穿刺针导向器能能通过不同角度穿刺,实现使缝线位于跟腱内,增强缝合强度并避免大量缝线外露对腱周软组织激惹,降低感染率及伤口坏死率。

进一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内侧定位杆上的开口状定位孔邻近椭圆孔的一侧的外侧为突出呈25度—35度角的圆形设计。

优选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内侧定位杆上的开口状定位孔邻近椭圆孔的一侧的外侧为突出呈30度角的圆形设计。便于带线槽穿刺针导向器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转换角度穿梭,完成跟腱经典的Kessler和Bunnell缝合,使缝线置于跟腱核心。

进一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基部之间设两个导向杆,加强可调节螺栓固定。

进一步,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的基部表面分别设有一呈20度—40度角的供把持的斜面。

优选地,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的基部表面分别设有一呈30度角的供把持的斜面。便于在实行修复手术时,医护人员易操作。

进一步,跟腱近端穿刺装置和跟腱远端穿刺装置在使用时可相互贯通。可同时两侧操作,避免周围软组织嵌入及腓肠神经损伤,实现多种缝合方式,方便快捷,减少时间。

进一步,所述跟腱近端穿刺装置为双刃设计,该装置设有针槽,所述针槽的一端设有凹槽。使穿刺跟腱时更加快速,创伤小,与跟腱远端穿刺装置进行卡紧,避免穿刺时脱出,保证穿刺强度。

进一步,跟腱远端穿刺装置为三锥形设计,包括针芯和把手,所述针芯与把手连接,所述针芯靠近把手的一端设有凸起,所述跟腱远端穿刺装置通过针芯可插进跟腱近端穿刺装置的针槽,并通过凸起与凹槽进行卡紧。将跟腱近端穿刺装置和跟腱远端穿刺装置在使用时相互贯通,先将跟腱远端穿刺装置的针芯插进跟腱近端穿刺装置的针槽,并通过针芯上凸起与针槽的凹槽进行卡紧,使跟腱近端穿刺装置和跟腱远端穿刺装置紧固连接,在进行手术时更易穿刺,减少创口,尤其是跟腱止点撕脱行止点重建时,穿刺通过跟骨结节更加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双U型跟腱瞄准器的本体定位杆宽度调节,以适应不同宽度残端,从而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微创小切口(2-3cm)能较好显露和固定,通过带线槽穿刺针导向器不同角度穿过双U型瞄准器本体定位杆不同定位孔内,根据情况选择完成跟腱经典的Kessler和Bunnell缝合,使缝线置于跟腱核心,避免缝线外露对周围组织的激惹;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缩短、创伤小,能显著减少腓肠神经损伤,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双U型跟腱瞄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跟腱近端穿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跟腱远端穿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跟腱断裂修复导向装置,包括双U型跟腱瞄准器和带线槽穿刺针导向器;双U型跟腱瞄准器包括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分别呈U形,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包括基部及自基部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内侧定位杆3、外侧定位杆4,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的基部表面分别设有一呈30度角的供把持的斜面;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的基部通过调节螺栓5连接,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基部之间设两个导向杆11,加强可调节螺栓5固定,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邻的两个内侧定位杆3倾斜设计,两个内侧定位杆3相贴合呈V形;四个定位杆上分别对应开设定位孔,其中: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上的定位杆的顶端均设有开口状定位孔6,开口状定位孔6呈火柴状,火柴状结构的圆形部分直径比带线槽穿刺针导向器直径大2mm,火柴状结构的细长部分直径比穿刺针导向器直径大1mm,开口状定位孔6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内侧定位杆3上还设有椭圆孔7,椭圆孔7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椭圆孔7设于开口状定位孔6的下方,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内侧定位杆3上的开口状定位孔6邻近椭圆孔7的一侧的外侧10为突出呈30度角的圆形设计;带线槽穿刺针导向器包括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和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在使用时可相互贯通,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为双刃设计,该装置设有针槽12,针槽12的一端设有凹槽13;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为三锥形设计,包括针芯14和把手15,针芯14与把手15连接,针芯14靠近把手15的一端设有凸起16,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通过针芯14可插进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的针槽12,并通过凸起16与凹槽13进行卡紧。

进行使用时,把双U型跟腱瞄准器插入并将两本体的内侧定位杆3放置于患者的跟腱两侧,将调节螺栓5进行拧紧对跟腱进行固定,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在拧紧螺栓后水平位穿过第一本体1,跟腱及第二本体2上的开口状定位孔6,带线长直针通过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的针槽12穿过,旋转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使缝线通过针槽12进入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的外周,避免再次穿刺时切割断裂,再套入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先将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的针芯14插进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的针槽12,并通过针芯14上凸起16与针槽12的凹槽13进行卡紧,使两装置相互贯通,分别回抽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至一侧本体内侧定位杆3的开口状定位孔6,向跟腱断端远端回抽,再次置入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抬起把手15,调整角度,可通过平行内侧定位杆3方向向跟腱断面一侧穿刺,抽出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带线长直针通过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的针槽12从跟腱断面一侧穿出,同法,对跟腱远端进行操作,完成Kessler缝合;如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的把手15抬起后自内侧定位杆3的开口状定位孔6向另一本体内侧定位杆3的开口状定位孔6下方椭圆孔7穿刺至皮肤表面,分别穿入两侧缝线,剪除缝合针,将双U型跟腱瞄准器抽出后,将缝线自皮肤向跟腱两侧抽出,完成Bunnell缝合;如需跟腱止点重建,需采用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的三锥形穿刺针芯,穿过跟骨结节后完成缝合。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如下:

1)患者取俯卧位,各压力部位常规防护,患肢抬高,上止血带。

2)以跟腱断端为中心做一1.5-2cm内侧直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及腱膜。

3)以缝线将腱膜组织固定于切口两端。清理腱旁组织下远近端隧道,以便于双U型跟腱瞄准器置入。

4)膝关节极度屈曲,踝跖屈,钳夹暴露远、近端跟键残端。

5)牵拉近端跟腱残端并置于双U型跟腱瞄准器位于两个内侧定位杆3之间,拧紧可调节螺栓5固定跟腱断端。

6)使用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平行穿过瞄准器四个定位杆上的火柴状孔处,带线长直针通过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的针槽12穿过,旋转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使缝线通过针槽12进入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的外周,避免再次穿刺时切割断裂,再套入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先将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的针芯14插进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的针槽12,并通过针芯14上凸起16与针槽12的凹槽13进行卡紧,使两装置相互贯通,分别回抽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至一侧本体内侧定位杆3的开口状定位孔6,向跟腱断端远端回抽,再次置入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抬起把手15,调整角度,可通过平行内侧定位杆3方向向跟腱断面一侧穿刺,抽出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带线长直针通过跟腱近端穿刺装置8的针槽12从跟腱断面一侧穿出,同法,对跟腱远端进行操作,完成Kessler缝合;如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的把手15抬起后自内侧定位杆3的开口状定位孔6向另一本体内侧定位杆3的开口状定位孔6下方椭圆孔7穿刺至皮肤表面,分别穿入两侧缝线,剪除缝合针,将双U型跟腱瞄准器抽出后,将缝线自皮肤向跟腱两侧抽出,完成Bunnell缝合。

7)跟腱近端残端,如止点断裂,可使用跟腱远端穿刺装置9的三锥形针芯14自跟骨结节上穿出,完成止点重建。

8)患肢屈膝、跖屈,将跟腱中央或两侧缝线抽紧后打结,残端周围丝线作加强缝合。

9)冲洗、缝合伤口,石膏托固定患肢。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