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3238发布日期:2019-07-17 05:16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失禁衬垫等吸收性物品,详细而言,涉及具备在上层片与下层片之间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而成的聚合物片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所述吸收性物品,已知在聚乙烯片或聚乙烯片层压无纺布等不透液性反面片与无纺布或透液性塑料片等透液性正面片之间夹有具备对体液进行吸收保持的功能的吸收体的结构。

对这种吸收性物品也反复进行多次的改良,作为所述吸收体,提出了具有在2层的片间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sap)而成的聚合物片(也称为sap片或无浆料吸收体等。)的吸收体。通过采用上述聚合物片作为吸收体,在实现吸收性物品的薄型化并能够吸收/保持大量的体液的点上优异,但是由于内部具备粉粒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的集合体,因此体液难以浸入至该聚合物集合体的内部,在所述聚合物集合体的表面附近流动,容易产生该表面附近的高吸水性聚合物彼此结合的所谓“凝胶封堵”,存在可能无法展现出所希望的吸水力的问题。

作为使用了这样的聚合物片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构造体具备上层吸收部和下层吸收部,所述上层吸收部包含绒毛状浆料而构成,在该上层吸收部的肌肤抵接面上形成有沿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槽部,所述下层吸收部包含相对的两张片材及夹于两片材间的吸水性树脂而构成,且形成有多个将两片材不经由吸水性树脂而相互接合而成的接合部,多个所述接合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并列配置,在穿戴时位于穿戴者的胯裆的胯裆部中,在俯视观察下所述槽部与接合部重叠,在所述槽部,将正面片、上层吸收部及下层吸收部进行压紧化。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吸收性物品:从顶片侧依次具有上侧片状吸收层、纤维集合层、下侧片状吸收层,所述上侧片状吸收层和所述下侧片状吸收层分别在无纺布片间具有吸水性树脂且不具有浆料纤维,在所述无纺布片间具有配置有吸水性树脂的多个吸水性树脂存在区域和与所述吸水性树脂存在区域相邻的吸水性树脂不存在区域,在所述吸水性树脂不存在区域,将无纺布片彼此接合而形成密封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751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31874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将聚合物片与浆料纤维堆积吸收体组合而使浆料纤维堆积吸收体层作为体液的暂时性的贮存区域或体液的扩散区域发挥作用,改善吸收速度或倒流量。然而,吸收体由于将聚合物片与浆料纤维堆积吸收体层叠而构成,因此必定能够实现充分的薄型化的情况变得不可能。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在与包含绒毛状浆料的上层吸收部(纤维状的吸收体)重叠的区域的下层侧存在下层吸收部(聚合物片)的吸水性树脂区域,因此在反复的吸水时,液体从上层吸收部向由于到此为止的吸水而鼓出的下层吸收部的转移速度下降,有时得不到能够充分满足的吸收速度。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在吸收构造体的最上层配置聚合物片,特别是该聚合物片在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对应的部位也位于最上层,因此体液刚排出之后的吸收速度差,并且在反复吸水时,吸收速度的下降显著,在表面进行液体流动而可能会产生泄漏。

在将聚合物片与纤维状的吸收体层叠而构成的以往的吸收性物品中,利用所述纤维状的吸收体而在包含体液排出部位的区域形成中部凸起部的情况下,如果在所述聚合物片中的中部凸起部重叠的部分配置有与中部凸起部以外的部分相同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则由于在吸液时膨胀的高吸水性聚合物而中部凸起部也向肌肤侧升起,因此中部凸起部超出必要地陷入身体,存在穿戴感恶化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靠地实现薄型化,并且即使反复吸水,吸水速度也不会下降,能防止泄漏,且不使穿戴感恶化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第一方案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具备在配置于肌肤侧的上层片与配置于非肌肤侧的下层片之间夹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聚合物片,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聚合物片中的对应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的区域的肌肤侧面相邻地配置包含浆料纤维而构成的纤维状吸收体,

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没有配置在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重叠的区域,而是配置于除此以外的区域。

在上述第一方案记载的发明中,与所述聚合物片中的对应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的区域的肌肤侧面相邻地配置包含浆料纤维而构成的纤维状吸收体,在除此以外的区域未配置所述纤维状吸收体,因此能可靠地实现使用所述聚合物片产生的吸收性物品的薄型化。

另外,在本吸收性物品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片的高吸水性聚合物未配置于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重叠的区域而配置于除此以外的区域。在上述的吸收性物品中从体液排出部位排出的体液在由纤维状吸收体吸水之后,向聚合物片的未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无聚合物配置区域)浸透,穿过聚合物片的上层片与下层片之间而向周围的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聚合物配置区域)扩散,由高吸水性聚合物吸收/保持。因此,在体液从纤维状吸收体向聚合物片转移时,在聚合物片的上层片与下层片之间或上层片或下层片中浸透,在聚合物片上一边沿面方向扩散一边由聚合物片的高吸水性聚合物吸水,因此不会产生凝胶封堵等,即使在反复吸水时也不会带来吸水速度的显著下降,能够防止体液的泄漏。而且,在所述聚合物片中,在与纤维状吸收体重叠的区域未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因此在所述聚合物片中的与纤维状吸收体重叠的区域,在吸液时未产生高吸水性聚合物的由膨胀引起的向肌肤侧的隆起,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纤维状吸收体向肌肤侧升起而超出必要地陷入身体从而使穿戴感恶化的情况。

作为第二方案的本发明,提供第一方案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纤维状吸收体仅由浆料纤维构成或者由浆料纤维及高吸水性聚合物构成。

在上述第二方案记载的发明中,作为所述纤维状吸收体,为了使从体液排出部位排出的体液能够向聚合物片快速转移而可以仅由浆料纤维构成,为了使纤维状吸收体自身具有吸水能力而也可以含有高吸水性聚合物。

作为第三方案的本发明,提供第一或第二方案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位于与所述聚合物片的配置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的肌肤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比所述聚合物片的配置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的肌肤侧面靠肌肤侧的位置。

在上述第三方案记载的发明中,在聚合物片的肌肤侧面配置有纤维状吸收体的状态下,使所述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位于与周围的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的肌肤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或比其靠肌肤侧处。在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与周围的聚合物片的肌肤侧面以大致相同的高度形成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实现薄型化。在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比周围的聚合物片的肌肤侧面向肌肤侧形成得高的情况下,所述纤维状吸收体作为中部凸起部发挥作用,能够提高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的紧贴性。

作为第四方案的本发明,提供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纤维状吸收体形成有贯通正反面的一个或多个开孔。

在上述第四方案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在所述纤维状吸收体形成将正反面贯通的一个或多个开孔,因而能够使体液穿过该开孔更快速地从纤维状吸收体向聚合物片转移。

作为第五方案的本发明,提供第一至第四方案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形成有凹陷至所述聚合物片的凹部。

在上述第五方案记载的发明中,形成有从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至聚合物片凹陷的凹部,由此进入该凹部的体液能够向聚合物片快速地转移。

作为第六方案的本发明,提供第一至第五方案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聚合物片通过利用将所述上层片与下层片接合的接合部将配置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划分成多个划分区域并在所述划分区域内配置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来构成,或者不利用将所述上层片与下层片接合的接合部将配置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划分而在整面上配置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来构成。

在上述第六方案记载的发明中,关于配置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的配置方式,规定了两个方式。作为第一方式,利用将所述上层片与下层片接合的接合部将配置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划分成多个划分区域,并在这些划分区域内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由此,在吸水时,配置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划分区域部分隆起,但是该划分区域的周围的配置有接合部的部分未隆起,因此以该相对性凹陷的接合部为流路,即使在反复的吸水时,也容易产生液体扩散。

接下来,作为第二方式,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未通过将上层片与下层片接合的接合部划分,而在整面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由此,在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内,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流动性升高,难以引起凝胶封堵产生的吸收性能的下降。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可靠地实现薄型化,即使反复吸水也不会带来吸水速度的显著下降,能够防止泄漏,并避免穿戴感的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局部剖切展开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向视图。

图3是聚合物片4及纤维状吸收体5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聚合物片4的局部剖切展开图。

图5是表示纤维状吸收体5的、(a)为俯视图,(b)为(a)的b-b线向视图。

图6是表示吸水时的体液的流动的、聚合物片4及纤维状吸收体5的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的聚合物片4及纤维状吸收体5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向视图。

图9是变形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其1)。

图10是变形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其2)。

图11是接合部18、19的放大俯视图。

图12(a)~(d)是变形例的接合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变形例的聚合物片4的俯视图。

图14是聚合物片4的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生理用卫生巾1的基本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生理用卫生巾1包括:由聚乙烯片、聚丙烯片等构成的不透液性反面片2;使经血或白带等快速地透过的透液性正面片3;在夹于这两片2、3间的两层的片间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而成的聚合物片4;与所述聚合物片4的规定位置的肌肤侧面相邻配置的包含浆料纤维而成的纤维状吸收体5;根据需要而与所述透液性正面片3的非肌肤侧相邻配置的由亲水性的无纺布等构成的第二片6;在正面两侧部分别沿着长度方向配置的侧无纺布7、7。而且,在所述聚合物片4的周围,在该卫生巾长度方向的前后端缘部,所述不透液性反面片2、透液性正面片3的外缘部通过热熔胶等的粘结剂或热封等的粘结方法而接合,而且,在其两侧缘部比聚合物片4的侧缘向侧方延伸出的所述不透液性反面片2与所述侧无纺布7通过热熔胶等的粘结剂或热封等的粘结方法而接合,形成外周不存在聚合物片4的外周襟翼部。

以下,更详细地叙述所述生理用卫生巾1的构造的话,

所述不透液性反面片2使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的烯烃系树脂片等的至少具有隔水性的片材,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在聚乙烯片等层叠有无纺布的层压无纺布,或者进而经由防水膜而在实质上确保了不透液性的基础上使用无纺布片(在该情况下利用防水膜和无纺布构成不透液性反面片。)等。近年来,从防闷热的观点出发而处于使用具有透湿性的材料的倾向。该隔水/透湿性片材是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的烯烃系树脂中熔融混合无机填充剂而成形了片之后,通过沿一轴或二轴方向延伸而得到的微多孔性片。

接下来,所述透液性正面片3良好地使用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或多孔性塑料片等。作为构成无纺布的原料纤维,除了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的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的合成纤维之外,也可以为人造丝或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可以使用利用水刺法、纺粘法、热粘合法、熔喷法、针刺法等适当的加工方法而得到的无纺布。在这些加工方法中,水刺法在富于柔软性的点上优异,纺粘法在富于悬垂性的点上优异,热粘合法及空气透过法在体积大且压缩恢复性高的点上优异。无纺布的纤维可以为长纤维,也可以为短纤维,但是为了带来毛巾布的手感而优选使用短纤维。而且,为了使压花处理容易而优选使用熔点比较低的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的烯烃系纤维的材料。而且,也可以优选使用以高熔点的纤维为芯并以低熔点的纤维为鞘的芯鞘型纤维或并排型纤维、分割型纤维等复合纤维。在后文详细叙述的聚合物片4的上层片10构成肌肤抵接面层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所述透液性正面片3。

所述第二片6只要是对于体液具有亲水性的材料即可。具体而言,可以采用通过使用人造丝或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而原料自身具有亲水性的材料,或者采用通过亲水化剂对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的合成纤维进行表面处理而赋予了亲水性的纤维。而且,所述第二片6为了具有硬度而可以在反面侧(非肌肤面侧)具有多孔性的膜层,而且也可以使用包含浆料的原料。所述第二片6形成为至少将所述聚合物片4全部覆盖的大小,优选形成为与所述透液性正面片3大致相同的形状。

另一方面,在本生理用卫生巾1的正面侧的两侧部分别沿长度方向且遍及卫生巾1的大致全长地设置侧无纺布7、7,该侧无纺布7、7的一部分向侧方延伸,并通过向相同侧方延伸的不透液性反面片2的一部分形成翅膀状襟翼w、w。

作为所述侧无纺布7,从重视的功能的点出发,可以使用疏水处理无纺布或亲水处理无纺布。例如,如果重视防止经血或白带等的浸透或者提高肌肤触感等的功能,则优选使用涂层有硅系、石蜡系、烷基氯化铬系疏水剂等的疏水处理无纺布。而且,如果重视所述翅膀状襟翼w、w的对经血等的吸收性,则优选采用通过在合成纤维的制造过程中使具有亲水基的化合物例如聚乙烯乙二醇的氧化生成物等共存而聚合的方法、或者利用氯化锡那样的金属盐进行处理并对表面进行局部溶解而成为多孔性并使金属的氢氧化物沉积的方法等,来使合成纤维膨胀或成为多孔性,应用毛细管现象而赋予了亲水性的亲水处理无纺布。

所述侧无纺布7的内侧如图2所示,将所述侧无纺布7大致双层地折回,并在该双层片内部配置有两端或长度方向的适当的位置固定于其高度方向中间部的1根或多根的、在图示例中为2根的线状弹性伸缩构件8、8,形成通过其收缩力而使所述双层片部分向肌肤侧立起的立体褶裥bs、bs。

〔聚合物片4及纤维状吸收体5〕

夹于所述不透液性反面片2与透液性正面片3之间的聚合物片4成为在配置于肌肤侧(透液性正面片3侧)的上层片10和配置于非肌肤侧(不透液性反面片2侧)的下层片11之间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构造。在所述上层片10与下层片11之间未配置浆料等纤维状吸收材料,仅配置有粉粒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因此,能够减薄所述聚合物片4的厚度,能够可靠地实现薄型化。

作为构成所述聚合物片4的所述上层片10,使用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或多孔性塑料片。作为构成无纺布的原料纤维,与所述透液性正面片3同样,除了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的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的合成纤维之外,也可以为人造丝或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所述无纺布的加工方法任意,但是为了防止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脱落而优选设为纺粘法、熔喷法、针刺法等得到的制品的纤维密度增大的加工方法。所述多孔性塑料片的开孔径为了防止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脱落而优选比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外形减小。

另外,作为所述下层片11,除了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或多孔性塑料片之外,还可以使用具有隔水性的片材。与所述上层片10同样,无纺布的加工方法任意,但是为了防止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脱落而优选设为纺粘法、熔喷法、针刺法等得到的制品的纤维密度增大的加工方法。所述多孔性塑料片的开孔径为了防止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脱落而优选比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外形减小。作为所述隔水性的片材,可以使用与所述不透液性反面片2同样的原料。

作为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12,可列举例如聚丙烯酸盐交联物、自交联的聚丙烯酸盐、丙烯酸酯-醋酸乙烯共聚物交联物的碱化物、异丁烯-无水马来酸共聚物交联物、聚砜酸盐交联物、或者聚氧化乙烯、聚丙烯酰胺等的水膨胀性聚合物进行了局部交联后的材料等。在它们之中,优选吸水量、吸水速度优异的丙烯酸或丙烯酸盐系。具有所述吸水性能的高吸水性聚合物在制造工艺中,通过调整交联密度及交联密度斜率而能够进行吸水力和吸水速度的调整。

在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与所述聚合物片4中的对应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h的区域的肌肤侧面相邻地配置包含浆料纤维而成的纤维状吸收体5。对应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h的区域是在生理用卫生巾1的穿戴时,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h抵接的区域,是与生理用卫生巾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形成有所述翅膀状襟翼w的范围大致相同的卫生巾长度方向范围,且是生理用卫生巾1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

如图1所示,也可以是以将配置有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的区域的周围包围的方式,形成从透液性正面片3的正面侧向不透液性反面片2侧凹陷的凹槽。

所述聚合物片4的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12未配置在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重叠的区域,而配置于除此以外的区域。即,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聚合物片4包括:聚合物配置区域13,在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不重叠的区域中,在所述上层片10与下层片11之间夹有高吸水性聚合物12;及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在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重叠的区域中,在所述上层片10与下层片之间未夹有高吸水性聚合物12。

所述聚合物配置区域13是在所述上层片10与下层片11之间以规定的单位面积重量封入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区域。作为所述聚合物配置区域13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单位面积重量,在所述聚合物配置区域13中平均为60~300g/m2,优选为110~150g/m2

所述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是层叠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而成的区域,是在上述的片10、11之间完全不存在高吸水性聚合物12,或者虽然在向所述聚合物配置区域13散步高吸水性聚合物12时由于洒落等而存在些许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但是该量与所述聚合物配置区域13相比极少的区域。

所述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在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h对应的区域中形成为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的平面形状同等以上的大小。所述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仅是层叠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而成的区域,因此,与周围的聚合物配置区域13相比,肌肤侧面形成稍凹陷了未夹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量的凹陷区域。在将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配置于聚合物片4的肌肤侧的状态下,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以与相对地凹陷的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嵌合的方式配置。

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例如仅由绒毛状浆料等的浆料纤维构成,或者由浆料纤维和高吸水性聚合物构成。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设为例如粒状粉,分散混入到构成吸收体4的浆料中。作为所述浆料,可列举由自木材得到的化学浆料、溶解浆料等的纤维素纤维,或人造丝、醋酸纤维等人工纤维素纤维构成的材料,在功能及价格方面优选使用纤维长度比阔叶树浆料长的针叶树浆料。所述浆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为40~400g/m2,优选为100~300g/m2。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比所述聚合物片4的聚合物配置区域13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单位面积重量小,可以设为0~30g/m2,优选设为0~15g/m2。关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与所述聚合物片4的聚合物配置区域13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单位面积重量之比,纤维状吸收体5的聚合物单位面积重量相对于聚合物片4的聚合物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0~10%,优选为0~5%。

另外,也可以在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中混合合成纤维。所述合成纤维可以使用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系、尼龙等聚酰胺系、及它们的共聚物等,也可以是将上述2种混合的材料。而且,也可以使用以熔点高的纤维为芯并以熔点低的纤维为鞘的芯鞘型纤维或并排型纤维、分割型纤维等复合纤维。所述合成纤维在为疏水性纤维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利用亲水化剂进行了表面处理的材料,以具有对于体液的亲和性。

如图5所示,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的平面形状在图示例中设为在垫长度方向上长的纵长的大致四边形,但是可以通过椭圆形或长圆形等各种形状形成。卫生巾长度方向的长度可以为10~200mm,优选为30~70mm,卫生巾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为10~60mm,优选为30~50mm。

作为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优选的是,使用将粉碎得较细的浆料纤维及根据需要而混合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等向在外周面形成有吸收体成形用凹部的纤维堆积用旋转鼓供给并进行纤维堆积而得到的纤维堆积吸收体,或使用将所述浆料纤维及根据需要而混合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等通过气流成网法一边进行拆纤混合一边进行集聚成形,并进行加压薄型化而得到的气流成网吸收体。

如图5所示,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为了防止纤维及高吸水性聚合物的脱离,可以通过由绉纹纸或无纺布等构成的包覆片9围绕。在该情况下,结果是在透液性正面片3与纤维状吸收体5之间夹有包覆片9,通过吸收性优异的所述包覆片9使体液快速地扩散,并防止体液的倒流。

在以上的结构构成的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体液保持用的吸收构造体包括聚合物片4和与该聚合物片4中的对应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h的区域的肌肤侧面相邻配置的纤维状吸收体5,在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h对应的区域以外未层叠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因此能可靠地实现通过使用聚合物片4而产生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薄型化。

另外,在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聚合物片4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未配置于与纤维状吸收体5重叠的区域,而配置于除此以外的区域,因此即使在反复吸水时,吸水速度也不会下降,能够防止体液的泄漏。具体说明的话,如图6所示,从体液排出部位h排出的体液由配置在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h对应的区域的纤维状吸收体5吸水之后,向与其下层侧相邻的聚合物片4的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浸透。并且,浸透到该聚合物片4的体液穿过上层片10与下层片11的间隙而沿面方向扩散,并通过纤维的毛管作用而在上层片10及下层片11上沿面方向扩散,在该沿面方向扩散的过程中顺次由聚合物片4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吸水保持。即,在体液从纤维状吸收体5向聚合物片4转移时,体液在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区域中未沿生理用卫生巾1的厚度方向穿过,因此不会产生凝胶封堵引起的体液的不能浸透的问题,即使在反复吸水时,也不会带来吸水速度的显著的下降,能够防止体液的泄漏。

在所述聚合物片4中,在与纤维状吸收体5重叠的区域未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因此在所述聚合物片4的与纤维状吸收体5重叠的区域中,在聚合物片4的吸液时,没有发生高吸水性聚合物膨胀而向肌肤侧隆起的情况,在吸液前后能够维持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纤维状吸收体5向肌肤侧升起并超出必要地陷入身体而穿戴感恶化的情况。

另外,即使在一下子排出大量的体液的情况下,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也能发挥作为体液的暂时性的积存层的作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沿面方向扩散之后使体液向聚合物片4转移的作为扩散层的作用,能够实现体液向聚合物片4的顺畅的转移,能够提高体液的吸收性。

在如前所述那样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仅由浆料纤维构成的情况下,由浆料纤维暂时性地吸水的体液能够向聚合物片4快速转移。另一方面,在纤维状吸收体5由浆料纤维及高吸水性聚合物12构成的情况下,纤维状吸收体5具有一定程度的吸水能力。但是,为了防止纤维状吸收体5处的凝胶封堵,促进向聚合物片4的体液转移,纤维状吸收体5中含有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优选如前所述设为一定量以下。

更详细地说明所述聚合物片4及纤维状吸收体5时,在将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配置于聚合物片4的肌肤侧面的状态下,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的肌肤侧面优选位于与所述聚合物片4的聚合物配置区域13的肌肤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比所述聚合物配置区域13的肌肤侧面更靠肌肤侧处。在将纤维状吸收体5的肌肤侧面与聚合物片4的聚合物配置区域13的肌肤侧面设为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实现生理用卫生巾1的薄型化。此时,作为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优选使用薄型的气流成网吸收体。另一方面,在使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的肌肤侧面的高度比所述聚合物配置区域13的肌肤侧面的高度向肌肤侧升高的情况下,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作为中部凸起部发挥作用,能够提高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h的紧贴性。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的肌肤侧面与聚合物配置区域13的肌肤侧面的高度之差优选设为0~5mm左右。

如图7及图8所示,在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也可以形成将正反面贯通的一个或多个开孔15。由于形成所述开孔15,体液能够通过该开孔15从纤维状吸收体5向聚合物片4更快速地转移。所述开孔15是通过针的扎刺或纤维堆积时的模具等而形成的将纤维状吸收体5的正反面直线性地贯通的开孔。在图示例中,所述开孔15在纤维状吸收体5的卫生巾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卫生巾长度方向分离地形成于两个部位,但也可以在一个部位或三个以上部位形成,还可以沿卫生巾宽度方向分离地形成多个。而且,所述开孔15的平面形状虽然在图示例中为圆形,但可以为椭圆形、细长形等任意的形状。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纤维状吸收体5的肌肤侧面也可以形成凹陷至聚合物片4的凹部16、17。通过形成所述凹部16、17而进入该凹部16、17的体液能够向聚合物片4快速地转移。图9所示的例子是在聚合物片4的肌肤侧面配置纤维状吸收体5,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的肌肤侧将所述纤维状吸收体5及聚合物片4一体地压缩,由此形成了凹部16之后,在肌肤侧配置透液性正面片3及第二片6的例子。而且,图10所示的例子是在聚合物片4的肌肤侧面配置纤维状吸收体5,并在该肌肤侧面配置第二片6及透液性正面片3,通过从所述透液性正面片3的肌肤侧的压缩,通过将所述透液性正面片3、第二片6、纤维状吸收体5及聚合物片4一体地压缩而形成有凹部17的例子。所述凹部16、17的平面形状可以在纤维状吸收体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为遍及卫生巾长度方向的全长的槽状,也可以将圆形等多个图案配置于一个或多个部位。

所述聚合物片4在上层片10与下层片11之间的规定区域以规定的方式设有接合部,该接合部将用于封入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所述上层片10与下层片11接合。作为所述接合部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3及图4所示,聚合物配置区域13通过将上层片10与下层片11接合的接合部18、19而划分成多个划分区域20、20…,并在所述划分区域20内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12。在该方式中,聚合物配置区域13被划分成多个划分区域20…,因此在吸水时,即使被封入到各划分区域20内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膨胀而各划分区域20隆起,其周围的接合部18、19也不会隆起,因此以该接合部18、19为流路,即使在反复的吸水时,体液也容易扩散。

关于图3及图4所示的接合部18、19的俯视图案,更详细地说明时,所述划分区域20在俯视观察下,上下左右位置由将上层片10接合于下层片11的第一接合部18包围,并且将各第一接合部18、18连结的倾斜中间位置由将上层片10接合于下层片11的第二接合部19包围,沿着生理用卫生巾1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排列成正格子状。

更具体地说明的话,如图11所示,所述聚合物片4利用以锯齿格子状配置设置的第一接合部18将上层片10与下层片11接合,并通过在将存在于上下左右位置的4个的各第一接合部18,18…彼此连结的倾斜中间位置上设置的第二接合部19接合。所述锯齿格子状配置是将间距相同的相邻的行或列每隔1行或每隔1列而错开半间距地配置,且每隔1行或每隔1列而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的情况。而且,在本说明书中,上下位置是与生理用卫生巾1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向的位置,左右位置是与生理用卫生巾1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的位置。

并且,在所述聚合物配置区域13的由所述第一接合部18和第二接合部19包围并沿着卫生巾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排列成正格子状的多个划分区域20的内部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12。

如图11所示,在所述划分区域20的上下端配置的所述第一接合部18优选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卫生巾宽度方向)上长的槽状,在划分区域20的左右端配置的第一接合部18优选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卫生巾长度方向)上长的槽状。由此,第一接合部18形成为在相邻的划分区域20、20之间分别在连接的切线方向上长的槽状,在相邻的划分区域20、20彼此之间容易形成供体液流动的流路。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接合部18优选形成为连续槽状,但是也可以形成为断续的点状。

另外,所述第二接合部19优选与所述第一接合部18分离配置,并沿着将相邻的第一接合部18、18彼此连结的方向形成为断续的多个点状。所述第二接合部19为了在高吸水性聚合物12吸液而膨胀时优先地剥离,可以形成为与第一接合部18相比接合强度变弱的断续的点状,也可以形成为连续的槽状。

所述接合部18、19不是在所述划分区域20的周围连续地形成而是具有非接合部的断续地形成,因此流入到划分区域20的体液容易穿过非接合部而向相邻的划分区域20扩散。

所述接合部18、19可以向所述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也赋予同样的图案,也可以如后段说明那样赋予与聚合物配置区域13不同的图案。

所述接合部的俯视图案可以如图12所示以各种方式形成。在图12(a)中,通过在划分区域20的倾斜4个方向位置设置的接合部23、23…进行接合,并且划分区域20内的规定位置通过接合部24、24…进行接合。而且,在图12(b)~(d)中,通过沿卫生巾长度方向连续地或断续地设置的接合部25进行接合,在卫生巾宽度方向的两侧由所述接合部25夹持的区域沿卫生巾长度方向断续地或连续地形成划分区域20。

接下来,作为所述接合部的第二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所述聚合物配置区域13未由将上层片10与下层片11接合的接合部划分,在整面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12。即,上层片10与下层片11仅通过内周接合部22来接合,该内周接合部22沿着以包围聚合物配置区域13的周围的方式设置的外周接合部21及聚合物配置区域13与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的交界设置,并且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12配置于由所述外周接合部21及内周接合部22包围的区域内的大致整面。在该方式中,在比较宽的区域内封入高吸水性聚合物12,因此即使高吸水性聚合物12吸水膨胀,聚合物配置区域13内的流动性也高,难以引起凝胶封堵产生的吸收性能的下降。

所述上层片10与下层片11的接合部可以利用从上层片10的外表面侧压缩而基于热熔敷或超声波熔敷的接合方法,也可以利用基于热熔胶粘结剂的接合方法。在基于热熔胶粘结剂的粘结中,优选通过槽口、summit(サミット)、螺旋中的任一涂布方法将粘结剂涂布成筋状或面状,并在其上散步粉粒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

所述接合部也可以向聚合物配置区域13及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这两方(即聚合物片4的整面)赋予同样的图案,但是如图14所示,在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中,为了促进向周围的聚合物配置区域13的体液扩散而优选赋予与所述聚合物配置区域13不同的图案。在图14(a)中,从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的中央部呈放射状地设置接合部26,在图14(b)中,在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中,沿着卫生巾长度方向并沿卫生巾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将接合部27设置成筋状。由此,向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4的中央部浸透的体液容易沿着各接合部26、27朝向周围的聚合物配置区域13扩散。

标号说明

1…生理用卫生巾,2…不透液性反面片,3…透液性正面片,4…聚合物片,5…纤维状吸收体,6…第二片,7…侧无纺布,8…线状弹性伸缩构件,9…包覆片,10…上层片,11…下层片,12…高吸水性聚合物,13…聚合物配置区域,14…无聚合物配置区域,15…开孔,16、17…凹部,18、19…接合部,20…划分区域,21…外周接合部,22…内周接合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