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7670发布日期:2019-12-13 18:41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能产生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是指在超高温中分离成具有负电荷的电子和具有正电荷的离子的气体。此时,电荷分离度相当地高,且整体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数相同,因此呈中性。一般来说,物质的形态分为固体、液体、气体等三种。等离子体通常被称为第四种物质形态。这是由于向固体施加能量,其会变成液体、气体,而再向该气体施加高能量时,在数万℃条件下气体会分离成电子和原子核,从而成为等离子体形态。想要制造等离子体需要通过直流、超高频、电子束等电方法来产生等离子体,然后使用磁场等来维持这种状态。等离子体具有等离子体密度、电子温度、种类(species)间的热平衡程度、产生方式、应用领域等多种分类标准,但是最基本的为通过密度和电子温度进行分类。根据热平衡程度对等离子体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局部热平衡(localthermalequilibrium,lte)和局部热非平衡(non-lte),并且局部热平衡是指等离子体粒子的整体的温度在等离子体的局部区域具有相同的热力学状态(thermodynamicstate)。用于研究或制造工艺的等离子体大体为lte或non-lte中的一个,并且,通常将前者称为热等离子体,将后者称为低温等离子体。本实用新型针对的是低温等离子体,并提出了用于提供美容装置的方案,上述美容装置能够在低温等离子体中产生大气压等离子体。大气压等离子体主要适用于物质的表面改善和涂覆、环境净化等领域,并且近年来将研究扩大到了是否能将其应用于活体和生物医学(biomedical)领域。因此,可以考虑利用大气压等离子体、且对人体无害并能携带的美容装置。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其具有更优异的结构以及综合性功能。技术方案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其包括:主体,在把手部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基体部和第二基体部;以及电极部,可装卸地安装于在上述主体的一面凹陷的安装部,并通过施加的电力来产生大气等离子体,其中,上述电极部包括:层叠的第一膜、第二膜、第三膜;以及以产生介质阻挡放电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一膜与第二膜之间的第一导电体和形成于上述第二膜与第三膜之间的第二导电体。并且,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其包括:主体,在把手部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基体部和第二基体部;以及电极部,可装卸地安装于在上述主体的一面凹陷的安装部,并通过施加的电力来产生大气等离子体,其中,上述电极部包括:层叠的第一膜、第二膜;以及以产生介质阻挡放电的方式间隔地形成于上述第一膜与第二膜之间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而且,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其包括:主体,在把手部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基体部和第二基体部;以及电极部,可装卸地安装于在上述主体的一面凹陷的安装部,并通过施加的电力来产生大气等离子体,其中,上述电极部以产生介质阻挡放电的方式包括:线状的第一导电部;以围绕上述第一导电部形成多个旋转(turn)的方式被缠绕的第二导电部;以及形成于多个上述导电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绝缘包覆部。并且,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其包括:主体,在把手部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基体部和第二基体部;以及电极部,可装卸地安装于在上述主体的一面凹陷的安装部,并通过施加的电力来产生大气等离子体,其中,上述电极部以产生介质阻挡放电的方式包括:板状的第一介电体;层叠于上述第一介电体的第二介电体;以及形成于上述第一介电体与第二介电体之间的导电性电极。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还包括:交流产生部,内置于上述主体并向上述导电部或导电性电极提供电力,上述交流产生部的频率在数khz至数十khz范围内,上述交流产生部能够以数hz至数百hz的脉冲频率,并以脉冲模式实现运转。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多个上述导电体、多个上述导电部或上述介电体中的任意一个可以电性连接于多个上述基体部中的任意一个。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在上述电极部与上述安装部之间形成有弹性体,以便在放电时使上述电极部震动而将产生的自由基(radical)向周围释放。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上述电极部形成为横向比纵向长的带状,并且,上述电极部的两侧能够可装卸地结合于上述主体。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例,上述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以被投影至一个面时相互不层叠的方式相互间隔地形成,上述多个导电体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为包括分支的至少三个以上的导电线。有益效果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具有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真皮致密度的效果,从而改善皱纹或提高皮肤的弹性。并且,能改善肤色并提高皮肤改善剂向真皮内的渗透率。而且,使用上述美容装置还能提高杀菌效果而维持皮肤的清洁。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的前面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的后面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1中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的构成图。图5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结合部以及电极部的图。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极部的俯视图。图7是沿图6中的虚线ⅳ-ⅳ切割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结合部以及电极部的图。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极部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结合部以及电极部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对于作为以下用于说明的构成要素的后缀(suffix)的“模块”以及“部”,是考虑到撰写说明书的简便而赋予或混用的,其自身不具有能互相区分的含义或作用。在本说明书中即便是互相不同的实施例,也对相同/相似的结构赋予相同/相似的附图标记,并以最初的说明代替对其的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单数的表达,在文中没有明确指出的情况下,也包括复数的表达。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的前面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的后面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1中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的构成图。参照图1至图4,美容装置100包括主体100、120和电极部130。参照图1,主体110、120构成美容装置100的外廓,且形成为使用者能握在手中的棒(bar)状。主体110、120的上表面形成有操作部140,且主体110、120的两侧表面形成有基体部(groundportion)121、122。上表面的操作部140是为了接收用于控制美容装置100的运转的命令而被操作的部分,并且上述操作部140可以包括多个输入键。输入键只要是能满足使用者能在具有触觉感觉的同时实现操作的方式(tactilemanner),即可无特别限定的使用。例如,输入键构成为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按压或触摸操作接收命令或信息的圆顶开关(domeswitch)或触摸屏、触摸板,还可以通过旋转键的转轮(wheel)或轻推(jog)方式、或者是像控制杆(joystick)一样操作的方式实现。基体部分别形成于主体110、120的两侧表面。主体110、12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基体部121,主体110、120的另一侧形成有第二基体部122。各基体部121、122通过电路板150与电极部130连接,或者基体部直接连接于电极部130。参照图2,主体110、120的背面以露出的方式配置有电极部130。并且,沿电极部130在周围可以形成有以使电极部130与皮肤间隔的方式形成的间隔部。主体110、120可以分为上部110和下部120,并且在上部形成有电极部130和操作部140,而下部120相当于以使用者能握住的方式形成的把手部,且在把手部可以形成有基体部121、122。参照图3,成为主体110、120的外廓的壳体可以包括前壳(frontcase)112、后壳(rearcase)以及电极壳115、215、315(参照图5、图8、图10)。在形成于前壳112和后壳113之间的空间,内置有各种部件。可以通过注塑合成树脂而形成壳体,或者以具有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stainlesssteel、sts)或钛(ti)等的方式形成壳体。参照图3和图4,在形成于前壳112和后壳113之间的空间内,形成有电池160、交流产生部170、控制部151以及辅助灯180。电池160可以是能进行再充电的锂-聚合物电池。电池160配置于形成在前壳112和后壳113之间的空间内,并可以向交流产生部170提供直流电(directcurrent,dc)。交流产生部170可以将直流电压转换成高压的交流电压。交流产生部170可以包括变频器(inverter)。交流电压的频率可以为数khz至数百khz。峰峰值(peaktopeak)交流电压可以为3kv至8kv。交流产生部170的输出波形可以为正弦波(sinewave)。交流产生部170能够以数hz至数khz的脉冲频率输出高电压交流脉冲。具体地,交流产生部170的驱动频率可以在数khz到数十khz的区域。交流产生部170可通过数hz到数百hz的脉冲频率来以脉冲模式进行运转。在脉冲频率以及驱动频率可以执行稳定的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barrierdischarge)。控制部151控制美容装置100的整体运转。作为一例,控制部151可以调整交流产生部170的脉冲的占空比,并可以控制交流产生部170的输出。并且,控制部151根据操作部140的输入而运转,并可以将美容装置100的运转状态显示在显示部(未图示)。控制部151可以控制辅助灯。可以利用安装在电路板150的处理器(processors)、控制器(controllers)、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s)、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s)、用于执行其他功能的电气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来实现控制部151。辅助灯180可以配置于前壳112和后壳113之间,也能够以露出的方式配置于后壳113的外部。辅助灯180由控制部151实现开/关控制,并且可以形成为紫外线发光二极管(led)或红外线led。辅助灯180能够以与脉冲的产生同步的方式亮灯。电池160可以内置于主体110、120,或者以能够从主体110、120直接装卸的方式形成。电池160可以为能够进行再充电的锂-聚合物电池。电池160可以配置于外壳的储存空间内。为了更换上述电池160,能够以相互分解/结合的方式设计上述外壳机体部和上述结合部位。电池160可以向交流产生部170提供直流电。交流产生部170可以将直流电压转换成高压的交流电压。交流产生部170可以包括变频器(inverter)。上述交流电压的频率可以为数khz至数百khz。峰峰值(peaktopeak)交流电压可以为3kv至8kv。交流产生部170的输出波形可以为正弦波(sinewave)。交流产生部170能够以数hz至数khz的脉冲频率输出高电压交流脉冲。具体地,交流产生部170的驱动频率可以在数khz到数十khz区域内。交流产生部170能够以数hz到数百hz的脉冲频率,并以脉冲模式进行运转。在该脉冲频率以及驱动频率可以实现稳定的介质阻挡放电。施加于电极部的电源通过使用脉冲宽度调制(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的脉冲,因此可以控制等离子体的放电的开/关时机。通过控制等离子体的开/关时机,可以控制离子的产生量,还可以控制根据等离子体放电的表面温度,还可以消除对电极部以及皮肤的损伤(damage)。通常在使用连续波(continuewave,cw)情况下,由于无法控制表面温度,当将等离子体使用于皮肤时有可能给皮肤造成损伤(烫伤)。并且,对于电极而言,会促进电极的氧化,而电极表面的破损有可能成为产生电弧的原因。控制部151可以调整交流产生部170的脉冲的占空比,并可以控制交流产生部170的输出。并且,上述控制部151通过开关实现运转,并可以将运转状态显示在显示部123。图5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极壳体115以及电极部130的图,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极部130的俯视图,图7是沿图6中的虚线ⅳ-ⅳ切割的状态的剖视图。电极壳体115以可装卸的方式结合于后壳113。为此,在电极壳体115的内周形成有引导凸起,并且可以在后壳113的外周形成有引导部。由此,电极壳体115可以螺纹结合或插接结合于后壳113。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极部130形成为薄板形状。电极部130可装卸地安装于在电极壳体115的一面凹陷(recess)的安装部116。电极部130通过施加的电力产生大气压等离子体。电极部130以能够产生介质阻挡放电(用于大气压等离子体)的方式具备第一导电体131和第二导电体132。电极部130由至少三个膜层叠而成,并且在第一膜133与第二膜134之间形成有第一导电体131,第二膜134与第三膜135之间形成有第二导电体132。膜可以为聚酰亚胺膜(polyimidefilm)。电极部130可以由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fcb)构成。电极部130为了在更宽的面积产生等离子体,可以形成为横向比纵向长的带状。并且,第一导电体131和第二导电体132以被投影至一个面时两者相互不层叠的方式相互间隔地形成。并且,第一导电体131和第二导电体13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具有分支的至少三个以上的导电线。此时,在相互对向的各导电线之间产生介质阻挡放电。因此,可以在更宽的面积有效地产生等离子体。第一导电体131和第二导电体132可以由如铜的导电性部件构成。在第一导电体131施加交流产生部170的阳电压,在第二导电体132施加交流产生部170的阴电压。并且,可以在第一导电体131和第二导电体132之间施加高电压交流脉冲。因此,可以在第一导电体131和第二导电体132之间产生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区域可以形成于能够在第一导电体131和第二导电体132之间维持最佳放电间距的位置。第一导电体131和第二导电体132分别从电极部130的一侧露出而连接于电路板150。并且,导电体中的任意一个连接于形成在主体110、120的第一基体部或第二基体部,另一个连接于交流产生部170。电极壳体115形成有在电极壳体115的一面凹陷的安装部116。并且,在电极部130与安装部116之间形成有弹性体119。因此,放电时电极部130会震动,并向周围释放自由基(radical)。弹性体119作为一例可以为线圈状的弹簧,但也可以为板状的弹簧。并且,电极部130可以形成为自身具有弹性的部件。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极部的变形例,电极部可以包括:第一膜、第二膜、以及在第一膜和第二膜之间形成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配置为在同一平面上相互间隔,并且各导电体之间的间距可以为数μm至数mm。此时,可以根据间距来调整大气压等离子体离子的产生量。图8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极壳体215以及电极部230的图,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极部230的俯视图。电极壳体215以可装卸的方式结合于后壳113。为此,在电极壳体215的内周形成有引导凸起,并且可以在后壳113的外周形成有引导部。由此,电极壳体215可以螺纹结合或插接结合于后壳113。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极部230形成为多个介电体相互层叠的板状。电极部230可装卸地安装于在电极壳体215的一面凹陷(recess)的安装部216。电极部230利用施加的电力产生大气压等离子体。电极部230以能够产生介质阻挡放电(用于大气压等离子体)的方式具备第一介电体231、第二介电体232以及导电性电极233。介电体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向皮肤露出。并且,导电性电极233可以形成于介电体中的任意一个的一面。第一介电体231的厚度为数百μm至数mm。第一介电体231具有足够的厚度,以能抑制非正常放电。第一介电体231的材料可以为陶瓷或硅。第二介电体232的材料可以为陶瓷或硅。导电性电极233的厚度可以为数μm至数百μm。导电性电极233的材料可以为金、银、铜或钼-锰合金。可以在第二介电体232涂覆导电性物质后,通过热处理来形成导电性电极233。优选地,导电性电极233的厚度可以为10至15μm。导电性电极233可以形成为薄的导电性图案或薄的板状。电极壳体215形成有在电极壳体215的一面凹陷的安装部216。并且,在电极部230与安装部216之间形成有弹性体219。因此,放电时电极部230会震动,并向周围释放自由基。弹性体219作为一例可以为线圈状的弹簧,但也可以为板状的弹簧。并且,电极部230可以形成为自身具有弹性的部件。图10是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极壳体315以及电极部330的图。电极壳体315以可装卸的方式结合于后壳113。为此,在电极壳体315的内周形成有引导凸起,并且可以在后壳113的外周形成有引导部。由此,电极壳体315可以螺纹结合或插接结合于后壳113。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极部330形成为两个线(wire)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形状。电极部330可装卸地安装于在电极壳体315的一面凹陷(recess)的安装部316。电极部330利用施加的电力产生大气压等离子体。电极部330以能够产生介质阻挡放电(用于大气压等离子体)的方式具备第一导电部331和第二导电部332。电极部330可以包括:第一导电部331,其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形成为线状;以及第二导电部332,其沿上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以围绕上述第一导电部331形成多个旋转(turn)的方式缠绕的线状的第二导电部332。上述第一导电部331和上述第二导电部332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绝缘包覆部。上述第一导电部331与上述第二导电部332以紧贴的方式配置而成,并且在上述第一导电部331和上述第二导电部332之间可以产生介质阻挡放电。上述导电部中的任意一个连接于交流产生部170,另一个可以电性连接于基体部。上述第一导电部331和上述第二导电部332可以分别包括绝缘包覆部。上述第一导电部331可以包括导电性线和绝缘包覆部,上述第二导电部332可以包括导电性线和绝缘包覆部。上述绝缘包覆部的厚度可以为20μm至200μm。优选地,上述绝缘包覆部的厚度设置为薄,但是上述绝缘包覆部的厚度太薄时,有可能发生介质击穿(dielectricbreakdown)。上述第一导电部331和上述第二导电部332的直径可以为0.5mm至2mm。上述第一导电部331的厚度可以根据提供柔韧性的程度来进行选择。第一导电部331和上述第二导电部332分别缠绕时,优选地,上述第一导电部331和上述第二导电部332的直径相同。上述导电部的材料可以为铜,绝缘包覆部的材料可以为搪瓷(enamel)。为了介质阻挡放电,上述第一导电部331或上述第二导电部332中的一个涂覆有绝缘包覆部。另一方面,上述第一导电部331或上述第二导电部332可以均涂覆有绝缘包覆部。此时,介电常数提高,从而能诱导等离子体的稳定放电。上述第一导电部331连接于交流产生部170,上述第二导电部332接地。在介质阻挡放电中,为了维持一定的电极之间的间距,作为导电部使用紧贴并缠绕的导电性线。因此,不需要进行其他的构图工艺(patterningprocess),也能轻易的形成介电体放电电极。上述第一导电部331和上述第二导电部332可以相互缠绕成螺旋(helical)形。可以在第一导电部331施加交流产生部170的阳电压,在第二导电部332施加交流产生部170的阴电压。可以在上述第一导电部331和第二导电部332之间施加高电压交流脉冲。因此,可以在第一导电部331和第二导电部332之间产生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产生区域可以形成于能够从导电部的对称轴维持最佳放电间距的位置。相比于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平面电极,相互缠绕的形状的导电部施加更高的电场。因此,可以减少放电起始电压(firingvoltage)。并且,作为导电部使用具有柔韧性的导线,因此可以变形为多种形状,并可以轻易进行制造而节省成本。电极壳体315形成有在电极壳体315的一面凹陷的安装部316。并且,在电极部330与安装部316之间形成有弹性体319。因此,放电时电极部330会震动,并向周围释放自由基。弹性体319作为一例可以为线圈状的弹簧,但也可以为板状的弹簧。并且,电极部330可以形成为自身具有弹性的部件。为了比较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美容装置100与现有的皮肤改善剂的性能,如以下表所示,对实验组a和实验组b进行临床实验后,评价了皮肤美白和皱纹改善性能。表1实验组a实验组b美白效果改善22.69%改善3.26%皱纹改善效果改善44.24%改善12.24%表1的结果为分别选择20名35岁以上的成人女性后,实验了6周的结果。实验组a在6周的实验期间内每天晚上洗脸后,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美容装置100,做从脸颊的内侧朝外侧推动的按摩后,均匀地涂抹“芦荟舒缓啫喱(aloeverasoothinggel)”,并使其被吸收。实验组b在6周内每天晚上洗脸后在与实验组a相同的部位涂抹“芦荟舒缓啫喱”并使其被吸收。除了上述被实验产品以外,在实验期间内一律禁止使用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功能性化妆品或美容装置,并且也禁止了面膜或按摩等施术。美白效果是使用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连续3次检测均一的照明和相同的位置而得到的平均值,由此检测20名的肤色后算出最终的平均值。皱纹改善效果是使用称为“皮肤快速三维成像系统(primoslite)”的实验设备连续3次拍摄右侧眼角皱纹,并用3d匹配的结果,由此检测出20名的肤色后算出最终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相比于向皮肤供给营养和水分的现有的皮肤改善剂,使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美容装置100,能提高皮肤改善剂的渗透皮肤效果,从而可以确认提高皮肤美白以及皱纹改善效果。如上所述的利用等离子体的美容装置并不会被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和方法所限定,并且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构成为能够以进行多种变形的方式与各实施例的全部或一部分进行选择性地组合。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