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中医养生知识库的自我健康评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51026发布日期:2018-09-15 00:01阅读:7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中医养生知识库的自我健康评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日益增强,但是工作压力增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大众消费结构的升级、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等等,导致的民众身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从而使得民众健康意识逐步提升,对健康养生的需求逐年增加。

中医传统理论的经络理论,已经被实用证明对应于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物理与化学平衡,脉搏和脉象对应于不同经络的参数,可以作为诊疗的依据。中医根据脉象、人体外观、体温、舌苔性状等等体征,按照中医五行数理理论,通过与现代模糊学的0和1相同的阴阳二分状态及转换态,看病检测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验证,被证明为实验科学。经络理论对应的针灸检测技术,已经被欧美国家承认,也被证明为实验科学。

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已经实现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参与人体体征及健康参数的监测监控,人体埋入或者携带电子传感器(探头)监控体温、血压、脉搏次数、血糖等人体参数,已经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远距离的参数监测和记录,用于心脏病、糖尿病的预防监控和紧急检测。电子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被证明是可以参与人类健康检测的重要的成熟的辅助手段。依据中医理论,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机智能终端的最新发展成果,将脉搏强度、脉象波形、人体外观、体温、血压等人体参数,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形成数据库,通过调查问卷、病症自诊借助中医治病理论,将以上参数建立起与人体器官和疾病的准确的对应关系,借助软件计算技术和程序,得到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整体性诊疗判断结论,再结合中医健康养生规则按照天时、地利、人和全方位给出健康养生方案。

《黄帝内经》是最早的把人按体质进行区分的医学著作。它按照五行和五音把人分为木形体质、火形体质、土形体质、金形体质和水形体质。我国当前的体检中心在检测人体健康的时候,测试指标不同、测试方法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系统,检测指标单一,检测操作繁琐、流程长,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偏高。并且仅检测人体生理指标,缺乏心理检测、疾病筛查、中医辨识等项目,不能完整体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能完整为人体体质检测提供准确统一资料的系统尚未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完整的人体体质健康自测系统,将所有测试项目集成在一起,从而对人体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提高人体健康检测速度和质量,为人体健康评测提供全面、统一的技术支持的基于中医养生知识库的自我健康评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中医养生知识库的自我健康评测方法,包括移动操作软件、数据服务器和人体诊断外设,所述的评测方法操作步骤为:

(1)所述的人体诊断外设对应安装到诊断人上,对诊断人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模数转换;

(2)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人体诊断外设检测的数据传输到移动操作软件中;

(3)移动操作软件对于接收到的检测数据传输到数据服务器。进行数据记录和建立养生知识库;

(4)所述的数据服务器内导入保存有丰富的专家、达人和百科的养生知识;

(5)根据步骤(3)中的检测数据对比步骤(4)中的养生知识,对个人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展示,并给出最优健康营养师的养生方案;

(6)通过移动操作软件,显示养生方案于诊断人观读和运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人体诊断外设包括精密人体诊断电子传感器、电磁波不接触诊断探头和接触式精密探头。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数据采集包括身高、体重、体成分、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心理问知、反应时、血压、心率、握力、拉力、蹬力、骨密度、中医识别、血糖和血氧项目数据的采集。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养生知识库包括中医药知识库、五行养生知识库和体质养生知识库。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步骤(4)中的专家、达人和百科的养生知识,通过不断地数据采集专家、达人、百科养生知识的更新让养生方案更加丰富、更加来源于实际生活。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采集到的专家、达人、百科养生知识通过数据挖掘算法提炼其中的知识要点,并进行数据清理和整合,去除错误经验,保留有效养生方案,利用用户的参与点赞、评论、实践进行补充矫正。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移动操作软件还包括问卷调查,增加养身、养心、养财调查问卷综合评估汇总个人健康信息,给出全方位的评估结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问卷调查全面采集分析诊断人所具有的身、心、财数据,结合日常作息习惯,按照时辰养生规则进行合理匹配、提醒,消费提取个人爱好购物习性,同时也监测是否不适合本人体质的不当或过多消费。

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依据中医理论,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机智能终端的最新发展成果,将脉搏强度、脉象波形、人体外观、体温、血压等人体参数,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形成数据库,通过调查问卷、病症自诊借助中医治病理论,将以上参数建立起与人体器官和疾病的准确的对应关系,借助软件计算技术和程序,得到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整体性诊疗判断结论,再结合中医健康养生规则按照天时、地利、人和全方位给出健康养生方案,提供一套完整的人体体质健康自测系统,将所有测试项目集成在一起,从而对人体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提高人体健康检测速度和质量,为人体健康评测提供全面、统一的技术支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评测方法系统架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中医养生知识库的自我健康评测方法,包括移动操作软件、数据服务器和人体诊断外设,所述的评测方法操作步骤为:

(1)所述的人体诊断外设对应安装到诊断人上,对诊断人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模数转换;

(2)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人体诊断外设检测的数据传输到移动操作软件中;

(3)移动操作软件对于接收到的检测数据传输到数据服务器。进行数据记录和建立养生知识库;

(4)所述的数据服务器内导入保存有丰富的专家、达人和百科的养生知识;

(5)根据步骤(3)中的检测数据对比步骤(4)中的养生知识,对个人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展示,并给出最优健康营养师的养生方案;

(6)通过移动操作软件,显示养生方案于诊断人观读和运用。

所述的人体诊断外设包括精密人体诊断电子传感器、电磁波不接触诊断探头和接触式精密探头。

所述的数据采集包括身高、体重、体成分、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心理问知、反应时、血压、心率、握力、拉力、蹬力、骨密度、中医识别、血糖和血氧项目数据的采集。

所述的养生知识库包括中医药知识库、五行养生知识库和体质养生知识库。

步骤(4)中的专家、达人和百科的养生知识,通过不断地数据采集专家、达人、百科养生知识的更新让养生方案更加丰富、更加来源于实际生活。

采集到的专家、达人、百科养生知识通过数据挖掘算法提炼其中的知识要点,并进行数据清理和整合,去除错误经验,保留有效养生方案,利用用户的参与点赞、评论、实践进行补充矫正。

所述的移动操作软件还包括问卷调查,增加养身、养心、养财调查问卷综合评估汇总个人健康信息,给出全方位的评估结果。

所述的问卷调查全面采集分析诊断人所具有的身、心、财数据,结合日常作息习惯,按照时辰养生规则进行合理匹配、提醒,消费提取个人爱好购物习性,同时也监测是否不适合本人体质的不当或过多消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据中医理论,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机智能终端的最新发展成果,将脉搏强度、脉象波形、人体外观、体温、血压等人体参数,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形成数据库,通过调查问卷、病症自诊借助中医治病理论,将以上参数建立起与人体器官和疾病的准确的对应关系,借助软件计算技术和程序,得到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整体性诊疗判断结论,再结合中医健康养生规则按照天时、地利、人和全方位给出健康养生方案,提供一套完整的人体体质健康自测系统,将所有测试项目集成在一起,从而对人体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提高人体健康检测速度和质量,为人体健康评测提供全面、统一的技术支持。

通过自诊进行个人病症自检、身心财三大方面的全面调查问卷进行个人信息采集,同时app在个人作息、购物进行记录;通过丰富的专家、达人和百科养生知识;数据管理对个人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展示,并给出最优健康营养师的养生方案;提供养生方案涉及到的绿色产品、养生服务提供落地厂商和产品,全方位健康信息采集,中医健康自诊,专家养生方案推荐,养生效果回访,以周期性循环提供健康服务。

设计和建造一套智慧中医养生平台,一个基于网络服务的基于中医养生知识库的自我健康评测终端网。

1、开发app和智能外设,精密人体诊断电子传感器,无线传输或者有线传输。包括电磁波不接触诊断探头,接触式精密探头。用于对脉象强度波形、外貌体征、体温、血压、血糖等参数的信号采集和模数转换。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非接触式或者接触式诊断监控,实现对全社会所有人的网络化适时连续采集人体健康参数数据。

2、开发基于开放式的数据总线管理的养生知识库系统,用于记录和建立养生知识库。

3、基于云计算的诊疗软件开发和运用。

4、一体化健康养生服务和产品精准配。

本发明方法通过中医自诊、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客户的大致身心财情况,为健康养生方案推荐提供充足信息数据。

专家、达人和百科养生知识通过不断丰富,利用数据处理技术筛选挖掘其中知识为养生方案提供可参考,可操作的实际案例,并不断改进更新。

养生服务和产品的供应利用用户检测结果进行精准的匹配,并不断地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更新丰富。

个人数据管理综合展现跟进用户健康养生效果,交互式终端产品配合全生命周期智能中医专家辅助决策方法,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健康养生服务。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