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发电保健项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5578发布日期:2018-10-02 18:20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保健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发电保健项链。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颈项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位,它是头部与躯体联系的纽带;是心脏向头部供血的营养通道;是脊髓、神经和经络上下传递信息的唯一通路。因此,如果颈部发生病变,将直接影响脑部供血,造成脑部缺血、缺氧,甚至导致脑部疾病。进而又因脑部病变,可诱发或加重其它疾病;同时还会因上下信息传导障碍,而影响机体其它脏器、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久而久之,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疾”中,颈椎病高居第二位。目前我国报道该病的发病率连年提高,全国有5亿患者,每年用于颈椎病治疗的费用高达数10亿美元。“百病从颈生”,颈椎病可引发植物神经紊乱,导致支配脏腑器官病变,直接诱发全身300多种疾病发生。现代人长期低头使用手机,更是加速颈椎病的形成,导致人们经常头晕目眩、精神萎靡以及失眠健忘,严重者更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因此,保护颈部健康就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头等大事。

采用微电流刺激神经能够有效放松紧绷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能够有效缓解颈部疾病,达到保健的效果。然而现在的微电流保健仪都需要安装电池或者外接电源,使用不便,不能随时随地对人体进行保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发电保健项链。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发电保健项链,包括项链本体、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自发电链坠,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自发电链坠分别安装在项链本体上;

所述自发电链坠包括空心的球形外壳和实心的球形芯体,所述球形芯体位于球形外壳内,所述球形外壳的内表面附着有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内表面附着有第一摩擦层;所述球形芯体的外表面附着有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外表面附着有第二摩擦层;所述第一摩擦层与第二摩擦层的摩擦电极序不同,第一摩擦层的内径大于第二摩擦层的外径;

所述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通过第二导电线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自发电链坠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安装在球形外壳的外表面,所述项链本体与基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电线内嵌在项链本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线贯穿球形外壳、第一导电层和第一摩擦层,第一导线与球形外壳、第一导电层和第一摩擦层绝缘,第一导线与球形外壳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的厚度为50nm至500μm。

优选的,所述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的厚度为500nm至50μm。

优选的,所述第一摩擦层和第二摩擦层的厚度为5μ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能够将人体走路、跑步等移动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且作用在颈部;通过微电流对人体进行电刺激,进而有效放松紧绷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能够有效缓解颈部疾病,达到保健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自发电链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项链本体;200-第一电极;300-第二电极;400-自发电链坠;401-球形外壳;402-第一导电层;403-第一摩擦层;404-第二摩擦层;405-第二导电层;406-球形芯体;407-第一导线;408-第二导电线;409-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释。

本发明的自发电链坠利用了在摩擦电极序中的极性存在差异的第一摩擦层403和第二摩擦层404接触时产生表面电荷转移的现象,能够高效的将各个方向的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本发明中所述的“摩擦电极序”,是指根据材料对电荷的吸引程度将其进行的排序,两种材料在相互接触摩擦的瞬间,在摩擦面上负电荷从摩擦电极序中极性较正的材料表面转移至摩擦电极序中极性较负的材料表面。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统一的理论能够完整的解释电荷转移的机制,一般认为,这种电荷转移和材料的表面功函数相关,通过电子或者离子在摩擦面上的转移而实现电荷转移。需要说明的是,摩擦电极序只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统计结果,即两种材料在该序列中相差越远,接触后所产生电荷的正负性和该序列相符合的几率就越大,而且实际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材料表面粗糙度、环境湿度和是否有相对摩擦等。

本发明中所述的“接触电荷”,是指在两种摩擦电极序极性存在差异的材料在接触摩擦并分离后其表面所带有的电荷,一般认为,该电荷只分布在材料的表面,分布最大深度不过约为10纳米。需要说明的是,接触电荷的符号是净电荷的符号,即在带有正接触电荷的材料表面的局部地区可能存在负电荷的聚集区域,但整个表面净电荷的符号为正。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发电保健项链,包括项链本体100、第一电极200、第二电极300和自发电链坠400,第一电极200、第二电极300和自发电链坠400分别安装在项链本体100上;自发电链坠400包括空心的球形外壳401和实心的球形芯体406,球形芯体406位于球形外壳401内,球形外壳401的内表面附着有第一导电层402,第一导电层402的内表面附着有第一摩擦层403;球形芯体406的外表面附着有第二导电层405,第二导电层405的外表面附着有第二摩擦层404;第一摩擦层403与第二摩擦层404的摩擦电极序不同,第一摩擦层403的内径大于第二摩擦层404的外径;第一电极200通过第一导线407与第二导电层405电连接;第二电极300通过第二导电线408与第一导电层402电连接。

当人体产生移动时,带动自发电链坠400发生移动,实心的球形芯体406就会在空心的球形外壳401内发生移动和碰撞,第一摩擦层403和第二摩擦层404会发生直接接触,由于第一摩擦层403与第二摩擦层404的摩擦电极序不同,第一摩擦层403和第二摩擦层404之间就产生了接触电荷,第一摩擦层403上的电荷经由第一导电层402收集再经过第二导电线408传导给第二电极300;第二摩擦层404上的电荷经由第二导电层405收集再经过第一导线407传导给第一电极200;因此在第一电极200与第二电极300之间产生一个电势差。第一电极200和第二电极300分别与人体接触,进而对人体进行微放电刺激。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线407位于球形外壳401内部分的长度要适当,不应该限制球形芯体406在球形外壳401中的自由运动。

常规的绝缘材料都具有摩擦电特性,均可以作为制备本发明第一摩擦层403和第二摩擦层404的材料,此处列举一些常用的有机物绝缘材料并按照摩擦电极序由正极性到负极性排序:苯胺甲醛树脂、聚甲醛、乙基纤维素、聚酰胺(pa)、羊毛及其编织物、蚕丝及其织物、纸、聚乙二醇丁二酸酯、纤维素、纤维素醋酸酯、聚乙二醇己二酸酯、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再生纤维素海绵、棉及其织物、聚氨酯弹性体、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木头、硬橡胶、醋酸酯、人造纤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酯(涤纶)、聚异丁烯、聚氨酯弹性海绵、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醇缩丁醛、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氯丁橡胶、天然橡胶、聚丙烯腈、聚(偏氯乙烯-co-丙烯腈)、聚双酚a碳酸酯、聚氯醚、聚偏二氯乙烯、聚(2,6-二甲基聚亚苯基氧化物)、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二苯基丙烷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聚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三氟氯乙烯、聚四氟乙烯(ptfe)。为了增加接触电荷的产生效率,第一摩擦层403采用聚酰胺涂层,第二摩擦层404采用聚氯乙烯涂层。以球形外壳401的直径为2cm,球形芯体406的直径为1cm的自发电链坠400为例,步行状态下,能够产生0.5v左右的电压,进而对人体产生合适的微电流刺激。第一导电层402和第二导电层405只需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即可,优选为镀金层或者镀银层。

为了保证自发电链坠400与项链本体100连接的稳定性,自发电链坠400还包括基座409,基座409安装在球形外壳401的外表面,项链本体100与基座409连接。

为了增加美观性和导电线路的稳定性,第一导线407和第二导电线408内嵌在项链本体100内。

为了避免本发明进水短路失效,第一导线407贯穿球形外壳401、第一导电层402和第一摩擦层403,第一导线407与球形外壳401、第一导电层402和第一摩擦层403绝缘,第一导线407与球形外壳401密封连接。

为了让摩擦层产生的电荷能够更好地传递到导电层上,第一摩擦层403和第二摩擦层404的厚度为50nm至500μm为宜,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选择。当第一摩擦层403采用聚酰胺涂层,第二摩擦层404采用聚氯乙烯涂层时,第一摩擦层403和第二摩擦层404的厚度为5μm左右,能够有较好的电压输出。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