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及公交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5576发布日期:2018-10-02 18:20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及公交车。



背景技术:

公共汽车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大众运输工具。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和地域不断增加,对公共交通的需求量相应快速增长,要求公共交通企业投入更多的客车。

现有技术的公共汽车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公共汽车的乘客经常有老年乘客或者行动不便的乘客,出门需要依靠轮椅,而坐轮椅上、下公共汽车,需要将老年乘客或者行动不便的乘客扶起来,将轮椅折叠后搬上公共汽车,再将老年乘客或者行动不便的乘客扶上或者背上公共汽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轮椅难以固定,容易发生危险。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将轮椅平稳地运送至公交车上的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现有技术中的无法将轮椅平稳地运输至公交车上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包括升降平台;

所述升降平台包括台面和升降机构;

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部与公交车的底面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的底部与所述台面的顶面连接,所述升降机构能够带动所述台面沿竖直方向进行升降;

所述台面顶面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制轮椅移动的限位机构。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台面顶面边缘与所述升降机构底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顶部与公交车底面连接;

所述边缘位于所述台面顶面与公交车底面接触的位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台面顶面顶角与所述升降机构底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顶部与公交车底面连接;

所述顶角位于所述台面顶面与公交车底面接触位置的两侧。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升降机构采用直线升降机构;

所述直线升降机构包括与公交车底面连接的上升降台、交叉升降组件以及与所述台面顶面连接的下升降台;

所述交叉升降组件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展开或者收缩,带动台面下降或者上升。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台面顶面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下升降台的第一凹槽。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采用气缸,所述气缸通过第一控制按钮控制启停。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台面顶面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限位机构的第二凹槽,且所述限位机构为可伸缩限位机构。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可伸缩限位机构采用限位挡板;

所述限位挡板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展开或者收缩,用于限制所述轮椅的移动。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采用电机,所述电机通过第二控制按钮控制启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包括升降平台;所述升降平台包括台面和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部与公交车的底面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的底部与所述台面的顶面连接,所述升降机构能够带动所述台面沿竖直方向进行升降;所述台面顶面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制轮椅移动的限位机构;

使用时,乘坐轮椅的乘客上车时,通过升降机构将台面降至与地面平齐的位置,将轮椅推上来后,限位机构上移,卡住轮椅,再通过升降机构将台面降至与公交车底面平齐的位置,将轮椅推上公交车;乘坐轮椅的乘客下车时,将轮椅推至台面上,限位机构上移,卡住轮椅,通过升降机构将台面降至与地面平齐的位置,将轮椅推下去后,再通过升降机构将台面升至与公交车底面平齐的位置。

其中需要着重说明的是,通过升降机构带动台面沿竖直方向升降,且通过限位机构卡住轮椅,通过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将轮椅移动至公交车上,省时省力,而且轮椅不会滑落,能够将轮椅平稳运送至公交车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交车,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现有技术中的无法将轮椅平稳地运输至公交车上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公交车,包括车身、位于所述车身底部的车轮以及所述的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

所述车身上设置有上车门和下车门,所述上车门和所述下车门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车身上;

所述台面通过升降机构与所述上车门处的车身底面和所述下车门处的车身底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公交车,包括车身、位于所述车身底部的车轮以及所述的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所述车身上设置有上车门和下车门,所述上车门和所述下车门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车身上;所述台面通过升降机构与所述上车门处的车身底面和所述下车门处的车身底面连接;

该公交车与上述两种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所具有的优势相同,此外,公交车的上车门处的车身底面和公交车的下车门处的车身底面均设置有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这样乘客无论在上、下车的时候均可以移动轮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的升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的台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基于图1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种公交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基于图2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种公交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台面;101-第一凹槽;102-第二凹槽;200-升降机构;201-上升降台;202-交叉升降组件;203-下升降台;300-限位机构;400-车身;500-上车门;600-下车门;700-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结构参照图1-图4: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的升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的台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基于图1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种公交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基于图2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种公交车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包括升降平台;升降平台包括台面100和升降机构200;升降机构200的顶部与公交车的底面连接,升降机构200的底部与台面100的顶面连接,升降机构200能够带动台面100沿竖直方向进行升降;台面100顶面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制轮椅移动的限位机构300;

使用时,乘坐轮椅的乘客上车时,通过升降机构200将台面100降至与地面平齐的位置,将轮椅推上来后,限位机构300上移,卡住轮椅,再通过升降机构200将台面100降至与公交车底面平齐的位置,将轮椅推上公交车;乘坐轮椅的乘客下车时,将轮椅推至台面100上,限位机构300上移,卡住轮椅,通过升降机构200将台面100降至与地面平齐的位置,将轮椅推下去后,再通过升降机构200将台面100升至与公交车底面平齐的位置。

其中需要着重说明的是,通过升降机构200带动台面100沿竖直方向升降,且通过限位机构300卡住轮椅,通过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将轮椅移动至公交车上,省时省力,而且轮椅不会滑落,能够将轮椅平稳运送至公交车上。

请继续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可选方案中,台面100顶面边缘与升降机构200底部连接,边缘位于台面100顶面与公交车底面接触的位置,顶角位于所述台面100顶面与公交车底面接触位置的两侧,升降机构200的顶部与公交车的底面连接;通过一个升降机构200将台面100进行升降,结构简单,可操作性高。

请继续参考图4,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可选方案中,台面100顶面顶角与升降机构200底部相连,顶角位于台面100顶面与公交车底面接触位置的两侧,升降机构200的顶部与公交车的底面连接。该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与第一种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具有第一种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的所有优势,区别仅在于该升降机构200设置在台面100顶面靠近公交车的两个顶角处,使得台面100能够平稳升降。

具体地,下面针对本实施例中的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各个具体结构作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升降机构200采用直线升降机;直线升降机包括与公交车底面连接的上升降台201、交叉升降组件202以及与台面100顶面边缘处连接的下升降台203;交叉升降组件202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展开或者收缩,带动台面100下降或者上升。具体地,台面100顶面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凹槽101,第一凹槽101内设有下升降台203;相应的,公交车底面内设置有容纳槽,该上升降台201设置在容纳槽内部。该台面100顶面设置有凹凸不平的防滑层,该防滑层用于防止轮椅在台面100表面滑动。更加具体地,第一驱动装置采用气缸,气缸通过第一控制按钮控制启停。

其中为了保证轮椅放上台面100后,台面100不会由于轮椅的重量而倾斜,将下升降台203和第一凹槽101的连接处的两侧设置两个固定装置,用于将台面100更好的与下升降台203进行固定,防止台面100倾斜,优选地,固定装置采用角钢,两个角钢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凹槽101进行固定。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气缸驱动直线升降机,控制交叉升降组件202进行升降,带动台面100上、下移动,以运送轮椅。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台面100顶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02,第二凹槽102内设有可伸缩的限位机构300。具体地,限位机构300采用限位挡板;限位挡板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展开或者收缩,以限制轮椅的移动范围。该限位挡板采用两个U字形挡板或两个C字形挡板,U字形挡板或C字形挡板的开口处用于容纳轮椅的两个轮子,防止轮椅的轮子滑出台面100之外。更加具体地,第二驱动装置采用电机,电机通过第二控制按钮控制启停。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第二控制按钮控制电机对限位挡板的伸缩进行控制,实现对轮椅的两个轮子进行限位,防止其滑动至台面100外部,提高安全性能。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公交车,包括车身400、位于车身400底部的车轮700以及的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车身400上设置有上车门500和下车门600,上车门500和下车门600均可转动地安装在车身400上;台面100通过升降机构200与上车门500处的车身400底面和下车门600处的车身400底面连接;

该公交车与上述两种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所具有的优势相同,此外,公交车的上车门500处的车身400底面和公交车的下车门600处的车身400底面均设置有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这样乘客无论在上、下车的时候均可以移动轮椅。

需要指出的是,该公交车还具有其他结构,例如公交车座椅、公交车扶手以及公交车车窗等,但均已作为现有技术公开过,在此就不赘述。

请继续参照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公交车,包括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上车门500、下车门600以及车身400;该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包括升降平台,该升降平台包括台面100和升降机构200;升降机构200设置在台面100顶面靠近车身400的边缘处以及上车门500处车身400的底面或下车门600处车身400的底面之间,且能够带动台面100沿竖直方向进行升降;台面100顶面上设置有可伸缩的限位机构300,以限制轮椅的移动范围。

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公交车,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上车门500、下车门600以及车身400;该公交车辅助运送装置,包括升降平台,该升降平台包括台面100和升降机构200;升降机构200设置在台面100顶面靠近车身400的顶角处以及上车门500处车身400的底面或下车门600处车身400的底面之间,且能够带动台面100沿竖直方向进行升降;台面100顶面上设置有可伸缩的限位机构300,以限制轮椅的移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S001:上车时,按动第一控制按钮,通过气缸控制升降机构200带动台面100下降至地面,将轮椅推上台面100,按动第二控制按钮,通过电机控制限位机构300展开,卡住轮椅的轮子;

SOO2:按动第一控制按钮,通过气缸控制升降机构200带动台面100上升至与公交车底面平齐处,将轮椅推上公交车,至此,一个推轮椅上车的过程结束;

SOO3:下车时,将轮椅推上台面100,按动第二控制按钮,通过电机控制限位机构300展开,限制轮椅的滑动;

SOO4:按动第一控制按钮,通过气缸控制升降机构200带动台面100下降至地面,将轮椅推下公交车,再次通过电机控制限位机构300收缩,不再限制轮椅的滑动,至此,一个推轮椅下车的过程结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