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颈部置管的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8888发布日期:2018-12-14 22:06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用于颈部置管的托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病人支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颈部置管的托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颈部穿刺的方式是病人仰卧、去枕;肩下垫薄枕;头转向左侧或者右侧;然后头向下低(15°~30°),并保持这个位置,使得颈内静脉充盈,以便穿刺成功,且可避免并发气栓。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病人在颈部穿刺时,颈部容易晃动,导致穿刺失败。2、穿刺时,需要使用到穿刺针等医疗器械;现有技术中,调整好病人的头部姿势后,还需要去将需要用到的医疗器械拿来,非常的麻烦;另外,假如穿刺过程中需要用到其他的医疗器械,还需要旁边的医护人员递送,也非常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颈部置管的托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病人在颈部穿刺时,颈部容易晃动,导致穿刺失败;以及取拿医疗器械麻烦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

用于颈部置管的托架,包括伸缩支架和用于固定头部以及盛装医疗器械的头部固定结构,伸缩支架的下端设有固定夹;头部固定结构上设有与伸缩支架转动连接的转动块,伸缩支架上设有用于固定转动块的固定件;头部固定结构内设有液体腔,且液体腔内位于头部固定结构的下部;液体腔内设有消毒液;液体腔的腔壁上设有喷液管和带盖的进液口;挤压头部固定结构下部,液体腔内的消毒液可从喷液管喷出。

本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案能够通过伸缩支架来调节头部固定结构与病人头部之间的距离,进而对穿刺病人的头部进行固定,防止病人在穿刺过程中,头部晃动而造成穿刺失败而增加病人的痛苦。

2、本方案中的头部固定结构在固定头部的同时,还能够对医疗器械进行收集和盛放,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操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调整好病人的头部姿势后,再去取拿医疗器械的问题。

3、本方案中的头部固定结构是压在病人的侧脸上,不会挡住客户的口鼻,影响病人的呼吸。

4、液体腔的设置,使得头部固定结构内部有一定的空间,相比于实心结构,本方案中的头部固定结构与病人头部接触的部分会更软,更容易挤压变形。在向下调节伸缩支架时,病人的脸部逐渐与头部固定结构接触,能够按压液体腔内的消毒液,进而使得消毒液从喷液管喷向病人颈部,实现颈部消毒。因此,液体腔的设置,即提高了头部固定结构下部的柔软度,还便于对病人的颈部消毒。

综上,保证了在固定病人头部的过程中,实现对病人颈部的消毒。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头部固定好后,再喷涂消毒液,然后进行擦拭;本方案更加的方便,且更利于缩短穿刺前所做准备工作的时间。

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头部固定结构包括位于上部的托盘和位于下部的按压层;转动块固定在托盘上;按压层位于托盘的底面。

使用的过程中,按压层会与脸部接触,然后再托盘的支撑下对脸部进行压紧定位。而托盘能够对医疗器械进行收集放置,非常的方便。

优选方案二: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优化,按压层包括软硅胶垫块,且软硅胶垫块位于托盘的底面;软硅胶垫块与头部接触的面为弧形面。

进一步简单的实现了对头部的压紧定位动作;具体使用的时候,软硅胶垫块会与头部接触,保证了舒适度。

优选方案三:作为对优选方案二的进一步优化,软硅胶垫块为多个,且软硅胶垫块滑动连接在托盘的底面。

将软硅胶垫块滑动连接在托盘的底面,进而使得多个软硅胶垫块之间的距离可以自由的调节;例如:软硅胶垫块为两块时,若需要对脸部较大的病人,则可以调节两个软硅胶垫块之间的距离,进而将头部的上端(即远离颈子的一端)和下端(即靠近颈子的一端)压住,保证对头部更好的固定。

优选方案四:作为对优选方案二的进一步优化,液体腔位于软硅胶垫块内,且液体腔远离托盘的底面设置。

压住病人头部的软硅胶垫块有部分内设置有液体腔,里面的消毒液使得与皮肤接触的软硅胶垫块更软,而且还能够随着病人的脸部进行一定的变形,进而软硅胶垫块与病人脸部充分接触,也保证了病人与软硅胶垫块接触的舒适度。在向下调节伸缩支架时,病人的脸部逐渐与软硅胶垫块接触,能够挤压液体腔内的消毒液,进而使得消毒液从喷液管喷向病人颈部,实现颈部消毒。

优选方案五:作为对优选方案四的进一步优化,伸缩支架包括外套管和滑动连接在外套管内的内套管;外套管的管壁内还设有齿轮腔,且齿轮腔与内套管内部连通;齿轮腔内设有齿轮,齿轮的中心固定有转轴,转轴伸出齿轮腔且与齿轮腔的腔壁转动连接;转轴位于齿轮腔外的一端上固定有手柄;内套管的管壁上固定有用于与齿轮啮合的齿条。

进一步简单的实现了医护人员对伸缩支架的自由调节;具体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手柄,手柄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齿条向上或向下运动;进而便于医护人员调节头部固定结构与病人脸部之间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颈部置管的托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外套管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的软硅胶垫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伸缩支架1、外套管11、齿轮腔111、齿轮1111、竖向槽112、内套管12、齿条121、头部固定结构2、托盘21、转动块211、固定件212、软硅胶垫块22、弧形面221、液体腔222、喷液管2221、进液口2222、固定夹3。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

用于颈部置管的托架,包括伸缩支架1和用于固定头部以及盛装医疗器械的头部固定结构2;伸缩支架1包括外套管11和滑动连接在外套管11内的内套管12;外套管11的上部管壁内还设有齿轮腔111,且齿轮腔111与内套管12内部连通;齿轮腔111内设有齿轮1111,齿轮1111的中心固定有转轴,转轴伸出齿轮腔111且与齿轮腔111的腔壁转动连接;转轴位于齿轮腔111外的一端上固定有手柄;内套管12的管壁上固定有用于与齿轮1111啮合的齿条121;为了便于齿条121与齿轮1111啮合,如图2所示,在外套管11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外套管11的竖向中心线平行的竖向槽112,齿条121位于竖向槽112内;齿轮腔111具体与竖向槽112连通。

外套管11的下端固定有固定夹3,该固定夹3为金属夹,主要是用于夹持在床边栏杆上,金属夹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栏杆柱子相配合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内壁上固定有橡胶层。

伸缩支架1的上端设有转动口,头部固定结构2上设有伸入转动口内的转动块211,且转动块211与转动口的内壁转动连接;伸缩支架1上设有用于固定转动块211的固定件212。具体结构为:头部固定结构2包括托盘21和用于与头部接触的按压层,其中,托盘21为头部固定结构2的上部,按压层为头部固定结构2的下部。转动块211的一端固定在托盘21上;转动块211的另一端伸入转动口内,且与转动口的内壁转动连接。固定件212为螺钉,且转动块211的中心设有定位孔,转动口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定位孔对应的对位孔;定位孔与对位孔的孔壁上均设有螺纹,螺钉可旋入定位孔和对位孔内,进而实现对头部固定结构2的定位。

按压层包括软硅胶垫块22,且软硅胶垫块22固定在托盘21的底面;软硅胶垫块22与头部接触的面为弧形面221。具体如图3所示,软硅胶垫块22内设有弧形的液体腔222,且液体腔222位于远离托盘21底面的一侧;液体腔222内设有消毒液。液体腔222的横向弧形长度小于弧形面221的横向弧形长度,便于病人脸部进入弧形面221下方时,弧形面221的两侧对病人脸部进行限位,防止其转动。液体腔222的腔壁上连通有喷液管2221和带盖的进液口2222;喷液管2221包括波纹管和位于波纹管上的喷嘴。进液口2222处的盖子为柱形的塑料盖,进液口2222的内壁设置螺纹,封闭进液口2222时,将塑料盖旋转拧入进液口2222即可。需要向液体腔222内放入消毒液时,拧开塑料盖,采用针头注射器将消毒液注入到液体腔222内。

使用时,病人仰卧、去枕;肩下垫薄枕;头转向左侧或者右侧;然后头向下低(15°~30°),并保持这个位置,使得颈内静脉充盈,以便穿刺成功,且可避免并发气栓。

逆时针旋转手柄,手柄带动齿轮1111转动,齿轮1111带动齿条121向下运动;进而使得头部固定结构2靠近病人脸部,直至病人侧脸进入软硅胶垫块22的弧形面221内,弧形面221的两侧对病人脸部进行限位。

然后将医疗器械放入到头部固定结构2的托盘21内;为了减小医疗器械与托盘21撞击的声音,在托盘21上部的内壁上固定有橡胶层。准备完毕后,继续逆时针旋转手柄,病人的脸部继续与软硅胶垫块22挤压接触,进而挤压液体腔222内的消毒液,使得消毒液从喷液管2221的喷嘴喷向病人颈部,实现颈部消毒;消毒完毕后,开始穿刺。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过程中,由于软硅胶垫块22内有液体腔222,使得与皮肤接触的软硅胶垫块22更软,而且还能够随着病人的脸部进行一定的变形,进而软硅胶垫块22与病人脸部充分接触,压紧效果更好;也保证了病人与软硅胶垫块22接触的舒适度。

完成穿刺后,顺时针旋转手柄,手柄带动齿轮1111转动,齿轮1111带动齿条121向上运动;进而使得头部固定结构2离开病人脸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软硅胶垫块22为多个,且软硅胶垫块22滑动连接在托盘21的底面。具体连接方式为:在托盘21的底面设置有条形滑槽,软硅胶垫块22的一侧固定有横截面为t形的滑动凸起;滑动凸起与条形滑槽滑动连接。

将软硅胶垫块22滑动连接在托盘21的底面,进而使得多个软硅胶垫块22之间的距离可以自由的调节;例如:软硅胶垫块22为两块时,若需要对脸部较大的病人,则可以调节两个软硅胶垫块22之间的距离,进而将头部的上端(即远离颈子的一端)和下端(即靠近颈子的一端)压住,保证对头部更好的固定。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