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肾性水肿的中药冲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84574发布日期:2018-11-17 00:43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肾性水肿的中药冲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肾性水肿,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水肿首先发生在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或颜面部、足踝部,以晨起为明显,严重时可以涉及到下肢及全身。肾性水肿的性质是软而易移动,临床上呈现凹陷性浮肿,即用手指按压局部皮肤可出现凹陷。

西医目前对于肾性水肿的护理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主要是采用一般的饮食护理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护理措施,饮食护理主要是限制钠盐摄入、补充蛋白、限水等护理措施,而药物治疗多是采用利尿剂进行治疗,使用利尿剂虽然见效快,但其本身会加重肾脏负担,对于原发肾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肾性水肿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为减少肾脏负担,不宜长期使用利尿剂进行治疗。

对于肾性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肾性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在《景岳全书·肿胀篇》中有记载:“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因而本发明中药根据病因,对症下药,具有温补脾肾、宣肺利水、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软坚散结、利水消肿之功效,以宣肺、健脾、温肾之药为本,加以风药,取其升散发越之性,引诸药入络,调节脏腑气机,通畅气血津液,消除水肿,恢复机体自调能力,吸收效果好,见效快,且药性温和,不加重肾脏负担,且对肾脏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使用中药对肾性水肿进行调护具有很大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肾性水肿的中药冲剂及其制备方法,具有补脾肾、宣肺利水、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软坚散结、利水消肿之功效,治病求源标本兼治,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肾性水肿均具有很好的疗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如下:

一种治疗肾性水肿的中药冲剂,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山药15~30份、牛奶浆根15~30份、补骨脂15~30份、白术15~30份、

刺五加15~30份、爬藤榕12~25份、木通根12~25份、昆布12~25份、

石蝉草10~20份、桑白皮10~20份、麻黄10~20份、水珠草10~20份、

茯苓10~20份、毛大丁草9~15份、甘草9~15份、白牛膝9~15份、

紫苏叶9~15份、黄芪6~12份、厚膜藻6~12份、路路通6~12份、

薜荔3~10份、葶苈子3~10份、益智仁2~7份、海金沙2~7份。

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山药18~26份、牛奶浆根18~26份、补骨脂18~26份、白术18~26份、

刺五加18~26份、爬藤榕15~22份、木通根15~22份、昆布15~22份、

石蝉草12~16份、桑白皮12~16份、麻黄12~16份、水珠草12~16份、

茯苓12~16份、毛大丁草10~13份、甘草10~13份、白牛膝10~13份、

紫苏叶10~13份、黄芪8~10份、厚膜藻8~10份、路路通8~10份、

薜荔4~8份、葶苈子4~8份、益智仁3~6份、海金沙3~5份。

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山药24份、牛奶浆根24份、补骨脂22份、白术22份、

刺五加20份、爬藤榕18份、木通根18份、昆布18份、

石蝉草15份、桑白皮15份、麻黄13份、水珠草13份、

茯苓12份、毛大丁草12份、甘草12份、白牛膝12份、

紫苏叶12份、黄芪10份、厚膜藻10份、路路通9份、

薜荔6份、葶苈子6份、益智仁5份、海金沙4份。

一种治疗肾性水肿的中药冲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牛奶浆根、白术、爬藤榕、昆布、石蝉草、桑白皮、水珠草、毛大丁草、白牛膝、紫苏叶、厚膜藻、路路通、葶苈子、益智仁、海金沙洗净后放入容器中,加入8-10倍量的蒸馏水浸泡4-5小时,加热煮沸3-4小时,提取浸液;再次加入6-8倍量的蒸馏水,加热煮沸2-3小时,提取浸液;最后再加入4-6倍量的蒸馏水,加热煮沸1-2小时,提取浸液;合并三次浸液,过滤,得滤液备用;

(2)将刺五加、木通根、茯苓、薜荔洗净放入容器内,加入4倍量的浓度70-80%的乙醇溶液,浸泡1-2小时,加热回流提取3-4小时,过滤,得滤液备用;

(3)先将麸皮均匀撒布于热锅内,俟烟起,加入山药片拌炒至淡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晒干,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4)取净补骨脂用盐水拌匀,微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晾干,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5)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6)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7)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8)将步骤(1)、步骤(2)中所得的滤液,与步骤(3)、步骤(4)、步骤(5)、步骤(6)、步骤(7)中所得的细粉,加辅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匀后,干燥、整粒,封装成每袋6g的中药冲剂。

本发明所用中药的药性如下:

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补脾;养肺;固肾;益精。主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遗精;带下;肾虚尿频;外用治痈肿;瘰疬。《本草正》载:“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山药能降低血糖,调节机体对非特异刺激反应性,有效对抗环磷酰胺的抑制免疫作用,刺激小肠运动,促进肠道内容物排空,此外还能助消化、止泻、祛痰。

牛奶浆根:味甘;辛;性温。归肺;脾;肾经。益气健脾;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主治劳倦乏力;食少;乳汁不下;脾虚白带;脱肛;月经不调;头风疼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痛。《闽东本草》: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治中气虚弱,气血衰微,四肢酸软,筋骨不利,经闭,乳汁不通。

补骨脂:味辛;苦;性温。归肾;心包;脾;胃;肺经。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主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腰膝冷痛;阳痿精;尿频;遗尿;肾不纳气;虚喘不止;脾肾两虚;大便久泻;白癜风;斑秃;银屑病。《玉楸药解》: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脾胃,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医林纂要》:治虚寒喘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补骨脂能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心脏,提高心脏功率,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有致光敏作用,内服或外涂皮肤,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可使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能增强免疫和内分泌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骨髓造血;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此外尚有止血、抗肿瘤、延缓衰老、抑菌及杀虫的作用。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湿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本经逢原》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白术具有利尿、降血糖、强壮、抗凝血、抗肿瘤、抗菌、促进造血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刺五加:味辛;微苦;性温。归脾;肾;心经。补肾强腰;益气安神;活血通络。主肾虚体弱;腰膝酸软;小儿行迟;脾虚乏力;气虚浮肿;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健忘;胸痹疼痛;风寒湿痹;跌打肿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其提取物能有效抗菌消炎,有极好的抗衰老效果。

爬藤榕:味辛;甘;性温。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主治风湿痹痛;神经性头痛;小儿惊风;胃痛;跌打损伤。

木通根:味苦;性平;归肝;肾经。祛风通络;利水消肿;行气活血;补肝肾;强筋骨。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经闭;疝气;睾丸肿痛;脘腹胀闷;小便不利;带下;虫蛇咬伤。《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止痛,行气活血,利尿解毒。

昆布:味咸;性寒;无毒。归肝;胃;肾;脾经。消痰软坚;利水退肿。主治:瘰疬;瘿瘤;噎膈;(疒颓)疝脚气水肿瘰疬;瘿瘤;噎膈;(疒颓)疝脚气水肿。《本草经疏》:昆布,咸能软坚,具性润下,寒能除热散结,故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东垣云: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软坚之功也。详其气味性能治疗,与海藻大略相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昆布对甲状腺具有一定作用,同时具有降血糖、抗放射、降血脂和抗凝作用。

石蝉草:味辛;性凉。归肺;脾;肝;肾经。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利水消肿。主治肺热咳喘;麻疹;疮毒;癌肿;烧烫伤;跌打损伤;肾炎水肿。《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消肿散瘀,止痛利水。治跌打损伤,烫烧伤,痈肿疮疖,肾炎水肿,肺结核,哮喘,气管支气管炎,肺热咳嗽。

桑白皮:味甘;辛;性寒。归肺;脾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止肠红下血皆效。现代研究证明:桑白皮具有利尿与导泻作用、对平滑肌具有一定的作用,具有镇静及安定、抗惊厥、镇痛、抗菌等作用。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本经》载:“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麻黄所含的麻黄碱能间接发挥类肾上腺素的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脉、脑、肌肉血管,收缩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升高血压,松驰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增加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能使疲劳的骨骼肌紧张度显著而持久地升高,此外还有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抗过敏、免疫、镇咳、平喘、祛痰、利尿作用。

水珠草:味辛;苦;性平。宣肺止咳;理气活血;利尿解毒。主治外感咳嗽;脘腹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经闭;泄泻;水肿;淋痛;疮肿;瘭疽;癣痒;湿疣。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肾经。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渲;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别录》载:“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茯苓具有强心、利尿、抗菌、降低血糖、抗肿瘤的作用,并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能降低胃酸。

毛大丁草:味苦;辛;性凉。宣肺,止咳,发汗,利水,行气,活血。治伤风咳嗽,哮喘,水肿,胀满,小便不通,小儿食积,妇人经闭,跌打损伤,痈疽,疔疮,流注。《闽东本草》:"去湿,行气,利水,通经破瘀。治水肿,胀满,疝气,偏坠,黄胖,经闭,食积,腰胯酸痛,小便不通。"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本草纲目》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从药有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甘草有较强的解毒作用,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镇痉镇咳、降血压、降血脂、抗癌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咽喉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咳血等疾病,此外还具有抗胃溃疡、抗胃炎作用。

白牛膝:味甘;苦;性平。归肝;脾经。活血化瘀;通淋泄浊;解毒消肿。主治血瘀痛经;经闭;倒经;癥瘕结块;热淋;血淋;白浊;白带;痹痛入络;经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乳蛾;白喉。《云南中草药选》:除湿利水,舒筋活血。治跌打损伤,骨折,慢性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痛,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紫苏叶: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散寒解表;宣肺化痰;行气和中;安胎;角鱼蟹毒。用于风寒表证;咳嗽痰多;脆胀满;恶心呕吐;腹痛吐泻;胎气不和;妊娠恶阴;食鱼蟹中毒。《纲目》: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黄芪:味甘;性温。入心;肺;脾;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敛疮。主治气短心悸;倦怠;乏力;自汗;盗汗;久泻;脱肛;体虚浮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新华本草纲要》载:“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生肌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芪具有利尿降压、消炎镇痛、强心、抗氧自由基生成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可从多方面作用于机体,改善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肾病等相关血管性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功能。

厚膜藻:化痰软坚;消肿散结;利水消肿;止带。主治瘿瘤;瘰疬;噎膈;睾丸肿痛;水肿;带下。

路路通:味苦;性平。归十二经。祛风除湿;疏肝活络;利水。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拘挛;脘腹疼痛;经闭;乳汁不通;水肿胀满;湿疹。《纲目拾遗》:枫果,树似白杨,内圆如蜂窝,即路路通。其性大能通行十二经穴,故《救生苦海》治水肿胀用之,以其能搜逐伏水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路路通具有保肝作用。

薜荔:味酸;性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泻痢;尿淋;水肿;疟疾;闭经;产后瘀血腹痛;咽喉肿痛;睾丸炎;漆疮;痛疮肿毒;跌打损伤。

葶苈子:味辛;苦;性寒。入肺;心;肝;胃;膀胱经。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逐邪。主治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肺痈;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之喘肿;瘰疬结核。《别录》载:“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葶苈子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加强心收缩,减慢心率,阻滞心传导,降低静脉压,此外还有利尿作用。

益智仁:味辛;性温。归脾;肾经。温脾止泻摄涎;暖肾缩尿固精。主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腹中冷育;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尿频;遗精;白浊。《本草经疏》:益智子仁,以其敛摄,故治遗精虚漏,及小便余沥,此皆肾气不固之证也。肾主纳气,虚则不能纳矣。又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二脏失职,是肾不能纳,脾不能摄,故主气逆上浮,涎秽泛滥而上溢也,敛摄脾肾之气,则逆气归元,涎秽下行。

海金沙:味甘;淡;性寒;无毒。入小肠;脾;膀胱经。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主治热淋;血淋;沙淋;白浊;女子带下;水湿肿满;湿热泻痢;湿热黄疸;吐血;衄血;尿血;外伤出血。《江西草药》载:“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治肝炎,肾性水肿,皮肤湿疹,水痘,尿血,痄腮,风火牙痛,喉蛾,白喉,带状疱疹,小儿疳积。”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海金沙富含脂肪油,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所含的咖啡酸也有利胆保肝作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选用药材的药性相适相辅,针对病因对症下药,有补脾肾、宣肺利水、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软坚散结、利水消肿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经临床验证对肾性水肿具有很好的疗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山药15~30份、牛奶浆根15~30份、补骨脂15~30份、白术15~30份、

刺五加15~30份、爬藤榕12~25份、木通根12~25份、昆布12~25份、

石蝉草10~20份、桑白皮10~20份、麻黄10~20份、水珠草10~20份、

茯苓10~20份、毛大丁草9~15份、甘草9~15份、白牛膝9~15份、

紫苏叶9~15份、黄芪6~12份、厚膜藻6~12份、路路通6~12份、

薜荔3~10份、葶苈子3~10份、益智仁2~7份、海金沙2~7份。

本发明药物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为:

(1)将牛奶浆根、白术、爬藤榕、昆布、石蝉草、桑白皮、水珠草、毛大丁草、白牛膝、紫苏叶、厚膜藻、路路通、葶苈子、益智仁、海金沙洗净后放入容器中,加入8-10倍量的蒸馏水浸泡4-5小时,加热煮沸3-4小时,提取浸液;再次加入6-8倍量的蒸馏水,加热煮沸2-3小时,提取浸液;最后再加入4-6倍量的蒸馏水,加热煮沸1-2小时,提取浸液;合并三次浸液,过滤,得滤液备用;

(2)将刺五加、木通根、茯苓、薜荔洗净放入容器内,加入4倍量的浓度70-80%的乙醇溶液,浸泡1-2小时,加热回流提取3-4小时,过滤,得滤液备用;

(3)先将麸皮均匀撒布于热锅内,俟烟起,加入山药片拌炒至淡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晒干,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4)取净补骨脂用盐水拌匀,微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晾干,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5)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6)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7)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8)将步骤(1)、步骤(2)中所得的滤液,与步骤(3)、步骤(4)、步骤(5)、步骤(6)、步骤(7)中所得的细粉,加辅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匀后,干燥、整粒,封装成每袋6g的中药冲剂。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1袋,饭前半小时以开水冲服,7天为1个疗程。

实施例2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山药18~26份、牛奶浆根18~26份、补骨脂18~26份、白术18~26份、

刺五加18~26份、爬藤榕15~22份、木通根15~22份、昆布15~22份、

石蝉草12~16份、桑白皮12~16份、麻黄12~16份、水珠草12~16份、

茯苓12~16份、毛大丁草10~13份、甘草10~13份、白牛膝10~13份、

紫苏叶10~13份、黄芪8~10份、厚膜藻8~10份、路路通8~10份、

薜荔4~8份、葶苈子4~8份、益智仁3~6份、海金沙3~5份。

本实施例的药物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山药24份、牛奶浆根24份、补骨脂22份、白术22份、

刺五加20份、爬藤榕18份、木通根18份、昆布18份、

石蝉草15份、桑白皮15份、麻黄13份、水珠草13份、

茯苓12份、毛大丁草12份、甘草12份、白牛膝12份、

紫苏叶12份、黄芪10份、厚膜藻10份、路路通9份、

薜荔6份、葶苈子6份、益智仁5份、海金沙4份。

本实施例的药物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

选择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肾性水肿患者47例临床观察,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47.6岁。对照组2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8.4岁。两组资历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原发病治疗,并进行常规护理措施。

治疗组服用本发明药物,口服,每日3次,每次1袋,饭前半小时以开水冲服,7天为1个疗程,服用3个疗程。

对照组根据诊断出的肾性水肿的病况,对症予以利尿剂治疗。

3、疗效判定:

(1)治愈:水肿全部消退。

(2)好转:大部分水肿消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3)无效:症状同施治前无明显差异。

4、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3个疗程后,治疗组中患者治愈13例,好转9例,无效2例,治愈率54.2%,总有效率91.7%。

对照组中患者治愈7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治愈率30.4%,总有效率78.3%。

以上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典型病例举例:

1、赖××,男,37岁。该患者下肢水肿明显,按上时会有凹陷不易恢复,小便不利,工作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后来院就诊,诊断为肾性水肿,经服用本发明所述中药2个疗程后,水肿全部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已痊愈。

2、齐××,女,43岁。该患者外感引起浮肿3天,开始时只有眼睑及面部,后双下肢也水肿,小便少,精神疲惫,舌红舌苔黄,后来院就诊,诊断为肾性水肿,经服用本发明所述中药3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已痊愈。

3、田××,女,51岁。该患者因下肢可凹性水肿、尿少、全身乏力、精神不佳,来院就诊,诊断为肾性水肿,经服用本发明所述中药2个疗程后,可凹性水肿基本消失,仅余脚部轻微水肿,遵医嘱继续服用本中药1个疗程后,水肿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身体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未复发,已痊愈。

肾性水肿是指肾脏患病导致水分无法排出体外,继而潴留于体内的一种症状,轻者表现为面部及眼睑水肿,重者全身水肿,甚至出现腹水、胸水。肾性水肿的出现不仅使皮肤变薄,提高受损、感染的概率,同时还能够加重患者的病情,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西医对于肾性水肿主要采用利尿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虽有疗效,但易反复,且会加大肾脏负担,对于原发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肾性水肿的护理,中医具有西医无法比较的优势,本发明中药由纯天然中草药组合制成,药性温和,不会加大肾脏负担,安全性好,更适合长期服用。本发明中药根据病因对症下药,方中补骨脂、益智仁、刺五加、山药可补肾助阳、健脾补虚;方中黄芪、白术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方中麻黄、毛大丁草、紫苏叶、桑白皮、葶苈子、水珠草可发汗解表、宣肺利水;方中爬藤榕、牛奶浆根、木通根、薜荔可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活血通络、解毒消肿;方中海金沙、路路通、茯苓可渗湿利水;方中白牛膝、昆布、石蝉草、厚膜藻可化瘀散结、利水消肿;方中甘草可调和诸药;方中诸药合用可共奏温补脾肾、宣肺利水、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软坚散结、利水消肿之功效,以宣肺、健脾、温肾之药为本,加以风药,取其升散发越之性,引诸药入络,调节脏腑气机,通畅气血津液,消除水肿,恢复机体自调能力,吸收效果好,见效快,且药性温和,不加重肾脏负担,且对肾脏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使用中药对肾性水肿进行调护具有很大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