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中耳炎的药酒及其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441373发布日期:2020-04-17 22:26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中耳炎的药酒及其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目前市场上的各类药物众多,大多均存在疗效不确切的问题。因此,开发一种毒副作用小且疗效好的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中耳炎的药酒;第二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药酒的制备方法;第三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治疗中耳炎药酒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药酒包括原料药重量份曼陀罗40~60份、野菊花240~360份、四块瓦20~30份、生姜40~60份、蒲公英根40~60份和鱼腥草40~60份,经前处理、发酵、浸泡后制备得到。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前处理、发酵、浸泡步骤,具体包括:

a、前处理:将各原料调整水份含量至30~40%备用;

b、发酵:按原料配方配比称量各原料药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30~50%下自然发酵30~40h得到发酵物料a;

c、浸泡: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3~7倍的白酒浸泡20~40天得到目标物药酒。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药酒滴入患部。

本发明药物组方中曼陀罗味辛性温,有大毒,花能去风湿,止喘定痛,可治惊痫和寒哮,煎汤洗治诸风顽痹及寒湿脚气;野菊花、蒲公英味苦、辛,性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小黄姜起穿透作用,配伍四块瓦和鱼腥草,全方具有疗效安全可靠、毒副作用低等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所述的药酒包括原料药重量份曼陀罗40~60份、野菊花240~360份、四块瓦20~30份、生姜40~60份、蒲公英根40~60份和鱼腥草40~60份,经前处理、发酵、浸泡后制备得到。

所述的生姜为小黄姜生姜。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药酒的制备方法,包括前处理、发酵、浸泡步骤,具体包括:

a、前处理:将各原料调整水份含量至30~40%备用;

b、发酵:按原料配方配比称量各原料药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30~50%下自然发酵30~40h得到发酵物料a;

c、浸泡: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3~7倍的白酒浸泡20~40天得到目标物药酒。

a步骤中调整水份含量前还包括原料切段步骤。

所述的原料切段步骤是将原料切成3~5cm小段。

a步骤中所述的调整水份是原料为鲜品时是于40~60℃干燥至水份含量至30~40%;原料为干品时是将原料干品进行喷雾2~5天调整水份含量至30~40%。

c步骤中所述的白酒的度数为52度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药酒的使用方法,是将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药酒滴入患部。

实施例1

将原料曼陀罗、野菊花、四块瓦、小黄姜、蒲公英根和鱼腥草鲜品干燥至水份含量至30~35%备用,称量处理后曼陀罗40g、野菊花240g、四块瓦20g、小黄姜40g、蒲公英根40g和鱼腥草40g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35~45%下自然发酵10天得到发酵物料a;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3倍的52度白酒浸泡30天得到目标物药酒。

实施例2

将原料曼陀罗、野菊花、四块瓦、小黄姜、蒲公英根和鱼腥草鲜品干燥至水份含量至30~35%备用,称量处理后曼陀罗60g、野菊花360g、四块瓦30g、小黄姜60g、蒲公英根60g和鱼腥草60g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40~50%下自然发酵5天得到发酵物料a;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7倍的60度白酒浸泡20天得到目标物药酒。

实施例3

将原料曼陀罗、野菊花、四块瓦、小黄姜、蒲公英根和鱼腥草鲜品干燥至水份含量至30~35%备用,称量处理后曼陀罗50g、野菊花300g、四块瓦25g、小黄姜50g、蒲公英根50g和鱼腥草50g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35~40%下自然发酵8天得到发酵物料a;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5倍的56度白酒浸泡40天得到目标物药酒。

实施例4

将原料曼陀罗、野菊花、四块瓦、小黄姜、蒲公英根和鱼腥草鲜品干燥至水份含量至30~35%备用,称量处理后曼陀罗44g、野菊花280g、四块瓦28g、小黄姜48g、蒲公英根55g和鱼腥草52g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45~50%下自然发酵6天得到发酵物料a;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6倍的58度白酒浸泡25天得到目标物药酒。

实施例5

将原料曼陀罗、野菊花、四块瓦、小黄姜、蒲公英根和鱼腥草鲜品干燥至水份含量至30~35%备用,称量处理后曼陀罗47g、野菊花250g、四块瓦23g、小黄姜44g、蒲公英根57g和鱼腥草42g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35~45%下自然发酵10天得到发酵物料a;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3倍的52度白酒浸泡30天得到目标物药酒。

实施例6

将原料曼陀罗、野菊花、四块瓦、小黄姜、蒲公英根和鱼腥草鲜品干燥至水份含量至30~35%备用,称量处理后曼陀罗46g、野菊花320g、四块瓦27g、小黄姜49g、蒲公英根59g和鱼腥草41g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40~50%下自然发酵5天得到发酵物料a;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7倍的60度白酒浸泡10天得到目标物药酒。

实施例7

将原料曼陀罗、野菊花、四块瓦、小黄姜、蒲公英根和鱼腥草鲜品干燥至水份含量至30~35%备用,称量处理后曼陀罗60g、野菊花350g、四块瓦25g、小黄姜60g、蒲公英根40g和鱼腥草50g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35~40%下自然发酵8天得到发酵物料a;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5倍的56度白酒浸泡20天得到目标物药酒。

实施例8

将原料曼陀罗、野菊花、四块瓦、小黄姜、蒲公英根和鱼腥草鲜品干燥至水份含量至30~35%备用,称量处理后曼陀罗56g、野菊花336g、四块瓦30g、小黄姜60g、蒲公英根55g和鱼腥草47g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45~50%下自然发酵6天得到发酵物料a;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6倍的58度白酒浸泡25天得到目标物药酒。

实施例9

分别以实施例1~实施例8制备得到的药酒分别对100名中耳炎患者(即对800名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治愈率达96.98%。



技术特征:

1.一种治疗中耳炎的药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酒包括原料药重量份曼陀罗40~60份、野菊花240~360份、四块瓦20~30份、生姜40~60份、蒲公英根40~60份和鱼腥草40~60份,经前处理、发酵、浸泡后制备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药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姜为小黄姜生姜。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药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处理、发酵、浸泡步骤,具体包括:

a、前处理:将各原料调整水份含量至30~40%备用;

b、发酵:按原料配方配比称量各原料药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30~50%下自然发酵30~40h得到发酵物料a;

c、浸泡: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3~7倍的白酒浸泡20~40天得到目标物药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步骤中调整水份含量前还包括原料切段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料切段步骤是将原料切成3~5cm小段。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步骤中所述的调整水份是原料为鲜品时是于40~60℃干燥至水份含量至30~40%;原料为干品时是将原料干品进行喷雾2~5天调整水份含量至30~4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c步骤中所述的白酒的度数为52度以上。

8.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药酒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药酒滴入患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中耳炎的药酒及其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所述的药酒包括原料药重量份曼陀罗40~60份、野菊花240~360份、四块瓦20~30份、生姜40~60份、蒲公英根40~60份和鱼腥草40~60份,经前处理、发酵、浸泡后制备得到。制备方法包括前处理、发酵、浸泡步骤,具体包括:将各原料调整水份含量至30~40%备用;按原料配方配比称量混合后于温度33~36℃、湿度35~50%下自然发酵5~10天得到发酵物料a;将发酵物料a中加入原料药总重量3~7倍的白酒浸泡10~30天得到目标物药酒。使用方法是将将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药酒滴入患部。本方具有疗效安全可靠、毒副作用低等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汤建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汤建文
技术研发日:2018.10.09
技术公布日:2020.0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