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椎管内麻醉辅助用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8329发布日期:2019-04-03 00:39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椎管内麻醉辅助用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椎管内麻醉辅助用床。



背景技术: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因为其适用范围广,对病人的生理干扰较全身麻醉小,而且可以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椎管内麻醉穿刺的成功需要病人合适的体位,临床以侧卧位最常见,侧卧位时病人背部与床板垂直,同时要双手抱膝,头尽量向胸前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令穿刺部位能够尽量后突、椎间隙增宽,以便于麻醉医生穿刺成功。

但对于下肢骨折、剖宫产、盆腔或腹腔巨大肿物及肠梗阻、腹水等腹压较高的患者、肥胖或老年患者麻醉穿刺操作过程中,由于这些患者身体不能很好弯曲,穿刺间隙显露不良;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由于疼痛患肢几乎不能弯曲,很难安置好体位,肥胖患者硬膜外腔脂肪较多,使其相对狭窄,多数老年人韧带钙化或有骨质增生等等,这些均可导致硬膜外间隙缩小,椎间孔狭窄甚至闭锁而对麻醉穿刺不利,因此麻醉穿刺时间较长,患者也因长时间卷曲姿势有些疲乏,身体常随穿刺针而前倾,腿多有滑动或身体移位而造成麻醉穿刺失败,时常是体位安置好后不能保持,故操作过程中常常需要多次反复调整患者体位,这样即耽误了麻醉穿刺时间,增加患者痛苦,也延误了手术开台时间,因此以往对这些患者在麻醉穿刺时,为争取一个相对良好的体位,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经常需要至少一名医护人员用自己的身体拦挡患者,双手固定体位,保护患者,阻止其移位或滑动,防止坠床发生意外。因此为缩短麻醉穿刺时间,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相对稳定的体位,保证麻醉、手术顺利进行,需要一台手术辅助床对其进行辅助固定,以维持体位的良好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管内麻醉辅助用床,该辅助床可提高麻醉体位摆放的效率,方便麻醉医生操作,缩短手术开台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椎管内麻醉辅助用床,包括有用于承载患者的床体和用于支撑床体的床座,所述床体包括有床板架和围绕于床板架外侧的旋转架,所述旋转架与床板架转动连接,并且该转动轴向与床板架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所述旋转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床板架绕转动轴向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旋转架对应床板架尾端的一端与床座转动连接,并且该转动轴向与床板架的宽度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床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床体绕转动轴向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

所述床板架包括有用于承载患者胯部以上的上卧垫和用于承载患者胯部以下的下卧垫,所述上卧垫宽度方向的中部贯穿设置有麻醉操作孔,所述麻醉操作孔内可拆卸连接有盖垫,所述盖垫的外轮廓与麻醉操作孔的内壁相适配,所述上卧垫设置有用于在床板架于旋转过程中承接患者胯部以上肢体的上承接板,所述上承接板与上卧垫垂直设置,所述下卧垫设置有用于在床板架于旋转过程中承接患者胯部以下肢体的下承接板,所述下承接板与下卧垫垂直设置,所述下承接板设置有两块,并且两块下承接板平行设置,两块下承接板之间留有用于供患者腿部放入的空隙;

所述旋转架成C字形结构设置,所述上承接板设置于上卧垫一侧,所述旋转架的开口朝向上卧垫远离上承接板的一侧;

所述床板架包括有围绕于上卧垫和下卧垫外侧的固定框,所述上卧垫包括有分体的头部垫和体部垫,所述体部垫与固定框固定连接,所述头部垫靠近体部垫的一端与固定框转动连接,并且该转动轴向与床板架的宽度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固定框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头部垫绕转动轴向转动的第三驱动电机;所述下卧垫靠近体部垫的一端与固定框转动连接,并且该转动轴向与床板架的宽度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固定框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下卧垫绕转动轴向转动的第四驱动电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时,需要先调整床板架成水平状态,然后便可让患者平躺在床板架上,启动第一驱动电机令床板架向承接板一侧转动,而床板架在转动的过程中患者在上承接板和下承接板的承接下逐渐倾斜,直至患者侧卧在承接板上,并且背靠在上卧垫上,然后启动第三驱动电机和第四驱动电机,通过翻转头部垫和下卧垫进行推送患者的头部和腿部,让患者能够成蜷缩的状态侧卧在承接板上,方便将患者的椎间隙充分暴露,从而有利于麻醉医生的麻醉操作,之后便可将盖垫从麻醉操作孔内卸下,麻醉医生从麻醉操作孔对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

附图说明

图1为椎管内麻醉辅助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床体;2、床板架;21、上卧垫;211、头部垫;212、体部垫;213、麻醉操作孔;214、盖垫;22、下卧垫;23、固定框;231、第三驱动电机;232、第四驱动电机;24、上承接板;25、下承接板;26、空隙;3、旋转架;31、第一驱动电机;4、床座;41、第二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所示,一种椎管内麻醉辅助用床,包括有用于承载患者的床体1和用于支撑床体1的床座4,床体1包括有床板架2和围绕于床板架2外侧的旋转架3,旋转架3与床板架2转动连接,并且该转动轴向与床板架2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旋转架3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床板架2绕转动轴向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31;旋转架3对应床板架2尾端的一端与床座4转动连接,并且该转动轴向与床板架2的宽度方向保持一致,床座4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床体1绕转动轴向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41;第一驱动电机31能够驱动床板架2向其宽度方向进行转动,第二驱动电机41能够带动床体1向其长度方向进行转动,从而有利于提高辅助床的使用灵活程度。

床板架2包括有用于承载患者胯部以上的上卧垫21和用于承载患者胯部以下的下卧垫22,上卧垫21宽度方向的中部贯穿设置有麻醉操作孔213,麻醉操作孔213内可拆卸连接有盖垫214,盖垫214的外轮廓与麻醉操作孔213的内壁相适配,盖垫214可通过插销的连接结构与上卧垫21实现可拆卸连接,令盖垫214的拆装简单方便。上卧垫21设置有用于在床板架2于旋转过程中承接患者胯部以上肢体的上承接板24,上承接板24与上卧垫21垂直设置,下卧垫22设置有用于在床板架2于旋转过程中承接患者胯部以下肢体的下承接板25,下承接板25与下卧垫22垂直设置,下承接板25设置有两块,并且两块下承接板25平行设置,两块下承接板25之间留有用于供患者腿部放入的空隙26;患者平躺在床板架2上后第一驱动电机31可带动床板架2转动,床板架2转动的过程中患者在上承接板24和下承接板25的承接下逐渐倾斜,直至患者侧卧在承接板上,再将盖垫214从麻醉操作孔213内卸下,方便麻醉医生从麻醉操作孔213对患者的背部进行麻醉操作。

旋转架3成C字形结构设置,上承接板24设置于上卧垫21一侧,旋转架3的开口朝向上卧垫21远离上承接板24的一侧;床板架2于翻转后麻醉操作孔213的开口朝向与旋转架3的开口朝向保持一致,从而能够便于麻醉医生靠近麻醉操作孔213,从而能够近距离接触患者后背,便于麻醉医生的操作。

床板架2包括有围绕于上卧垫21和下卧垫22外侧的固定框23,上卧垫21包括有分体的头部垫211和体部垫212,体部垫212与固定框23固定连接,头部垫211靠近体部垫212的一端与固定框23转动连接,并且该转动轴向与床板架2的宽度方向保持一致,固定框23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头部垫211绕转动轴向转动的第三驱动电机231;下卧垫22靠近体部垫212的一端与固定框23转动连接,并且该转动轴向与床板架2的宽度方向保持一致,固定框23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下卧垫22绕转动轴向转动的第四驱动电机232。头部垫211和下卧垫22能够分别通过第三驱动电机231和第四驱动电机232进行翻转,通过令头部垫211和下卧垫22的翻转对患者的头部和腿部进行推送,从而有利于配合患者调整蜷曲程度。头部垫211和下卧垫22能够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进而能够调整患者不同的蜷缩程度,并且还可以让患者维持体位较长的时间,不仅能够增加麻醉穿刺的成功率,也能够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因此上述方案于实施过程中可至少节省一名医务人员做手术开台前的其它准备工作,缩短手术开台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同时上述方案操作简单、方便,并且有利于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使用时,需要先调整床板架2成水平状态,然后便可让患者平躺在床板架2上,启动第一驱动电机31令床板架2向承接板一侧转动,而床板架2在转动的过程中患者在上承接板24和下承接板25的承接下逐渐倾斜,直至患者侧卧在承接板上,并且背靠在上卧垫21上,然后启动第三驱动电机231和第四驱动电机232,通过翻转头部垫211和下卧垫22进行推送患者的头部和腿部,让患者能够成蜷缩的状态侧卧在承接板上,方便将患者的椎间隙充分暴露,从而有利于麻醉医生的麻醉操作,之后便可将盖垫214从麻醉操作孔213内卸下,麻醉医生从麻醉操作孔213对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

上述方案于实施过程中还可通过第二驱动电机41带动床体1进行转动,便于调整患者的侧卧角度,以及麻醉操作孔213的高度,方便麻醉医生观察以及操作,从而有利于提高辅助床的使用灵活程度以及应用范围。并且将旋转架3对应床板架2尾端的一端与床座4转动连接,能够避让出麻醉操作孔213的位置,从而方便在上卧垫21上开设有麻醉操作孔213,也能够方便麻醉医生通过麻醉操作孔213进行椎管内麻醉。而下卧垫22上设置有两块下承接板25分别用于承接两条患者的腿部,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在床板架2转动的过程中腿部产生滑动而使椎间隙显露不良。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