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神经监护气管插管的神经监护电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3133发布日期:2019-04-13 00:37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神经监护气管插管的神经监护电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进行声带神经监护的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无神经监护气管插管的神经监护电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些手术中如果不注意会造成对声带神经的损伤,而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会造成患者失声的医疗事故,因此在进行此类手术(如甲状腺手术、喉部手术、声带手术等)时通常会使用神经监护气管插管来监测神经,为手术提供帮助。

而据申请人所知,此类手术通常需要进行神经监护气管插管,手术过程中通过套管中裸露的金属电极与声带肌形成回路,当声带肌有肌电颤动时会产生肌电信号,此时金属电极将肌电信号通过界面盒传至监护仪进行放大,然后监护仪显示出肌电图并报警。

这种神经监护气管插管虽然在气管插管正确插入病人的喉管后,电极与声带肌的接触良好,在手术过程中会持续稳定工作;气管插管在手术过程中不影响手术者的视野与操作。但它存在以下严重的问题:1、现有的气管插管需要在手术中插入病人的喉管,会对病人的喉管黏膜造成损伤;2、现有的神经监护气管插管在使用中需要准确的控制插入气管的深度,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麻醉师才能进行相关操作;3、现有的神经监护气管插管的生产成本较高,售价也较高,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神经监护气管插管操作难度大,易造成患者喉管黏膜损伤及制造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一种无需使用神经监护气管插管而代之以直接接触声带组织的信号采集头的无神经监护气管插管的神经监护电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神经监护气管插管的神经监护电极装置,它包括神经监护仪7,神经监护仪7的信号输入端与界面盒8一侧的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相连,界面盒8的另一侧连接有刺激信号发生装置,刺激信号发生装置通过与其相连的刺激器探头5刺激人体神经产生肌电信号并通过人体组织传输到声带组织,其特征是所述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接收直接贴装或插入声带组织中的至少两个肌电信号采集头发送的肌电信号送入神经监护仪7并经处理后加以显示,并通过声音或视觉进行报警,帮助手术者确认神经位置,从而保护神经,使其免受损伤。

所述的肌电信号采集头为针状结构,该针状结构的一端插入人体声带组织,另一端通过电极线与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的肌电信号接收端相连。

所述的肌电信号采集头为针状结构,该针状结构的一端插入人体声带组织,另一端连接有无线发射装置,无线发射装置将接收到的肌电信号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到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的肌电信号无线接收装置中。

所述的肌电信号采集头为贴片结构,该贴片结构的一面粘贴在人体声带组织上,另一面通过电极线与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的肌电信号接收端相连。

所述的肌电信号采集头为贴片结构,该贴片结构的一面粘贴在人体声带组织上,另一面连接有无线发射装置,无线发射装置将接收到的肌电信号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到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的肌电信号无线接收装置中。

所述的肌电信号采集头为带针的贴片结构,该该带针的贴片结构的带针的一面的针插入声带组成,而贴片则紧贴人体声带组织,另一不带针的一面则通过电极线与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的肌电信号接收端相连。

所述的肌电信号采集头为带针的贴片结构,该带针的贴片结构的带针的一面的针插入声带组成,而贴片则紧贴人体声带组织,该带针的贴片结构的不带针的另一面连接有无线发射装置,无线发射装置将接收到的肌电信号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到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的肌电信号无线接收装置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电极针头(或电极贴片)代替金属导丝,利用电极针头(或电极贴片)直接插入(或接触)声带附近组织,不仅使接触更好,而且防止突出的导丝对人体的伤害。

2、本实用新型装置能有效保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一直接触于声带,保证了神经监测的准确性,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减轻病人生理上的痛苦。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能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它充分利用了医疗机构现有的监护仪,无需进行大量的投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有线结构的肌电信号针状采集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有线结构的系统组成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结构的肌电信号针状采集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结构的系统组成原理示意图。

图中:1-第一电极线、1A-第一电极针头、1B-第一电极导线、1C-第一电极连接器、2-第二电极线、2A-第二电极针头、2B-第二电极导线、2C-第二电极连接器、3-接地电极线、3A-接地电极针头、3B-接地电极导线、3C-接地电极连接器、4-刺激回路电极线、4A-刺激回路电极针头、4B-刺激回路电极导线、4C-刺激回路电极连接器。5-神经刺激探针、6-病人、7-监护仪、8-界面盒、9-无线发射装置、9A-无线发射装置第一电极针头、9B-无线发射装置第二电极针头、10-无线接收装置、10A-无线接收装置第一转接头、10B-无线接收装置第二转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

一种无神经监护气管插管的神经监护电极装置,它包括神经监护仪7,神经监护仪7的信号输入端与界面盒8一侧的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监护仪自带)相连,界面盒8的另一侧连接有刺激信号发生装置(监护仪自带),刺激信号发生装置通过与其相连的神经刺激探针5刺激人体神经产生肌电信号并通过人体组织传输到声带组织,所述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接收直接贴装或插入声带组织中的至少两个肌电信号采集头发送的肌电信号送入神经监护仪7并经处理后加以显示,并通过声音或视觉进行报警,帮助手术者确认神经位置,从而保护神经,使其免受损伤。图1、2中采用的是两个肌电信号采集头即第一电极针头1A和第二电极针头2A,具体实施时带可采用两个以上的肌电信号采集头,如可采用3个、4个、5个、6个甚至更多。

下面以两个针式结构的肌电信号采集头以及电极线连接方式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神经监护电极装置包括第一电极线1,第二电极线2,接地电极线3,刺激回路电极线4。所述第一电极线1的连接器连接到监护仪界面盒8的病人接口中的正电极插孔,所述第二电极线2的连接器连接到监护仪界面盒8的病人接口中的负电极插孔;所述第一电极线1和第二电极线2的结构一致;所述第一电极线1和第二电极线2的导线部分并列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线1和第二电极线2的结构一致;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电极线1和第二电极线2之间绝缘;所述接地电极线3的连接器连接到监护仪界面盒的病人接口中的PGND插孔,所述刺激回路电极线4的连接器连接到监护仪界面盒的病人接口中的刺激回路插孔;所述接地电极线3和刺激回路电极线4的结构一致;所述接地电极线3和刺激回路电极线4的导线部分并列连接;所述接地电极线和刺激回路电极线的结构一致;所述接地电极线和刺激回路电极线之间绝缘。

如图2所示,使用时,首先将接地电极线3的针头3A插入到肩部或胸骨剑突处皮下,将刺激回路电极线4的针头4A插入患者肩部或胸骨剑突处皮下附近距接地电极线的针头3A约2厘米的位置,把导线定位并用胶布或保护贴固定在病人身上,防止手术过程中脱落。再将接地电极线3的连接器插入界面盒8的PGND插孔,刺激回路电极线4的连接器插入界面盒8的STIM-插孔,将刺激器探头5的另一端连接器插入界面盒8的STIM+插孔形成刺激回路。

将第一电极线1的针头1A插入声带附近组织内,第二电极线2的针头2A插入声带附近组织内距第一电极线1的针头1A约1厘米的位置,再将第一电极线1的连接器插入界面盒8的正电极插孔,第二电极线2的连接器插入界面盒8的负电极插孔,形成电极回路。

电极全部插入完毕后,在监护仪7上需要进行电极检查,检查电极插接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手术中,当神经刺激探针5触碰到神经时给予神经刺激信号,神经刺激引起声带附近产生肌电信号,第一电极针头1A和第二电极针头2A捕捉到肌电信号后,传输到界面盒8,然后传输到监护仪7中,将肌电信号进行处理后显示出来,并通过声音或视觉进行报警,帮助手术者确认神经位置,从而保护神经,使其免受损伤。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接触声带组织的肌电信号采集头采用贴片结构而非针式结构,这种结构在使用时可直接将肌电信号采集头粘贴在声带上,使用更为安全可靠,信号采集更为可靠。其余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接触声带组织的肌电信号采集头采用带针贴片结构,它结合了实施例一和二的优点。这种结构在使用时可直接将肌电信号采集头的针头插入声带组成,同时将贴片紧贴场带,稳定可靠,其余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

实施例四。

如图3-4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三的区别在于肌电信号采集头通过图3所示的无线传输方式(如蓝牙、4G、ZEEBIG等)与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相连。接地电极3和刺激回路电极线4的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

以针式无线发射电极为例,使用时,首先将接地电极线3的针头3A插入到肩部或胸骨剑突处皮下,将刺激回路电极线4的针头4A插入患者肩部或胸骨剑突处皮下附近距接地电极线的针头3A约2厘米的位置,把导线定位并用胶布或保护贴固定在病人身上,防止手术过程中脱落。再将接地电极线3的连接器插入界面盒8的PGND插孔,刺激回路电极线4的连接器插入界面盒8的STIM-插孔,将刺激器探头5的另一端连接器插入界面盒8的STIM+插孔形成刺激回路。

再打开针式无线发射装置9的电源开关,将无线发射装置9的肌电信号采集针头9A、9B插入声带附近组织内,形成回路;然后打开无线接收装置10的电源开关,将无线接收装置10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无线接收装置第一转接头10A和无线接收装置第二转接头10B输入到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中。具体实施时,无线接收装置10还可直接安装在界面盒内的控制回路中,利用无线接收模块直接接收无线发射装置9(内含无线发射模块)的无线信号,再输入到监护仪7中。此外,通过适当的电路改进还可将无线接收装置第一转接头10A和无线接收装置第二转接头10B合并为一个转接头接入界面盒8的控制回路中。

电极全部插入完毕后,在监护仪7上需要进行电极检查,检查电极插接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手术中,当神经刺激探针5触碰到神经时给予神经刺激信号,神经刺激引起声带附近产生肌电信号,无线发射装置9将采集到的肌电信号进行处理,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发送到肌电信号接收处理装置的肌电信号无线接收装置10中,无线接收处理装置再将肌电信号进行处理,通过监护仪7显示出来,并通过声音或视觉进行报警,帮助手术者确认神经位置,从而保护神经,使其免受损伤。如图4所示。

肌电信号采集头采用贴片或带针贴片时的信号传输原理与上相同。

采用无线传输时可省去电极线,使得手术视野更为宽阔。由于传输距离一般较短,因此无线发射模块可设计成微形扣式结构。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是无线发射装置9的信号采集端采用两个贴片来代替两个肌电信号采集针头9A、9B。同样地无线发射装置9的信号采集端还可采用贴片加针的结构形式。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