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备针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5885发布日期:2019-06-22 00:2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备针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说是一种多功能备针盘。



背景技术:

在医院的日常护理工作中最经常性的工作就是给患者打针,而这也恰是事故频发的工作。在此类医疗事故中,多数是因医护人员的失误而伤及了患者,而另一些却是医护人员由于自己的不慎而伤及自身。比如,给病人静脉注射后会习惯性地回套针帽,而这过程是需要双手配合的,由于针帽的口径比较小,且针尖细又长,有的护士在回套时一不留神,针没插进针帽却刺伤了自己的手,在这类事故案例中最容易造成护士和病人交叉感染,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此外,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如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很多针剂需要调配,调配完后需要回套针帽后再给患者进行临床注射。由于所调配的用药很多是对人体有危害的药物,如抗肿瘤药物,调配人员在调配中回套针帽时如果一时疏忽而刺伤自己,那么就会造成事故。为避免这样的事故发生,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了诸多可行有效的办法。

比如:公告号CN 205672308U的中国专利中,发明人采取增大针帽末端面积来起到防护作用,减少了被回刺的几率。这个办法虽然简单可行,但造成针帽体积增大且成本提高;

再比如:公告号CN106983932A的中国专利,采用在帽体上设置侧槽,将针头回套的过程由轴向相对运动变为径向相对运动,此方法解决了被回刺的问题,但要想把细长的针循着侧槽卡入在操作上十分不便利,如果视力不好,回槽不但不易且还容易针尖碰及手指;同时该办法中针帽增加了构件,也大大增加了成本。

纵观上述专利的解决之道多为在针帽上想方设法,却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也就是造成医护人员被回刺的根本原因是双手操作。如果能解脱医护人员的另一只手,也就是单手操作,则可完全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解决回套针帽被刺的问题。另一方面,护士打针取帽过程也同为双手操作,如打针前要给针刺部位消毒,消完毒后,又回过手来,一只手拿着注射器,另一只手取针帽再行注射,此过程被分成了两步,浪费了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思路和创新不断涌现,在这种经常性的备针、注射工作中,我们急需一种设备,能将护士从传统的双手模式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回套针帽被刺的问题,同时减少打针步骤,缩减操作,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方便易用的半自动多功能备针盘,可单手操作,根本上解决针帽回套针尖回刺问题。

所述的多功能备针盘,包括方形盘体,盘体的上面板横向均匀布置有多条纵向的筒槽;

所述筒槽的横截面为开口朝上的半圆形状;

在所述筒槽后部距离筒槽尾端5~10cm处横向开有尾翼槽,用于嵌置注射器的空筒尾翼;所述尾翼槽横向宽度大于筒槽直径1~2cm;

位于所述尾翼槽前方2~8cm的筒槽两侧对称开有取放槽,取放槽的宽度比筒槽的直径大1.5~2.5cm,取放槽与筒槽彼此贯通;

在所述筒槽的前部槽道上设有夹帽箍;所述夹帽箍为两个对称的半圆柱体上下相对叠合而成,上、下夹帽箍以一纵向侧边为连接边,上夹帽箍与下夹帽箍通过连接边枢接;上、下夹帽箍沿各自轴心线分别开有上、下夹帽槽,上、下夹帽槽对称设置,用于叠合后夹住针帽;所述上、下夹帽箍叠合后的直径与筒槽直径相当;

在所述筒槽的前部槽道底部中央纵向开有滑槽,滑槽向下贯通盘体;滑槽的下方平行于滑槽设有螺杆,所述下夹帽箍的底端固定连接导板,导板向下穿过滑槽并于筒槽的下方固定连接一螺母,螺杆与螺母螺纹连接;螺杆的一端设有直流电机,直流电机的转轴与螺杆端头连接;所述螺杆和滑槽的纵向长度均为8~16cm;

所述盘体的上面板上设有电源开关,盘体内设有直流电源,在滑槽底面的盘体相对导板的前方和后方分别设有前限位开关和后限位开关,取放槽内设有双向开关,触发螺母在针筒首次放入时向前运动以脱针帽,再次放入针筒时向后运动以回套针帽。

进一步地,直流电机设于H桥驱动电路的桥路上,所述前限位开关和后限位开关为常闭开关,当被导板压迫后处于开路状态;所述双向开关设有电源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电源端与直流电源正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前限位开关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后限位开关的输入端连接;

前限位开关的输出端与前移桥路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直流电机的旋转动力驱动螺杆从而带动螺母向前移动,前移桥路的控制端通过电阻接地,使控制通路断开时前移桥路的控制端保持低电平,关断前移桥路;后限位开关的输出端与后移桥路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直流电机的旋转动力驱动螺杆,从而带动螺母向后移动。

优选地,所述双向开关为双触点复合按钮,双触点复合按钮通过H桥驱动电路控制直流电机转动;

所述双触点复合按钮带中间无连接状态的双常开开关,双触点复合按钮的双常开开关的第一端触点相互连接,并与电阻串联后作为双向开关的电源端与电源正端连接,双触点复合按钮其中的常开开关一的第二端作为双向开关的第一输出端与前限位开关串联连接后与前移桥路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直流电机的旋转动力驱动螺杆从而带动螺母向前移动,前移桥路的控制端通过电阻接地,使控制通路断开时前移桥路的控制端保持低电平,前移桥路关断;双触点复合按钮的另一个常开开关二的第二端作为双向开关的第二输出端与后限位开关串联后与后移桥路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直流电机的旋转动力驱动螺杆,从而带动螺母向后移动,双触点复合按钮的常开开关二的第二端通过电阻接地,使双触点复合按钮的常开开关二断开时后移桥路的控制端保持低电平,关断后移桥路。

优选地,所述双向开关为逻辑开关,逻辑开关包括微动开关、触发器和二输入异或门器件,微动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电源正端,微动开关的第二端通过电阻连接电源负端,微动开关的第二端与触发器的输入端连接,触发器的输出端与二输入异或门器件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二输入异或门器件的第二输入端与输出端连接,二输入异或门器件的输出端作为双向开关的输出端与前限位开关以及后限位开关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夹帽箍内设硅胶层。

进一步地,在所述上下夹帽箍的叠合面上设有配套的、用于将上下夹帽箍锁死的卡扣;在上夹帽箍的活动边还设有拨开手柄。

进一步地,在盘体的上面板上针对各个筒槽分别设置有标签。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电源为可充电池组,可充电池组的正电源端通过充电管理模块与充电接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动方式脱开和回套针帽,解决了医护人员在调配针剂过程中须使用双手脱、套帽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单手、单触发操作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医护人员手动回套针帽过程中被针尖回刺的问题,同时摒弃了传统打针方式中打针前必须用双手脱针帽之问题,利用本实用新型可单手操作、自动脱帽,减少了打针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可一次性为多位病人备针,方便、实用且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夹帽箍及走动机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取放槽和双向开关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范图,图中:夹帽箍夹住针帽状态,向前移动后,转变为针帽打开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路图,图中:双向开关为双触点复合按钮,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局部电路图,图中:双向开关采用逻辑开关。

图中:1—盘体,2—筒槽,3—尾翼槽,4—注射器,5—空筒尾翼,6—取放槽,7—夹帽箍,8—夹帽槽,9—针帽,10—滑槽,11—导板,12—螺母,13—直流电机,14—螺杆,15—硅胶层,16—卡扣,17—拨开手柄,18—标签,19—电源开关,20—直流电源,21—充电管理模块,22—充电接口,23—双向开关,24—前限位开关,25—后限位开关,26—H桥驱动电路,27—微动开关,28—二输入异或门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6中所示的多功能备针盘,包括方形盘体1,盘体1的上面板横向均匀布置有多条纵向的筒槽2。本实用新型将多位病人的针剂集中备用在一个盘中,可用于同一病房中同时多人打针使用;也可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同时为多位病人调配药剂。

所述筒槽2的横截面为开口朝上的半圆形状;图1实施例中可以看到,该形状更贴切置放注射器。在实际运用中,同一盘体上不同的筒槽2可设置为不同大小,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注射器。

在所述筒槽2后部距离尾端5~10cm处横向开有尾翼槽3,用于嵌置注射器4的空筒尾翼5;所述尾翼槽3横向宽度大于筒槽2直径1~2cm;

图1实施例中可以看到,注射器4的空筒尾翼5置放入尾翼槽3中,设置尾翼槽3是为了在夹帽箍7夹住针帽9向前或向后推拉运动时,定住注射器空筒不动。

位于所述尾翼槽3前方2~8cm、在筒槽2两侧对称开有取放槽6,取放槽6的宽度比筒槽2的直径大1.5~2.5cm,取放槽6与筒槽2彼此贯通;图1、3实施例中可以看到,取放槽6采用方便手指捏拿的形状,捏拿部位在注射器空筒的腰身部。

在所述筒槽2的前部槽道上设有夹帽箍7;所述夹帽箍7为两个对称的半圆柱体上下相对叠合而成,上下夹帽箍7以一纵向侧边为连接边,上夹帽箍7为以连接边作轴的开合结构;图1实施例中可以看到,夹帽箍7有开启态,也有闭合态。上、下夹帽箍7沿各自轴心线分别开有上、下夹帽槽8,上、下夹帽槽8对称设置,用于叠合后夹住针帽9;所述上、下夹帽箍7叠合后的直径与筒槽2直径相同,上、下夹帽箍7叠合后与筒槽2的轴心线重合;图1实施例中可以看到,上、下夹帽箍7叠合后和筒槽2的轴心线是重合的,目的是在推拉针帽9的过程中开、合准确。

在所述筒槽2的前部槽道底部中央纵向开有滑槽10,滑槽10向下贯通盘体1;滑槽10的下方平行于滑槽10设有螺杆14,所述下夹帽箍7的底端固定连接导板11,导板11向下穿过滑槽10并于筒槽2的下方固定连接一螺母12,螺杆14与螺母12螺纹连接;螺杆14的一端设有直流电机13,直流电机13的转轴与螺杆14端头连接;所述螺杆14和滑槽10的纵向长度均为8~16cm;从图2实施例中可以看到,与夹帽箍7的相关走动机构。直流电机13带动螺杆14、再带动螺母12、再带动夹帽箍7运动。

所述盘体1的上面板上设有电源开关19,盘体1内设有直流电源20,在滑槽10底面的盘体相对导板11的前方和后方分别设有前限位开关24和后限位开关25,从图2实施例中可以看到,前限位开关24和后限位开关25的设置部位。取放槽6内设有双向开关23,触发螺母12在针筒首次放入时向前运动以脱针帽9,再次放入针筒时向后运动以回套针帽9。从图3实施例中可以看到,当护士用手去拿取或放入注射器时,都会相应触发双向开关23,在图4实施例示范图中可以看到,双向开关23首次触发后,螺母12带动夹帽箍7向前运动,脱开针帽9;反之,再次触发双向开关23,螺母12带动夹帽箍7向后运动,回套针帽9。

图2实施例结构图再结合图5实施例电路图可以看到,直流电机13设于H桥驱动电路26的桥路上,所述前限位开关24和后限位开关25为常闭开关,当被导板11压迫后处于开路状态;所述双向开关23设有电源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电源端与直流电源正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前限位开关24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后限位开关25的输入端连接;

前限位开关24的输出端与前移桥路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直流电机13的旋转动力驱动螺杆14从而带动螺母12向前移动,前移桥路的控制端通过电阻接地,使控制通路断开时前移桥路的控制端保持低电平,关断前移桥路;后限位开关25的输出端与后移桥路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直流电机13的旋转动力驱动螺杆14,从而带动螺母12向后移动。

所述双向开关23为双触点复合按钮,双触点复合按钮通过H桥驱动电路26控制直流电机13转动;在图5实施例电路图中,双向开关23为双触点复合按钮。

所述双触点复合按钮带中间无连接状态的双常开开关,双触点复合按钮的双常开开关的第一端触点相互连接,并与电阻串联后作为双向开关的电源端与电源正端连接,双触点复合按钮其中的常开开关一的第二端作为双向开关的第一输出端与前限位开关24串联连接后与前移桥路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直流电机13的旋转动力驱动螺杆14从而带动螺母12向前移动,前移桥路的控制端通过电阻接地,使控制通路断开时前移桥路的控制端保持低电平,前移桥路关断;双触点复合按钮的另一个常开开关二的第二端作为双向开关的第二输出端与后限位开关25串联后与后移桥路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直流电机13的旋转动力驱动螺杆14,从而带动螺母12向后移动,双触点复合按钮的常开开关二的第二端通过电阻接地,使双触点复合按钮的常开开关二断开时后移桥路的控制端保持低电平,关断后移桥路。

作为优化的一种实施例,在图6中,所述双向开关23为逻辑开关,逻辑开关包括微动开关27、触发器和二输入异或门器件28,微动开关27的第一端连接电源正端,微动开关27的第二端通过电阻连接电源负端,微动开关27的第二端与触发器的输入端连接,触发器的输出端与二输入异或门器件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二输入异或门器件的第二输入端与输出端连接,二输入异或门器件的输出端作为双向开关23的输出端与前限位开关24以及后限位开关25的输入端连接。该电路以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双触点复合按钮的作用,而工作更加可靠、输出信号干净无毛刺,当微动开关在放回筒槽或从筒槽取出时均会被按下,微动开关不断被按下时,二输入异或门器件的输出端会轮流出现高、低电平,配合H桥驱动电路实现针帽自动取下和回套的功能。

所述夹帽箍7内设硅胶层15。从图2实施例中可以看到,设置硅胶层15,一方面硅胶可塑性大,对针帽大小有差异均可夹固牢实,另一方面硅胶材料抓取力度大。

在所述上下夹帽箍7的叠合面上设有配套的、用于将上下夹帽箍7锁死的卡扣16;在上夹帽箍7的活动边还设有拨开手柄17。从图2实施例中可以看到,卡扣16将上、下夹帽箍7卡为一体,拨开手柄17方便分开上下夹帽箍7。

在盘体1的上面板上针对各个筒槽2分别设置有标签18。从图1实施例中可以看到,设置标签18便于区分不同病人或不同药剂,有了标签在使用上更安全。

所述直流电源20为可充电池组,可充电池组的正电源端通过充电管理模块21与充电接口22连接。从图5实施例中可以看到,带有充电功能,可脱离线束,方便移动中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