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针刺安全型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4947发布日期:2019-08-16 22:19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针刺安全型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防针刺安全型留置针。



背景技术:

静脉留置针因其能减少患儿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儿疼痛等优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留置针在使用后退针过程中,针头被患者血液所污染,医护人员在拔离或清理丢弃时容易被针头扎伤,容易感染疾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临床使用中,静脉留置针的钢针穿刺成功并顺利把软套管引导入患者静脉留置后, 医务人员须把钢针往留置针后部撤退至完全脱离套管座, 过后才把用过的钢针丢弃于尖锐物品废置箱。

现有技术中很多留置针为解决其存在的安全问题,公开了多种安全、防针刺留置针,这些留置针普遍设有保护片,在针头退针过程中通过弹性保护片挡住针头,避免针头扎伤医护人员,但这些保护片因弹性不够,结构太过复杂,制作成本高。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201520756765.8、名称为一次性使用防针刺留置针的实用新型专利,该留置针将弹簧片设于外套内,当所述针管安装在所述弹簧片中时,所述弹簧片上的凸起便落入到所述导管座的凹下处,从而将所述弹簧片与所述导管座固定并锁紧。当静脉穿刺完成后,需要把所述针管连带针尖往外拨出,当所述针管连带针尖离开所述弹簧片上的挡片,所述挡片便失去了支撑,因而启动所述 U 型包边弹力臂潜在的弹力,使所述挡片向所述针管的中心方向闭合,令所述挡片挡住针尖,从而达到防刺效果。但该结构留置针具有以下缺点:第一,弹簧片双臂挤压接触点在钢针表面,拖拉钢针时表面阻力大,会在钢针表面造成拉痕或毛刺;第二,外套内部以凸点卡位,用于固定并锁紧弹簧片,凸点处于外套内部的设计对注塑模具及成型过程会有一定难度,成型品不容易脱模,如各凸点卡位因成型挑战的缺陷而不精准,需要使用较大的外力才能将弹簧片和外套一起从导管座内拔出,使用不方便,而且,外套与弹簧片的位置是以凸点卡位固定不移动,弹力臂启动后,弹簧片和外套才一起与导管座分离,如果设计不精准,有可能将外套置留在导管座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的防针刺安全型留置针。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防针刺安全型留置针,包括针芯和软导管,所述的软导管由导管管路、三通导管座和正压接头组成,导管管路装在三通导管座上,三通导管座与正压接头之间通过延长管相连接,所述的针芯包括针管和针座,针管经三通导管座从导管管路中穿出,其特点是,

在所述针管上套设有拔出针芯时自动激活锁定针管头部的弹夹式防护机构,弹夹式防护机构通过针管管体上的隆起部与针管锁定,当针管撤退时带动弹夹式防护机构一同后退;

所述的弹夹式防护机构包括套装在针管上的防护套管和锁定针管头部的弹性夹,弹性夹设在防护套管外,所述的弹性夹由U形弹性体和一对夹臂组成,夹臂对称设在所述U形弹性体的两侧且与所述U形弹性体相接为一体,U形弹性体的弯折处设有供针管穿过的通孔,夹臂上设有封住针管头部的阻挡部,在所述防护套管的内壁上设有与针管上隆起部相配合的内台阶,内台阶设在针管隆起部后方,隆起部到针管针尖部的距离小于等于内台阶到防护套管前端的距离,在所述防护套管的外壁上设有与弹性夹上通孔相配合的外台阶和与弹性夹的阻挡部相配合的外凸起, 外凸起和外台阶设在弹性夹内侧,外台阶到防护套管前端的距离小于弹性夹通孔到阻挡部的距离,在所述三通导管座与弹性夹之间设有弹性夹锁定机构;

装配状态下,弹性夹的夹臂及阻挡部展开在防护套管上,防护套管的前端口呈敞开状态,此时,弹性夹与三通导管座锁定;

针管撤退过程中,当针管的隆起部后退至防护套管的内台阶处,带动防护套管一起撤退;针管继续撤退,当弹性夹的通孔碰到防护套管上的外台阶时,扩展的弹性夹夹臂靠拢,弹性夹前部的阻挡部合抱,封锁住防护套管的前端口,从而自动将针管头部锁定在防护套管内以防针刺,同时,弹性夹锁定机构解锁,针管继续撤退,将已锁定的针芯连同弹性夹和防护套管一起带离软导管。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在所述针管一侧设有沿针管的轴线设置的回血管体,回血管体的两端与针管相连通,所述的回血管体呈毛细管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所述的弹性夹锁定机构包括设在三通导管座上的限位孔和与限位孔相配合的弹性凸起,所述弹性凸起设在弹性夹的夹臂上,所述的弹性凸起为向外拱起的半圆弧体。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所述的内台阶由防护套管两段不同内径的管体相接构成,防护套管前段管体的内径大于针管隆起部的最大外径,防护套管后段管体的内径小于针管隆起部的最大外径且大于针管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所述的针管的隆起部为压接形成的、两侧凹陷的膨胀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所述夹臂的弹性凸起和阻挡部为由夹臂向前延伸后经多处弯折后形成的一体式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弹性夹设在防护套管外,装配期间,将弹性夹扩展在防护套管上,拖拉针芯时没有双臂挤压的表面阻力,而且弹性夹没有直接跟针管表面接触,保证针管的卫生;本实用新型先将针管收于防护套管内,再封闭防护套管的管口从而锁定针管头部,再将弹性夹及防护套管连同针管一起脱离三通导管座,使得针管不容易露出,防护效果更优,另外,封闭过程中弹性夹也不会跟针管表面直接接触,进一步保证了针管的卫生,也保证了锁定针管头部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采用台阶方式固定并锁紧,设计简单,定位方便,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防护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针管拔出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针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以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构成对其权利的限制。

参照图1-4,一种防针刺安全型留置针,包括针芯和软导管,所述的软导管由导管管路、三通导管座1和正压接头组成,导管管路装在三通导管座1上,三通导管座1与正压接头之间通过延长管相连接,所述的针芯包括针管7和针座,针管7经三通导管座1从导管管路中穿出,

在所述针管7上套设有拔出针芯时自动激活锁定针管7头部的弹夹式防护机构,弹夹式防护机构通过针管7管体上的隆起部11与针管7锁定,当针管7撤退时带动弹夹式防护机构一同后退;

所述的弹夹式防护机构包括套装在针管7上的防护套管6和锁定针管7头部的弹性夹,弹性夹5设在防护套管6外,所述的弹性夹5由U形弹性体和一对夹臂组成,夹臂对称设在所述U形弹性体的两侧且与所述U形弹性体相接为一体,U形弹性体的弯折处设有供针管7穿过的通孔,夹臂上设有封住针管7头部的阻挡部3,在所述防护套管6的内壁上设有与针管7上隆起部11相配合的内台阶8,内台阶8设在针管7隆起部11后方,隆起部11到针管7针尖部的距离小于等于内台阶8到防护套管6前端的距离,在所述防护套管6的外壁上设有与弹性夹5上通孔相配合的外台阶9和与弹性夹5的阻挡部3相配合的外凸起10, 外凸起10和外台阶9设在弹性夹5内侧,外台阶9到防护套管6前端的距离小于弹性夹5通孔到阻挡部3的距离,在所述三通导管座与弹性夹之间设有弹性夹锁定机构;

装配状态下,弹性夹5的夹臂及阻挡部3展开在防护套管6上,防护套管6的前端口呈敞开状态,弹性夹并没有直接接触针管表面,针管装在防护套管6内,此时,弹性夹与三通导管座锁定;

针管7撤退过程中,当针管7的隆起部11后退至防护套管6的内台阶8处,带动防护套管6一起撤退;针管7继续撤退,当弹性夹5的通孔碰到防护套管6上的外台阶9时,防护套管6的长度不足以支撑弹性夹5的阻挡部3,之前预加载的压力将被释放,扩展的弹性夹5夹臂变回原形靠拢,弹性夹5前部的阻挡部3合抱,封锁住防护套管6的前端口,从而自动将针管7头部锁定在防护套管6内以防针刺,同时,弹性夹锁定机构解锁,针管7继续撤退,将已解锁的弹性夹5随防护套管6和针芯一起带离三通导管座。

在所述针管7一侧设有沿针管7的轴线设置的回血管体,回血管体的两端与针管7相连通,所述的回血管体呈毛细管状;回血管体设在针管隆起部11的后方,从而不会影响弹性夹锁定机构与针管管体的配合,与回血管体相对的针管管体侧壁上设有安放回血管体的凹形槽,所述回血管体设在凹形槽内且与凹形槽槽壁相接,从而将回血管体与针管管体相接成一体,将回血管体隐藏在针管管体内,不会影响针管管体的使用。

所述的弹性夹锁定机构包括设在三通导管座上的限位孔2和与限位孔2相配合的弹性凸起4,所述弹性凸起4设在弹性夹5的夹臂上,所述的弹性凸起4为向外拱起的半圆弧体,整个过程均可自动实现,无需使用多大的外力,省时省力,装置的稳定性强。

所述的内台阶8由防护套管7上两段不同内径的管体相接构成,防护套管6前段管体的内径大于针管隆起部11的最大外径,防护套管6后段管体的内径小于针管隆起部11的最大外径且大于针管7的外径。

所述针管7的隆起部11为压接形成的、两侧凹陷的膨胀部;所述夹臂的弹性凸起4和阻挡部3为由夹臂向前延伸后经多处弯折后形成的一体式结构,方便对弹夹式防护机构的装配及释放,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防针刺留置针在进行装配时,必须将弹簧片挡片打开,才能将其顺利安装到针管上的问题,装配时省时少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