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3937发布日期:2019-10-13 01:32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导管。



背景技术:

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行气管插管后常常需要确定气管导管的位置,明视下气管插管被认为是确定气管导管位于气管的最准确的方法之一,但是部分患者由于先天解剖原因或后天创伤等导致患者无法明视下插管,此外即使明视下看到声门,喉镜拿出后气管导管仍有移出气管的可能,纤支镜及胸部X片机均贵重,不方便携带,在急诊及普通病房均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基层医院更不能得到很好的配合;其次还有近几年用的较多的二氧化碳检测仪,但其体积大不易搬动,且ETCO2数值与心输出量呈正相关,心脏骤停时心排量降低,从而 ETCO2数值低导致假阴性,故无呼吸脉搏时可能为假阴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导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导管,包括透明管体,在距离所述透明管体插入端至少 20cm处设的透明管体内部设有一CO2变色薄膜,所述CO2变色薄膜长度为 5~10cm。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CO2变色薄膜由pH指示剂、碱性物质、聚合物、增塑剂及溶剂混合制成。其中所述pH指示剂为0.05-1.25%(溶质质量/溶剂体积) 间甲酚紫;聚合物为5-10%(溶质质量/溶剂体积)乙基纤维素。其中所述碱性物质是体积比为12.5-25%的四丁基氢氧化铵;增塑剂是体积比为15-25%的磷酸三丁酯。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CN201410130254.5所述的一种CO2变色薄膜,该薄膜暴露在空气中相对较稳定,遇到气体中含2%以上浓度CO2时迅速变色,适用于呼气末二氧化碳气体的检测。

作为优选,所述CO2变色薄膜贴覆于所述透明管体内侧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透明管体上设有长度刻度。

作为优选,所述CO2变色薄膜粘附有一层塑料薄膜,所述塑料薄膜固定连接一可将塑料薄膜拉开的拉绳的一端,拉绳的另一端穿出透明管体外。

作为优选,所述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塑料薄膜背面的一端。

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气管导管内部20cm及以上的部位增加了能检测二氧化碳的薄膜,能在呼出气体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时迅速变色,从而达到快速准确判断气管导管位置的目的(是否伸入到气管位置);另本实用新型使用简单,造价成本低,有利于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导管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导管的主视图;

图中,1为透明管体,2为CO2变色薄膜,3为长度刻度,4为塑料薄膜,5 为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导管导管,包括透明管体1,在距离所述透明管体1插入端至少20cm处设的透明管体内部设有一CO2变色薄膜2,所述CO2变色薄膜2长度为5~10cm。。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CO2变色薄膜2由pH指示剂、碱性物质、聚合物、增塑剂及溶剂混合制成。其中所述pH指示剂为0.05-1.25%(溶质质量/溶剂体积)间甲酚紫;聚合物为5-10%(溶质质量/溶剂体积)乙基纤维素。其中所述碱性物质是体积比为12.5-25%的四丁基氢氧化铵;增塑剂是体积比为15-25%的磷酸三丁酯。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CN201410130254.5所述的一种CO2变色薄膜2,该薄膜暴露在空气中相对较稳定,遇到气体中含2%以上浓度CO2时迅速变色,适用于呼气末二氧化碳气体的检测。

在使用本气管导管时,从鼻内或嘴内插入后可观察CO2变色薄膜是否变色,如果变色则表示已经伸入到气管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CO2变色薄膜2贴覆于所述透明管体1内侧壁上。

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透明管体1上设有长度刻度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CO2变色薄膜2粘附有一层塑料薄膜4,所述塑料薄膜4固定连接一可将塑料薄膜4拉开的拉绳5的一端,拉绳5的另一端穿出透明管体1外。所述拉绳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塑料薄膜4背面的一端。虽然如上提到的如CN201410130254.5所述的一种CO2变色薄膜2,虽然该薄膜暴露在空气中相对较稳定,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本实用新型在CO2变色薄膜2上粘附有一层塑料薄膜4用于保护CO2变色薄膜2,避免未使用就过质变色,使用时,运用拉绳将塑料薄膜4拉开,即可使用,使用简单方便。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