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缝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5504发布日期:2019-08-13 21:03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微创手术缝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创手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创手术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微创手术在缝合过程中,由于操作空间有限,因此,在常规的微创手术中,需要增加切口面积,增加操作空间,以此来进行缝合,手术医生操作难度大,缝合时间长,缝合效率低,增加了手术缝合时间,降低了手术医生的手术效率,并且容易造成患者伤口愈合需要的时间长,实际应用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微创手术缝合装置,解决目前微创手术缝合困难的问题,满足微创手术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微创手术缝合装置,包括缝针,缝针呈鱼钩状态设置,缝针包括手柄和针头,手柄呈中空状态设置,针头的头端呈尖刺状态设置,针头内部呈中空状态设置,针头的表面上开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T形缝线,T形缝线包括线头和尾线,线头与尾线之间形成T形状态,线头的一端插入凹槽内,线头的另一端延伸至凹槽外,尾线位于针头和手柄内,尾线的一端连接在线头上,尾线的另一端连接有压板,压板的一端上连接有弹簧,压板的另一端上连接有按钮,按钮设置在手柄上。

手柄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手柄。

针头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针头。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微创手术缝合装置,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具备如下的优点:

一、只需针头头部穿刺过组织就可以完成缝合,需要的操作空间小,适合内镜下微创手术;

二、尾线在手柄中不遮挡手术视野;

三、尾线释放按钮设计在手柄上操作方便;

四、释放按钮卡住尾线使T形缝线的头端呈倒勾状,使T形缝线能够一次缝合成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缝针1,手柄2,针头3,凹槽4,缝线5,线头6,尾线7,压板8,弹簧9,按钮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施例中的这种微创手术缝合装置,包括缝针1,缝针1呈鱼钩状态设置,缝针1包括手柄2和针头3,手柄2呈中空状态设置,针头3的头端呈尖刺状态设置,针头3内部呈中空状态设置,针头3的表面上开有凹槽4,凹槽4内设置有T形缝线5,T形缝线5包括线头6和尾线7,线头6与尾线7之间形成T形状态,线头6的一端插入凹槽4内,线头6的另一端延伸至凹槽4外,尾线7位于针头3和手柄2内,尾线7的一端连接在线头6上,尾线7的另一端连接有压板8,压板8的一端上连接有弹簧9,压板8的另一端上连接有按钮10,按钮10设置在手柄2上。

手柄2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手柄2。

针头3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针头3。

采用鱼钩的原理将T形缝线5的T形头卡在组织缘,形成倒刺状态,这样单次穿刺就能够送入缝线5。

在微创手术需要缝合时,将针头3穿过需要缝合的组织,此时,线头6随着针头3穿过组织,然后按下按钮10,释放尾线7,线头6卡在组织缘,针头3原路退回,缝合两针后将尾线7相互打结,完成缝合。

在缝合过程中,只需要穿刺一次就能够完成送线过程,而不需要像传统缝合装置一样反过来穿刺缝合,从而减少手术操作空间,提高缝合效率,提高手术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特点是: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具备如下的优点:

一、只需针头头部穿刺过组织就可以完成缝合,需要的操作空间小,适合内镜下微创手术;

二、尾线在手柄中不遮挡手术视野;

三、尾线释放按钮设计在手柄上操作方便;

四、释放按钮卡住尾线使T形缝线的头端呈倒勾状,使T形缝线能够一次缝合成形。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