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准确测量及控制引流速度的体液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7334发布日期:2019-10-19 03:17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准确测量及控制引流速度的体液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用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准确测量及控制引流速度的体液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体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病症,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治疗的重要方法是通过穿刺将积液排出。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穿刺技术,常规操作是在体腔内放置引流管后外接引流袋,根据引流袋内的液体量估算积液引流量。但是这种计量方法无法做到实时判读及调控。临床常出现的情况是在引流初期极易出现数分钟内即有数百甚至上千毫升积液流出,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患者不适,严重可能出现复张性肺水肿。随着体腔压力降低,引流速度也会逐渐降低,在不能实时判断控制引流速度的情况下,引流过慢可能出现引流管阻塞。为避免以上情况,往往需要医护人员频繁观察记录引流袋内积液量,导致工作量较大。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可准确测量及控制引流速度的体液引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准确测量及控制引流速度的体液引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准确测量及控制引流速度的体液引流装置,包括穿刺管,所述穿刺管的下端设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下方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与所述第二引流管之间设有墨菲氏滴管,所述第二引流管的底端设有引流袋,所述第二引流管上套设有流速调节器,所述流速调节器由壳体和调节滚轮组成。

优选的,所述连接筒的侧壁上设有分支管,所述分支管与所述连接筒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分支管的底端连通到所述连接筒内,所述分支管的顶端内设有胶塞。

优选的,所述穿刺管的后端固定卡接在所述连接筒的前端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引流管的顶端固定卡接在所述连接筒的后端内,所述第一引流管的底端固定卡接到所述墨菲氏滴管的顶端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引流管的顶端固定卡接到所述墨菲氏滴管的底端内,所述第二引流管的底端固定卡接到所述引流袋内。

优选的,所述流速调节器活动套接在所述第二引流管的外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调节滚轮滚动连接在所述壳体内。

优选的,所述壳体顶端的内圈形状为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与所述第二引流管的外径相等。

优选的,所述壳体底端的内圈形状为矩形,矩形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引流管的外径相等,矩形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引流管的外径与所述调节滚轮的半径之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传统引流袋与穿刺管之间的引流管上增设墨菲氏滴管,在靠近引流袋近端的引流管上套设流速调节器,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读取墨菲氏滴管内引流液每分钟滴数实时判读引流速度,并通过远端的手动调节滚轮来改变引流管内径大小,进而起到精准调控积液引流速度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且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准确测量及控制引流速度的体液引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流速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穿刺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A-A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穿刺管;2、连接筒;21、分支管;22、胶塞;3、第一引流管;4、墨菲氏滴管;5、第二引流管;6、引流袋;7、流速调节器;71、壳体;72、调节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高度”、“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实施例1

一种可准确测量及控制引流速度的体液引流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穿刺管1,穿刺管1的下端设有连接筒2,连接筒2的下方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引流管3和第二引流管5,第一引流管3与第二引流管5之间设有墨菲氏滴管4,第二引流管5的底端设有引流袋6,第二引流管5上套设有流速调节器7,流速调节器7由壳体71和调节滚轮72组成。

本实施例中,穿刺管1的后端固定卡接在连接筒2的前端内,并通过熔融密封。

进一步地,第一引流管3的顶端固定卡接在连接筒2的后端内,并通过熔融密封,通过连接筒2将穿刺管1与第一引流管3连为一体,其结构稳固且密封,避免漏气或漏液。

进一步地,第一引流管3的底端固定卡接到墨菲氏滴管4的顶端内,并通过熔融密封。

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管5的顶端固定卡接到墨菲氏滴管4的底端内,并通过熔融密封,通过墨菲氏滴管4将第一引流管3与第二引流管5连接为完整的引流管。

进一步地,第二引流管5的底端固定卡接到引流袋6内,便于通过引流袋6将患者体腔内的积液直接引流出来,同时通过观察墨菲氏滴管4内液体滴落的频率判断引流的速度,以便及时调节速度。

本实施例中,流速调节器7活动套接在第二引流管5的外侧壁上,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调整流速调节器7与引流袋6之间的间距,以便更好、更有效地调节引流的速度。

进一步地,调节滚轮72滚动连接在壳体71内,通过滚动调节滚轮72可以调整调节滚轮72在壳体71内的位置,调节滚轮72紧压在第二引流管5上,通过缩小第二引流管5内的流通口面积来改变液体流动的速度。

进一步地,壳体71顶端的内圈形状为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与第二引流管5的外径相等,使壳体71刚好能套在第二引流管5上,且保证调节滚轮72对第二引流管5不进行压迫时引流速度能达到最大。

进一步地,壳体71底端的内圈形状为矩形,矩形的宽度与第二引流管5的外径相等,矩形的长度等于第二引流管5的外径与调节滚轮72的半径之和,当调节滚轮72滚动到最低端时,第二引流管5不会受到调节滚轮72的压力,引流速度达到最大;当调节滚轮72滚动到最顶端时,第二引流管5受到调节滚轮72的压力最大,引流速度达到最小。

具体地,穿刺管1、连接筒2、第一引流管3、墨菲氏滴管4、第二引流管5均采用医用级硅橡胶制成,其材质柔软有弹性、韧性好、摩擦力大、耐磨耐用。

进一步地,流速调节器7采用医用级聚丙烯制成,其材质质轻易塑形、耐磨耐用、造价低廉。

实施例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为了便于在不破坏引流管的情况下进行体腔内给药和管路的冲洗清洁操作,本发明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如下改进,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3-4所示,连接筒2的侧壁上设有分支管21,分支管21的顶端内设有胶塞22。

本实施例中,分支管21与连接筒2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分支管21的结构结实稳固、不易断裂。

进一步地,分支管21的底端连通到连接筒2内,通过将注射器插到分支管21内可以直接对患者进行体腔内给药操作,也可通过从分支管21内注入清洗液对穿刺管1和引流管进行冲洗清洁。

具体地,胶塞22与分支管21卡接配合,通过胶塞22密封住分支管21的管口,避免漏气或漏液,也可避免外界杂质进入可能导致滋生细菌。

进一步地,胶塞22的顶端设有限位片,避免胶塞22卡在分支管21内难以拔出。

本实用新型的可准确测量及控制引力速度的体液引流装置在使用时,首先按照常规操作将穿刺管1插入到患者体腔内固定好,再通过观察墨菲氏滴管4内每分钟滴液的数量判断引流的速度,若引流速度过快则向上滚动调节滚轮72以降低速度,若引流速度过慢则向下滚动调节滚轮72以提高速度,时引流速度保持在正常速度,然后定时观察和记录墨菲氏滴管4的滴液速率和引流袋6内的读数,并随时调节引流速度,给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体感。

当需要给患者进行体腔内用药时,先通过流速调节器7将引流速度调到最小,再打开胶塞22,将抽取好药物的注射器卡接到分支管21内进行注射,用药结束后拔出注射器并重新盖好胶塞22,稍等一段时间再调节流速调节器7进行正常引流,避免引流袋6将刚注入的药物引流出来;当需要对穿刺管1或引流管进行冲洗时,先通过流速调节器7将引流速度调到最小,再打开胶塞22,将抽取适量清洗液的注射器卡接到分支管21内注入,注射结束后拔出注射器并重新盖好胶塞22,然后再调节流速调节器7对清洗液进行引流,以便对穿刺管1、引流管和墨菲氏滴管4进行清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