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睡眠带以及薄膜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5618发布日期:2018-10-23 23:08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睡眠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睡眠带以及薄膜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从而产生很多健康问题,其中睡眠障碍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对29个国家或地区的25906名病人的调查得出,27%的人有睡眠问题,而我国睡眠障碍患者约占人群总数的30%以上。患有睡眠障碍不仅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下降。睡眠质量与身体健康存在着直接关系,睡眠质量太差可能会直接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作,心脑血管疾病40%的发病率是在晚上,在新生儿发育的最初几个月期间,健康的睡眠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用于监测人们睡眠质量的睡眠带应运而生,以便用户及时得知自身的睡眠情况,并作出调整。

随着用户对智能家居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用户对睡眠带的功能要求不仅仅是监测睡眠质量便可,用户还希望睡眠带可以和其他智能家电的工作有配合,以满足用户更多的使用需求,例如,当用户晚上从睡眠带上起身离开时,睡眠带将获取用户起身的信息,以便在用户起身时自动开启用户家中的智能灯,为用户进行照明。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技术中的睡眠带一般是通过压电薄膜传感器等检测生理信息的电子传感器获知人体是否处于睡眠带上的,由于这些传感器需要在检测到用户的生理信息一段时间后才能确定用户是否处于睡眠带上,或者,这些传感器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检测不到用户的生理信息之后才能确定用户不再处于睡眠带上,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睡眠带在确定用户是否处于睡眠带上时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将直接导致睡眠带与外界设备的响应存在延迟,例如,当用户晚上从睡眠带上起身离开时,由于睡眠带获取用户起身的信息存在延迟,导致用户起身一段时间后,用户家中的智能灯才能自动开启,影响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睡眠带以及薄膜开关,该睡眠带中设置有薄膜开关,主要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睡眠带在获取用户是否处于睡眠带上存在时间延迟的问题。

第一方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睡眠带,所述睡眠带包括:

主控制器;

感应电路,其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薄膜开关,所述薄膜开关包括第一接触电路、第二接触电路和中间隔层,所述中间隔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电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之间,所述第一接触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的输出端均连接所述感应电路,所述中间隔层设有通孔且所述中间隔层由弹性材料制成;当所述睡眠带受压时,所述中间隔层将被压缩,所述第一接触电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将通过所述通孔接触,所述感应电路中将产生接触信号并将所述接触信号传输至所述主控制器;当所述睡眠带不受压时,所述第一接触电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将被所述中间隔层分隔开,所述主控制器将无法获得所述接触信号。

可选的,所述薄膜开关还包括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所述第一接触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的一面,所述第二接触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的一面,所述第一接触电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相对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基材包括热塑性聚氨酯。

可选的,所述第二基材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可选的,所述中间隔层包括多个海绵,多个所述海绵间隔设置,相邻两所述海绵之间形成所述通孔。

可选的,所述睡眠带还包括多个第三基材,所述第三基材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的另一面,多个所述第三基材间隔设置且各所述第三基材均对应所述通孔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三基材包括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可选的,所述睡眠带还包括压电薄膜传感器和下底面柔性体;

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和主控制器连接,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三基材和所述下底面柔性体之间,所述下底面柔性体和所述薄膜开关连接,所述下底面柔性体和所述薄膜开关均作为所述睡眠带的下支撑面,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用于采集用户的生理信息。

可选的,所述睡眠带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和所述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用于为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和所述主控制器供电。

可选的,所述睡眠带还包括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和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主控制器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外界设备进行通信。

可选的,所述睡眠带还包括外层布料,所述薄膜开关、第三基材和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均包裹于所述外层布料中。

可选的,所述外层布料包括莱卡面料。

第二方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薄膜开关,所述薄膜开关包括:

第一接触电路、第二接触电路和中间隔层,所述中间隔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电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之间,所述第一接触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的输出端均连接外界的感应电路,所述中间隔层设有通孔且所述中间隔层由弹性材料制成;

当所述薄膜开关受压时,所述中间隔层将被压缩,所述第一接触电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将通过所述通孔接触,所述感应电路中将产生接触信号;当所述薄膜开关不受压时,所述第一接触电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将被所述中间隔层分隔开。

可选的,所述薄膜开关还包括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所述第一接触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的一面,所述第二接触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的一面,所述第一接触电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相对设置。

可选的,所述中间隔层包括多个海绵,多个所述海绵间隔设置,相邻两所述海绵之间形成所述通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睡眠带包括:主控制器;感应电路,其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薄膜开关,所述薄膜开关包括第一接触电路、第二接触电路和中间隔层,所述中间隔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电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之间,所述第一接触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的输出端均连接所述感应电路,所述中间隔层设有通孔且所述中间隔层由弹性材料制成;当所述睡眠带受压时,所述中间隔层将被压缩,所述第一接触电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将通过所述通孔接触,所述感应电路中将产生接触信号并将所述接触信号传输至所述主控制器;当所述睡眠带不受压时,所述第一接触电路和所述第二接触电路将被所述中间隔层分隔开,所述主控制器将无法获得所述接触信号。由此,当用户躺靠在所述睡眠带上时,所述主控制器通过所述薄膜开关可以迅速获知用户躺靠在所述睡眠带了;当用户起身离开所述睡眠带时,所述主控制器也可通过所述薄膜开关迅速获知用户离开所述睡眠带了;使得睡眠带在感应用户否处于睡眠带上时更加灵敏,减小了感应延时,进而确保睡眠带与与外界设备可以及时的响应,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睡眠带的主视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睡眠带沿图1所示的A-A的断面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睡眠带沿图1所示的B-B的断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睡眠带的结构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薄膜开关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虽然在装置示意图中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装置示意图中的模块划分,或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一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睡眠带100,该睡眠带100包括:主控制器10、感应电路20、薄膜开关30、第三基材40、压电薄膜传感器50、下底面柔性体60、电源模块70、通信模块80和外层布料90。

其中,薄膜开关30包括第一接触电路31、第二接触电路32、中间隔层33、第一基材34和第二基材35,中间隔层33设置于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之间,第一接触电路31的输出端和第二接触电路32的输出端均连接感应电路20,中间隔层33设有通孔331且中间隔层33由可压缩的弹性材料制成;进一步的,第一接触电路31设置于第一基材34的一面,第二接触电路32设置于第二基材35的一面,且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相对设置,具体的,第一基材34和第二基材35分别位于薄膜开关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一接触电路31蚀刻于第一基材34上朝向中间隔层33内的这一面,第二接触电路32蚀刻于第二基材35上朝向中间隔层33内的这一面,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之间隔着中间隔层33。可选的,中间隔层33包括多个海绵332,多个海绵332间隔设置,相邻两海绵332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通孔331。可选的,第一基材34为TPU(Thermoplastic Urethane,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具备高耐磨性、硬度范围广、机械强度高和加工性能好等特点,确保薄膜开关30的上表面有更好的机械强度,且更容易被加工出来,第一基材34中TPU的厚度可为0.05mm。可选的,第二基材35为PET(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具备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电绝缘性优良、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折性好等特点,其冲击强度是其他薄膜的3至5倍,确保薄膜开关30的下表面具备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更加耐折,第二基材35中PET的厚度可为0.05mm。可选的,第一接触电路31包括导电银膜电路或者导电碳膜电路,第二接触电路32包括导电银膜电路或者导电碳膜电路。可选的,海绵332之间间隔形成的距离相等,且相邻两海绵332之间的间距控制在5-15mm之间,若相邻两海绵332之间的距离太短,则会导致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之间接触较难,若相邻两海绵332之间的距离太远,则会导致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之间很容易自动接触,影响产品效果,其中,海绵332可设置成1.0mm-2.0mm厚度的,厚度比较适中,如果将海绵332的厚度设置的更薄,容易使薄膜开关30中的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自动接触,海绵332的厚度太厚则会影响整个产品的厚度,也会影响压电薄膜传感器50的灵敏度,进一步的,海绵332设置成密度50-70g/cm2,硬度20-30HBW(Brinell Hardness,布氏硬度),这也是比较适中的密度和硬度,若海绵332太软则无法支撑第一基材34和第一接触电路31,若海绵332太硬又降低了睡眠带100的柔软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主控制器10包括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感应电路20与主控制器10连接;当睡眠带100受压时,例如,当用户施压于睡眠带100时,中间隔层33将被压缩,即海绵332将被压缩,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将通过通孔331接触,感应电路20中将产生接触信号并将接触信号传输至主控制器10,主控制器10根据接触信号判断出此时用户正施压或者躺靠于睡眠带100上的第一状态信息,再将第一状态信息传输至与睡眠带100连接的外接设备;当睡眠带100不受压时,例如,当用户不施压于睡眠带100时,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将被中间隔层33分隔开,主控制器10将无法获得接触信号,当主控制器10未接受到接触信号时,则主控制器10可以得出并产生此时用户未施压或者离开了睡眠带100的第二状态信息,再将第二状态信息传输至与睡眠带100连接的外接设备。可选的,感应电路20包括传感器(图未示)和供电电源(图未示),当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将通过通孔331接触时,感应电路20、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三者组成的回路连通,即感应电路20中的传感器、供电电源、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组成回路连通,从而使感应电路20中产生接触信号,接触信号包括感应电路20中检测到的电流信号或者压降信号等,感应电路20中的传感器将获取该接触信号。

第三基材40设置于第一基材34的另一面,多个第三基材34间隔设置且各第三基材40均对应通孔331设置,即通孔331位于第一基材34的一面上的一位置,则第三基材40位于第一基材34的另一面上的对应位置,可选的,一第三基材40对应于一通孔331,第三基材40对应通孔331设置可以确保薄膜开关30和压电薄膜传感器50有更好的灵敏度。具体的,第三基材40充当睡眠带100的上表层结构,第一基材34上蚀刻有第一接触电路31的一面朝向中间隔层33,第一基材34上设置有第三基材40的另一面背对中间隔层33;可选的,第三基材40包括EVA(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是新型环保塑料发泡材料,具有良好的缓冲、抗震、隔热、防潮、抗化学腐蚀等优点,且无毒、不吸水,其充当睡眠带100的上表层结构可以确保睡眠带100可以具备更好的缓冲、抗震和隔热等特性。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睡眠带100还用于检测用户睡眠时的生理信息,生理信息包括用户睡眠时的体温、脉搏和呼吸频率等,因此睡眠带100设置有压电薄膜传感器50,压电薄膜传感器50和主控制器10连接,压电薄膜传感器50设置于第三基材34和下底面柔性体60之间,下底面柔性体60和薄膜开关30连接,下底面柔性体60和薄膜开关30均作为睡眠带100的下表层结构,即下底面柔性体60和薄膜开关30均作为睡眠带100的下支撑面,压电薄膜传感器50用于采集用户的生理信息。具体的,睡眠带100中的第三基材40充当睡眠带100的上表层结构,下底面柔性体60和薄膜开关30连接且均作为睡眠带100的下表层结构,压电薄膜传感器50设置于第三基材34和下底面柔性体60之间。进一步的,薄膜开关30设置于睡眠带100下表层的一边,压电薄膜传感器50设置于睡眠带100中间的另一边,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它们同时工作时产生干扰问题,另方一面,薄膜开关30达到最好的导通效果的同时,也不影响压电薄膜采集信号的灵敏度。

值得说明的是:请再参阅图1,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睡眠带100中,薄膜开关30的宽度与压电薄膜传感器50的宽度的比例可以是多种情况的,其中,一种较佳的设计比例为薄膜开关30的宽度与压电薄膜传感器50的宽度的比例等于3:1,确保睡眠带100能正常采集用户生理信息的同时,也能灵敏的获取用户离开睡眠带100的动作。

电源模块70分别与压电薄膜传感器50和主控制器10连接,电源模块70用于为压电薄膜传感器50和主控制器10供电。

通信模块80分别与主控制器10和电源模块70连接,主控制器10通过通信模块80与外界设备进行通信。可选的,通信模块80包括蓝牙芯片等。

外层布料90包括莱卡面料,莱卡面料极富弹性、不易变形且舒适度高,确保用户使用睡眠带100时有更好的使用体验,薄膜开关30、第三基材34和压电薄膜传感器50均包裹于外层布料90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睡眠带100包括:主控制器10;感应电路20,其与主控制器10连接;薄膜开关30,薄膜开关30包括第一接触电路31、第二接触电路32、中间隔层33、第一基材34和第二基材35,中间隔层33设置于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之间,第一接触电路31的输出端和第二接触电路32的输出端均连接感应电路20,中间隔层33设有通孔331且中间隔层33由可压缩的弹性材料制成,第一接触电路31设置于第一基材34的一面,第二接触电路32设置于第二基材35的一面,且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相对设置;当睡眠带100受压时,中间隔层33将被压缩,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将通过通孔331接触,感应电路20中将产生接触信号并将接触信号传输至主控制器10;当睡眠带100不受压时,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将被中间隔层33分隔开,主控制器10将无法获得接触信号。由此,当用户躺靠在睡眠带100上时,主控制器10通过薄膜开关30可以迅速获知用户躺靠在睡眠带了;当用户起身离开睡眠带100时,主控制器也可通过薄膜开关30迅速获知用户离开睡眠带了;所以睡眠带100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识别有无人位于睡眠带100上、以及及时的感应用户离开或者躺靠在睡眠带100上,使得睡眠带100在感应用户否处于睡眠带100上时更加灵敏,减小了感应延时,进而确保睡眠带100与外界设备可以及时进行响应,提升了用户体验,也节约了睡眠带本身的功耗,节约电池耗电。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5,本申请实施例二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薄膜开关30,该薄膜开关30包括第一接触电路31、第二接触电路32、中间隔层33、第一基材34和第二基材35,中间隔层33设置于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之间,中间隔层33设有通孔331且中间隔层33由弹性材料制成;进一步的,第一接触电路31设置于第一基材34的一面,第二接触电路32设置于第二基材35的一面,且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相对设置,具体的,第一基材34和第二基材35分别位于薄膜开关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一接触电路31蚀刻于第一基材34上朝向中间隔层33内的这一面,第二接触电路32蚀刻于第二基材35上朝向中间隔层33内的这一面,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之间隔着中间隔层33。可选的,中间隔层33包括多个海绵332,多个海绵332间隔设置,相邻两海绵332之间形成通孔331。可选的,第一基材34为TPU(Thermoplastic Urethane,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具备高耐磨性、硬度范围广、机械强度高和加工性能好等特点,确保薄膜开关30的上表面有更好的机械强度,且更容易被加工出来,第一基材34中TPU的厚度可为0.05mm。可选的,第二基材35为PET(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具备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电绝缘性优良、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折性好等特点,其冲击强度是其他薄膜的3至5倍,确保薄膜开关30的下表面具备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更加耐折,第二基材35中PET的厚度可为0.05mm。可选的,第一接触电路31包括导电银膜电路或者导电碳膜电路,第二接触电路32包括导电银膜电路或者导电碳膜电路。可选的,海绵332之间间隔而形成的通孔的距离相等,且相邻两海绵332之间的间距为5-15mm之间,相邻两海绵332之间的距离太短则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之间接触较难,相邻两海绵332之间的距离太远则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之间很容易自动接触,影响产品效果,其中,海绵332可设置成1.0mm-2.0mm厚度的,厚度比较适中,如果将海绵332的厚度设置的更薄,容易使薄膜开关30中的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自动接触,海绵332的厚度太厚则会影响整个产品的厚度,也会影响压电薄膜传感器50的灵敏度,进一步的,海绵332设置成密度50-70g/cm2,硬度20-30HBW(Brinell Hardness,布氏硬度),也是一个适中的密度和硬度,如果海绵332太软则无法支撑第一基材34和第一接触电路31,海绵332太硬又降低了睡眠带的柔软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二中,薄膜开关30可以应用于睡眠带等对柔性有要求的电子产品,睡眠带等对柔性有要求的电子产品中一般还包括主控制器和感应电路等等,第一接触电路31的输出端和第二接触电路32的输出端均连接感应电路,主控制器包括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感应电路与主控制器连接;当薄膜开关30受压时,例如,当用户施压于薄膜开关30时,中间隔层33将被压缩,即海绵332将被压缩,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将通过通孔331接触,感应电路20中将产生接触信号并将接触信号传输至主控制器10;当薄膜开关30不受压时,例如,当用户不施压于薄膜开关30时,第一接触电路31和第二接触电路32将被中间隔层33分隔开,主控制器10将无法获得接触信号。由此,通过薄膜开关30可以十分方便、灵敏和迅速的感应外界对该薄膜开关30以及包含该薄膜开关30的产品的施压状态,提高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