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血管触发性诊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8647发布日期:2019-05-07 20:5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血管触发性诊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心血管触发性诊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却因为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而且其发病的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然而因为心血管疾病的潜伏性,当没有发病时,通过仪器很难进行诊断。而在心血管病的诊疗过程中,有时候会让病人进行适当的运动,从而尝试触发性诊断。

经科学家们研究,及结合中医五禽戏的仿生运动健身原理,爬行运动健身方式逐渐得到推广,而且因为其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姿势的变更,使心脏和大脑维持在相对同水平的高度上,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是很好的辅助治疗及康复运动。同样,爬行运动也很容易对心血管病造成触发。因此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时采用合理的渐变强度爬行运动,可以比传统的跑步更加快速的进行触发式的心血管疾病诊断。而因为爬行运动整体节奏缓慢,因此也比跑步蹲跳等运动触发更为安全。然而,目前并没有很好的爬行运动触发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发明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心血管触发性诊断装置,更为贴近人们爬行时的真实动作。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心血管触发性诊断装置,包括中部板,中部板的两侧设置可分别前后滑动的手部滑块、脚部滑块及胸部支撑机构;所述手部滑块包括握块,握块下部连接竖直杆,竖直杆套接在套筒中;竖直杆的外壁与套筒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中部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手部滑轨与脚部滑轨,所述手部滑块设置在手部滑轨内,所述脚部滑块设置在脚部滑轨内;所述中部板、胸部支撑机构均固定在底座上;所述胸部支撑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中部板上方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下支板与上支板,下支板与上支板之间通过设置在上下支板四个角部的伸缩杆连接;所述上支板顶部设置气压伸缩杆,气压伸缩杆与水平设置在其上方的顶部支架球铰连接;顶部支架通过竖直设置在其两侧的侧壁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气压伸缩杆一侧设置控制杆;

所述支撑架两侧对称设置翼板,翼板远离所述支撑架的端部上方分别设置一个拉簧,拉簧的顶端与所述顶部支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为,所述中部板的下方设置负载机构,负载机构与所述手部滑块联动;

所述负载机构对称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部板下方的两个大齿盘;两个所述手部滑块的套筒上、朝向所述大齿盘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齿条,两侧的所述齿条分别与其对应的所述大齿盘啮合;

两个所述大齿盘通水平转动设置在所述中部板的下侧面;两个所述大齿盘分别通过单向轴承连接转杆,单向轴承的作用在于控制两侧的大齿盘只在手部滑块向后运动时才驱动转杆转动,两侧的所述转杆分别通过一组蜗轮蜗杆组合驱动同一根水平杆转动,水平杆上设置锥齿轮组合,锥齿轮组合驱动位于两个大齿盘中间竖直设置的丝杆转动,丝杆上螺纹连接摩擦组件,摩擦组件沿丝杆上下运动,摩擦组件位于两个所述大齿盘的下方。

优选为,所述转杆与所述蜗轮蜗杆组合中蜗杆同轴,蜗杆啮合蜗轮,两侧的所述蜗轮蜗杆组合中的蜗轮均与所述水平杆同轴。

优选为,所述锥齿轮组合中的一个锥齿轮与所述水平杆同轴,另一个锥齿轮与小齿轮同轴,小齿轮水平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小齿轮啮合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所述丝杆同轴。

优选为,所述摩擦组件包括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的摩擦盘组,所述摩擦盘组下方固定设置限位杆,位于所述底板与中部板之间固定设置隔板,所述隔板上对应所述限位杆开设有通孔,所述限位杆贯穿所述隔板。

优选为,所述摩擦盘组包括同轴设置的上摩擦盘和下摩擦盘,上摩擦盘为环形盘,其内部的圆孔直径大于所述丝杆的外径;

所述上摩擦盘和下摩擦盘之间通过弹簧连接;弹簧中间贯穿设置定位杆,定位杆与上摩擦盘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贯穿下摩擦盘的盘体。

优选为,所述下摩擦盘中部预留有直径大于所述丝杆的通孔,通孔下侧面设置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下摩擦盘下表面的限位槽,限位槽内滑动连接两个夹紧块,两个夹紧块中部开设半圆形的凹槽,凹槽内设置内螺纹,两个夹紧块拼合时其中部形成的圆孔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夹紧块的远离凹槽的一侧通过压簧与限位槽的周壁连接。

优选为,所述夹紧块的水平两端固定设置有凸台,所述限位槽的槽壁上对应凸台开设长条槽,凸台延伸至所述长条槽外侧,当两个所述夹紧块拼合时,其两个凸台之间留有间隙;

位于所述下摩擦盘的下表面,正对所述凸台之间的间隙设置楔块,所述楔块通过其后侧的固定杆与按钮连接。

固定杆杆体上套接复位弹簧,固定杆滑动设置在下摩擦盘下表面。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使用方便,可以让待检测的病人在其上进行运动,且具有安全性。通过配合病人自身力量的摩擦装置,逐步增大运动负荷,从而比传统的跑跳动作诱发疾病征兆更加平稳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2的a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的b-b剖面图。

图5为图4的c局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中部板;2、手部滑块;21、握块;22、竖直杆;23、套筒;3、脚部滑块;31、踏板;32、滑动立柱;33、拉簧;34、挡板;4、手部滑轨;5、脚部滑轨;61、大齿盘;62、齿条;63、转杆;64、蜗轮蜗杆组合;65、水平杆;66、锥齿轮组合;67、丝杆;68、小齿轮;69、驱动齿轮;7、底座;71、侧壁支架;8、胸部支撑机构;81、拉簧;84、支撑架;841、下支板;842、上支板;843、伸缩杆;844、气压伸缩杆;845、顶部支架;846、控制杆;85、翼板;91、限位杆;92、隔板;93、上摩擦盘;94、下摩擦盘;95、限位槽;96、夹紧块;98、凸台;99、楔块;100、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心血管触发性诊断装置,包括中部板1,中部板1的两侧设置可分别前后滑动的手部滑块2、脚部滑块3及胸部支撑机构8;手部滑块2包括握块21,握块21下部连接竖直杆22,竖直杆22套接在套筒23中;竖直杆22的外壁与套筒23的内壁滑动连接;中部板1的两侧分别设置手部滑轨4与脚部滑轨5,手部滑块2设置在手部滑轨4内,脚部滑块3设置在脚部滑轨5内;中部板1、胸部支撑机构8均固定在底座7上;胸部支撑机构8包括设置在中部板1上方的支撑架84,支撑架84包括下支板841与上支板842,下支板841与上支板842之间通过设置在上下支板四个角部的伸缩杆843连接;上支板842顶部设置气压伸缩杆844,气压伸缩杆844与水平设置在其上方的顶部支架845球铰连接;顶部支架845通过竖直设置在其两侧的侧壁支架71与底座7固定连接;气压伸缩杆844一侧设置控制杆846,其特征在于,

支撑架84两侧对称设置翼板85,翼板85远离支撑架84的端部上方分别设置一个拉簧81,拉簧81的顶端与顶部支架84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中部板1的下方设置负载机构,负载机构与手部滑块2联动;

负载机构对称包括对称设置在中部板1下方的两个大齿盘61;两个手部滑块2的套筒23上、朝向大齿盘6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齿条62,两侧的齿条62分别与其对应的大齿盘61啮合;

两个大齿盘61通水平转动设置在中部板1的下侧面;两个大齿盘61分别通过单向轴承连接转杆63,单向轴承的作用在于控制两侧的大齿盘只在手部滑块2向后运动时才驱动转杆63转动,两侧的转杆63分别通过一组蜗轮蜗杆组合64驱动同一根水平杆65转动,水平杆65上设置锥齿轮组合66,锥齿轮组合66驱动位于两个大齿盘61中间竖直设置的丝杆67转动,丝杆67上螺纹连接摩擦组件,摩擦组件沿丝杆上下运动,摩擦组件位于两个大齿盘61的下方。

转杆63与蜗轮蜗杆组合64中蜗杆同轴,蜗杆啮合蜗轮,两侧的蜗轮蜗杆组合64中的蜗轮均与水平杆65同轴。

锥齿轮组合66中的一个锥齿轮与水平杆65同轴,另一个锥齿轮与小齿轮68同轴,小齿轮68水平设置在底板7上,小齿轮68啮合驱动齿轮69,驱动齿轮69与丝杆67同轴。

摩擦组件包括与丝杆67螺纹连接的摩擦盘组,摩擦盘组下方固定设置限位杆91,位于底板7与中部板1之间固定设置隔板92,隔板92上对应限位杆91开设有通孔,限位杆91贯穿隔板92。

摩擦盘组包括同轴设置的上摩擦盘93和下摩擦盘94,上摩擦盘93为环形盘,其内部的圆孔直径大于丝杆67的外径;

上摩擦盘93和下摩擦盘94之间通过弹簧连接;弹簧中间贯穿设置定位杆,定位杆与上摩擦盘9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贯穿下摩擦盘94的盘体。

下摩擦盘94中部预留有直径大于丝杆67的通孔,通孔下侧面设置夹紧机构,夹紧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下摩擦盘94下表面的限位槽95,限位槽95内滑动连接两个夹紧块96,两个夹紧块96中部开设半圆形的凹槽,凹槽内设置内螺纹,两个夹紧块96拼合时其中部形成的圆孔与丝杆67螺纹连接;夹紧块96的远离凹槽的一侧通过压簧97与限位槽95的周壁连接。

夹紧块96的水平两端固定设置有凸台98,限位槽95的槽壁上对应凸台98开设长条槽,凸台98延伸至长条槽外侧,当两个夹紧块96拼合时,其两个凸台98之间留有间隙;

位于下摩擦盘94的下表面,正对凸台98之间的间隙设置楔块99,楔块99通过其后侧的固定杆与按钮100连接。通过按钮100可以轻松实现摩擦盘组复位。

固定杆杆体上套接复位弹簧,固定杆滑动设置在下摩擦盘94下表面。

上下摩擦盘的上表面均设置有橡胶垫。

本发明使用时,病患身体附在胸部支撑机构8上,然后通过手脚进行爬行动作。在动作执行的过程中,上下摩擦盘逐渐升高贴近大齿盘61,从而对大齿盘61的盘面进行挤压摩擦,以逐步平缓增加病患的运动负荷,从而便于安全的进行心血管非正常状态的触发性诊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