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包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0544发布日期:2019-08-17 01:59阅读:10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包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心包引流管。



背景技术:

当病人有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时,必要时需进行穿刺引流。采用传统的穿刺针进行心包或胸腔引流有较大风险。因心包与心脏表面、胸膜与肺的距离均较小,在引流过程中,病人因咳嗽、体位变动、呼吸幅度较大时都会增加尖锐的引流针刺破心脏或肺的危险。由于每次引流放液量有限,大量积液的病人需要多次引流,就必须反复穿刺,增加了手术的危险和病人的痛苦。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报道采用seldinger穿刺法行心包、胸腔穿刺抽液。即穿刺针穿刺进入心包腔或胸膜腔后,将顶部弯曲柔软的导引钢丝由中空的穿刺针内送进心包腔或胸腔,拔出穿刺针,用扩张管对皮肤或皮下组织扩张,再将引流导管沿导引钢丝送入心包腔或胸腔,抽取积液或进行引流。但目前尚无专用于心包腔或胸腔的引流导管,一般用猪尾心脏造影导管或中心静脉导管代替。猪尾心脏造影导管较硬、外径较粗,且导管较长(一般长度110cm),不易植入和固定,病人手术创伤较大。在引流过程中,随积液量的减少,导管会触及心脏表面、心包膜或胸膜,诱发心律失常或胸痛。中心静脉导管虽较软,但一般管径较细且头端无猪尾形状,常随心跳、呼吸和病人活动被顶出心包腔或胸腔;且因一般只有端孔,引流范围较小,且易发生堵塞。二者临床应用虽然比直接使用穿刺针引流安全,但仍受限制,也难以较长时间留置于体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心包引流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心包引流管,包括管身、侧孔、气囊以及充气管径;

所述管身包括头端和尾端,所述头端为弹性卷曲的圆环猪尾状,所述尾端包括引流管口和充气管口,所述引流管口与所述管身内部相连通;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管身的外侧壁上,所述侧孔开设在所述管身的管壁上并与所述管身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充气管径设置在所述管身的管壁内侧,所述充气管径连通所述气囊以及所述充气管口。

优选地,所述气囊的数量为至少2个,所述气囊分别依次排布在所述管身的外侧壁上,并且所述气囊之间互不接触。

优选地,所述气囊为弹性气囊,当所述气囊为未充气状态时,所述气囊贴合在所述管壁上,当所述气囊充气后,所述气囊的形状为纺锤状。

优选地,所述侧孔的数量为至少2个,所述侧孔铺设在所述管身的没有设置所述气囊的管壁上,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气囊中间均开设有侧孔。

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气囊中间均开设有至少2个侧孔,并且所述侧孔交错环绕地分布在所述管壁的周部。

优选地,所述侧孔的边缘向管壁内部凹陷,即所述管身的外侧壁是平滑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侧孔的外表面一体设置有滤网。

优选地,所述管身采用材质柔软的医用硅胶。

优选地,所述管身的长度为18-25厘米,所述管身的外部直径为1.5-2毫米,所述头端在无外力状态下,卷曲的圆环直径小于1厘米。

优选地,所述充气管径的数量为至少1条;所述充气管径为1条时,所述充气管径连通所有所述气囊;所述充气管径的数量为2条或以上时,不同的所述充气管径分别与不同的所述气囊相对应,用以控制所述气囊的充气顺序;所述充气管口与所述充气管径一一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专门针对心包积液的引流问题,在结构上,头端进入病人体内的部分为弹性卷曲的圆环猪尾状,这样在本发明进入病人体内并撤去导引钢丝后,头端会自然恢复成圆环猪尾状,相较直管不容易滑出,有利于心包引流管在病人体内的固定。

本发明为带气囊结构,心包引流管深入病人体内后,对气囊充气将其撑开,一方面可以将心包引流管周围撑出空间,便于心包积液的引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引流管的堵塞问题;另一方面,气囊撑开后卡在心包内,可以起到固定作用,解决心包引流管的滑脱问题;此外,气囊与心脏之间为点状接触,与传统引流的引流管与心脏直接接触相比,对病人心脏的刺激更小,减少病人心律失常的发作;最后,气囊较为柔软,接触点少,移动时本发明与心脏之间的摩擦更小,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疼痛。

本发明的侧孔为多个,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气囊之间,并且环绕式开设在管身的周部,这样管壁四周均有侧孔可以引流,防止侧孔过少或是集中在管身的一侧导致导管堵塞的问题。侧孔表面一体设有网状结构,不仅可以过滤心包积液中的纤维等物体,进一步防止导管堵塞,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联结导管,增强本发明的韧性,防止其断裂。

附图说明

图1为只有一条充气管径的心包引流管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结合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心包引流管,包括管身1、侧孔2、气囊3以及充气管径4。

管身1包括头端11和尾端12,头端11为弹性卷曲的圆环猪尾状,尾端12包括引流管口121和充气管口122,引流管口121与管身1内部相连通;气囊3设置在管身1的外侧壁上,侧孔2开设在管身1的管壁上并与管身1的内部相连通,充气管径4设置在管身1的管壁内侧,充气管径4连通气囊3以及充气管口122。

在使用时,步骤与现有使用技术大致相同。穿刺针穿刺进入心包腔或胸腔后,将顶部弯曲柔软的导引钢丝由中空的穿刺针内送进心包腔或胸腔,拔出穿刺针,用扩张管对皮肤或皮下组织扩张,再将引流导管沿导引钢丝送入心包腔或胸腔。心包引流管进入心包腔后,头端11的心包引流管自动恢复为圆环猪尾状,勾住心包腔内部,不易滑脱,相较直管更加牢固。然后从充气管口122向气囊3充气,气囊3撑起后卡在心包腔内,为心包引流管与心包腔壁之间留出空隙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心包积液的引流。心包积液从侧孔2进入管身1中后,沿管身1向外流至引流管口121,从引流管口121被排出体外。气囊3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将心包引流管周围撑出空间,便于心包积液的引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引流管的堵塞问题;另一方面,气囊3撑开后卡在心包内,可以起到固定作用,解决心包引流管的滑脱问题;此外,气囊3与心脏之间为点状接触,与传统引流的引流管与心脏直接接触相比,对病人心脏的刺激更小,减少病人心律失常的发作;最后,气囊3较为柔软,接触点少,移动时本发明与心脏之间的摩擦更小,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疼痛。

在一实施例中,气囊3的数量为至少2个,气囊3分别依次排布在管身1的外侧壁上,并且气囊3之间互不接触。气囊3的数量为多个,依次向串珠一样排列在管身1上,并且气囊3与气囊3之间均留有一段距离用以设置侧孔2。由于心包引流管深入病人身体内的部分长度较短,通过增加气囊3的数量来增加气囊3与心脏或者是心包腔的接触点,可以进一步解决心包引流管的滑脱问题。

进一步地,气囊3为弹性气囊3,当气囊3为未充气状态时,气囊3贴合在管壁上,不会影响心包引流管伸入病人心包腔的操作。当气囊3充气后,气囊3的形状为纺锤状,即两端较窄,只有中间直径较大,将气囊3与心包腔的接触面积缩小至中间直径最大的一点,不仅有利于心包积液被气囊3挤压后沿空隙流入侧孔2被引流出体外,还因为减少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移动心包引流管时对病人身心脏的刺激,降低病人心律失常的概率;另外,气囊3为弹性气囊3,较为柔软,可以减小病人的疼痛,使病人体验更加舒适。

在一实施例中,侧孔2的数量为至少2个,侧孔2铺设在管身1的没有设置气囊3的管壁上,任意两个相邻的气囊3中间均开设有侧孔2。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个气囊3中间均开设有至少2个侧孔2,并且侧孔2交错环绕地分布在管壁的周部。这样管壁四周均有侧孔2可以引流,防止侧孔2过少或是集中在管身1的一侧导致导管堵塞的问题。

优选地,侧孔2的边缘向管壁内部凹陷,即管身1的外侧壁是平滑的侧壁,这种结构可以防止侧孔2边缘凸起,高于管身1的侧壁,使得在插入心包引流管时侧孔2凸起边缘与心包腔或是心脏摩擦,导致病人心脏疼痛。

优选地,侧孔2的外表面一体设置有滤网,即侧孔2的边缘一体向内延伸有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作为滤网覆盖在侧孔2表面。滤网的存在一方面可以过滤心包积液中的纤维等物体,进一步防止导管堵塞;另一方面,由于滤网时一体设置在侧孔2上方,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联结导管的作用,增强本发明的韧性,防止其由于侧孔2过多而在使用中突然断裂。

优选地,管身1采用材质柔软的医用硅胶,由于心脏比较敏感,稍有不妥会给病人带来疼痛和不适,从而引发心律失常等各种病症,因此心包引流管的材质需要足够柔软,保证在病人体内移动时不会损伤病人的心脏以及给病人带来强烈不适。管身1的材质除医用硅胶外可以采用其他柔软医用材料,柔软性应该不低于目前使用的猪尾心脏造影导管或中心静脉导管。

优选地,管身1的长度为18-25厘米,管身1的外部直径为1.5-2毫米,首端11在无外力状态下,卷曲的圆环直径小于1厘米,这样的心包引流管比较适合心包引流的实际操作,医护人员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病人的使用体验也更好。

优选地,充气管径4的数量为至少1条;充气管径4为1条时,充气管径4连通所有气囊3,这样气囊3充气时先后顺序不好控制,但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充气管径4的数量为2条或以上时,不同的充气管径4分别与不同的气囊3相对应,用以控制气囊3的充气顺序;充气管口122与充气管径4一一对应,可以通过不同的充气管口122控制不同的气囊3充气鼓起,可以根据情况让气囊3依次撑起,使用时医护人员的可操作性更强。

由上所述,本发明专门针对心包积液的引流问题,在结构上,头端进入病人体内的部分为弹性卷曲的圆环猪尾状,这样在本发明进入病人体内并撤去导引钢丝后,头端会自然恢复成圆环猪尾状,相较直管不容易滑出,利于心包引流管在病人体内的固定,且更利于心包积液的引流。

本发明为带气囊结构,心包引流管深入病人心包腔内后,对气囊充气将其撑开,一方面可以将心包引流管周围撑出空间,便于心包积液的引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引流管的堵塞问题;另一方面,气囊撑开后卡在心包内,可以起到固定作用,解决心包引流管的滑脱问题;此外,气囊与心脏之间为点状接触,与传统引流的引流管与心脏直接接触相比,对病人心脏的刺激更小,减少病人心律失常的发作;最后,气囊较为柔软,接触点少,移动时本发明与心脏之间的摩擦更小,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疼痛。

本发明的侧孔为多个,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气囊之间,并且环绕式开设在管身的周部,这样管壁四周均有侧孔可以引流,防止侧孔过少或是集中在管身的一侧导致导管堵塞的问题。侧孔表面一体设有网状结构,不仅可以过滤心包积液中的纤维等物体,进一步防止导管堵塞,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连结导管,增强本发明的韧性,防止其断裂。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