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621307发布日期:2019-09-06 22:31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体腰痛的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腰背痛(lowbackpain,lbp)被定义为位于肋缘以下、臀横纹(水平臀肌折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内的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根据病程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根据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腰背痛分类,可将腰背痛分为以下三类:1、特异性脊柱疾病所致腰背痛;2、神经根性腰背痛;3、非特异性腰背痛。因此,“非特异性”指病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例如感染、肿瘤、骨质疏松、骨折、脊柱畸形、脊柱关节突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马尾综合征)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腰背痛。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腰背痛的人群终生患病率高达84%。一项系统性综述(共涉及30-56篇高质量的、与腰背痛的人群患病率相关的文章)指出腰背痛的患病率约在12-33%、年患病率约为22-65%。另一项系统性综述(包含12篇老年人群(>65岁)腰背痛患病率相关研究)指出,尽管无法明确确切的数字,但老年人腰背痛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腰背痛。另外两项涉及在校学生及青少年人群的系统性综述则发现这部分人群腰背痛的发生率与成年人基本保持一致。腰背痛往往反复发作、迁延加重,腰背痛初始发作后,约44-78%的患者会出现腰背痛的反复发作,而26-37%的患者则甚至可能因腰背痛而丧失工作能力。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证实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患病率,通常认为其患病率大约为23%;而11-12%的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则会由于疼痛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而真正由特殊原因(脊柱特异性疾病,例如感染、肿瘤、骨质疏松、骨折、脊柱畸形、脊柱关节突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马尾综合征,以及神经根性疼痛)所致腰背背痛并不常见(<15%)。

国内尚缺乏可靠的大样本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010年北京地区18岁及以上人群腰痛患病率调查研究显示,腰痛的年患病率为26.1%,腰痛病程<3个月者约为16.8%,而病程3-6月者则为4.1%,≥6个月者则为5.2%。中心城区和农村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则分别为34.4%及48.7%,而郊区55岁以上人群的腰痛患病率则高达47.3%。结果证实北京地区腰痛呈现:患病率高、慢性腰痛所占比例高、郊县及农村地区患病率较高、女性多见,且腰痛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的特点。而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慢性腰痛现状调查显示:496名平均年龄为24.9岁的研究生,年腰痛发病率为51%,而涉及西南战士腰痛的流行病学研究则显示:年患病率为38.4%,从而证实体力劳动及伏案工作者都是发生腰背痛的高危人群。

非特异性腰背痛虽无特异性病理改变,但可导致腰背痛的病因较多,机制比较复杂。其病因主要可分为机械性因素,化学免疫因素及社会心理学因素等,都可能导致腰背痛的发生。近年来认为腰椎生物力学失调是最关键的成因。对于核心的概念虽有不同的描述方法,国际上接受最多的一种概念是:核心被描述为一个肌肉区域,即前方是腹部肌群,后方是脊柱后部肌群,上方是膈肌,下方是盆底肌及髋部周围肌群。结果研究表明,对比常规运动训练,核心稳定训练对腰痛患者疼痛程度的缓解、腰部功能的提高都有显著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推断引起人体腰痛所产生的因素的检测方法,该测试方法简单、可靠。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用于推断引起人体腰部疼痛的肌源性因素,所述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一:检测人体在站立位时,在自然状态下的疼痛反应;

步骤二:检测人体在站立位时,在关节运动状态下的疼痛反应;

步骤三:检测人体在仰卧位时,在自然状态或关节运动状态下的疼痛反应;

步骤四:在人体俯卧位状态下,检测人体的压痛点的疼痛反应;

步骤五:对人体的腰部压痛点与其它部位压痛点之间,进行传导性疼痛检查;

步骤六:通过医疗仪器对人体多个部位进行透视检查;

步骤七:根据人体的透视检查的结果和传导性疼痛检查的疼痛反应,推断引起人体腰部疼痛的肌源性因素的部位。

因此,本发明的检测方法,根据人体站立位、仰俯卧位在自然状态以及关节运动状态中,人体各肌肉的疼痛反应,并加以简单的医疗设备检查,检测方法简单可靠。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步骤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步骤二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步骤三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步骤四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步骤六的流程示意图。

图7示出了人体骨骼肌压痛点指示示意图;

图8示出了人体骨骼肌压痛点指示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为人体骨骼肌压痛点指示示意图;如图8所示,为人体骨骼肌压痛点指示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本发明的检测方法用于推断引起人体腰部疼痛的肌源性因素,本发明的所述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一:即步骤s11,检测人体在站立位时,在自然状态下的疼痛反应;

步骤二:即步骤s12,检测人体在站立位时,在关节运动状态下的疼痛反应;

步骤三:即步骤s13,检测人体在仰卧位时,在自然状态或关节运动状态下的疼痛反应;

步骤四:即步骤s14,在人体俯卧位状态下,检测人体的压痛点的疼痛反应;

步骤五:即步骤s15,对人体的腰部压痛点与其它部位压痛点之间,进行传导性疼痛检查;

步骤六:即步骤s16,通过医疗仪器对人体多个部位进行透视检查;

步骤七:即步骤s17,根据人体的透视检查的结果和传导性疼痛检查的疼痛反应,推断引起人体腰部疼痛的肌源性因素。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步骤一的流程示意图;在步骤一中,包括:

步骤s101:检查人体的骨盆—腰椎的静态稳定的状态;

本步骤中,包括骨盆前倾腰曲增大,骨盆后倾腰曲变直二种状态在,对失状位静态力学平衡的评估。

步骤s102:观察双肩峰和双髂嵴的最高点;

本步骤中包括对冠状位人体整体的静态力学平衡的评估。

步骤s103:在人体膝关节静态下观察,若人体为“o”型或“x”型腿,检测人体腿部肌肉的力量和弹性。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步骤二的流程示意图;本步骤二中,包括:

步骤s201:人体进行伸腰动作,伸腰角度为45度;检测此时人体的髂腰肌、腹直肌,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肌肉状态;

该动作的完成主要发力肌肉是脊柱前侧的髂腰肌、腹直肌,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的离心功能来完成;如果这些肌肉的弹性势能不足会导致活动受限,力量不足会造成腰后侧肌肉的负重过大导致后侧腰痛。

步骤s202:双下肢外旋后伸腰,检测此时人体的后伸腰的角度和疼痛之间是否有关联;

本步骤中,因髂腰肌的功能中有髋外旋功能,被动双下肢外旋后缩短了髂腰肌,再后伸腰患者的后伸腰的角度和疼痛会出现三种情况:后伸角度和疼痛无变化、好转和正常。无变化排除了髂腰肌的问题、正常锁定髂腰肌的问题、好转髂腰肌存在问题还存在其它肌肉的问题(腹直肌、腹内外斜、腹横肌)。

步骤s203:中立位腰椎左右旋转,检查此时是否会引起腰痛;

本步骤中,正常腰椎的旋转角度45度,腹内外斜肌的功能共同的侧屈、前屈,相反的功能是旋转,腹外斜肌对侧旋转,腹内斜肌同侧旋转;腰椎的旋转受限和腰痛是同侧的腹外斜肌、对侧的腹内斜肌导致的。

步骤s204:人体腰椎左右侧屈,检查人体侧屈受限和疼痛的变化;

本部中,屈侧疼痛加重考虑椎管内病变的可能;伸侧疼痛伸侧骨骼肌(腰方肌,腹内外斜肌,髂腰肌、背阔肌)损害可能;正常腰椎的侧屈角度45度,侧屈受限对侧的骨骼肌(腰方肌,腹内外斜肌,髂腰肌、背阔肌)弹性势能不足。

步骤s205:检查人体后伸腰、腰椎同侧侧屈、对侧旋转三个运动后的综合反应;

本步骤中,后伸腰、腰椎同侧侧屈、对侧旋转三个方向的运动都存在腰痛,腰椎小关节突综合征诊断成立,3个动作只要1个方向无痛可排除诊断。小关节突发生炎症时,关节突发生挤压时会引起疼痛或疼痛加重。

步骤s206:检查中立位腰前屈,在人体手指尖能触到足的趾尖时,是否存在腰部疼痛和受限;

本步骤中,正常手指尖能触到足的趾尖,如果存在疼痛和受限,腰椎-骨盆运动节律正常成年人前屈结合大约40度脊柱腰段屈曲与大约70度髋关节屈曲(骨盆相对于股骨)。除了脊柱后侧的竖脊肌、多裂肌可能存在问题外,臀后的臀大肌、臀中小肌的后1/2、大腿后侧(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的弹性势能不足或/和损害造成的。

步骤s207:人体在端坐中立位状态腰前屈,检查端坐腰前屈与站立位腰前屈的疼痛对比。

本步骤中,座位腰前屈与站立位腰前屈相比,坐骨结节稳定在座位上,大腿后侧(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影响消除,再腰前屈结果角度和疼痛会出现三种情况:腰前屈角度(正常胸部可触及大腿和膝前面)和疼痛无变化、好转和正常。无变化:排除大腿后侧(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的弹性势能不足或/和损害;恢复正常:锁定是大腿后侧(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的弹性势能不足或/和损害;好转:除大腿后侧(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的弹性势能不足或/和损害外,脊柱后侧的竖脊肌、多裂肌可能存在问题,臀后的臀大肌、臀中小肌的后1/2也可能有问题。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步骤三的流程示意图;本步骤三中,包括:

步骤301:检查人体踝关节背伸角度和背伸时是否疼痛;

步骤302:如果踝关节背伸角度小于30度,屈膝位30度左右后,再检查踝关节背伸角度;

在步骤301与步骤302中,踝关节背伸角度(正常25~30度):背伸角度小于正常:小腿三头肌弹性势能不足;踝背伸疼痛:小腿三头肌损害;如果踝关节背伸角度小于正常,屈膝位30度左右,再行踝关节背伸角度检查,可能有以下结果:a恢复正常:锁定腓肠肌的问题;b、无改变锁定比目鱼肌的问题;c、部份好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都有问题;

步骤303:对人体进行托马氏试验和屈髋90度抗阻力屈髋检查。

本步骤中,进行托马氏试验阳性:髂腰肌的弹性势能不足;屈髋90度抗阻力屈髋:疼痛和肌力不足,同侧的髂腰肌损害和力量不足。腹直肌起点和耻骨止点压痛点:存在压痛时表明腹直肌损害(俯卧位压痛点进行传导痛检查,判断损害的原发性或继发性)。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步骤四的流程示意图;本步骤四中,包括:

步骤401:检查腰椎棘突及棘间压痛点;

步骤402:检查腰椎、骶椎旁压痛点,包括竖脊肌、多裂肌;

步骤403:检查腰横突压痛点,包括腰方肌;

步骤404:检查髂嵴压痛点,包括背阔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腰方肌;

步骤405:检查枕颈部压痛点,包括竖脊肌上止点;

步骤406:检查髂翼压痛点,包括臀大肌、臀中小肌后1/2;

步骤407:检查腘窝下部压痛点,包括半膜肌、股二头肌;

步骤408:检查腘窝上部压痛点,包括腓肠肌;

步骤409:检查压痛点小腿后侧压痛点,包括比目鱼肌上止点。

本步骤四主要是对上述多个压痛点,进行压痛检测,而在对人体压痛点的推断中,通常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压痛点相关联进行压痛判断,进行传导性判断。

1、骨骼肌原发性损害、骨骼肌继发性损害、传导痛的定义:一个所查得的骨骼肌的压痛部位是由另一个部位的骨骼肌损害传导造成的。

对引起传导的部位进行治疗可使所查得的压痛部位压痛消失,疼痛症状消失。这种一个部位软骨骼肌损害引起另一个部位疼痛现象就是传导痛现象,这个所查得的疼痛就是传导痛。

骨骼肌原发损害的压痛点引出的原发性疼痛可在躯干对侧或沿肢体某侧远离原发原发性压痛点的一个或几个区域的骨骼肌形成疼痛传导区引起传导痛和传导性压痛点。

早期其下受累的骨骼肌骨骼附着处还未形成无菌性炎症病变,则局部只形成局限性压痛点(传导痛);晚期骨骼肌继发了无菌性炎症病变,则局部形成了继发性压痛点(继发性损害)。两者的治疗原理:早期病例,应该在疼痛病变区针对特定的原发性压痛点施行有成效的治疗手段,以及对晚期病例其传导性压痛点演变为继发性压痛点就需进行原发和继发两者一并治疗,方能达到治疗目的。

2、骨骼肌原发性损害、继发性损害和传导痛的体查:

(1)2个部位进行传导痛检查时,压住一个部位的压痛点,再压另一压痛点,如果另一个压痛点疼痛完全消失,另一个部位的疼痛为传导痛,先压住的骨骼肌的压痛点处的损害叫骨骼肌原发性损害;

(2)2条或以上的传导痛(存在2个或以上的骨骼肌原发损害)的体查:如果2个或以上骨骼肌压痛点通过传导痛的检查都是主诉疼痛区压痛点的原发性损害,这2个或以上的骨骼肌原性性损害之间作传导痛体查,进行原发性损害和继发性损害和传导痛的体查。如查2个或者以上部位之间能让对方的压痛减轻,2个都是原发病损害。

压痛点传导痛的检查体现了疾病产生的整体性——不能单独以症状定病位,有利于掌握疼痛的原发部位并对原发部位进行治疗,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传导痛的理论建立在对应补偿调节和系列补偿调节两种学说的基础上。

本申请中,传导痛的理论建立在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上,骨骼肌损害后,可能会发生协同肌的传导痛和继发性损害;也可能或同时发生结抗肌之间的损害。人体的各动作的完成都是多关节之间的骨骼肌协调运动来完成的。这样一个关节处的骨骼肌损害通过力学的传导,可能造成其它任何关节的骨骼肌的损害。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非特异性腰痛肌源性因素的检测方法的步骤六的流程示意图;本步骤六中,包括:

步骤601:检测腰椎正侧屈伸动力位片;

步骤602:检测腰椎或和椎间盘ct或/和mr;

其中,ct是一种放射性的检查,mr是磁共振检查。

步骤603:检测人体骨密度;

步骤604:查验感染指示,包括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

步骤605:检查风湿三项,包括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

步骤606:检查人体白细胞抗原,所述白细胞抗原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即hla-b27。

本步骤六,主要是在前述步骤一至步骤五的基础上,通过医疗设备的进一步检查,确认检查结果。

本发明中,在所述步骤一至步骤七的检查中,检查项目包括:

(11)根据血常规和血沉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查验;

(12)腰椎正侧屈伸动力位片、腰椎或和椎间盘ct或(和)mr的改变;

(13)骨密度检查;

(14)对人体站姿中立位后伸腰、同侧屈、对侧的旋转动作,发生关节突之间挤压是否导致疼痛;

根据所述(11)、(12)、(13)和(14)的检查项的检查结果,推断人体腰痛是否为脊柱特异性引起。

示例性的,本发明中,可通过下列检查来推断人体为脊柱特异性引起腰痛。

(1)感染:感染指示阳性、腰椎或和椎间盘ct或(和)mr阳性表现;

(2)腰椎部肿瘤:腰椎正侧屈伸动力位片、腰椎或和椎间盘ct或(和)mr的改变;

(3)骨质疏松:骨密度的检查;

(4)骨折和脊柱畸形:腰椎正侧屈伸动力位片、腰椎或和椎间盘ct或(和)mr的改变;

(5)脊柱关节突关节炎:站姿中立位后伸腰、同侧屈、对侧的旋转3个动作,发生关节突之间挤压都产生或加重疼痛诊断明确;

(6)马尾综合征:腰椎或和椎间盘ct或(和)mr的改变。

本发明检查项目还包括:

(21)同侧弯症状加重、后伸腰症状加剧、弯腰症状减轻;

根据所述(12)和(21)的检查项的检查结果,推断人体腰痛是否为神经根性疼痛引起;

即可通过下列检查来推断人体为神经根性疼痛引起。

(1)体查:同侧弯症状加重、后伸腰症状加剧、弯腰症状减轻;

(2)腰椎或和椎间盘ct或(和)mr的改变;

本发明中,检查项目还包括:

(31)原发小腿三头肌引起腰痛的诊断;

(32)原发大腿后侧腘绳肌引起腰痛的诊断;

(33)原发臀后侧肌引志起腰痛的诊断;

(34)原发腰部肌肉损害引起腰痛的诊断;

(35)原发多裂肌引起腰痛的诊断;

(36)原发髂腰肌损害引起腰痛的诊断;

(37)腹外斜肌损害引起腰痛的诊断;

(38)腹内斜肌损害引起腰痛的诊断;

(39)二个或/和以上骨骼肌损害引起腰痛的诊断;

根据所述(31)、(32)、(33)、(34)、(35)、(36)、(37)、(38)和(39)的检查项的检查结果,推断人体腰痛是否为非特异性腰痛的骨骼肌源性疼痛引起。

本发明中,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检测和判断:

(1)原发小腿三头肌引起的腰痛诊断:a、弯腰腰痛加剧;b、坐位弯腰腰痛消失或好转;c、踝关节背伸角度小于25度;d、屈膝30度踝关节背伸角度无变化(比目鱼肌)、恢复正常(腓肠肌)和部份恢复(小腿三头肌);e、腓肠肌股骨内外侧髁起点及腓肠肌肌与腱相连接处压痛;f、比目鱼肌起点及肌与腱相连接处的压痛点。g、小腿后侧压痛点与腰部压痛点的传导痛检查;

(2)原发大腿后侧腘绳肌引起腰痛的诊断:a、弯腰腰痛加剧;b、坐位弯腰腰痛消失或好转;c、半膜肌止点或/和股二头肌止点的压痛点;

(3)原发臀后侧肌引志起腰痛的诊断:a、弯腰腰痛加剧;b、坐位弯腰腰痛无变化或好转;c、臀中小肌后1\2压痛,臀大肌上、下束的压痛;d、臀中小肌后1\2压痛,臀大肌上、下束的压痛点与腰部压痛点的传导痛检查;

(4)原发腰部肌肉损害引起的腰痛的诊断:①④原发竖脊肌损害引起腰痛的诊断:a、弯腰腰痛加剧;b、坐位弯腰腰痛无变化或好转;c、腰椎骶椎旁压痛(竖脊肌);②原发腰方肌损害引起腰痛的诊断:a、对侧侧弯腰腰痛加剧;b、坐位弯腰腰痛无变化或好转;c、腰2、3横突压痛、髂嵴内侧压痛;③原发多裂肌引起腰痛的诊断:a、弯腰腰痛加剧;b、坐位弯腰腰痛无变化或好转;c、对侧侧弯、对侧旋转阳性;d、局部的深压痛;

(5)原发枕颈部肌肉损害引起腰痛:a、弯腰腰痛加剧;b、坐位弯腰腰痛无变化或好转;c、枕颈部压痛;d、枕颈压痛点与腰部压痛点的传导痛检查;

(6)原发腹直肌损害引起腰痛的诊断:a、后伸腰疼痛受限;b、腹直肌止点压痛;c、腹直肌止点压痛点与腰部主诉痛区传导痛检查;

(7)原发髂腰肌损害引起腰痛的诊断:a、后伸腰疼痛受限;b、双下肢外旋后腰部疼痛受限消失或好转;c、单下肢外旋后后伸腰鉴别是哪侧的问题。d、托马氏试验阳性;

(8)腹外斜肌损害引起腰痛的诊断:a、后伸腰疼痛受限;b、双下肢外旋后腰部疼痛受限无变化或好转;c、同侧旋腰出现腰或同侧腹部疼痛伴受限。d、同侧的髂嵴压痛;

(9)腹内斜肌损害引起腰痛的诊断:a、后伸腰疼痛受限;b、双下肢外旋后腰部疼痛受限无变化或好转;c、对侧旋腰出现腰或腹部疼痛伴受限。

通过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多个案例,如:

病例1:肖某某,男,45岁,反复腰痛伴左下肢疼痛麻木4年余,2015年12月8日行腰椎后路减压,腰5/骶1椎间盘摘除,椎弓根内固定,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术后仍存腰痛,因腰痛2天加重于2016年3月7日第2次入院保守治疗后能缓解,但10数次反复于门诊保守治疗,腰痛再发加重3天2016年10月11日第3次入院。

按本发明申请的检测方法进行体查:站立位:翼状肩、骨盆后倾;后伸腰无疼痛受限、弯腰疼痛受限,座位弯腰疼痛消失;仰卧位:腹直肌无压痛、托马氏试验阴性、踝关节背伸角度25度;俯卧位:枕颈、腰椎旁、双臀中小肌、双半膜肌、股二头肌压痛。强刺双侧半膜肌其它压痛消失。检查:腰椎x光术后固定在位;腰椎mr椎管内未见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的表现。

推断:腘绳肌(半腱半膜肌、股二头肌)损害腰痛。处理腘绳肌后症状消失3年未复发。

病例2:李某某,女,43岁,因腰痛2年余,2016年12月3日就诊,以久坐后站立时伸腰困难及夜间为剧。

按本发明申请的检测方法进行体查:站立位:双肩等高、圆肩颈前引、骨盆前倾;后伸腰疼痛受限、双下肢外旋后无缓解;弯腰无疼痛受限。

仰卧位:腹直肌压痛、托马氏试验阴性、踝关节背伸角度25度;俯卧位:枕颈无压痛、双侧腰椎旁压痛、双侧臀中小肌无压痛、半腱肌无压痛,强刺腹直肌后腰部压痛消失。

推断:腹直肌损害性腰痛;治疗腹直肌后3年未复发。

病例3:张某,男,32岁,腰痛4月于2017年3月2日。以低头、久座、夜间为剧。

按本发明申请的检测方法进行体查:站立位:双肩等高、圆肩颈前引、骨盆后倾;后伸腰无疼痛受限、弯腰疼痛受限,座位弯腰疼痛无好转。仰卧位:腹直肌无压痛、托马氏试验阴性、踝关节背伸角度25度;俯卧位:枕颈压痛、双侧腰椎旁压痛、双侧臀中小肌无压痛、半腱肌无压痛,强刺激枕颈后腰部压痛消失。

推断:颈段棘肌损害腰痛,行颈部肌肉治疗症状消失3年未复发。

因此,本发明的检测方法,根据人体站立位、侧卧位在自然状态以及关节运动状态中,人体各肌肉的疼痛反应,并加以简单的医疗设备检查,检测方法简单可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