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30252发布日期:2019-12-27 15:19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



背景技术:

腔道引流管是临床上重大手术后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主要用于将人体组织中或体腔内积聚的脓液、血液或其他液体引导出体外,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提高生命质量。其中,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且治疗困难的一种疾病,主要为肝管癌、胰腺癌、肝癌及转移性癌压迫或侵犯胆总管、肝总管及左右肝管主干导致的胆汁淤积及肝功能损害。由于肿瘤位置特殊,外科切除手术难度和风险很大,大部分患者仅能通过姑息引流进行症状缓解。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引流技术为经皮经肝穿刺途径行胆管引流技术,以及基于导管引流基础上开发的胆道支架技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两种技术对于胆汁引流均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痛苦,但均无法抑制肿瘤的生长,不能在根除患者的肿瘤病灶。

近距离照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被认为是一种简单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内,利用放射源发出的射线长时间对肿瘤进行照射,进而杀死或杀伤肿瘤细胞。基于此,将近距离照射治疗技术与胆道引流技术相结合,开发一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患者肿瘤病灶的技术成为了广大患者的迫切需求。

中国专利cn101695458a(公开日期:2010年4月21日)公开了一种胆道放疗支架。该专利设计的支架不仅可以通过径向支撑保持胆管的畅通,而且可以同时杀死肿瘤细胞和抑制肿瘤增生。但是该专利产品使用时内、外支架和放射性粒子需分步置入人体狭窄的胆管内,操作复杂成功率低;另外,支架使用时容易被堵塞,造成实际开通时间短,并且内外支架均为镍钛金属制成,造假昂贵难以普及推广。

中国专利cn203677727u(公开日期:2014年7月2日)公开了一种可携带放射性粒子的三腔结构胆道引流导管。该专利重新设计了引流管的结构,在引流腔道旁边留置两个放射性粒子腔道,改变了传统引流管单一的引流功能,使得引流与放射治疗可同时进行。其治疗时先将引流管插到人体胆管中,然后再用推导针进行放射性粒子导入和位置调节,由于引流管的一体化结构设计和复杂的人体构造,粒子的导入和位置的调节非常困难;另外,如果进行粒子更换常常需要更换新的引流管重新操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第二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包括管体1,管体的一端贯穿连接头3设置,管体的另一端的管径惭小式设置,连接头上设置有固定环13,管体内设置有引流腔道7和放射性粒子载体2,放射性粒子载体的截面呈圆形的边缘设置有圆弧形粒子卡槽6、内部设置有第二引流腔道9。

管体的另一端盘旋设置。

连接头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圆形。

管体1近前端设置有导丝孔11,在管体1内设置有导丝12,导丝的一端从管体内穿过导丝孔后与盘旋部位的末端连接,导丝的另一端从管体的后端穿出与固定环活动连接。

管体上设置有贯通引流腔道的侧孔5。

管体内表面设置有限位板8。

圆弧形卡槽6的个数为1-8个。

第二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包括第二管体21,第二管体的一端贯穿第二连接头23设置,第二管体的另一端分成两叉管34或分成三叉管35,两叉管或三叉管的前端的管径惭小式设置,第二连接头上设置有第二固定环33,第二管体内设置有第三引流腔道27和第二放射性粒子载体22,第二放射性粒子载体的截面呈圆形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圆弧形粒子卡槽26、内部设置有第四引流腔道29,所述第二管体上、两叉管上或三叉管上设置有贯通第三引流腔道的第二侧孔25。

第二管体内表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板28。

第二圆弧形卡槽26的个数为1-8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①本发明实现了引流和放射性治疗的功能相分离的效果;不影响引流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放射性粒子的取出和更换。

②本发明不仅可以放置更多放射性粒子,而且避免了放射性粒子间由于剂量场的重叠而造成放射性浪费,便于剂量场的计算。

③本发明可以在体外进行放射性粒子的安装、更换以及与肿瘤位置的匹配调节。

④本发明使用时医护人员操作简单、耗时短,患者疼痛轻以及便于普及推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管体部位截面示意图。

图3为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管体内表面设置有限位板并通过侧孔外的管体部位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设置有导丝及导丝两端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示意图,其中图5-1为第二管体的另一端(前端)分成两叉管示意图;图5-2为第二管体的另一端(前端)分成三叉管示意图,图5-3为第二管体的另一端(前端)分成两叉管并盘旋设置示意图。

图6为第二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管体内表面设置有限位板并通过侧孔外的管体部位截面示意图。

图7为设置在管体内的放射性粒子载体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部分管体与连接头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二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部分管体与连接头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见图1、图2、图7、图8),包括管体1,管体的一端贯穿连接头3设置,管体的另一端的管径惭小式设置,连接头上设置有固定环13,管体内设置有引流腔道7和放射性粒子载体2,放射性粒子载体的截面呈圆形的边缘设置有圆弧形粒子卡槽6、内部设置有第二引流腔道9。

管体的另一端盘旋设置(见图4)。防止本发明在放入机体治疗部位后发生脱落。

连接头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圆形(见图8)。

管体1近前端设置有导丝孔11,在管体1内设置有导丝12,导丝的一端从管体内穿过导丝孔后与盘旋部位的末端连接,导丝的另一端从管体的后端穿出与固定环活动连接,防止脱落(见图4)。

管体上设置有贯通引流腔道的侧孔5(见图4)。

管体内表面设置有限位板8,两个限位板构成限位板对(图3)放射性粒子10设置在圆弧形粒子卡槽6内,并被限制在限位板对范围内。

圆弧形卡槽6的个数为1、2、3、4、5、6、7、8个。

侧孔可以避开限位板对设置,避免了放射性粒子载体对侧孔的堵挡,侧孔个数优选6个。

管体的材质优选为聚醚聚氨酯、硅橡胶、聚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或聚丙烯。

放射性粒子10,如铯131、钇90、磷32、钯103、金198、碘125或镱169,优选碘125。

第二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图5、6、7、9)包括第二管体21,第二管体的一端贯穿第二连接头23设置,第二管体的另一端分成两叉管34或分成三叉管35,两叉管或三叉管的前端的管径惭小式设置,也可以盘旋设置,第二连接头上设置有第二固定环33,第二管体内设置有第三引流腔道27和第二放射性粒子载体22,第二放射性粒子载体的截面呈圆形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圆弧形粒子卡槽26、内部设置有第四引流腔道29,所述第二管体上、两叉管上或三叉管上设置有贯通第三引流腔道的第二侧孔25。

第二管体内表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板28。

第二圆弧形卡槽26的个数为1、2、3、4、5、6、7、8个。

侧孔可以避开限位板对设置,避免了放射性粒子载体对侧孔的堵挡。

管体的材质优选为聚醚聚氨酯、硅橡胶、聚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或聚丙烯。

放射性粒子10,如铯131、钇90、磷32、钯103、金198、碘125或镱169,优选碘125。

在体外将放射性粒子安装到圆弧形粒子卡槽内,通过调节放射性粒子载体的位置对肿瘤进行局部放射治疗。安装放射性粒子的个数和长度根据患者病变的长度决定,放射性的活度根据肿瘤细胞学类型和对放疗的敏感性等因素来决定。

管体贯穿连接头,内部的引流腔道和第二引流腔道,管体后端(右端)通过与注射器或引流袋连接,将积聚的脓液、血液或其他液体引导出体外。

本发明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在使用时,首先,根据影像学显示的肿瘤的部位和长度等因素,通过计算机辅助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planningsystem,tps)进行计算,作为安装放射性粒子数量、位置以及覆盖长度的参考;然后,将放射性粒子如碘125粒子在体外安装到已组装好的放射性粒子载体中,将已组装好的放射性粒子载体推入管体到达预定位置进行放射治疗。

本发明实现了引流和放射性治疗的功能相分离的效果;不影响引流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放射性粒子的取出和更换。另外,该设计不仅可以放置更多放射性粒子,而且避免了放射性粒子间由于剂量场的重叠而造成放射性浪费,便于剂量场的计算。同时,本发明可以在体外通过放射粒子部件进行放射粒子的安装、更换和位置调节,具有医护人员操作简单、耗时短,患者疼痛少、产品造价低以及便于推广普及等优点。

第二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使用同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使用。效果与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在使用相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