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9244发布日期:2020-02-22 03:01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服务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挂号系统都是围绕在医院自己的平台或者网站上的,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时间有号,什么时间没号,而且患者是分散在各地区的,从自己家里跑到医院在挂号,如果没有了号,很难及时就医,耽搁病情,这个损失代价就太大了。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医院近几年也引进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预约后再前往医院就诊,虽然有进步,可是,还是不能完全解决患者合理的挂号就医。患者需要登录每一家医院的网站寻找相应的科室专家的剩余号。

因此,设计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1)医院现有的挂号系统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挂号需求,因医院治疗疾病的覆盖面有限,每个医院都有侧重点,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患者疾病需求;(2)医疗现状都是患者盲目选择,通过乘坐交通工具,来到医院,才能确定是否挂到号,排上队;(3)医生每天的挂号数量有限,有些医院医生一整天就接待了两三个患者,其余时间都是空闲,导致大量的浪费,而有些医生当天排号已满,很多患者只能瞎等;(4)目前的现状,有些医生人满为患,有些医生门庭闲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包括系统总成,系统总成包括医生端系统、患者端系统、综合处理系统和挂号连接系统,医生端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一、信息编排模块和信息储存模块,信息采集模块一包括基本信息采集模组和实时信息采集模组,患者端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二、展示模块和挂号选择模块,挂号连接系统包括挂号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分类模块和信息实时更新交互模块,信息分类模块包括a级别专家信息模组、b级别专家信息模组和c级别专家信息模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主要解决“看病难、挂号难的问题”,患者通过平台预约医生后就诊可以节省很多就医成本,可以不断的促进解决患者一号难求的现实原因。同时也提高了医生坐诊的有效性,平衡各大医院的坐诊率,整体设计思路简洁清晰,各模块及模组设计合理,具有很强的普适性。

作为改进,信息采集模块一用于采集医院医生的个人信息,信息采集模块一包括基本信息采集模组和实时信息采集模组,基本信息采集模组用以采集医生的个人从业经验、履历和信息,实时信息采集模组由医生个人上传目前个人的工作情况,包括挂号就诊的人数和时间。

作为改进,信息编排模块用于对基本信息采集模组收集到的医生个人信息进行辨别,从而确认医生的个人从业资质及擅长的医学领域。

作为改进,信息储存模块用于长期储存基本信息采集模组收集到的医生个人信息及实时信息采集模组收集到的医生实时工作信息。

作为改进,信息采集模块二设置在患者端系统内,用于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及患病情况。

作为改进,综合处理模块控制和管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接收由各系统、模块和模组传输来的信息,根据编制好的固定程序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调度,将处理结果传输到相应的下级模块或模组中。

作为改进,展示模块接收来自综合处理模块的处理结果,将处理结果通过编制好的程序展现给患者,展示模块实体上表现为在患者端系统上患者看到的内容,即看到各医院的实时挂号情况和医生的个人工作情况。

作为改进,挂号连接系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库连接查找各大医院的挂号系统。

作为改进,挂号信息收集模块用于收集各大医院的实时挂号信息。

作为改进,信息分类模块将由挂号信息收集模块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别将符合标准的信息输送至a级别专家信息模组、b级别专家信息模组和c级别专家信息模组中。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的医生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的患者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的挂号连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包括系统总成,所述的系统总成包括医生端系统、患者端系统、综合处理系统和挂号连接系统,所述的医生端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一、信息编排模块和信息储存模块,所述的信息采集模块一包括基本信息采集模组和实时信息采集模组,所述的患者端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二、展示模块和挂号选择模块,所述的挂号连接系统包括挂号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分类模块和信息实时更新交互模块,所述的信息分类模块包括a级别专家信息模组、b级别专家信息模组和c级别专家信息模组。

所述的信息采集模块一用于采集医院医生的个人信息,所述的信息采集模块一包括基本信息采集模组和实时信息采集模组,所述的基本信息采集模组用以采集医生的个人从业经验、履历和信息,所述的实时信息采集模组由医生个人上传目前个人的工作情况,包括挂号就诊的人数和时间。

所述的信息编排模块用于对所述的基本信息采集模组收集到的医生个人信息进行辨别,从而确认医生的个人从业资质及擅长的医学领域。

所述的信息储存模块用于长期储存所述的基本信息采集模组收集到的医生个人信息及所述的实时信息采集模组收集到的医生实时工作信息。

所述的信息采集模块二设置在所述的患者端系统内,用于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及患病情况。

所述的综合处理模块控制和管理所述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挂号系统,接收由各系统、模块和模组传输来的信息,根据编制好的固定程序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调度,将处理结果传输到相应的下级模块或模组中。

所述的展示模块接收来自所述的综合处理模块的处理结果,将处理结果通过编制好的程序展现给患者,所述的展示模块实体上表现为在所述的患者端系统上患者看到的内容,即看到各医院的实时挂号情况和医生的个人工作情况。

所述的挂号连接系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库连接查找各大医院的挂号系统。

所述的挂号信息收集模块用于收集各大医院的实时挂号信息。

所述的信息分类模块将由所述的挂号信息收集模块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别将符合标准的信息输送至所述的a级别专家信息模组、b级别专家信息模组和c级别专家信息模组中。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医生通过医生端系统的基本信息采集模组录入详细的个人信息,通过实时信息采集模组录入个人的实时工作情况,录入的个人信息和医生实时信息经信息编排模块进行辨别资质和分类,将符合标准的个人信息存储到信息储存模块,将医生实时信息输送至综合处理系统进行后续处理和调度。

挂号信息收集模块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库连接查找各大医院的挂号系统,将收集到的挂号实时信息输送至信息分类模块,通过信息分类模块将对应的挂号实时信息分至a级别专家信息模组、b级别专家信息模组和c级别专家信息模组,三类挂号实时信息通过信息实时更新交互模组输送至综合处理系统。

患者通过信息采集模块二录入个人信息及想要挂号的科室,综合处理系统对输送来的医生实时信息和挂号实时信息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通过展示模块展现给患者,由患者通过挂号选择模块自由选择。

本发明可依附于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库的不同平台,如医院的挂号平台、医疗服务网站、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如今日头条)等。

本发明连接全国各大医院的医生坐诊时间,排序,挂号数量,同时让患者能够及时准确的看到自己需要的专家坐诊情况,大大方便了患者的选择,同时也把未挂满号的专家推出,提高专家坐诊率。

本发明可以提前把各大医院的专家号通过互联网平台技术,分发在各大网站及社交平台上,根据患者挂号需求,及时准确的满足患者的挂号,即使a医院挂号已无,可以给患者分发其他b医院的相对应的专家号,能确保患者及时就医,通过技术及时的分发在患者手机端,患者通过手机可以及时准确的挂到自己所需要的专家,及时就医。解决耽搁病情,延误治疗机会,每天各大医院的专家号循环滚动播出,把没有挂满的专家号及时准确的推送给有需要的患者。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本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