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7658发布日期:2020-06-05 19:4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次性卫生用品制造设备领域,尤其涉及纸尿裤、拉拉裤、妇女卫生裤等的制造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方法和装置中,由在同一方向上移动的一对输送面形成的输送部输送一次性卫生用品,通过折叠部件压入正在被输送的一次性卫生用品的中间部来折叠一次性卫生用品。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3568565u的“一种片状结构物的折叠装置”的专利文献,公开了折叠部件是板部件,其具有与旋转轴的旋转轴心同轴配置的圆盘部以及从圆盘部向其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叶片,两叶片在旋转轴的旋转轴心周围隔开180°的间隔配置,折叠部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而以依次经由退避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方式旋转。退避位置是避开与从两组传送带组件(第一输送部)的导出口导出的片状物品接触的位置。折叠位置是相对于从导出口导出的片状物品而从与两组传送带组件(第二输送部)相反侧的位置(上侧位置)将折叠部件的一部分(叶片)压入导入口来折叠片状物品并将折叠后的片状物品引导到导入口内的位置。

折叠部件为叶片,叶片绕垂直于第2输送部的方向的旋转轴旋转,在折叠时与片状物品的中间部抵接。由于片状物品被压入输送部,伴随着叶片的旋转,片状物品和叶片在与输送方向交叉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产生摩擦力,成为了片状物品发生褶皱的原因,影响片状物品折叠的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如上所述,在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片状结构物的折叠装置中,折叠部件与被折叠的片状物品产生摩擦,所以片状物品会产生褶皱而影响片状物品折叠的美观。并且,叶片在旋转轴的旋转轴心周围隔开180°的间隔配置,即由2片叶片(折叠部件)轮流折叠片状物品,折叠的速度存在限制,无法高速地进行折叠。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能够避免一次性卫生用品在被折叠时产生褶皱而影响片状物品折叠的美观。

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高速的折叠的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能够通过简单地调节折叠装置来对应不同尺码的一次性卫生用品。

并且,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在进行高速折叠的过程中也能够避免折叠装置的抖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其包括:第一输送部,其在从正反两侧夹住所述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状态下沿第一路径输送该一次性卫生用品,并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路径的终端的导出口;第二输送部,其在从正反两侧夹住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一路径的终端沿在与所述第一路径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路径输送所述一次性卫生用品,并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路径的始端的导入口;具有折叠部件的折叠机构,其用于在所述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折叠所述一次性卫生用品;驱动机构,其与所述折叠部件连接,用于在折叠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沿第二路径的方向往返直线运动来驱动所述折叠部件,其中,所述折叠位置是,通过沿所述第二路径的方向将所述折叠部件的一部分压入所述导入口内来折叠从所述导出口送出的所述一次性卫生用品,并将折叠后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引导到所述导入口内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所述折叠部件沿与所述第二路径相反的方向直线运动后,使折叠部件脱离所述导入口的位置;和引导机构,其在所述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基端部被所述第一输送部从正反两侧夹住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一路径的延长方向上,或者以所述第一路径的延长线为基准,将从所述导出口导出的所述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前端部向所述第二输送部的相反侧引导,所述驱动机构为至少一个带轮直连伺服马达、同步带按环状路径挂设于带轮外周的结构。

其中,上述“正反两侧”是指一次性卫生用品的面向外侧的其中一侧及其相反侧的这两侧。

上述的驱动机构是能够使所述折叠部件直线往返运动的结构即可,通常可以是弹簧等按压部件和使折叠部件与按压力相应地移动的马达的组合、以及马达和连接机构的组合等。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驱动装置采用伺服马达,能够更容易地应对变更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尺码时使折叠部件往返移动的时机和移动范围等的变更,并且能够实现高速化。关于高速化后述。

折叠机构中的折叠部件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优选伺服马达直连带轮、同步带按环状路径挂设于带轮外周结构,其中,同步带的带轮中的至少一者由伺服马达驱动,驱动机构采用同步带形式,能够实现折叠部件一起沿着与第二输送部一致的方向上快捷地往返直线运动,使得整个折叠机构不磨损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由于驱动机构采用伺服马达直连带轮,只要使伺服马达正反旋转,就能够实现通过带轮的外周上设置的同步带使折叠部件在与第二输送部的方向直线往返运动。而且,能够通过控制伺服马达的旋转范围来变更朝向同步带的折叠部件的协作位置,能够变更折叠部件的往返直线运动的范围,并能够更容易地对应卫生用品尺码的变更。

优选所述同步带优选齿形带,相应地带轮也采用齿形带轮。进一步优选所述同步带的芯线采用碳纤维材质,满足高速状态下的轻量化特性。并且优选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环状路径的同步带一侧的宽度方向上的两边侧的导向轮,用于在折叠部件的直线往返运动中对所述同步带的纠偏导向。

优选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配置在所述折叠部件的远离所述同步带齿形的一侧的、用于配合所述折叠部件直线往返运动的多个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折叠部件相切而滚动。由此能够使得所述折叠部件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所述折叠部件运行更为平稳和顺畅。

优选所述折叠机构还具有将所述同步带与所述折叠部件连接的联动件。所述联动件还安装有被感应部,所述折叠机构还具有能够通过被感应部检测上述折叠部件的位置的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折叠部件的下限位置,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折叠部件的上限位置,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折叠部件的原点回归位置。其中,可以由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检测被感应部的位置,也可以直接检出折叠部件的前端部等。被感应部也可以设置在往返移动的材料上、也可以设在协作部件以外、折叠部件、同步带的合适位置上。根据这样的结构,折叠部件在伺服马达的驱动下,以准确的定位沿着第二路径的方向往返直线运动,实现在折叠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沿第二路径方向往返直线运动来驱动折叠部件。

优选所述折叠部件为“y”字型板状结构,包括与所述同步带贴合的安装部和压入所述导入口内来折叠所述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部,所述安装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折叠部的宽度。该特殊的设置是考虑到所述折叠部件运动时的平衡问题,使其高速运动时不产生抖动。

优选所述驱动机构在折叠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利用编码器的同步信号或凸轮曲线来控制。

优选所述第二路径垂直于所述第一路径,所述一次性卫生用品在为平直的状态下被所述折叠部件折叠。这样不易产生皱褶,有利于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同时也可避免由于褶皱而引起一次性卫生用品折叠不对称、尺寸偏差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能够避免一次性卫生用品在折叠过程中产生褶皱,有效地保证了折叠的效果。并且该折叠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控制,且能够实现折叠机构在折叠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的快速转换。并且能通过伺服马达的调节来对应不同尺寸的一次性卫生用品,为产品的换码提供便捷。同时有效保证了折叠的效率,适用于高速折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折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拉拉裤的结构的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拉拉裤被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装置折叠后的状态图;

图4是实施例1的折叠机构的主视图;

图5是实施例1的折叠机构的侧视图(主要展现滚轮部分);

图6是实施例1的折叠机构的侧视图(主要展现折叠部件和传感器部分);

图7是表示图6中的联动件和折叠部件的安装关系和结构的图;

图8是实施例1的折叠机构部分的局部图;

图9是实施例1的折叠装置中折叠部件被驱动至退避位置之一的状态图(该位置的折叠部件即将进入折叠位置);

图10是实施例1的折叠装置中折叠部件被驱动至折叠位置的状态图;

图11是实施例1的折叠机构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折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2的折叠机构部分的局部图;

图14是实施例2的折叠装置中折叠部件被驱动至退避位置之一的状态图(该位置的折叠部件即将进入折叠位置);

图15是实施例2的折叠装置中折叠部件被驱动至折叠位置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和图3示出了被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装置折叠的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示例即拉拉裤s。一次性卫生用品当然不限于拉拉裤,也可以是纸尿裤、妇女卫生裤等一次性卫生用品。

拉拉裤s包括:用于吸收尿液的吸收主体s1和与吸收主体s1相连的弹性腰围s2。后述的折叠装置1用于沿设于拉拉裤s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折叠线s3折叠拉拉裤s。在本说明书以折叠线s3被设定在拉拉裤s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为例进行说明,但具体实施时可在一次性卫生用品的任意位置设定折叠线s3。图3表示拉拉裤s经过折叠装置1折叠后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拉拉裤s从图2折叠成图3的过程中,拉拉裤s的弹性腰围s2两侧的折叠是在本折叠装置1的前段工位流程上实现的,而非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装置1折叠形成的,本实用新型折叠装置1按照折叠线s3对拉拉裤s进行折叠。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折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装置1包括:输送拉拉裤s的输送机构2;对由输送机构2输送来的拉拉裤s进行折叠的折叠机构3;对拉拉裤s进行引导以使其成为易于被折叠机构3折叠的姿态的引导机构4;以及支承输送机构2、折叠机构3和引导机构4的支持部5。

输送机构2包括:第一带组件6、在与第一带组件6之间输送拉拉裤s的第二带组件7、在与第二带组件之间输送拉拉裤s的第三带组件8、在与第三带组件8之间输送拉拉裤s的第四带组件9以及与第四带组件9之间输送拉拉裤s的第五带组件10。

第一带组件6包括:第一带6a以及用于沿环状路径挂设第一带6a的多个第一带轮6b~6e。第一带6a在挂设于第一带轮6b~6e的状态下具有沿平行于水平方向的第一路径r1配置的部分。此处说的平行也包括第一路径r1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或实质上平行。

第二带组件7包括:第二带7a以及用于沿环形路径挂设第二带7a的多个第二带轮7b~7e。第二带7a在挂设于第二带轮7b~7e的状态下具有沿第一路径r1配置的部分以及沿相对于第一路径r1倾斜的第二路径r2配置的部分。此处,如图8所示,第二路径r2是从第一路径r1的终端向与第一路径r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路径。第二路径r2与垂直于第一路径r1的垂直线r12所成夹角为倾斜角度a。

参照图1,第三带组件8包括:第三带8a以及用于沿环形路径挂设第三带8a的多个第三带轮8b~8f。第三带8a在挂设于8b~8f的状态下具有沿第二路径r2配置的部分以及沿相对于第二路径r2倾斜的第三路径r3配置的部分。此处,第三路径r3与第一路径r1平行,此处所说的平行也包括两者大致平行或者实质上平行。即,第三路径r3相对于第二路径r2倾斜角度c(=角度a+90°)。

第四带组件9包括:第四带9a以及用于沿环状路径挂设第四带9a的多个第四带轮9b~9d。第四带9a在挂设于第四带轮9b~9d的状态下具有沿第三路径r3配置的部分。

第五带组件10包括:第五带10a以及用于沿环状路径挂设第五带10a的多个第五带轮10b~10d。第五带10a在挂设于第五带轮10b~10d的状态下具有沿第三路径r3配置的部分。

第一带组件6和第二带组件7构成第一输送部2a,第一输送部2a在从正反两侧夹住拉拉裤s的状态下沿第一路径r1输送拉拉裤s。此处,在第一带组件6与第二带组件7之间,在相当于第一路径r1的终端的位置形成有导出口11a。

第二带组件7和第三带组件8构成第二输送部2b,第二输送部2b在从正反两侧夹住拉拉裤s的状态下从导入口11b沿第二路径r2输送拉拉裤s。此处,在第二带组件7与第三带组件8之间,在相当于第二路径r2的始端的位置形成导入口11b,并且在相当于第二路径r2的终端的位置形成有导出口11c。

第三带组件8、第四带组件9以及第五带组件10构成第三输送部2c,该第三输送部2c沿第三路径r3输送从第二输送部2b接收到的拉拉裤s。此处,第五带组件10被配置成其延长线与第二路径r2交叉,因此,第三输送部2c能够将从第二输送部2b的导出口11c导出的拉拉裤s从导入口11d沿第三路径r3输送。由此,输送机构2依次沿第一路径r1、第二路径r2以及第三路径r3输送拉拉裤s。

图4和图5分别表示了本实施例的折叠机构的主视图和侧视图。从图4和图5可知,折叠机构3用于在第一输送部2a的导出口11a与第二输送部2b的导入口11b之间折叠拉拉裤s。具体而言,折叠机构3包括用于折叠拉拉裤s的折叠部件18以及驱动折叠部件18沿第二路径r2所在的方向往返直线运行的驱动机构30。

驱动机构30包括:通过固定部11固定于支持部5的伺服马达12,经由同步带15连接于所述伺服马达12的输出轴的第一带轮13,以及同样固定于固定部11的远离伺服马达12一侧的第二带轮14。当然,第二带轮14亦可由不为伺服马达12的另一个伺服马达直接驱动,但在本实施例中仅例示以一个伺服马达12来驱动。具体而言,第二带轮14通过支持部16安装于固定部11的远离伺服马达12的一侧,第二带轮14亦能够通过支持部16相对于固定部11上下调节其位置来张紧同步带15。第一带轮13和第二带轮14被同步带15连接成环状路径而一起联动。同步带优选齿形带,相应地带轮也采用齿形带轮。优选同步带的芯线含有碳纤维材质,以满足高速状态下的轻量化特性。驱动机构30还包括导向轮21,其在环状路径的同步带15一侧的宽度方向的两边侧各设置有一个,两个导向轮21通过固定座安装于固定部11,用于在所述折叠部件18的直线往返运动中对同步带15的纠偏导向。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实现折叠的高速化,驱动机构30所采用的驱动马达12不是普通马达,而是高转速、低惯量的马达,适合于高频率变速、正反转的往复运动。

并且,驱动机构30中的第一带轮13、第二带轮14采用了铝材质。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带轮为较小的带轮,其齿数小于80,较小的带轮的齿数也较少,其质量较轻,一般采用铁材质,而齿数大于80的较大的带轮才会采用铝材质。带轮大小的选材一般会以例如齿数80齿为分界。即,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较小的带轮不按照通常做法采用铁材质,而是采用铝材质。由于铝材质的密度只有铁材质的1/3,所以本实用新型大大减轻了同步带轮的重量,提高了传送精度,实现了轻量化,更适合高速运行的场合。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按环状路径设置的同步带15可考虑采用材质分层设计,例如主体采用高强度的聚氨酯橡胶(ur)、芯线采用碳纤维材质、齿部采用高强度的尼龙帆布。中间芯线采用碳纤维材质也是为了实现轻量化,满足高速化运行。

如上所述,驱动机构30中参与运动的各个部件的选用、材质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的驱动机构,其设置更轻量化,尤其适合高速运行的场合,从而实现快捷往返直线运动。同时,轻量化的设计能让整个折叠机构在高速运转中不磨损,并且该装置与传统的传动结构相比较为简单、成本低。

折叠部件18连接于驱动机构30,具体而言,折叠部件18与同步带15一侧固定(与导向轮21相反的一侧)。依照上述结构,在驱动机构30中伺服马达12正、反转的情况下,折叠部件18实现向下、向上的直线运动。当伺服马达12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一带轮13也顺时针转动,折叠部件18向下直线运动,使其能够到达折叠位置,通过对从导出口11a送出的拉拉裤s沿第二路径r2所在的方向将折叠部件18的一部分压入导入口11b内从而折叠拉拉裤s,并将折叠后的拉拉裤s引导到导入口11b内的位置,成为图10所示的状态。当伺服马达12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一带轮13也逆时针转动,折叠部件18向上直线运动,使其能够到达退避位置,折叠部件18沿第二路径r2所在的方向向相反方向直线运动后,使折叠部件18脱离导入口11b的位置,成为图8所示的状态。

折叠机构3还包括配置在同步带15内侧的与所述折叠部件18相连的联动件17,该联动件17与同步带15相连,因此该联动件17与同步带15相连的一侧亦设有齿形,该齿形与同步带15齿形相匹配,具体示于图4和图6。折叠部件18通过联动件17与同步带15连接在一起。联动件17还安装有被感应部27,其能够被后述的传感器所感应。

在本实用新型中,联动件17在朝向同步带15的一面具有与同步带15齿形相对应的齿形,联动件17通过齿形与同步带15相结合,并且隔着同步带15与折叠部件18固定在一起。即折叠部件18是通过联动件17上的齿形与同步带15固定并跟随伺服马达12往返运动的。一般的螺钉连接在往复高速运转时会产生松动,而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齿形相配传动的方式能够保证折叠部件18与同步带15的连接在高速往复运动是完全固定的,不会产生高速下由于固定不牢固而产生的松动,不会造成折叠部件18自身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够保证高速时传动的稳定性,进而能够精确控制折叠部件18的位置。

并且,折叠部件18通过联动件17与同步带15完全固定在一起,由此将折叠部件18和同步带15形成为一个整体,当伺服马达12正转或反转时,作为一个整体的折叠部件18和同步带15上升或下降,因此也不会产生磨损。

图7示出了联动件17和折叠部件18的安装关系和结构,两者之间的同步带15未图示。如图7所示,折叠部件18为“y”字型板状结构,包括安装部18a和折叠部18b,与同步带贴合的安装部18a宽度小于其用于压入导入口11b内来折叠拉拉裤s的折叠部18b的宽度。折叠部18b的宽度至少大于拉拉裤s的1/2的宽度,优选不小于拉拉裤s整体的宽度。当然,为了满足轻量化的需求,折叠部18b的宽度也不能太大。优选折叠部18b的宽度大于拉拉裤s的宽度且小于拉拉裤s的1.5倍宽度。

由于折叠部件18为“y”字型板状结构,所以在高频率往复运动过程中,为了能够防止折叠部件18因为高速而产生抖动,而将与拉拉裤s接触并将其折叠的折叠部18b的宽度设置得宽一些,能够保证折叠部件18的动平衡。折叠部件18上的安装部位采用长腰孔结构,便于折叠部件18相对于同步带15的位置在与第二路径r2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进行调节,亦便于不同尺码拉拉裤s折叠时的调节。

如图5所示,折叠机构3还包括配置在折叠部件18的远离同步带15齿形的一侧的、用于配合折叠部件18直线往返运动的多个滚轮20。滚轮20上下配置有两组,每组均包括多个。滚轮20的具体数量可根据折叠部件18的长度和宽度而定,两组滚轮20通过板部件19固定在固定部11上。滚轮20与折叠部件18处于相切的关系而能够滚动,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使得折叠部件18运行更为平稳和顺畅。

图11是折叠机构3的立体图。从该图中可直观地看到伺服马达12、第一带轮13和第二带轮14、同步带15、联动件17、折叠部件18、滚轮20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

折叠机构3还包括通过折弯件28安装在板部件19上的第一传感器24、第二传感器25和第三传感器26。第一传感器24用于检测折叠部件18的下限位置。第二传感器25用于检测折叠部件18的上限位置。第三传感器26用于检测折叠部件18的原点回归位置。如图1和图10所示,当要对拉拉裤s进行折叠时,在伺服马达12的顺时针驱动下,联动件17上的被感应部27随着同步带15沿第二路径r2所在的方向运动直至到达折叠位置,此时伺服马达12停止转动。第一传感器24设置在比折叠位置略靠第二路径r2的下游侧的下限位置,正常情况下被感应部27到达折叠位置即停止而不会被第一传感器24检测到。如果第一传感器24检测到被感应部27,则说明被感应部27已越过下限位置,此时第一传感器24的检测信号被作为报警信号,触发伺服马达12停止。如图1和图8所示,当拉拉裤s折叠完成后,伺服马达12逆时针转动,联动件17上的感应部件27随着同步带15沿与第二路径r2所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直至到达退避位置,此时伺服马达12停止转动。第二传感器25设置在比退避位置略靠远离第二路径r2的上限位置,正常情况下被感应部27到达退避位置即停止而不会被第二传感器25检测到。如果第二传感器25检测到被感应部27,则说明被感应部27已越过上限位置,此时第二传感器25的检测信号被作为报警信号,触发伺服马达12停止。如图1和图4所示,当设备重启或者折叠机构3需重新复位时,联动件17上的被感应部件27随着同步带15沿第二路径r2所在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运动直至被第三传感器26检测到时,此时折叠机构3中的折叠部件18回归至初始设定的位置。其中被感应部件27沿哪个方向运动取决于复位前折叠部件18的位置。

驱动机构30在折叠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其控制方式可采用编码器的同步信号方式或凸轮曲线方式。采用编码器的同步信号控制方式时,在控制系统中分别设定折叠位置和退避位置的启动同步信号的数值,尺码不同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所对应的同步信号的数值不同,当折叠装置1接收到折叠位置启动同步信号的数值时,启动伺服马达12顺时针转动时,折叠部件18向下直线运动,即去往折叠位置。与生产设备运行速度相匹配,在从导出口11a送出的拉拉裤s的折叠线s3到达第二路径r2的导入口11b的同时,沿第二路径r2所在的方向将折叠部件18的一部分压入导入口11b内,从而折叠拉拉裤s,并将折叠后的拉拉裤s引导到导入口11b内的位置。其中,折叠部件18的一部分压入导入口11b的压入程度可根据实际产品的尺寸而调节。当拉拉裤s折叠完毕,当折叠装置1接收到退避位置启动同步信号的数值时,启动伺服马达12逆时针转动,折叠部件18向上直线运动,即去往退避位置,折叠部件18沿与第二路径所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直线运动后,使折叠部件脱离导入口11b的位置。为了使得折叠机构3与折叠装置1整体的步调完全同步,可采用凸轮曲线的控制方式,将设计的与产品尺码匹配的曲线导入控制系统中,使得伺服马达12完全按照该曲线的运动轨迹来运行,此时的伺服马达12在折叠过程中是变速的。实际运行中,可根据需求来设定该控制方式。采用凸轮曲线的控制方式比传统的编码器的同步信号控制方式更准确、更简单,但是,设计凸轮曲线比较繁琐,与产品尺码匹配的曲线会因为折叠不同尺码的一次性卫生用品而设计得不相同,即一个尺码产品对应一个凸轮曲线。

另外,折叠机构3还包括用于调节整个机构在垂直于第二路径r2方向上位置的调节部22和安装于机构前端的保护罩23。

图8、图9示出了折叠装置1的局部图。如图8、图9所示,引导机构4包括:经由第一安装部42固定于支持部5的l形板41、经由第二安装部45固定于支持部5的覆盖部件44以及固定于l形板41的方向变换部件43。其中,覆盖部件44位于方向变换部件43的上方。l形板41相对于第一路径r1的延长线r11向上倾斜角度b,沿着从第一路径r1的终端延伸的倾斜线r13设置,即,延长线r11与倾斜线r13所成的角度为角度b。

l形板41包括:沿倾斜线r13固定在第一安装部42上的倾斜部41a,以及以与倾斜线r13交叉的方式从倾斜部41a的上端部延伸的折弯部41b。

方向变换部件43固定在倾斜部41a上,包括:通过与从第一输送部2a的导出口11a导出的拉拉裤s的前端部接触来变换拉拉裤s的前端部的移动方向的第一变换面43a;以及沿倾斜线r13从第一变换面43a的上端部延伸并从下方支承拉拉裤s的支承面43b,如图9所示。

从导出口11a导出的、被第一带组件6、第二带组件7所形成的第一输送部2a从正反两侧夹住了基端部的状态的拉拉裤s,其前端部被第一变换面43a以第一路径r1的延长线r11为基准向远离第二带组件7、第三带组件8所形成的第二输送部2b的方向引导。为了实现这样的功能,第一变换面43a与导出口11a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比拉拉裤s的全长要短。而且,第一变换面43a是从第一路径r1的延长线r11(图8中向左的方向)向上倾斜的弯曲面,与延长线r11交叉。因此,从导出口11a导出的拉拉裤s的前端部与第一变换面43a接触,如图9所示,被引导向第一路径r1的延长线r11的上侧,即第一带组件6、第二带组件7的相反侧。而且,被引导向延长线r11上侧的拉拉裤s的前端部被支承在支承面43b上,由此,拉拉裤s的前端部被配置在倾斜线r13所在的方向上,由此,在位于导入口11b的外侧的拉拉裤s形成弯曲部分w。

如图8所示,覆盖部件44从上方覆盖方向变换部件43。具体而言,覆盖部件44是板部件,其通过第二安装部45固定于支持部5,支持部5能沿垂直于倾斜线r13的方向移动,以调节覆盖部件44相对于方向变换部件43的距离。覆盖部件44还包括通过与从第一输送部2a的导出口11a导出的拉拉裤s的前端部接触来变换拉拉裤s的前端部的移动方向的第二变换面44a,其朝着远离方向变换部件43的方式被折弯,通过该折弯,使得拉拉裤s的前端部能够严格沿着倾斜线r13进入到覆盖部件44和方向变换部件43之间,便于折叠机构3进行折叠。第二变换面44a位于导出口11a所在的位置,折叠机构3位于第一输送部2a的导出口11a所在的位置且在第二变换面44a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被感应部27和第一传感器24、第二传感器25、第三感应器26来检测折叠部件18的位置。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比如也能够从伺服马达12的旋转轴的旋转角度检测折叠部件18的位置。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输送机构2’和引导限位机构4’。图12是实施例2的折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2’与实施例1一样,也包括:第一带组件6’、在与第一带组件6’之间输送拉拉裤s的第二带组件7’、在与第二带组件之间输送拉拉裤s的第三带组件8、在与第三带组件8之间输送拉拉裤s的第四带组件9以及在与第四带组件9之间输送拉拉裤s的第五带组件10。

其中与实施例1不同的第一带组件6’包括:第一带6a’以及用于沿环状路径挂设第一带6a’的多个第一带轮6b’~6f’。如图12所示,第一带6a’在第一带轮6d’与6e’之间的部分不是沿着第一路径r1’,而是与第一路径r1’以成角度e倾斜的方式设置。这样倾斜地设置,相当于拉拉裤s在进入折叠装置1的最上游侧的第一路径r1’处开设了一个导入的开口,从而保证了拉拉裤s的前端部能够更容易地进入折叠装置1中。并且,第一带6a’在挂设于第一带轮6b’~6f’的状态下具有沿垂直于折叠装置3的折叠部件18的第一路径r1’配置的部分,即如图13所示,第一路径r1’与折叠部件18形成的角度d=90°。此处说的垂直也包括第一路径r1’与折叠部件18大致垂直或实质上垂直。沿第一路径r1’延伸的延长线r13’,由此拉拉裤s进行到位于导入口11b的折叠位置处时为直线状态。由于第一路径r1’垂直于折叠部件18,所以从垂直的方向折叠处于直线状态的拉拉裤s,更有利于折叠。这样的状态示于图14。

下面说明从垂直的方向折叠处于直线状态的拉拉裤s有利于折叠的理由。首先,在进入至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装置1之前,一次性卫生用品(在本实施例中为拉拉裤s)已经形成并挨个排列,即一次性卫生用品是间断的。其次,由于一次性卫生用品是由多个无纺布等材质复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柔软度的片状织物,而不同于纸张等具有一定硬度的物品,其在传送过程中会受装置设置角度的影响。例如,在实施例1中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前端在经过第一路径r1后进入并贴合至引导机构4的方向变换部件43上,由于第一路径r1和方向变换部件43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其具有一定角度的,所以一次性卫生用品由于柔软,其前端在进入引导机构4的方向变换部件43时,不易改变其轨迹而容易产生褶皱或成为未伸展状态,经过折叠装置折弯后,会引起折叠后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折叠不对称的状况,即一次性卫生用品的两个边缘没有对齐,一边长一边短的状况。如果采用实施例2中上述方式,由于第一路径r1’和引导限位机构4’中的方向变换部件43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因此产品是“直躺”于第一路径r1’和方向变换部件43上的,因此能够避免或至少能够改善上述折叠不对称的状况。

该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不同的还有引导限位机构4’,如图13所示,引导限位机构4’包括:经由第一安装部42固定于支持部5的l形板41、固定于l形板41的方向变换部件43和支架44’以及限位件45’。l形板41与第一路径r1’的延长线r13’平行地设置。

l形板41包括:沿第一路径r1’的延长线r13’固定在第一安装部42上的倾斜部41a,以及以与延长线r13’交叉的方式从倾斜部41a的上端部延伸的折弯部41b。

方向变换部件43固定在倾斜部41a上。方向变换部件43包括:通过与从第一输送部2a的导出口11a导出的拉拉裤s的前端部接触来变换拉拉裤s的前端部的移动方向的第一变换面43a;以及沿延长线r13’从第一变换面43a的上端部延伸并从下方支承拉拉裤s的支承面43b。

支架44’包括:与l形板41的折弯部41b连接的被安装部44a’和与被安装部44a’垂直的第三安装部44b’,并且被安装部44a’朝向导入口11b的位置,即支架44’也为l型结构固定于l形板41的折弯部41b。

限位件45’包括调节安装部45a’和接触部45b’。限位件45’以可调节的方式安装在支架44’上,具体而言,调节安装部45a’连接于支架44’的第三安装部44b’。调节安装部45a’与接触部45b’呈l型折弯形状,接触部45b’朝向方向变换部件43的位置折弯。调节安装部45a’可开设长腰孔。在位于导入口11b的折叠前的拉拉裤s成为直线状态,接触部45b’与拉拉裤s的前端位置接触,用于对拉拉裤s的前端位置进行限位。调节限位件45’上的调节安装部45a’腰孔的位置对应不同尺码的拉拉裤s的前端位置。由此,例如若拉拉裤s从生产m码更改至l码时,限位件45’往远离折叠机构3的位置调节而能够对应l码的拉拉裤s。

图14表示本实施例的折叠装置中的折叠部件被驱动至退避位置之一的状态图。与图9所示的实施例1中的状态一样,在此位置,折叠部件即将进入折叠位置但还未进行。

图15表示本实施例的折叠装置1中的折叠部件18被驱动至折叠位置的状态图。如图15所示,通过对从导入口11b送出的拉拉裤s沿第二路径r2所在的方向将折叠部件18的一部分压入导入口11b内从而折叠拉拉裤s,并将折叠后的拉拉裤s引导到导入口11b内的位置,由此到达折叠位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基础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更换步骤组合等,这些改进、润饰、更换步骤组合等也应该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