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双面光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45258发布日期:2020-06-02 19:50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生儿双面光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生儿双面光疗装置。



背景技术: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约5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黄疸诱发的胆红素脑病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病死率高。目前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换血疗法、光疗法、高压氧疗法、基因疗法和酶学疗法等,其中,光疗法以其疗效好、毒副作用轻等特点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黄疸治疗的推荐方法。光疗法的治疗效果与光疗时间、光照面积、光照辐照度大小相关;光疗时间越长,光照面积越大,光照辐照度越强,治疗效果越好,其中,光照辐照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其治疗效果不再明显,此时增加光照面积能有效提高光疗效果,降低光疗的时间。目前市面上光疗面积大的主要是双面光疗装置:双面蓝光毯和蓝光箱。

双面蓝光毯通过上下两面蓝光毯包裹在新生儿身上,从而实现双面光疗的效果,其缺陷是新生儿自身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处于新生儿上方的蓝光毯对新生儿产生压力作用,从而会让新生儿感到不适,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不顺畅,存在窒息的隐患。

蓝光箱的治疗方式是将戴上护眼罩和护阴罩的新生儿放到箱体内,通过上光疗源和下光疗源照射对暴露的新生儿身体进行照射,属于封闭式照射治疗设备,其缺陷是在治疗过程中,蓝光箱光疗的场合固定,使用环境单一,其次在封闭的环境中,会让新生儿感到烦躁不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生儿双面光疗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双面光疗装置在对新生儿进行光疗时,因光疗装置自身结构原因、所处光疗环境而引起新生儿身体或心理不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生儿双面光疗装置,包括:主支架、主机、光疗组件以及导光组件;所述主机固定在所述主支架上,所述主机包括控制模块和led光源组件,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led光源组件连接,所述导光组件的一端与所述led光源组件连接,所述导光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光疗组件连接,所述光疗组件包括上蓝光灯和下蓝光毯,对新生儿进行治疗时,所述下蓝光毯相对新生儿向上照射光线,和/或所述上蓝光灯相对新生儿向下照射光线。

进一步地,所述新生儿双面光疗装置还包括用于测量光照辐照度的探头,所述探头与所述主机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蓝光灯还包括聚光组件,所述聚光组件对所述上蓝光灯射出的光线进行聚光。

进一步地,所述聚光组件为聚光镜或反光杯。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组件由多根导光的玻璃光纤或塑料光纤耦合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主支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主机的支柱和用于支撑所述支柱的底架,所述底架上设置有脚轮。

进一步地,所述支柱上设置有绕线架,所述绕线架上开设有卡线槽。

进一步地,所述支柱上还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下蓝光毯的收纳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主机固定在主支架上,主机中设置有控制模块和led光源组件,光疗组件通过导光组件与led光源组件连接,光疗组件包括上蓝光灯和下蓝光毯,本技术方案通过控制模块控制led光源组件发光,由导光组件导光至上蓝光灯和下蓝光毯进行照射,新生儿平躺在下蓝光毯上,上蓝光灯与下蓝光毯对新生儿进行光疗,在实现双面光疗的同时,上蓝光灯无需接触新生儿,从而避免压力作用给新生儿带来的身体不适及安全隐患;且光疗环境开放,使用场景灵活,同时避免了新生儿长期处于封闭环境而引起的心理不适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生儿双面光疗装置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1、支柱;12、底架;13、脚轮;20、主机;31、上蓝光灯;32、下蓝光毯;40、导光组件;50、探头;60、收纳篮;70、绕线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现在,将参照附图1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一种新生儿双面光疗装置,包括:主支架、主机20、光疗组件以及导光组件40;主机20固定在主支架上,主机20包括控制模块和led光源组件,控制模块与led光源组件连接,导光组件40的一端与led光源组件连接,导光组件的另一端与光疗组件连接,光疗组件包括上蓝光灯31和下蓝光毯32,对新生儿进行治疗时,下蓝光毯32相对新生儿向上照射光线,和/或上蓝光灯31相对新生儿向下照射光线。

本实用新型将主机20固定在主支架上,主机20中设置有控制模块和led光源组件,光疗组件通过导光组件40与led光源组件连接,光疗组件包括上蓝光灯31和下蓝光毯32,本技术方案通过控制模块控制led光源组件发光,由导光组件40导光至上蓝光灯31和下蓝光毯32进行照射;本实用新型对光疗环境不作限定,下蓝光毯32可以置于保暖箱、辐射台或婴儿床上等,新生儿再平躺在下蓝光毯32上,上蓝光灯31位于新生儿的上方,由上蓝光灯31和下蓝光毯32对新生儿进行光照射光疗。光疗装置在实现双面光疗的同时,上蓝光灯31无需接触新生儿,从而避免压力作用给新生儿带来的身体不适及安全隐患;且光疗环境开放,使用场景灵活,同时避免了新生儿长期处于封闭环境而引起的心理不适的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经应用成熟的mcu处理芯片、plc工业控制器、或者控制微机,等等的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相应控制功能的控制模块,在此不做限制。

新生儿双面光疗装置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控制模块来实现上蓝光灯31和下蓝光毯32的相对独立工作,并对其光照辐照度进行多级调节,即在只需提供单面光疗时,可同时给两个新生儿进行光照射治疗,从而能节省光疗装置的采购数量,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光疗装置的占用空间。

优选地,新生儿双面光疗装置还包括用于测量光照辐照度的探头50,探头50与主机20电连接,通过探头50可测量出上蓝光灯31在不同距离下照在新生儿身上的光照辐照度大小以及下蓝光毯32表面的光照辐照度大小,医生可根据所测量的光照辐照度大小来评估治疗的效果。探头50由硅光电池、滤光片和余弦校正器组成,下蓝光毯32或者上蓝光灯31发出的光,经过余弦校准器接受聚焦,而后通过滤光片,滤光片主要作用过滤蓝光波段以外的其他波段光,蓝光传播到硅光电池(光电传感器),由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最后主机20把获取的电信号处理后并得到相对应的光照辐照度值。探头在测量上蓝光灯31的光照辐照度时,调好探头50与上蓝光灯31之间的距离,并将探头50的检测端朝向上蓝光灯31,使探头50能够检测上蓝光灯31的的光照辐照度;当测量下蓝光毯32的光照辐照度时,调好探头50与下蓝光毯32的距离,并将探头50的检测端朝向下蓝光毯32,使探头50能够检测下蓝光毯32的的照度辐照度。优选地,主支架上设置有置物篮(图未示出),当探头50的检测工作完毕后,将探头50收纳于置物篮即可。

进一步地,导光组件40由多根导光的玻璃光纤或塑料光纤耦合而成,导光组件40设置为y型结构以分别和上蓝光灯31、下蓝光毯32连接;下蓝光毯32由多根光纤耦合而成,光纤接收导光组件40传递的光线;上蓝光灯31则包括了多根光纤和聚光组件,聚光组件对上蓝光灯31发出的光线进行聚光照射,优选地,聚光组件为聚光镜或反光杯。

进一步地,主支架包括用于固定主机20的支柱11和用于支撑支柱11的底架12,底架12上设置有脚轮13,使得新生儿双面光疗装置移动更加方便,使用场景更加灵活。优选地,支柱11上还设置有绕线架70,绕线架70上设置有卡线槽,当上蓝光灯31不工作时,将与上蓝光灯31连接的导光组件40卡接在卡线槽上;支柱11上还设置有收纳篮60,当下蓝光毯32不工作时,将下蓝光毯32放置于收纳篮60中。

本技术方案通过上蓝光灯31和下蓝光毯32的配合使用,减少了光疗装置对新生儿的安全隐患,使得其光疗环境具有灵活性;进一步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上蓝光灯31和下蓝光毯32独立工作,同时探头50测量的光照辐照度数据可用于临床评估治疗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面光疗装置在对新生儿进行光疗时,因光疗装置自身结构原因、所处光疗环境而引起新生儿身体或心理不适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